紅翅鸚鵡共有2種亞種,在歐洲有各式黃色與肉桂色的變種。

中文名

紅翅鸚鵡

外文名

Red-winged Parrot

鸻科

動物界

鸻形目

脊索動物門

鳥綱

紐澳鸚鵡族

紅翅鸚鵡

拉丁學(xué)名

Aprosmictus erythropterus

亞種

2亞種種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Gmelin, 1788

紅翅鸚鵡屬

動物簡介

紅翅鸚鵡

紅翅鸚鵡

紅翅鸚鵡

紅翅鸚鵡

紅翅鸚鵡

拉丁文名稱:Aprosmictus erythropterus

英文名稱:Red-winged Parrot

紅翅鸚鵡

紅翅鸚鵡除了在其原生地澳洲外,在國際間的養(yǎng)鳥業(yè)中是十分少見的種類,為相當(dāng)美麗的澳洲長尾鸚鵡,公母可由外表輕易地分辨,公鳥翅膀的紅羽及背上整片的黑色十分明顯,母鳥的翅膀邊緣則只有少部分的紅色羽毛,背上也沒有黑色的羽毛,且母鳥身上的綠色毛色與腰際的藍色毛色皆較為淡色,公鳥的虹膜呈紅橘色,母鳥則呈褐色。

體長:30-33cm(12-13 吋)

分布:分布區(qū)域廣,主要分布在澳洲北部與東部的海岸地區(qū),還有少部份分布在新幾內(nèi)亞的南部;分布在澳洲的地區(qū)西從西澳大利亞北部海岸區(qū)經(jīng)北省北部海岸區(qū)、昆士蘭的約克角半島到新南威爾斯北部。

整體概述:

紅翅鸚鵡在澳洲除了昆士蘭以外是受法律保護的鸚鵡之一,在當(dāng)?shù)匾彩浅R姷姆N類,世界的數(shù)量超過10萬只,在野外的族群數(shù)量至今還算穩(wěn)定與安全,曾發(fā)現(xiàn)與國王鸚鵡(King Parrot)、超級鸚鵡(Superb Parrot)、公主鸚鵡(Princess Parrot)、黑尾鸚鵡(Regent 或 Black-tailed Parrot)雜交;活動覓食時通常成對或一小群家族成員約15-20只左右一起活動,鮮少發(fā)現(xiàn)超過50只的族群,除非在繁殖季結(jié)束時才會有較多數(shù)量的聚集情形,喜愛棲息在開闊的尤佳利樹林、灌木叢、開闊的熱帶稀樹草原等鄰近水域的地區(qū),大多是熱帶或氣候較溫和的區(qū)域;天然食物包括各類種子、水果、漿果、昆蟲幼蟲、花、花蜜、核果等,牠們大多倒吊在樹枝間覓食,除了撿食掉的種子等食物時否則很少到地面上去;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與馬里環(huán)頸鸚鵡(Mallee Ringneck Parrot)以及淡頭玫瑰鸚鵡(褪草鸚鵡 Pale -headed Rosella)集結(jié)在一起。

主要的繁殖季節(jié)集中在8-2月,但在北部的族群有可能在4、5月時就會開始筑巢,牠們通常都筑巢于尤佳利樹的樹洞中,親鳥會啃咬洞內(nèi)的碎削,然后將蛋下在碎削上,一次約產(chǎn)3-6蛋,母鳥獨自孵蛋約20天,孵蛋期間由公鳥喂食直到幼鳥孵出;飼養(yǎng)紅翅鸚鵡應(yīng)在氣候溫和的地區(qū),因為牠們較無法忍受寒冷的天氣,牠們是安靜的種類,也是十分愛棲息在樹上的鸚鵡,所以理想的籠舍應(yīng)該有許多的棲木供牠們活動,公鳥有時會對母鳥有攻擊或侵略性,此情況若持續(xù)或嚴重時就必須將牠們分開一陣子,喂食上最好包括各類混合種子、蔬菜、水果、谷物等,但不宜喂食過量,因為易造成肥胖。

繁殖:

成對繁殖會有最好的成果,公鳥成熟的時間比母鳥長(公鳥需2-3年,母鳥需1-1年半),繁殖期間可喂食面包蟲等活體昆蟲補充動物性蛋白質(zhì),繁殖季節(jié)因地而異,大多始于3、4月,晚春至夏末期間,公鳥求偶時為求母鳥的注意會繞著母鳥飛,輕聲的鳴叫,然后停在母鳥旁,放下雙翼露出藍色的腰部緩緩走向母鳥;一次約產(chǎn)3-6顆卵,孵化期約需3周,幼鳥會在巢中待6個星期,約35-40天大時羽毛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