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f Hassid(1923-1950),1923年出生于波蘭的一個貧窮家庭,早年喪母,由父親撫養(yǎng)長大。但他很早就有精神疾病的征兆,曾一度因失憶而中斷演出。雖通過治療略有好轉(zhuǎn),而隨后父親的過世對他的精神又產(chǎn)生了嚴(yán)重的打擊;1950年終因腦部手術(shù)失敗而撒手人寰,年僅27歲。

人物介紹

Josef Hassid,一代英才的命運竟然如此悲慘,不得不令人為之扼腕嘆息!哈西德一生中的全部錄音僅僅就是那8首小品,大部分是在他17歲的時候錄制的;其間所體現(xiàn)的靈氣與光華,讓人忍不住地一次一次重溫。埃爾加的“隨想曲”錄制了兩次,前者是1940年;后者早一些,1939,也就是他16歲的時候錄制的。我本人更喜歡他16歲時的演繹,聽來節(jié)奏更加的自如,漂亮的連頓弓靈敏異常。柴科夫斯基的“旋律”和馬斯奈的“沉思”是被演繹得濫俗了曲子,說實在的尤其是后者,很少聽;聽得太多矯情的演奏,有點倒胃口。尤其是在“沉思”中,很多演奏濫用的表情滑指把曲子的氛圍弄得極為不舒服。而哈西德的分寸感很強!演繹這段小品,發(fā)音柔美但是決不膩味,從音樂情緒上說他又是健康而富有真情的。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初聽哈西德的演繹,可以用“怪”來形容我的感覺。弓法聽起來很自由散漫,速度很快,音色有點“滑”,帶著點“玩”音樂的味,真還有點不習(xí)慣。而聽久了以后,倒是覺得別具一格,與埃爾曼的抒情又是另外一種不同的美感。薩拉薩蒂炫技的“木屐舞”,其間那種精妙靈巧的弓法是令人驚嘆不已的。但就演繹上我個人的感覺,他拉得拉得穩(wěn)重,一點都不要刻意表現(xiàn)什么,一切都是自然流露的一種質(zhì)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