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生鏈齒蘚,叢蘚科,從蘚目植物,在南北兩半球的溫帶及寒冷地區(qū)均分布。我國記錄有10種,多分布于溫帶較寒冷的高山地區(qū)。

中文名

泛生鏈齒蘚

拉丁學名

Desmatodon laureri

植物界

苔蘚植物門

蘚綱

亞綱

真蘚亞綱

從蘚目

叢蘚科

鏈齒蘚屬

泛生鏈齒蘚

命名者及年代

(Schultz.) B. S. G.

分布區(qū)域

河北,陜西,浙江,湖南,四川,廣東,云南

簡介

短莖圓口蘚

學名?Desmatodon

科名?叢蘚科?Pottiaceae

屬名?鏈齒蘚屬?Desmatodon

中文名?鏈齒蘚屬

中文異名

描述?屬31鏈齒蘚屬Desmatodon?Brid.

Mont.Musc.86.?1819.

模式種:鏈齒鮮D.?latifolius?(Hedw.)Brid.

生長周期

大多數(shù)植物會有雙套的染色體在其細胞內(nèi)(雙倍體,即每個染色體均存在包含著相同基因訊息的另一個染色體),但只有一套染色體(單倍體,即每一個染色體在細胞內(nèi)都是唯一的一份)。生命周期中會有一段時期擁有完整、成雙的染色體,但只存在于胞子體階段。

生長受精必須借助于水,由于卵的成熟,促使頸溝細胞與腹溝細胞的破裂,精子游到頸卵器附近,通過破裂的頸溝細胞與腹溝細胞而與卵結(jié)合。精子與卵結(jié)合后形成合子,合子不須經(jīng)過休眠即開始分裂而形成胚。胚即在頸卵器內(nèi)發(fā)育成為孢子體,孢子體通常分為3個部分:上端為孢子囊,又稱孢蒴,孢厥下有柄,稱蒴柄,蒴柄最下部有基足,基足伸入配子體的組織中吸收養(yǎng)料,以供孢子體的生長,故孢子體寄生于配子體上,孢蒴中含有大量孢子,產(chǎn)生孢子的組織稱造孢組織,造孢組織產(chǎn)生孢子母細胞,每個孢子母細胞經(jīng)過減數(shù)分裂形成4個孢子,孢子成熟后散布于體外。孢子在適宜的生活環(huán)境中萌發(fā)成絲狀體,形如絲狀綠藻類,稱原絲體,原絲體生長一個時期后,在原絲體上再生成配子體。概況植株矮小,疏叢生。莖短,單生,稀分枝。葉干時略皺縮,濕時傾立,常內(nèi)折;呈闊卵圓形、狹長倒卵形、長卵圓形或長橢圓狀舌形;葉邊疣全緣,上部有時具細齒,平展,下部稍背卷,有時具明顯的分化邊緣。中肋長達葉尖或突出呈短刺芒狀,或呈長毛狀,平滑或具疣;葉細胞較大,排列疏松、整齊,呈4-6邊形或菱形,薄壁,或稍帶圓形而壁略增厚,背腹兩面均密被馬蹄形或圓環(huán)形細疣,疣不超出胞腔,故細胞界限清晰;基部細胞較長大,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平滑透明。該植物雌雄同株。雄生殖苞具棒褪狀配絲。雌苞葉與一般葉同形。蒴柄長,直立,旋扭或成鵝頸狀彎曲。孢蒴整齊,卵狀圓柱形,具環(huán)帶,成熟后自行卷落。蒴齒具矮的基膜,齒片短而平,呈披針形,常2-3裂,具細密疣,直立或一次左旋;蒴蓋錐形,具斜喙;蒴帽兜形,平滑。孢子大,黃色或紅棕色,具粗疣。鏈齒蘚屬全世界約有36種,在南北兩半球的溫帶及寒冷地區(qū)均分布。我國記錄有10種,多分布于溫帶較寒冷的高山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