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澳藍蓋鸚鵡(拉丁名:Northiella haematogaster narethae )屬脊索動物門、鳥綱、鸚鵡科鳥類,主要分布于西澳大利亞東南部,南澳大利亞西南部。

中文名

藍蓋鸚鵡西澳亞種

外文名

Northiella haematogaster narethae

動物界

鳥綱

鸚形目

鸚鵡科

外形特征

藍蓋鸚鵡西澳亞種是藍蓋鸚鵡的亞種之一。鳥體為橄欖棕色;前額、鳥喙和眼睛之間、頭頂前端、耳羽、臉頰前方均為淺藍紫色;耳羽附近帶有些黃色的條紋;其馀的頭部、背部、背部下方為橄欖灰色;喉嚨、胸部上方為橄欖棕色,每片羽毛均帶有淺棕色;胸部下方、腹部兩側、尾巴內(nèi)側為黃色;腹部和大腿部分為深紅色;翅膀彎曲的地方、主要飛行羽覆羽以及附近羽毛、翅膀內(nèi)側覆羽為藍紫色;尾巴上方覆羽和尾巴部分為橄欖

藍蓋鸚鵡西澳亞種

色,上方尾羽中間為古銅綠色,尖端深藍;外側尾羽深藍,尖端藍白;尾巴內(nèi)側藍白色;鳥喙灰白色;虹膜灰棕色。

該亞種前額藍綠色,眼先和眼睛上方區(qū)域、下巴和前頰藍紫色深,腹部和大腿深黃色,雌鳥淺。尾下覆羽紅色,雌鳥翼覆羽橙紅色。體型在所有亞種中屬較小。

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于熱帶雨林、草原、落葉林、干燥的灌木叢林、林木茂密的開闊干燥地區(qū)、沿著河流經(jīng)過的狹長林區(qū)及一些亞熱帶的農(nóng)作區(qū)、農(nóng)場。在棲息的樹上或食物充足的地方常聚集大批的族群,夜間休息時則是小群棲息在樹頂上,通常在樹梢間覓食,偶爾也會到玉米田吃農(nóng)作物,導致農(nóng)業(yè)損失,除了部分地區(qū),它們在當?shù)厮闶浅R姷镍B類,平時大多成對活動,有時也會組成小群體行動;平時偏好在樹蔭下和灌木叢中活動,時常在地面覓食或是在竹籬笆上休憩。主要以草地和灌木種子、地面上的植被、植物嫩芽、漿果、水果、花朵、昆蟲以及其幼蟲等為食。

生長繁殖

營巢在低洼地的樹洞內(nèi),襯以植物碎屑。平均每窩產(chǎn)卵數(shù)4-7枚,由雌鳥孵育約22天。雄鳥期間幫助飼養(yǎng)幼鳥和喂食雌鳥。幼鳥一個月后離巢。

分布范圍

分布于西澳大利亞東南部,南澳大利亞西南部。

種群現(xiàn)狀

該物種分布范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qū)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guī)模,分布區(qū)域碎片化),種群數(shù)量趨勢穩(wěn)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