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看白人大眾了。
實際上他們一半以上人口,在地球儀上找不到美國、加拿大、德國、中國、印度……[吐血]
完全一頭霧水。
天天塞漢堡、薯條、牛肉、雞肉、超大杯可樂。肥得跟豬一樣。
紅脖們交流,2000個單詞以內(nèi)搞定。
城市里的幫派黑人,1000個單詞以內(nèi)。
滿口F開頭的穢語,一堆你聽不懂的俚語。
就如你家鄉(xiāng)的潑婦用你晦澀家鄉(xiāng)話罵街。外地人同樣一個字聽不懂。
+
別把世界想像得太美!小盆友。
我們學英語的目的不是為交流,而是為了增加一門考試科目,而且這個科目又方便閱卷打分。
之所以選擇英語,是因為英語語法明確,內(nèi)容豐富,可以變幻出多種形式的考題,符合我國應試教育的考題標準需要。
因此不要用我們對英語的認識去想西方人的英語。我們學的是“應試英語”
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不能!
以我多年在意大利高中工作的個人經(jīng)驗來說,我的學生們都是學習多門語言的,年齡在14到19歲的高中生,他們在學習外語的同時,語文(即:意大利語)仍然是他們的必修課,而且非常重要。因為這個年齡的學生對于意大利的掌握還不夠熟練,常常將復雜語法和單詞用錯,尤其是在寫作中。有些學生可能外語成績滿分,但是語文成績卻不及格。
這就足以說明,任何人,不管使用哪一種母語,除了在和他人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母語的掌握程度外,規(guī)范的語文教學與大量的書面閱讀也是不可缺少的過程,否則即使使用母語,也會出現(xiàn)大量語法和詞匯錯誤。
再舉一個例子,有很多孩子是出生在雙語環(huán)境中的,即:父母使用不同的母語,這樣的孩子在幼年就基本掌握了兩種語言的基本語法和口語詞匯,可以保證比較流暢的雙語對話水平。但是他們對這兩種語言的掌握度和應用水平還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強弱差別。比如:父母分別是意大利人和中國人的孩子,如果在意大利完成基礎(chǔ)教育,那么他的意大利語水平就會遠遠強過中文水平。因為對一種語言的掌握,還要依托于對語言背后復雜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知識的了解。一個沒有在中國完成基礎(chǔ)教育的孩子往往不能熟練使用成語、俗語和文學、歷史典故,在對某些復雜語法和詞匯的使用上也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偏差。
同理,母語是西方語言的人如果在沒有經(jīng)過完整基礎(chǔ)教育的情況下,也只是“跟著感覺”說話,或者說“人云亦云”,無法自行判斷自己語言中是否出現(xiàn)了語法錯誤和詞匯錯誤。只是,相對于剛開始學習外語的人來說,說母語就意味著每天在不停歇的使用和熟悉這門語言,那么他們對母語熟練程度,尤其是口語水平,自然要比那些把這門語言當做外語,只是用有限的時間來學習和練習的人,要高出很多。
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口語的語言水準問題。
一個人的語言水準,最主要的因素取決于教育水準。當然還有別的影響因素,比如家庭背景,個人能力。
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如果一個人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語言教育,是不可能不加思索的,保證其語言不出現(xiàn)嚴重的語法錯誤的。換句話說純粹依靠語言情境模仿學習,但沒有人為的進行規(guī)則的傳授只能夠達到保證交流的目的,但不能保證語言的準確度。這個話講的有點拗口,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如果是生活在英語國家的文盲,或者受教育水平很低,那么語言當中出現(xiàn)語法錯誤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但是這種錯誤不影響日常交流。
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當中,有不少是發(fā)達國家,民眾的語言水準普遍是比較好的,這是因為這些國家的教育普及水平比較高。印度嚴格來說不是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只是一個以英語為普遍的第一外語的國家。印度能夠熟練掌握英語的人不到兩個億。但是在國際社會上活動的那些印度人,大部分都受過比較高等的教育,英語水平自然比較好。
這個時候不妨舉一個中國的例子。在東北,有很多上年紀的人沒有系統(tǒng)地學過拼音,講話的時候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習慣,比如有的人從來不發(fā)卷舌音,有的人只發(fā)卷舌音。這就是在自然語言模仿環(huán)境下形成的一個結(jié)果,因為沒有辦法自行區(qū)分卷舌和不卷舌。但是現(xiàn)在東北的中小學生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這是教育的結(jié)果。如果你接觸了英語母語國家的學齡前兒童的語言,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著大量的語法錯誤,但是這種錯誤不影響日常交流。進入中小學以后,通過掌握語法規(guī)則可以在這個過程當中進行提升訂正。這就和現(xiàn)在東北的中小學生能夠普遍區(qū)分卷舌與不卷舌一個道理。
語法規(guī)則其實和漢語普通話當中的發(fā)音規(guī)則一樣,不能夠完全靠自然語言環(huán)境模擬得來,非常細節(jié)的內(nèi)容需要通過教育來完成。這里再舉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那就是洋涇浜英語。所謂洋涇浜,其實就是上海開埠以后,華界和租界的一條界河。這條河后來被填土改路,位置就在現(xiàn)在的延安路高架底下。當時的一些中國人在這條河附近與外國人做生意,出售一些上海的土產(chǎn)和副食品,因此就掌握了一些英語。這種英語完全在自然語言環(huán)境當中模仿學習而來。這些人連漢字都不識,更不要說英文了。當然也不會去上語言學校。所以這種英語的特點就是完全靠單詞堆積,沒有所謂的語法規(guī)則影響。后來很多人把洋涇浜英語作為英語水平不行的一種諷刺說法。但如果真的考察這段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自然外語學習過程。其實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語言的學習過程??梢娬Z法規(guī)則是不能通過自然情景模仿直接獲得的,必須要經(jīng)過非常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才能掌握。
說了這么多,不知道有沒有讓提問者有一點竊喜,原來英語母語國家的人如果不上學掌握語法規(guī)則,講出來的也就是洋涇浜水平的英語。
當然可以。這是由西方語言的文化特性決定的。所謂文化,簡單地說就是文(語言)的教化。西方語言的一大特性就是:思維以動詞為中心,動詞要根據(jù)人稱、格數(shù)、時態(tài)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變化,以便明確行為的功效區(qū)分,明確利益的具體歸屬。
這點都作不到嗎?對英語較熟的中國人都不覺有什么難,遑論母語是英語的人呢?假若這都難,那俄人咋辦呢?俄語才真正是一開口就得變化的語言哦。揀幾個英語詞匯還可成"洋涇浜英語“,可絕對不會有“洋涇浜俄語“,不知變化僅湊幾個單詞根本無法成句。
不會的。外國人學中文最頭疼的就是我們的數(shù)量詞,一件衣服,一張桌子,一朵云,一頭牛,盡管這些是完全沒有邏輯可言的習慣用詞,但我們中國人是不會說錯的,所以外國人講英語時的語法也不會錯的。
不能。
語法是規(guī)范語言的最高形式。即使英美等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他們的人民也常犯語法錯誤,而且很普遍。(我們中國人說漢語時語法錯誤也不少,比如語文課改正錯誤,作文里的錯別字,更別提我們南方人的翹舌。)
英美人士語法錯誤如此之多,以至于他們在有些時候不把錯誤當錯誤,比如,體育比賽現(xiàn)場解說,不再計較語法,特別是時態(tài)。
而英格蘭北部人,蘇格蘭人,美國南方人(特別是美國南方黑人),美國的拉丁裔等受教育水平低的人,甚至沒有語法。
你這種觀念就是第二語言的思維![大笑]語言的發(fā)展規(guī)律,先有口語,然后形成書面,再有語言專家總結(jié)其中規(guī)律,形成語法!
所謂單復數(shù)、時態(tài),是人們先那么說了,然后才有人總結(jié)出來的,而不是先有語法,然后人再去根據(jù)語法去組織語言!
當然不,口語中犯錯是常態(tài)。
但是在一些正是情況下,比如論文中,就基本不會有這樣的小錯誤。
其實一般西方人在寫書面的語言時,都要嚴格的多。
以英語作為母語的國家的人,不用刻意學習語法,自然而然就熟能生巧,很快接受一切語法規(guī)則,并且能夠應用自如。
其實我們對很多老外誤會了,老外除了那些精英分子和學者教授之類的人之外,一般老百姓的話,大部分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的,即便是英語母語的人,你跟他談古論今,很多人都什么都不知道,就像我國的農(nóng)民工水平的很多的。這些人英語的語法方面那是錯誤百出的。但是并不影響交流和表達。老外特崇拜有錢人。
你好,我是非著名頭條創(chuàng)作者靜婧的爸爸,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本期導讀:母語是英語等西方語言的人,說話時可以不假思索地保證單復數(shù)、時態(tài)等語法規(guī)則正確么?
作為一個曾經(jīng)去美國留學過的大學生,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這種情況很正常,是下意識的自主行為,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是語感
外國人說復數(shù),時態(tài)等語法其實就像我們普通話里的平翹舌音或者前后鼻音,是一種語感,這種語感北方人在區(qū)分平翹舌音和前后鼻音比南方人分辨的好,這和方言有關(guān),但是這不影響大家之間的交流,國人交流也是聽的懂的,換在西方也一樣,每個地方的語言都會有點不同,包括時態(tài)語法等,但是大家都會聽的懂,對流沒障礙。
2.日常交流時態(tài)并不嚴謹
我在美國留學時,基本上日常的交流在語法上沒有這么嚴謹,你只要說出來大家基本上都聽得懂,就是在考試寫文章的時候,需要嚴謹一點的時態(tài)或者語法。
3.文化程度不同
隨著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在語法的運用上也是不同的,一個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人和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人,他們說出來的時態(tài)和語法會完全不一樣,但是也無礙于他們之間的交流,有些人說話可以根本不用語法,但是他們也是說的正規(guī)英語,交流無障礙。
我是生活在魔都的靜婧的爸爸,每天都會在石塘網(wǎng)上分享自己有用的干貨,如果可以的話請給予一個免費的關(guān)注,謝謝。
不是的,很多母語人士的英語,尤其是文化水平低的口語語法并不準確,用我們的考試標準來打分及格都難。
不會錯,意大利語還有陰陽之分,除了陰陽還有陰陽單復之分,除了陰陽單復還有定冠詞不定冠詞之分,他們都能對[我想靜靜][我想靜靜]
英語詞法是最簡單的了,簡單到和漢語差不多了。俄語詞有陽性陰性中性,有變格(12種變化),麻煩多了!不過寫東西是不是合乎語法是受教育程度的標志,也就是說,文化低的寫東西常常有語法錯誤,更不要提說話了。不過母語嗎,從小就說慣了,大部分還是正確的。
應該不能保證,因為你說話注重傳達意思而不是注重語法,就像你在說的中文在中文學的很好的外國人看來滿是語法錯誤
當然可以,有些答案說英語各地區(qū)用詞不一樣,但是語法時態(tài)不會有太大出入。就像以中文為母語的能熟練掌握量詞那樣,哪怕各個地區(qū)量詞用法不同,比如北京愛用“個”比如買兩個(瓶)水,云南等地愛用一張(輛)車。
要是硬扣,你我中文都不是完全沒有錯誤的,很正常,語言就是那么神奇,天天說天天錯,錯多了就是對的了。
問你個問題,你是先會說中國話,還是先學會的中文的語法?學一門外語,之所以從語法學起,才能通順地讀寫,因為你沒有語言環(huán)境。中國人未必能比一個學中文的老外懂中文的語法。但是你跟中國人說話,他能聽懂,你跟老外說話,他還是不一定能懂。中文里有非常多的量詞,英語里很少,老外有時候肯定也會納悶,中國人怎么說這么多量詞時,都不會說錯
我們說中文也不考慮語法的
跟你講一句,母語國家的人講話是怎么舒服怎么來,怎么簡單怎么來。除了官方的說書面語言。我們學英文都是學到書面表達方式。聽起來就是怪怪的感覺。就好比你說跟朋友聊天一直文鄒鄒的你受的了不。
書面語言和口語不一定,曾經(jīng)在超市碰到老外,我和他交流,想到熟悉單詞,然后用上,說出來他都能聽懂,有時候把表達意思單詞說出來,外人人都能聽懂,不在乎語法錯誤
你說中文會考慮音調(diào)嗎?啥叫母語?你下意識就能說出來的話那就叫母語,根本都不需要思考
作為母語,在日常生活中天天使用,可以做到不出差錯。但有些生僻的用法,也需要通過正規(guī)學習掌握。
拿中國人來打比方,正常受過教育的人,一般說話都能用詞恰當語句通順,無明顯的病句錯句。某些不常用的字,成語和稍復雜些句式,比如反義疑問,雙重否定等等,受教育更高的人會用得更多更熟練一些。
英語的情況一樣。單復數(shù)比較簡單,靠平時生活積累都不會用錯。元音半元音字母結(jié)尾,以及特殊的復數(shù)需要記一下(好像漢語里的量詞),但記住了就會錯了。至于時態(tài),我留學的時候和一個曾做過小學英語老師的美國人同組,談到英語時態(tài)的難點時,他說孩子掌握簡單時態(tài)沒啥問題,涉及到完成,虛擬這些需要邏輯思維的形式,也是花些時間反復訓練才能正確掌握。
所以,母語和外語在反復操練產(chǎn)生不假思索的肌肉記憶方面沒什么區(qū)別。
這問題簡單的要命,換個問法,語文你們是不是可以拿到作文以外的滿分了?
看受教育程度了。良好教育的人確實是語法很完美。普通人就不一定了。
別的語言不清楚,我們說西班牙語,我女兒一個七歲一個三歲多,大女兒在說你我他還有各種單復數(shù)不會有問題,小女兒也能大部分表達出來,比如說她自己說她吃什么了,就會說 yo comí....,說別人的話 comieron.....分的還是很清楚的,這對她們來說就是口語,就跟我們中國人說話一樣,你吃嗎?你吃過了嗎?他們吃什么了?我們在人稱上來區(qū)別,他們用動詞來區(qū)別,口語就應該是不假思索的說出來唄
你平時說中文會用錯量詞嗎?
你若不會弄錯量詞,英國人也不會弄錯變格,習慣成自然啊。
你想多了。事實是母語人士學語言都是根據(jù)習慣而成的,而單復數(shù)啊,這些是我們外語人士學某種語言才用的方法。就比如單復數(shù),他們從小時候剛會說話習慣就知道 I like, he likes. 他們知道習慣就是這樣,而沒有人給他們灌輸單復數(shù)語法區(qū)別,只有到了上了學以后才知道什么叫單復數(shù)。他們在上一年級以前早已經(jīng)會使用這些單復數(shù)了。所以說語言是一種習慣,就像我們中國人上幼兒園之前已經(jīng)會說牛奶這個詞了。就是根據(jù)習慣,已經(jīng)把他的發(fā)音和語調(diào)都掌握了。所以全國各地的人哪怕普通話不標準,把牛奶讀作 劉lai ,但是那個音調(diào)都是對的。沒有人會發(fā)成 妞耐 的音調(diào)(忽略少數(shù)民族)。
現(xiàn)在的英語教學都是錯誤的
口語就是口語,書面語是書面語。就像咱們的方言和山東的倒裝句[大笑]!交流起來怎么說都行?(ノ゜?゜)ノ?
單復數(shù)和常用語法是沒問題的,但是復雜的語法不會,比如現(xiàn)在完成進行時這種的。不過口語化的交流中本身也不會涉及到太復雜的時態(tài)用法。
西方教育水平低的人,即使說母語也不一定語法正確,只是說的流利罷了。
反過來想想就知道了,我們的母語是中文。你敢說,平時說話的時候,不會出現(xiàn)語法錯誤?
我一個朋友是重點中學的語文老師。她就曾經(jīng)說,日常說話很多時候都不符合語法規(guī)律。但是語言的第一目的本就是交流,就算每個語法細節(jié)都扣得完全正確,不會說,聽不懂,又有什么用呢?
我們孩子幼兒園的時候跟我們一起在日本,和日本小孩一起長大,說得是地道的日語??梢粯訒姓Z法錯誤。就算我們父母知道孩子說錯了,可是在日本人聽起來,還是孩子說得地道,我們說得不行。
所以,如果不是英語專業(yè),不必要非得糾結(jié)語法,怕語法不對就不敢開口。完全沒有必要。美國人做中高考的英語試題也不一定能得高分。交流不必非得要語法百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