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2022年立秋時間,是早還是晚?看農諺咋說!
時間過得好快,小暑節(jié)氣已經到了,全國各地都進入炎熱和暴雨多發(fā)的時期。不只是南方地區(qū),這兩天東北一些地區(qū)也是大雨不斷。
2022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6日,也就是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老話說“夏至三庚數頭伏,立秋一庚數末伏”,意思是說,到了夏至后我們數到第三個庚日就是就是初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就是末伏的第一天。其實,也不用去數,每年的三伏天通常都是出現在公歷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間。
很多人不喜歡三伏天,三伏天不僅天氣酷熱,氣壓也低,濕度還大。并且,伏天的熾熱中,還暗暗隱藏了陰氣,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最好減少外出,以避暑氣。
到了立秋,就代表進入秋天了,但是一般立秋都是出現在三伏天的中伏里,這時候仍然是“上蒸下煮”的日子,我們感覺還是很熱。從氣溫上來看,立秋的溫度和小暑、大暑是沒什么區(qū)別的,如果不看日歷,我們都感覺不到已經進入秋天了。按老輩人的經驗,如果立秋突然涼快了,有可能是要來臺風了。
另外,“立秋”和“入秋”并不是一個概念。立秋只是一個節(jié)氣,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到了這天都是立秋。但是,入秋就不一樣了。從氣象學上來說,就要看幾天的氣溫變化了,這個更準確一些,每個地區(qū)都可以按這個方法計算入秋時間。
按氣象學的標準,連續(xù)5天的平均溫度達到22℃以下就是入秋了。所以,判斷當地是否入秋,只要看連續(xù)5天的平均溫度就可以。
如果說,“立秋”天氣溫度還很高,那么到了“入秋”天氣就變得涼爽了,因為這個時候溫度已經降下來了。明白這一點,我們就知道每個地方的入秋時間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個地方,每年的入秋時間也不一樣。
對于古人留下的俗語和農諺,很多人已經不是很在意了,畢竟,時間已經很久遠了,條件都變化了,不是那么準確了。在農村有一個關于立秋的俗語叫做“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您知道是什么意思嗎?怎么立秋還分早晚?早晚是根據什么判斷的呢?
這句話從字面上來看是很好理解的,意思是說,如果立秋的時間比較早,那么接下來的氣溫就會下降得比較快,氣溫下降了,我們自然就會有冷颼颼的感覺;如果,立秋相比往年要晚,那么接下來的氣溫下降就會比較慢,溫度和大小暑的溫度差不多,三伏天嗎,仍然會感覺很熱。
入秋的早晚怎么判斷呢?
早晚這個標準有很多版本,有人說是以一天當中的時間來判斷的。是說,立秋節(jié)氣交節(jié)這天,如果是在中午12點以前交節(jié)就是早立秋,如果是在中午12點以后交節(jié),就是晚立秋了。
還有一個說法是,每年立秋節(jié)氣交節(jié)時間,大多數的時候是在農歷六月和七月交替的這段時間。如果,立秋在農歷六月里交節(jié),就是早立秋。如果,立秋在農歷七月份里交節(jié)就是晚立秋。
那么2022年的立秋是早還是晚呢?
2022年的立秋交節(jié)時間是在公歷的8月7日,農歷七月初十,具體時間是20點28分57秒。無論是從一天當中的時間上來看,還是從農歷月份上來看都是“晚立秋”。按這個來推斷,今年立秋后的溫度應該和三伏天的溫度差不多。那么什么時候才會涼爽呢?就要看“入秋”的時間了,計算方法文章前部已經交給大家了,我們可以回頭看一下!
老話有“立秋一庚數末伏”的說法,意思是說,立秋之后仍有一“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秋老虎”,天氣依舊比較炎熱。在東北地區(qū)感覺會更明顯一些,早晚涼,到了中午又很炎熱。但是,農諺也說“一場秋雨一場涼,十場秋雨就結霜?!保搅肆⑶?,冷空氣離我們也就越來越近了。
古人在和大自然相處的時候,在立秋這天也總結了很多經驗,形成了俗語農諺流傳下來。例如,“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和“秋前北風秋后雨,秋后北風干河底”等等,這些都是古人順應農時和自然相處的智慧結晶。
另外,古人認為立秋的早晚,也應對這個收獲時間。像農諺有“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的說法。
當然,農諺是有地域性的,加上現在天氣變化較快,天氣預報都很難達到精準,何況離我們更久遠的農諺了。所以,我們作為了解來看就行了,在惡劣天氣面前,無論是古時候還是現在,我們應對的手段并不多,旱澇都可能讓莊稼減產或顆粒無收。
總之,今年是“晚立秋”,到了立秋溫度和三伏天差不多,還要熱上一段時間,“秋老虎”還會如約而至,在農田干活的時候,還要注意別中暑了。
全文完,都看到這了,點個贊吧!感謝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