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因為那個時期,還必須嚴格的遵守立儲必須遵循立嫡長子的傳統(tǒng),立李建成名正言順,立李世民則名不正言不順!
理論上,李淵是可以立李世民為太子,但李淵稱帝之后,還面臨著兩個較大的問題,這兩個問題任何一個處理不當,都有可能讓李淵建立的李唐王朝被新的朝代代替。那么,李淵面臨的那兩個核心問題呢?
其一,是李淵雖然從現(xiàn)在的山西起兵,但唐帝國最初占據(jù)的是關中地區(qū),在這個地區(qū)處于統(tǒng)治階層的是,從北魏末年形成關隴軍事集團,隋唐的皇帝均出于這個集團,這個集團注重的就是嫡長子繼承制,貿(mào)然改變規(guī)則會引起關隴軍事集團的猜疑,對于關隴軍事集團而言,無論是楊隋還是李唐稱帝,都是他們內(nèi)部隨時可以更換的棋子!穩(wěn)住關隴軍事集團,是首要的任務。實際上直到周武時期,才真正擺脫關隴集團的控制。
其二,李淵稱帝時,唐帝國統(tǒng)治的區(qū)域也就僅關隴及山西河南一部分,其它地區(qū)還有大量的割據(jù)勢力存在,也不乏出身關隴貴族的領導人,李淵建立的李唐必須借助關隴軍事集團的支持,逐步的統(tǒng)一全國。而李世民麾下的軍事將領,大多是出身山東(此山東非現(xiàn)在的山東,而是泛指太行山以東的所有區(qū)域)豪強,有動搖關隴貴族勢力的嫌疑!對李唐進一步統(tǒng)一全國不利。
所以,李淵是不可能立李世民為太子,他曾經(jīng)打算將洛陽以東封給李世民,讓李世民與李建成各自統(tǒng)治,這實際上還是一招臭棋!
同時李淵可能還受到,隋朝更換太子導致的二世滅國教訓,隋文帝在位時,還不是太子的隋煬帝,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治理國家的能力,都出類拔碎!但是當隋煬帝真的繼承皇位以后,就表現(xiàn)出好大喜功的特性,導致天下大亂朝代更迭!這說明李淵實際上還是懷疑李世民的能力和品行!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個人愚見,歡迎點評討論!
因為李世民是李二,所以沒有資格啊!
李淵的嫡出三兒子中,李建成老大,李世民老二,李元吉老三,他們?nèi)值苤兄挥欣罱ǔ墒蔷哂泻戏ɡ^承人身份的,而李世民、李元吉均是小弟弟是沒有合法繼承人身份的。![]()
李淵想要立李世民為太子,不僅僅要突破“嫡長子繼承制”的約束,還有考慮到自己李唐江山的穩(wěn)固,剛剛覆滅的隋王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隋王朝的老二楊廣繼位,剛剛將隋王朝玩的稀巴爛,此時的高祖李淵難道不會考慮到這一點嗎?
立李世民為太子,那么將長子李建成置于何地?
高祖李淵這一生僅僅有一次的許諾,那就是立李世民為太子,將太子李建成貶謫到蜀地,那時候,因為東宮太子李建成涉及到“楊文干謀反事件”,李建成被牽連了進去,高祖李淵為了讓李世民前去平叛,特意和李世民許諾,等他將楊文干搞死了,自己就立李世民為太子。
可是,高祖李淵對于李世民的這張空頭支票最終還是沒有兌現(xiàn)。![]()
而高祖李淵的心里,只有太子李建成才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所以他在位時,盡力調(diào)節(jié)東宮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之間的兄弟矛盾。同時,為了太子李建成能夠上位,還在有意無意的削弱李世民的勢力,為太子李建成的上位鋪路。
受封建禮制影響的李淵,可以說是從頭到尾都沒有立李世民為太子的打算,只是可惜了,玄武門之變還是讓李世民顛倒乾坤,登上了原本不屬于李世民的帝位,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也一起被拿下,永遠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李世民的上位遠遠比我們想象的困難,當時的李淵已經(jīng)劍鋒所指,決心要架空李世民的全部實力,謀臣被搞掉了,武將也被整治的夠可憐,勢同水火的兩兄弟,再加上自己的老爹的壓制,李世民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
帝位之爭本來就是你死我活的斗爭,這場權力之爭中,從來不會有人會在意誰是兄弟,只會在意誰最終是這場權力斗爭中的王者。
很明顯!李世民他做到了。
李淵對于太子之位這件事情本來就是鐵板釘釘?shù)氖虑椋又环抢罱ǔ赡獙佟?/p>
古時皇家立太子的傳統(tǒng)是立嫡立長,立庶立貴。
《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說:?!半[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通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啥意思呢?隱公年長又賢能,為什么不適合立為國君呢?因為立嫡子就是立年長的,不管他是否賢能;立庶子就立尊貴的,不考慮他是否年長。
李淵奪得隋朝江山后,當然按照古制立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淵的原配老婆竇皇后生了四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先立的太子即是嫡長子,按古制也是理所當然,無可爭議。何況李建成也不是窩囊廢,頗有武功,為老爹奪取江山也立下了大功。
但李淵之所以敢扯旗興兵造反,滅掉隋朝,與李世民的極力慫恿和支持有極大的關系?!顿Y治通鑒·唐紀·卷一百九十》載:“上之起兵晉陽也,皆秦王世民之謀,上謂世民曰:‘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世子?!烂癜萸肄o。及為唐王,將佐亦請以世民為世子,上將立之,世民固辭而止?!卑慈饲槌@磙穸龋钍烂裥闹袘撌怯性箽獾?,沒打下江山時,老爹許我個空愿,我假意推掉也就算了。你做皇帝了,我的將佐都請以我為太子,你也準備立我,我能堅決推辭,你就不能堅決不允許嗎?太子可是你死后的接班人啊,誰能不愿意做?你不知道打下江山我的功勞最大啊。
李建成和積極跟隨他的老四李元吉也不是傻子,心里清楚得很,老二功勞大,遲早會威脅到太子繼位。開始在老爹面前搬弄是非,栽贓陷害老二,而做皇帝久了的李淵,也聽信了幾個嬪妃埋怨老二的話,開始時不時挑老二的毛病責難之。最終導致了有名的玄武門之變,老大、老四丟了性命,老二取勝。沒法了,再立老二為太子吧。不久,也許是李淵對親骨肉的相互殘殺傷心過度,也許受李世民的逼迫,提前退休做了太上皇,李世民正式登基,開始了貞觀之治。
隋朝時期,李建成是嫡長子,唐國公世子。
李淵起兵時,李世民不滿二十歲,李建成比他大十歲左右,也不需要什么費力的抉擇。
后來因為李世民功勛卓著,李淵甚至需要自創(chuàng)天策上將職位了,后來李世民越來越無官可加了,尚書令、中書令兩個三省長官一人當了,武德九年比一年前還多出個蒲州都督。李淵也想過改立太子,但李建成又沒犯什么了不得的大錯,雖然因為楊文干事件遇到危機但也過去了。最后改立太子的承諾變成了給李世民的空頭支票。
李淵幻想這種平衡可以一直維持下去,兩個兒子甚至包括不成器的李元吉他都不想動,最多只動他們的幕僚敲打他們不要內(nèi)斗,兒孫自有兒孫福,等他兩腿一蹬了再洪水滔天也輪不到他操心了。
結(jié)果,在他有生之年,李世民給了他一個說法。
他別無選擇了。
李淵為什么不立李世民為太子?這個我個人認為有兩個方面!
1、古代繼承制度
中國古代匆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制度,李建成,李世明都為李淵原配竇氏所生,所以,從古代的立接班人制度,李建成都是天然的第一接班人。李淵立李建成,也是遵從古制,避免同室不必要的紛爭,再一個,在李淵起兵后被封為唐王時,李建成已經(jīng)被封為唐王世子,如果再行廢立,必然影響李淵統(tǒng)一天下的進程。
2、李建成自身的能力
都說大唐的天下是李世明打下來的,建國后李淵該調(diào)和一下,讓李建成自己讓出來。這樣說是因為李世明登基后貞觀之治太有名,完全蓋住了李建成的光輝。雖說李建成沒有李世民厲害,可在李淵起兵之初,李建成的才干,謀略,已經(jīng)帶兵戰(zhàn)績同樣不輸李世民。在李淵開始統(tǒng)一全國的進程中,身為世子的李建成,統(tǒng)管后方,也是出了大力,不能因為李世民打仗而忽略了李建成的作用。所以,本身并不弱的李建成,也不會被李淵廢了而立李世民。
所以,我認為,李淵不立李世民,不管從古代的繼承制度,以及李建成的能力,都不會發(fā)生李淵廢李建成的事。
在史料記載中,李淵曾經(jīng)三次表示想要把太子之位傳給李世民??墒牵罱K他卻并沒有兌現(xiàn)他的諾言,直到李世民自己動手,殺掉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并且逼迫李淵退位,搶到皇位為止。
(李淵劇照)
那么,李淵為什么說話不算數(shù),并因此造成那樣的悲劇呢?
由于李世民曾經(jīng)有篡改歷史的行動。因此,李淵三次表達想傳位給李世民的說法,就值得懷疑了。因為這很有可能是李世民后來加上去的,李淵其實并沒有這樣說過。李世民這樣加的目的,是想表明,并不是自己搶奪皇位,而是李淵本來就有“換太子”的想法。而且李世民通過這些記載還想表明,自己發(fā)動“玄武門政變”,只是被逼無奈的結(jié)果,與皇位的更迭,沒有任何關系。
不過,任何事情,其實都有兩面性。如果這段歷史真的是經(jīng)過李世民篡改的,對李世民也不是完全有利。因為這個記載其實也意味著,李淵雖然想改換太子,傳位于李世民,但是只不過是說說而已,態(tài)度并不堅決?;蛘哒f,改換太子這件事,是李淵說來安慰李世民的,并不是李淵的真心想法。
而李淵之所以要安慰李世民,也表明李世民集團對獲得權力的訴求太大,多次逼迫李淵,李淵才不得不這樣說。
那么,究竟這個記載是真實的歷史記載,還是李世民篡改的結(jié)果呢?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不得而知。我們只能假設歷史記載都是真實的,我們來研究一下,如果這個歷史記載是真實的,為什么李淵只是說說而已,并不愿意把傳位給李世民的事情付諸行動。
(齊桓公雕像)
實際上,中國古代的皇位的傳遞,為了避免出現(xiàn)爭奪現(xiàn)象,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同時也是等級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中國在很早就實行了嫡長子繼位制度。至少在西周的時候,這種制度已經(jīng)完全成型。
維系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周禮,周禮中有一條明確的規(guī)定,就是要堅決實行嫡長子制。到了春秋時期,諸侯們開始破壞這條規(guī)矩,把爵位傳位自己喜愛的兒子,而不是嫡長子。但是,往往某個諸侯這樣做以后,就成為別的國家攻擊他的理由。齊桓公稱霸的時候,曾召集諸侯們會盟,其中有一條重要的理由,就是只能傳位給嫡長子,其他兒子不能繼承爵位。
齊桓公去世以后,他的兒子們互相爭奪爵位,大打出手。宋國的宋襄公帶著公子昭打回齊國,幫助公子昭奪得齊國國君之位。當時宋國是相當弱的,就打仗能力來說,是很差的。那么他為什么還能成功呢?其實就是當時大家非常認可嫡長子制的觀念,宋襄公的行動,不但得到了很大的國際支持,同時也得到了齊國國內(nèi)的支持。
所以,從嫡長子制的角度出發(fā),李淵其實是并不愿意破壞這條制度的,因此是不愿意改換太子的。
(李世民劇照)
不但李淵不愿意改變,連篡奪皇位的李世民,事實上也不愿意改變。他當了皇帝以后,也是極力地培養(yǎng)他的嫡長子李承乾。盡管李承乾腿有毛病,當皇帝有礙觀瞻。盡管李承乾是扶不上墻的爛泥。但李世民始終不愿意改換太子。
除了因為嫡長子制的緣故外,中國古代還有一項對繼承人的重要評價,就是繼承人最重要的是“德行”而不是“功業(yè)”。
古人為什么很重視“德行”而不是重視“功業(yè)”呢?因為重視“功業(yè)”,就意味著皇位是可以憑借武力奪取的。這個結(jié)論萬萬不可推廣。一旦推廣,就意味著誰的武力最強,誰就可以得江山當皇帝。那樣的話,皇帝還能睡一個安穩(wěn)覺嗎?
而“德行”意味著仁愛。對天下老百姓的仁愛,當然就是太子應該具有的優(yōu)良品質(zhì)。因為這可以得到大家的擁護,對于鞏固皇位是很有好處的。
就當時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情況來說,李建成雖然并不見得有多仁愛,但是在功業(yè)上,李世民是比李建成大的。既然比李建成大,也就意味著,李世民獲得繼承權的機會應該更少。所以,李淵從心理上,是不愿傳位給李世民的。
李世民自己也都認識到仁愛的重要性。所以他在當了皇帝以后,反復在“仁愛”問題上做文章,最后實現(xiàn)了“貞觀之治”,彌補了他之前的缺陷。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
李建成身為嫡長,干得不錯,自然是太子不二人選,李世民原本沒有機會。
李淵造反除了兒子,很難信任別人。
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和隋煬帝是親表兄弟,隋煬帝對李淵非常信任才會把太原留守的位置給他。整個隋朝是國富民窮,財富都被隋文帝,隋煬帝爺倆搬到了關中,所以只要關中不失,即使天下皆反,隋煬帝也能依托關中物資兵員從容應對,事實上,隋煬帝雖然身處江南,但是分派部隊平叛,天下局勢還沒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李淵起兵太原,攻占長安,才是隋朝真正的催命符。
沒想到栽在表弟你的手上,不地道
李淵可是說是既親且貴,在關鍵時刻還是能對隋煬帝背后下刀子。那對于李淵來說,自然不敢輕易相信外人,長子李建成作為繼承人要留守后方,守住家族香火,李世民、李元吉自然是李淵最親信的將領,坦白的說,這和能力關系不大,關鍵就在于血緣。
表哥不好意思,你應該讓兄弟兒子當太原留守
李世民和李元吉的區(qū)別是,李世民有能力,有魄力,李元吉沒有,所以雖然李世民、李元吉同時擔任方面軍統(tǒng)帥,李世民打出了赫赫威名,一時間風頭強勁,李元吉則是被劉武周嚇得丟了太原,犯了致命性錯誤,從此職業(yè)生涯前景黯淡,只能活在兩位兄長的陰影之下。
李元吉的失敗也導致了唐初政治天平的失衡,本來李淵為尊,太子李建成為儲君,兩人一起駕駛帝國這駕馬車,李世民,李元吉一人一邊縱橫馳騁,現(xiàn)在李元吉身體瘦弱不吃勁,李世民就一馬當先。帝國的馬車眼見著只有李世民一人在拉,出的力多了,想法自然就多。
啥都能賞你,就是太子不能給你,李世民和平接班本就無望。
在消滅竇建德之后,李世民被冊封為天策上將,尚書令,文武官職都做到了頂級,看著恩寵無限,實際上這反而代表李淵并無意立他為太子,因為在一個公司,只有員工是需要獎勵的,老板則不需要,因為公司做得好就是獎勵。
才二十多歲就走到了職業(yè)生涯的頂峰,除了造反沒法升職了
李淵,未來是李建成,他們才是公司的法人,李世民做的太好也只有打工仔的命。不過李建成還是很講究兄弟感情的,魏征原先是太子屬官,被抓之后就和李世民說:“我一直勸太子除掉你,如果太子聽了我的話,就不會有今日的災禍?!睂τ谶@點李世民選擇沉默以對,沉默就是默認。也就是說,如果不是李世民玄武門突然發(fā)難,他和太子對決原本就沒有贏得希望。
得位不正,功勞來湊。正統(tǒng)壓力,造就的明君。
因為得位不正,不服輸?shù)睦钍烂駴Q定用行動來回應朝野上下質(zhì)疑的聲音。當然在此之前,一代明君李世民把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所有的兒子一律斬殺,一共十個侄子,一個不留。至此,李淵的嫡親子孫只剩李世民這一系,李淵是認不認都沒機會翻盤了。
李世民確實干的不錯,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有為之君,還不忘叫老子李淵一起分享勝利果實,一起威風威風。在徹底擊敗突厥,俘虜頡利可汗之后,李世民親自宴請了李淵和在京高官。所有在京三品以上官員,都參加了這次酒會。李淵坐在主位威風八面,命令被俘的頡利大可汗跳舞,還命令嶺南的酋長馮智戴寫詩。這件事情,正史記載的原文是:
“高祖親自臨視,勞將士而還。置酒于未央宮,三品已上咸侍。高祖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遣南越酋長馮智戴詠詩?!?/p>
報應不爽,李世民非法奪位給后世立了個壞榜樣,子孫多自相殘殺,皇位傳承一度動蕩。
李世民的14個兒子竟有12個不得好死,其中3個被殺,3個自殺,3個早夭,1個被幽閉,2個被廢為庶人后流放至死,只有2個得到善終。
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魏王李泰陰謀太子之位被貶,嫡親兒子只剩下最小的李治。李世民現(xiàn)在終于體會到李淵的難處,當著朝廷大臣的面,李世民一度行為失控,先是要撞墻自殺,而被長孫無忌攔了下來之后,李世民又拔出刀來,交給李治,讓李治殺了他謀朝篡位,把李治嚇得不輕,最后立了李治為太子。
李治后來立了武則天為皇后,武則天差點刨了李家的祖墳,唐玄宗發(fā)動政變把父親推上皇位,又發(fā)動政變把父親拉下馬,自己坐上皇位。唐肅宗又在安史之亂之中和父親唐玄宗分道揚鑣自己當了皇帝??傊?,唐朝皇位傳承一直是父子互相猜忌,兄弟互相殘殺,可謂是報應不爽。
有意思的,在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泰為了太子之位爭的頭破血流的時候,李世民恢復了兄長李建成皇太子的稱號,估計此時李世民體會到了父親李淵的不容易,對太子多了理解和悔恨。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個很牛的皇帝,他開疆擴土,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被少數(shù)民族稱為天可汗。要說李世民一生中有什么污點,那就是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哥哥和弟弟,登基為帝的。李世民在大唐建國初立下赫赫戰(zhàn)功,為什么李淵不立他為太子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古代講究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封建制度。李世民雖然很厲害,但是誰讓你是老二來,你終生就于皇位無緣。李淵追尋這個制度,還是有道理的,如果沒有這個制度,那不就哪一個皇子都有資格繼位了,這樣容易引起爭位的煩惱。所以李淵立李建成也符合祖制。
第二,李建成也是有才能的,不像電視上說的那么平庸。關于這一點我以前專門回答過李建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李建成寬厚仁義,雖然看上去沒有李世民戰(zhàn)功多,可是他在治國方面還是很有經(jīng)驗的。而且李建成幾乎沒犯過什么大錯,深得李淵的喜愛。所以立他為太子也可以理解。
第三,李淵為了自己的皇權穩(wěn)固,不得不立建成為太子。因為李世民的戰(zhàn)功太大了,而且李世民手底下大將如云,在朝中的勢力很大,李淵都有點控制不住了。所以他利用太子建成可以很好的制約李世民??墒呛髞硪膊怀上霙]制住,當了太上皇。令人唏噓。
第四,李淵為了兒子們考慮,立建成為太子,他日建成當上皇帝,可以善待兄弟。李建成寬厚仁義,有多次四弟元吉讓他殺了李世民,他都沒有這么做。從這點就看出他是個仁義之人,他沒有李世民那么不設手段,心狠手辣,建成當皇帝,是兄弟們的福分。
所以,綜合考慮,對自己有利,對兒孫有利,李淵就選擇了建成為太子。其實他也有很多次猶豫,但是還是沒改變這個決定。后來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也是始料未及的。本人愚見,建成當皇帝未必不行。
感謝邀請
以下是我個人對李淵不立李世民為太子的一點看法,不對之處還請大家指正海涵。
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立長不立幼
這是一個最主要原因,各個朝代廢長立幼都引起了兄弟相殘的慘案,所以廢長立幼這等事情輕易不會做出,除非太子有重大過失,例如謀反等大罪,才會被廢除,否則立長子為太子這是非常名正言順的事情。
那么既然如此名正言順之事,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爭議呢?李世民為什么要發(fā)動玄武門事變呢?
爭議主要的來源就是大多數(shù)人對于李建成的不了解,和史官對李建成功績的抹殺,這就讓一些吃瓜群眾認為李建成是一個草包,而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這就使得大家認為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事變肯定是有他的苦衷和不得已。不過事實就是這么無情,李世民的“苦衷”就是他不忍皇權旁落,不甘心??v然是有貞觀之治和大唐盛世,但這也絕對不能掩蓋李世民“得位不正“的人生污點。
李建成在李淵起兵初期,為了招募士兵做了充足的準備和工作,后期攻城略地更是和李世民的功勞不相上下,但是這些都在李世民當皇帝后將歷史記載抹除了,也使得歷史學家考察這一段歷史真相艱難至極,學者也都責怪李世民不該如此。
李淵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讓他親自見證了親兒子同室操戈,最后還無可奈何的傳位給李世民,不過所幸李世民確實是一位明君,否則遺臭萬年李二是逃不脫的了。
隋煬帝楊廣和后來的唐高祖李淵本是親姨表兄弟。
李家出身也十分顯赫,李淵很早就被隋朝封為唐公,擁有三晉大片的封地。
楊廣無道,爆發(fā)了全國性的農(nóng)民大起義,十八路反王,群雄并起。此時的李淵一直還在猶豫。在次子李世民的多次勸說下,才決定從太原起兵,一步步掃除或兼并各路反王,最后煬帝被殺,隋朝被推翻,建立起一個新的大一統(tǒng)王朝一一李唐王朝。
高祖在立太子問題上并無懸念。古制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李建成做為嫡長子早已被立為太子是應得應份、實至名歸。更何況他多次監(jiān)國,并得到朝中多數(shù)大臣和后宮的支持。
嫡次子李世民和嫡三子李元吉也分別得到秦王、齊王的封爵。
本來一切都很正常,但老皇帝李淵總感到對次子李世民有一種愧疚。當初力主太原起兵是他,在反隋建立唐朝的征戰(zhàn)中,他做為軍中統(tǒng)帥,功勞最大。
為求心理平衡,一次李淵單獨召見李世民,親口許下:建成都長安,汝可移居東都洛陽,可立天子旌旗。實際上是把唐朝置于東、西一分為二的境地。從此也使兄弟二人的矛盾日益加深。
終于釀成了兄弟相殘的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被殺,李洲也被迫提前退位。
幸運的是,登基后的唐太宗李世民,治國確實有方,開啟了貞觀之治,被后世人稱為一代明君。
說起李淵為什么不立李世民為太子這事兒,我們得先理理史書上記載的事件發(fā)生順序,然后再來看為啥李淵不立李世民為太子,為啥有了玄武門兵變。
1
隋煬帝大業(yè)十三年,李淵起兵攻入長安,立隋代王為隋恭帝,獲封唐王;
2
次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揚州)被殺身亡,緊接著恭帝禪讓,李淵登基;
3
五月新皇登基,大賞功臣,立下皇統(tǒng)。
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看看封地就知道,李淵讓他老實點,乖乖的做個閑散王爺就好了,別搞事情)。
戲肉來了,敲黑板抓重點:緊接著,突厥大舉入侵!六月玄武門兵變,建成和元吉全家完蛋,李世民當了太子。
你說李淵咋甘心,家里老二為了爭家產(chǎn)把老大和老三給剁了,俗話說兄弟鬩于墻而共御外辱。
這老二倒好,胡子來了,先借機弄死了自家兄弟,不當人子,還想著做皇帝,做夢吧,我就要好好活著,慢慢跟你玩!
呵呵,李世民準備的后招來了。
八月,突厥打到渭水畔,長安城墻上都能看到突厥人的火把了。
這下立馬亂了,誰能保護我的命,誰就是皇帝,各種壓力下李淵只能禪讓給不孝子。
李世民牛啊,當了皇帝,只用三言兩語,渭水之盟搞成了;即使長安空虛,兵力不足防守,突厥也神奇的退兵了!
小時候讀書看到這一段就很迷惑,這李世民真是天選之子??!
虎牢之戰(zhàn),三千吃不飽的哀兵干死了竇建德十萬大軍,玄武門又是以弱勝強,到了突厥入侵就更離譜了,就憑一張嘴嘰歪一頓,成了,突厥退了!
我們后人看歷史可是有反復倒帶回放功能的,發(fā)生了這么些重要的事情,我們也該慢慢了解李淵的想法了。
唐書上都說李淵是個昏庸的皇帝,這是真的么?
史書上的記載很多都是成王敗寇后的飾非之舉。
放著戰(zhàn)功赫赫,文武兼?zhèn)涞睦钍烂癫涣?,非要立李建成,搞得國家動蕩,險些分裂是為那般?
關于李淵立誰為太子這事兒,我們再往多的往大的方面說一說。
首先,隋為什么會滅亡,隋煬帝為什么被殺?李淵代表的是誰的利益,未來太子應該給誰站臺,他的靠山和對手是誰?
隋朝是中國南北大融合的重要時期,北方胡人(鮮卑)南下,南北文化沖突,傳承悠久的關隴集團和同樣禮法森嚴的山東世家大族想要守住利益基本盤,更重要的是,經(jīng)濟上,由于運河的開通,朝廷已經(jīng)嚴重依賴江南的稅賦支撐。
這時候,隋煬帝巡視江南十年不歸長安,還屢屢流露出要遷都江都(揚州)的意向。
這就是要掘了關中集團的根啊,是可忍孰不可忍。
弄死了隋煬帝,宇文家?guī)е蠡飪夯仃P中。
一路上千辛萬苦(到處是起義軍,還都打不過,此處應有哭泣的表情包,挺悲催的),再后來家里的戶主變了,李唐成了話事人。
李淵和李建成在長安待著,主要任務就是各種新的利益分配和規(guī)則制定。
新政權要穩(wěn)固,關隴貴族和山東大族必須是拉攏的第一對象,而且他們本身也是關隴集團的一份子。
話分兩處,各表一枝。之前李世民干了些嘛?
東征西戰(zhàn),滅了很多起義軍,收了很多小弟,還搞了一個天策府!
天策府的骨干都是些啥成分?和關隴和世家大族都不沾邊!都是些打爛仗出身的小門小戶和小地主,階層差了老遠了。
屁股決定思路,關隴和世家大族感覺李世民這伙子人完全沒法代表我們的利益啊。
沒啥說的,太子必須是李建成,這個小伙兒才是自己人!
而且貴族和世家大族的傳承理念就是“立嫡以長,禮之正也”,李世民當太子非禮也。
當時的幾大勢力集團:關隴,山東世家,南方新興力量,加上起義出身的新勢力。
你說說看,如果沒有回放功能的話,李淵有啥理由不立李建成?就算李世民戰(zhàn)功赫赫,可是按禮法立長立嫡,按穩(wěn)定政權的平衡術看,拉攏關隴和山東世家,也是李建成更合適??!
他就算漏了李家骨子里的胡人血性,那就是“不服就干”!
更沒想到李世民會勾結(jié)突厥,挾外洋以自重,借外族之力直接奪了皇位(李世民轉(zhuǎn)頭只用了三年就平了突厥,所以你再品一品,當初的突厥入侵和退兵是咋回事?)。
當時胡人對中原的影響遠比我們從歷史課本上看到的情況要夸張多了。
別的不說,就說李家自己的血統(tǒng):李淵的媽姓獨孤,李淵的夫人姓竇(紇豆陵),李世民的老婆姓長孫。
我們知道,那時候的雙字姓都是胡人化漢的特征,象長孫,宇文,獨孤,尉遲等等,這些姓基本都是鮮卑化漢來的。
對于胡人來說,誰當大汗,不是說誰是長嫡就天生當大汗的,大汗也是高危職業(yè),要拼命的:要靠搶,靠騙,靠交換。
于是為了皇位,也為了不成為李建成即位后大清洗的犧牲,李世民集團先出手了。
向使當初身便死,李世民的功績后人史書上又會如何記載?
李淵——大唐王朝的開國皇帝,李世民——大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是將唐朝帶入強勢時期的一代開明皇帝,但作為李淵的次子,縱然李世民為唐朝的創(chuàng)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按理來說,他還沒資格繼承皇位,也就不可能成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而這個過程大家都應該知道的一場“玄武門之變”改變了這一切,擁有眾多人才、武將的李世民取代他的哥哥,當朝太子——李建成,成為大唐第二位皇帝。
唐高祖李淵
為什么李淵沒有將太子之位直接傳位給次子李世民呢?這樣或許就不會發(fā)生“玄武門之變”死了兩個兒子李建成、李元吉,及李建成的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鉅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兒子梁郡王李承業(yè)、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等幼兒都被殘忍殺害.......
小編今天就講講其中的原因(如有不同意見,關注小編,歡迎指正):
太子李建成
一、首先就是一直存在的嫡長子繼承制度:
這個制度早在周朝的時候就出現(xiàn)了,即使是在今天,也有一些家族企業(yè)會選擇讓嫡長子來繼承父業(yè),再說周朝是中國禮法制迅速發(fā)展的一個朝代,禮儀文化對后朝都影響頗深,周朝時期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分封制,一直到封建王朝,在皇位繼承上,都會采取嫡長子繼承制,后來又演變成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說法。
雖然這種制度一直延續(xù)著,細心的朋友就會發(fā)現(xiàn),當這個哥哥有多難,都不知道有多少刀子24小時盯著你:秦始皇臨死前,立長子扶蘇繼承皇位,但十八子胡亥一計就使得扶蘇自殺,并繼承皇位;隋朝,太子楊勇與楊廣之間.......東西兩漢王朝加起來一共有33位皇帝,只有7位皇帝勉強能算是遵守了嫡長子繼承制度,唐朝一共有21個皇帝,也只有兩個皇帝算得上是嫡長子,宋朝一共有皇帝12位,只有3個皇帝是嫡長子,明朝有皇帝16位只有5個皇帝是嫡出,而清朝12位皇帝沒有一個皇帝是嫡長子繼承的(嫡長子或已死、被陷害、被殺、被廢掉........)
二、嫡長子李建成也是一位有能之人:
智破劉黑闥
李淵在起兵前,可以說有兩個根據(jù)地,一個就是他和李世民一起管理的太原,還有一個就是李建成為他招兵買馬的河東:“命太子于河東潛結(jié)英俊,秦王于晉陽秘招豪友”
而且李建成擁有著出色的軍事才能:主要事跡有奪取西河之戰(zhàn)(一舉攻克西河,封李建成為隴西公,為左領軍大都督),智取霍邑之戰(zhàn)(舊唐書載此戰(zhàn)李淵被宋老生擊敗,李建成墜馬,功勞全歸于李世民),潼關防御戰(zhàn)及智破劉黑闥(初步完成唐朝統(tǒng)一之戰(zhàn))等。
李建成在起義前就開始,廣羅人才,善待賢才,在建唐前后,更是招攬了許多謀臣猛將,為他出謀獻策,謀臣魏征、唐初名相王珪、武將薛萬徹、馮立、馬三寶等
三、坐鎮(zhèn)長安,很少出征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李建成則被確立為太子,最開始并沒有呆在李淵身邊學習政務,而是一直幫李淵平定各種叛亂,北部抵御突厥、擒殺唐朝最強勁的敵人劉黑闥,(十二月“皇太子破劉黑闥與魏州,斬之,山東平”),讓唐朝基本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后逐漸開始協(xié)助李淵處理朝政,李淵對太子李建成悉心栽培: “每令習時事,自非軍國大務,悉委決之”,“同時又命令禮部尚書李綱兼太子詹事,后擢太子少保,民部尚書鄭果兼太子左庶子,輔佐太子,李淵外出“巡幸”,則李建成要坐鎮(zhèn)長安“監(jiān)國”,所以后期太子李建成基本上是坐鎮(zhèn)長安。
唐太宗李世民
李建成并不是平庸之輩,再加上其身為嫡長子,所以,李淵毫無理由立李世民為太子,只是,李淵沒有想到后來的發(fā)展形勢而已,沒有想到李世民的功業(yè)會越來越大,以至于對太子集團,甚至自己構成威脅。
但不可否認,唐太宗李世民開創(chuàng)了大唐盛世,使大唐成為一個開放、強盛、偉大朝代讓“唐”文化遍及世界各地。
歷史沒有如果,發(fā)生即是事實!
謝謝大家查閱 歡迎指正 關注“劉家五叔”,與“劉家五叔”一起談古今趣事!
我談談我的看法。
一、制度原因
中國古代立儲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嫡長子繼承制,除非遇到極端情況,否則必須堅持嫡長子繼承制度。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時,對于玄武門之變有一段評價,第一句話就是:
立嫡以長,禮之正也。
可見這一觀念的深入人心。
由于李建成是嫡長子,因此,除非李建成有重大過失,否則不能廢掉嫡長子李建成,而改立次子李世民。
二、李淵自身原因
制度原因,可以解釋武德年間絕大部分時間李淵維持李建成太子地位,但是,上面也說了,如果李建成有重大過失,李淵是可以廢掉他的,那么,武德年間,李建成是否有重大過失呢?是有的,至少有一次,那就是武德七年(624)的楊文干事件。
當時,李淵前往仁智宮避暑,李世民和李元吉隨行,李建成留守長安。李建成準備趁此時機舉兵作亂,作亂的目的是什么呢?倒不是針對李淵,而是針對李世民,想趁機殺掉李世民。具體的計劃應該是讓李元吉就近殺掉李世民,”建成使元吉就圖世民“,同時,李建成在長安起兵,慶州都督楊文干在慶州配合,李建成為此還派人給楊文干送去了鎧甲,”又使郎將爾朱煥、校尉橋公山以甲遺文干“,里應外合,控制長安,端掉秦王府集團。
后來這一計劃泄露,楊文干無奈之下鋌而走險,在慶州舉兵造反,后被李世民率軍討平。
這一事件,李建成舉兵的對象雖然不是李淵,但這畢竟是在李淵仍然是皇帝的情況下,李建成的一次擅自的軍事行動。
對此,李淵剛開始極為生氣,已經(jīng)計劃要廢掉李建成,改立李世民為太子。因為這一次,李建成犯錯在先,李淵是有理由廢掉李建成的。然而,最終,李淵并沒有采取行動,仍然維持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只是責備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不和睦,并對雙方的官員進行了處罰。
那么,李淵為什么不趁著楊文干事件的機會,立李世民為太子呢?我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出于制衡的目的。
李世民在武德年間常年領兵作戰(zhàn),在軍隊之中有很高的威望,以及大批的故交舊部。如果維持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那么,由于李建成與李世民不和,李建成集團會對李世民集團形成制約,李建成有李元吉的支持,在朝中與裴寂關系比較密切,封德彝也首鼠兩端,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來回搖擺,因此,在朝中,李建成可以對李世民形成相當?shù)闹萍s,雖然李世民有軍權,但在李淵健在的情況下,總不能隨意調(diào)動軍隊打壓李建成集團吧。但是,一旦立李世民為太子,那不得了了,李世民本來在軍隊中就有極高的威望,在朝中,也有蕭瑀、陳叔達、宇文士及等幾位宰相的支持,現(xiàn)在又有了太子之位,那么,整個唐朝上下,就沒有任何一股力量能對李世民形成有效制約,那李淵豈不就被架空了嗎?李淵作為皇帝,不可能不考慮這一點。
我認為,正是基于以上考慮,李淵最終沒有廢掉李建成,只是對李建成集團的幾個重要分子進行了處罰,殺掉了公然造反的楊文干和私下透漏消息的宇文穎,另流放了東宮的兩位重要官員王珪和韋挺,算是對李建成的嚴重警告。
以上是我的一點簡單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xù)深入討論。
李淵早在太原起兵的時候,就把李建成立為了太子。
一般情況下來說,李淵這個做法是很對的。
當時,李淵起兵,前途未卜,早早立下接班人,有利于應對突發(fā)狀況。
但事情壞就壞在了李世民的身上,因為李世民實在太有能力了。
對于李建成來說,父親李淵早早將他立為太子,其實從后來的情況來看,也是限制了李建成。
李建成并不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相反,李建成也很有能力。
應該說,李淵的那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是很有能力的人。
但是李建成因為早早被立為了太子,身份就尊貴了很多,接班人的安全關系到帝國未來的安危,因此,李建成便少了很多上戰(zhàn)場的機會。
上戰(zhàn)場帶兵打仗的重任,交到了李世民的手上。
本來嘛,李世民不是太子,卻是李淵的兒子,既能夠上戰(zhàn)場,又可以讓李淵安心。
可是誰也沒想到李世民幾乎戰(zhàn)無不勝,到了后來,唐軍的作戰(zhàn)幾乎到了沒有李世民不行的地步,許多大仗惡仗,別人對付不了,李世民去了就迎刃而解。
相應的,李世民的功勞也積累的越來越多,李淵不停的封,一直封到?jīng)]有東西可以封為止,最后給了一個天策府開府儀同三司,等于將李世民拔高到了和太子東宮一樣的高度,都可以擁有自己的臣僚班底了。
也就是從這時候其,李世民擁有了與李建成爭奪儲君位置的實力。
在這個階段,李淵不是沒有考慮過換太子,因為李世民很優(yōu)秀,且擁有很多支持者。
李元吉選擇站在太子李建成一邊對付李世民,據(jù)說李建成答應李元吉自己退位后給李元吉做皇帝。
李淵就在雙方的明爭暗斗中,搖擺著自己的立場,但到了后來,李淵內(nèi)心的天平逐漸傾向于李建成,這讓李世民感到了深深的威脅。
于是,便發(fā)生了玄武門之變。
無月文化,品讀經(jīng)典,品味文化
李淵為什么立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為太子,這里涉及到一個歷史悠久的制度:嫡長子繼承制。
嫡長子繼承制由來已久,始于商朝末年,周王朝初年。起初,之所以確立嫡長子繼承制,是有現(xiàn)實需要和政治訴求的。
↑嫡長子繼承制的繼承順序↑
周王朝建立之后,分封庶子到各地為王,嫡長子則留在京城,繼承王位,庶子沒有這樣的繼承權,如此安排,能夠保證嫡長子始終是大宗,而庶子一脈只是小宗。
庶子在各地立國之后,也采取嫡長子繼承制,可見這個制度是十分見效的,起碼它得到了大多數(shù)人的擁護支持。
“嫡長子繼承制”完美的解決了權位和財產(chǎn)的繼承與分配問題。對古代皇家貴族而言,最大的敵人來自于堡壘內(nèi)部,區(qū)區(qū)百姓是幾乎不可能沾染皇權及皇權背后的財富的,只有可能內(nèi)部產(chǎn)生矛盾,并相互攻擊,從而削弱皇權,甚至導致江山易主。
推行“嫡長子繼承制”之后,皇族和統(tǒng)治階層內(nèi)部就有了章法,一切按照出生時就獲得的地位,繼承相應的權力和財富,長幼有序,尊卑有序,皇族內(nèi)部才能實現(xiàn)和諧。
此外,凡是不按照“嫡長子繼承制”,而是嫡子庶子一視同仁的,往往都不會有好結(jié)果。嫡子庶子為了爭奪皇位,就會割裂成黨,一旦父皇去世,立即大打出手。
↑朱允炆就是沾了嫡長子繼承制的光↑
一般而言,立嫡的順序為:嫡長子最優(yōu)先,嫡長孫次之,其他嫡子再次之。然后按照庶子,嫡幼孫,嫡庶孫的順序往下排。
明太祖朱元璋立朱允炆就是按照這個宗法順序(朱允炆其實是朱標次子,朱標長子朱雄英早逝),但這卻是個例,因為這種立嫡的順序,對皇室而言是危險的,嫡長孫的政治能量往往不是其他嫡子叔輩們的對手,很容易形成權力爭斗。
說到大唐初年的政治形勢,李淵稱帝后,太子自然就是嫡長子李建成,這是毫無疑義的,縱使李世民立了天大的功勞,也改變不了嫡子長幼的天然鴻溝。
幸好李世民也是嫡子,否則李淵斷然不會任由李世民如此發(fā)展勢力。
除了嫡長子繼承制的天然鴻溝之外,還存在時機的問題。
↑如果沒有該死的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會笑到最后↑
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即位的同時,就已經(jīng)確立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這時候李世民還沒有建立后來那樣煊赫的軍功,他對太子之位肯定也不會有什么想法。然而,李建成當了太子之后,反而形成了一種劣勢——他從此以未來人君的身份,坐鎮(zhèn)首都,跟隨李淵學習治國方略,并培養(yǎng)自己的威信。
而李世民則率領軍隊東征西戰(zhàn),歷盡千辛萬苦,保衛(wèi)李唐王朝安全航行,并在這個過程中立下不賞之戰(zhàn)功。
隨著李世民功高震主,李淵為什么不把李世民捧為太子呢?因為,沒有這個必要。李建成太子做的好好的,李淵和朝廷上下幾乎都是認可的,憑什么把李建成太子之位拿掉呢?有問題的并不是李建成,而是越來越有野心的李世民,所以李淵斷不可能廢掉李建成,讓李世民上位,那樣會引發(fā)極大的政治動蕩,其后果有可能重蹈隋朝滅亡的教訓。
↑楊廣矯詔殺死兄長楊勇的案例,肯定對李淵留下深刻印象↑
想想隋朝吧,隋文帝楊堅把太子楊勇廢黜,另立楊廣,結(jié)果楊廣和楊勇兄弟二人親情全無,待楊廣登基后,矯詔賜死了楊勇,還把楊勇的兒子殺了個七七八八。
李淵如果貿(mào)然立李世民為太子,那么,經(jīng)營多年的李建成必然不甘心,兄弟之間會鬧出大亂子,其后果就是影響朝局穩(wěn)定,待李淵死后,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二人的親情必然也無法保全。
所以,李淵根本不會立李世民為太子,他反復考慮的只是如何保全兩個兒子和兄弟父子親情,可惜,在他想出萬全方法之前,李世民率先發(fā)難,殺死了李建成,并把李淵逼退位,真是防不勝防,一切如夢幻泡影,無法預料啊。
這是由當時禪位的傳統(tǒng)文化所決定的。李世民比李建成更有才能不假,但長幼有序,在封建社會里長子一般都是不二的儲君人選,這一點李世民盡管更有才華,但是他不是長子,也就失去了和長兄李建成一決高下的優(yōu)勢。再者,李建成雖然文韜武略不及弟弟李世民,但依舊非常出色,在長期的東征西討中,深得父親李淵的器重和信任,覺得長子值得托付。既然如此,李淵又何必自尋煩惱,而做出有悖于傳統(tǒng)的事呢?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立嫡以長不以賢吧,而且李建成很強,并非像隋唐演義中描寫得那么弱雞。史書上關于李建成的描寫大多是陰狠狡詐,與光明磊落的唐太宗根本沒有絲毫可比性。
從軍功上說,李建成在李淵起兵之初就直接占據(jù)長安,使唐軍聲勢一時無兩,成為最有希望問鼎中原的一股力量。李建成此舉讓蜀地的很多勢力被迫投誠,西秦霸王薛舉、王世充等大勢力都成為孤軍,隨后與竇建德對峙,沒有讓兵峰正盛的夏軍靠近太原一步。
還有一件事能說明李建成能力不弱于李世民的是討伐劉黑闥的戰(zhàn)役,劉黑闥原是竇建德的部將,后來竇建德兵敗被殺,劉黑闥等人本以解甲歸田,不過后來看到王世充等人投降后也被清算,害怕自己也被時候算賬,于是又召集人馬起兵反唐。李世民曾帶兵圍剿,打的劉黑闥狼狽而逃,但是劉黑闥并不死心,東山再起后再次反唐,李淵三次換將,最后派太子李建成親自掛帥,討伐劉黑闥。面對同樣的對手,李建成率軍打的劉黑闥不斷敗逃。最后活捉了劉黑闥,其戰(zhàn)績絲毫不比李世民差
在平定西河的時候,因為攜帶軍糧不夠,李建成曾嚴令部隊,路邊百姓種的糧食蔬菜必須付了錢才吃,決不允許欺壓百姓,一路與將是同甘共苦,深得軍心與民心。李建成只用了九天的時間就平定了西河。
公元621年,稽胡酋帥劉仚成率領數(shù)萬部隊侵犯邊疆,李建成奉命率軍前往平定邊境。李建成率軍于鄜州與劉仚成軍相遇,大破劉仚成,斬殺百余人,俘虜一千余人。李建成戰(zhàn)勝后放走了對手幾十個首領,想讓他們回到部落招降其他首領,劉仚成得知后就和其他部落的首領前來投降。結(jié)果李建成看見游牧民族的人太多了,害怕他們是詐降,為了防止這些人在大軍撤走后再次叛亂,就準備一勞永逸,斬草除根??上⑿孤瑒櫝商幼吡?,于是李建成把投降的六千余人全部殺死??梢哉f在殺伐果斷這方面李建成也是絲毫不弱于李世民的。
李世民登基后,很多貞觀之治時的名臣都曾是李建成的幕僚,玄武門之變時,有些人聽到建成太子的死訊都痛苦不已,飛蛾撲火般的奔向玄武門要為李建成報仇。
可以說,作為嫡長子的李建成跟唐太宗李世民相比是毫不遜色的,這樣的一個人還是嫡長子,李淵當然不會選擇李世民為太子了。
第一,按照古代宗法制,歷來是由嫡長子繼承皇位,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才是嫡長子,李建成被立為太子理所應當,李世民想當太子這便是非分之想,李淵自然不會立他為太子。
第二,按照李淵本人的感情來講,他對自己正妻竇氏所生的幾個孩子可謂一視同仁,沒有哪位是特別的偏愛。從史書上來看,李淵與竇氏的感情還是不錯的,因此他將幾個都著力予以培養(yǎng),做為一個父親,這是很正常的。如果不是因為李淵奪取天下,開基稱帝,這種教育方式就是成功的。因為,從他祖父李虎開始,李家已經(jīng)確定了第一階層貴族的地位,這些貴族從古到今,都是很注重對孩子的教育的,在這一方面都要求是相同的。既然李淵并不特別偏愛李世民,當然沒有立李世民為太子的道理。但李淵同樣希望李世民出人頭地,這是肯定的。
第三,按照大唐建立后三兄弟受到李淵的實際待遇來講,李淵并不會覺得自己對李世民的安排有什么虧待。恰恰相反,李淵在建國初期給建成、世民、元吉幾乎同樣的待遇,甚至給他們幾乎與自己這個皇帝同樣的待遇,這才是他后悔的。據(jù)記載,李淵建唐初期,對這三兄弟出入皇宮幾乎是不加限制的(這對一個帝王來說是很危險的),然后稱自己的命令為詔、太子建成的叫制(好像是吧,記不清了,可以查閱史書),秦王、齊王的叫教,這些命令幾乎有相同的效力。這是十分可怕的。所以說,李淵不會覺得自己虧欠了世民,那又有什么理由非要立這個老二為太子呢?
其四、這個很多專家早提過了,李世民在建國初期的功勞并不比李建成更為突出,李建成的能力似乎也并不比李世民差,即便李世民滅竇建德、王世充建立大功時,李建成其實在朝中負責處理政務大事。也就是說,李建成起了抓總的作用,李世民不過是一個將帥而已,有什么理由要換掉李建成呢?
其五、李淵很喜歡幾個兒子,可以說到了愛的程度,這在封建大家庭里面是不多見的(從很多意義上說,李淵是個好父親,李世民卻不是個好兒子,但在帝王家,哎)。正因為李淵對幾個孩子的寵溺,李世民開始獨斷專行、李元吉驕橫跋扈,因此李建成實在是最好的選擇。其實史書中描寫李建成數(shù)次暗害李世民的描寫很可疑,李建成在政治上打擊李世民、削奪他的勢力,這應該是真實的,但若說給李世民下毒,這就讓人呵呵了。真實的李建成還是比較念及手足情的,否則李世民沒有玄武門絕地一搏,翻盤的機會。正因為如此,愛兒子的李淵肯定是希望建成繼位的,那樣的話,即便李世民成了曹植,至少不會直接死在自己兄弟的手上。然而實情的發(fā)展超出了他的預期。
第六,李世民自己也知道自己的皇位名頭不正,因此才大力篡改歷史,而且一直內(nèi)心很恐懼、也有愧疚,門神尉遲敬德、秦叔寶就這樣出來了。既然他自己都如此認為,李淵難道還會認為僅僅憑這打了幾場勝仗就該立李世民嗎
李世民那么厲害,為何李淵卻不立他為太子?
李世民真的厲害嗎?
按歷史記載其確實如此,非常厲害。
不說他繼位后其所開創(chuàng)的貞觀之治,天可汗功業(yè),讓古今悅?cè)?,天下臣服,地不分東西,國不分南北皆言其為王。
就說建國期間其也可說功輝彪炳,整個天下可以說都是其打下來的,即便有一部分不是其親自出手,也與其有關,不是其部將,就是他舉薦之人攻取。
可說兒子英雄父好漢,孩子打來江山,父親坐。李淵不過窩囊廢,一切全靠其兒子,若無李世民,不說其能當上皇帝,甚至能否在隋末亂世上活下來就是個問題。
然事實真如此嗎?
不說其它,就光說歷史記載李世民曾多次下令史官修改史書,開古今帝王刪改歷史之先例,這些東西就不再可信,在敬佩之前就得先打個問 。
最起碼在建國史上的一些東西不可信。或李淵,李建成不會太英明,但也不會太差,對其沒有一拼之力,否則其也不會被逼得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只有絕地反擊,才能登上帝位了。
他憑實力,玩政斗就能將其弄玩,又豈用首上罵名,還要修改史書才能維持自己聲名。
從這個意義來說,李淵不立其為太子也不錯。
畢竟李建成也不錯,與其差別也不大,又是長子,有千年嫡長子繼成制加成,不想引發(fā)動亂,讓長子,以及其它兒子不滿,他肯定不能立李世民為太子了。
否則又怎么和其它兒子交待。
縱李世民在建國,以及國家發(fā)展,統(tǒng)一天下過程中立功很大,因此也正如此,讓人們和他生出此心。
但李建成也不差,雖在軍事上不行,但在內(nèi)政,外交也是好手,否則要無他與關東鄭氏家族聯(lián)姻,和關西隴西貴族保持良好關系。
又穩(wěn)定國內(nèi),處理好政務,保國內(nèi)亂,前方兵員糧草供應不缺,縱大敗,長期對峙消耗也不怕,又豈有李世民前方攻城掠地之功。
而且李建成在軍事上也不是一無事處,甚至可說馬到功成,干啥啥行。出西河,西河破,攻長安,手下之人第一個登上長安城頭入長安,去河北屢戰(zhàn)屢敗,不斷復起發(fā)生叛亂的劉黑闥死,河北定。
即使最后其敗也不是無能,而是在在占有絕對優(yōu)勢,在對敵方下死手時掉以輕心,還有手下人背叛,否則其又豈會敗,事實上既便那一刻李世民也勝的不輕松,險些死在那個過程中,與之同歸于盡。
而也正因如此,在這個意上來說李淵不立李世民,而立李建成,無論從那方面來說,都是不錯的。
而另一方即便李世民很厲害,李建成很差,歷史上所寫的為真的。李世民確實英明神武,不僅功勞是諸子最大的,整個天下基本都為其所打下。
他為李世民諸子之中最強,無論哪方面來說其都最適合當太子,大唐的合法繼承人。
但也正因其最優(yōu)秀,能力最強,所以才不能立其為太子啊。
畢竟那還是打天下時期,天下還有許多諸侯強藩未滅,帝國處于初興危難艱險之中,成還好家族永興,化家為國,興盛萬代,享受無窮榮華權勢。敗,自己國家家族算是完了,不僅是被打入塵埃,榮光不再,永世不能翻身,更將是身死族滅,家破人亡,尸骨無存。
于此危險關鍵時刻又豈能不盡自己最大努力去爭天下,在這種情況下又豈能放著這樣一個人才,尤其是軍事上的人才,統(tǒng)帥,大帥浪費,而不是將其放出去,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上以為國家做貢獻,使其更有可能成功?
而亂世軍權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免南北朝,五代大將,權臣坐大后掌握重權與軍隊然后一步步黃袍加身,和他一樣進行篡位,代替,所以要如此。
畢竟其就是這樣干的。
再說太子按剩不能掌軍,而其它兒子又不行,強當大任,壓服天下將軍,也只有讓其如此了。
否則即使打下天下,也是別人的了。自己不僅什么都得不到,還要身死族滅,不如不打。
另一方面也正因其厲害,為平衡其之勢力,讓自己多做幾年皇帝,也得如此啊,否則以其功,以其能,縱早立太子也會為酬功,選擇一個更好的繼承人,他也已廢立太子,換他了。
否則其那么強,若等不急,想提前登位,來個弒父奪位,或既便不殺,也要架空,讓自己當個太上皇。
此也不能啊,否則自己就算完了,畢竟既便不死,只當太上皇也不好受?。?/p>
……
或正因此,由于這些原因,李淵才不立其為太子吧。
可惜其即想平衡,又不妥善處理,以致人倫喪盡,產(chǎn)生人間悲劇,讓人惋惜,世間
不再完美。
李世民是靠自己把太子之位從李建成手中搶過來的,李世民既然知道李世民厲害怎么就不立李世民為太子呢!
李淵曾經(jīng)說過讓李世民當太子的,在李淵太原起兵的時候,只有李世民在身邊,為了讓李世民出力,就跟李世民說,以后打下了天下,就立你為太子。紫色這就是李淵的心理戰(zhàn)了,反正造反不知成不成,先空口許下承諾讓別人更賣命就行了,以后的事以后再說!李世民真的很賣命,唐朝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的!唐朝統(tǒng)一天下啊,李淵就變了,位置不同,心思就不一樣了!他立李建成為太子,因為李建成是嫡長子啊,歷史的傳統(tǒng)就是立嫡長子啊,大家也沒意見嘛!再者李建成也不差嘛,還是挺有能力的,大家也認同這個太子,立李世民,李建成就有意見了,而立李建成,李世民有意見也不會說出來,畢竟是自己的大哥,做太子合符合宗法制度,沒什么可說的!李淵覺得立李建成朝廷才會安穩(wěn),因為隋朝的例子就發(fā)生在眼前啊,楊堅廢掉了楊勇立楊廣為太子,隋朝二世而亡了,看來宗法不能亂啊,否則會出事,為了穩(wěn)定,立李建成就變得可靠了!
李淵嫉妒李世民的威望,大家都說唐朝統(tǒng)一天下,都是李世民的功勞啊,贊揚聲一片,都忘記了李淵才是開國皇帝啊,感覺在大家眼里,沒有李世民就沒有唐朝,李淵成了配角!李淵感覺很不爽啊,你們只知道李世民在前方打仗很厲害,可不知道我李淵在后方搞后勤也辛苦啊,沒有我李淵坐鎮(zhèn)后方源源不斷的為前方提供糧草,你們能打勝仗嗎,現(xiàn)在你們都說全是李世民的功勞,卻忘記我李淵的功勞,實在太不公平了,我可是開國的皇帝啊,應該贊揚我才是,可李世民在朝中,在軍中,在民間威望好,蓋過了李淵這個皇帝,讓李淵很不舒服,嫉妒李世民的聲望,所以不立李世民為太子,我就難為你了,讓你知道我才是皇帝呢,父親嫉妒兒子,還真是有這個可能的!
主要有幾點:
1、禮法所制,古代帝位的禪讓制度,必須依照禮法制度,順天起制,天授皇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只能傳位長子!不然不合禮法,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成為不穩(wěn)定因素之一!李建成是長子,李淵沒得選,皇帝也愛長子嘛!
2、李建成作為儲君德才兼?zhèn)?,并沒想象中那么不堪!李淵大唐早期穩(wěn)住根基,大都是李建成的功勞!
3、李世民的才干超群,讓李淵心懷芥蒂!功高都能蓋主,何況李世民打下半個大唐!手握重兵,能不讓李淵心驚?帝王家庭的這種親情在權利面前,是很脆弱的!他會害怕!他必須支持太子李建成,制衡李世民!
4、前車可鑒,隋煬帝楊廣就不是長子。楊勇是當時太子!楊廣被封晉王!也是打下隋朝半壁江山,功高震主!還討隋文帝和獨孤后喜歡,他們就把楊勇廢了,立了隋煬帝!結(jié)果隋朝在楊廣手里終結(jié)了!楊、李兩家又是親戚,親眼見證了隋朝滅亡!所以,李淵害怕傳位李世民也會步隋朝后塵,因為李淵面對的情況,和當時的隋朝太像了!
5、李淵不愿提前退位,一旦立李世民,以李世民的勢力,足以讓李淵提前退休,李世民可沒有那么好耐心等待!畢竟自己年富力強,而李淵老邁,李世民不可能一直等到李淵死了才上位!誰知道要等多少年?而且,李世民那幫下屬,也會推波助瀾,讓李淵提前退休的!
李淵之所以不立李世民為太子,自有他的想法。
李淵起兵時,李世民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而二十幾歲的李建成已經(jīng)可以獨擋一面了。
當李淵在太原起兵時,是以李建成為隴西公最主要的左領軍大都督的,而讓李世民帥領的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則主要是李建成的主力軍。在作戰(zhàn)過程中,兩兄弟配合得很好,一路攻城克敵向長安行軍。結(jié)果,李建成的部下雷永吉率先登城攻入城內(nèi)。所以,李淵之所以能建唐稱帝,論功勛,李建成在此時并不比李世民差,還可能勝他一籌。那么,由此可見李建成一開始就是李淵心中的太子首選。
此外,可能還有一下幾個原因:
一,立長不立幼。
隋朝滅亡,就是因為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沒有遵循“立長不立幼”的規(guī)矩,才導致隋朝很快滅亡的。李淵看明白了這一點,所以即使李世民再優(yōu)秀也不會被立為太子。
二,李建成并不是庸才。
李建成不但能統(tǒng)領三軍,在管理政務方面也是非常不錯的,他經(jīng)常幫李淵處理一些朝中政務。李世民卻總被派去邊關征戰(zhàn)。
三,李淵怕自己的皇帝坐不久。
立了李世民當太子,恐怕李淵的皇位就坐不久了,因為李世民的勢力太發(fā)了,這可能是最主要的一點。
李世民在外征戰(zhàn)無數(shù),門下有許多被他網(wǎng)羅來的各方人才。秦王府可謂是當時能人異士聚集的地方,更有一大批馳騁沙場,誓死為為李世民盡忠的武將。若是立李世民為太子,那么皇帝寶座可能很快就是李世民的了。
事實上也是如此:李家出身關隴軍功貴族集團,這個團體最看重的就是會打仗。那么戰(zhàn)功赫赫的李世民如果說自己想做皇帝,那么滿朝文武,恐怕除了魏征,都不不會反對李世民。結(jié)果,群臣對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并沒有表現(xiàn)出很抵觸的情緒--李淵和李世民的權利交接,非常順利。
或許,李淵早就預感到這一天早晚會來,只是美想到會如此(血腥)。于是他用李建成為太子,還能讓他們兄弟倆玩玩二龍戲珠的游戲,好把時間拖得長一些??蠢罱ǔ煽焱娌贿^時,再給他加碼一個李元吉,當李建成還不行時,就削弱天策府…
他妄想平衡二者勢力的勢力,來緩解自己面對李世民這個無比優(yōu)秀的兒子帶來的壓力…但最終他還是把自己鄔幾個兒子都推上了火山口……
題主問題的題干事實上有失偏頗,李世民并非比隱太子李建成更有能力,而是擁有龐大的中下層武官力量,在軍事政變中獲得了斗爭的勝利。
那么回到問題,高祖李淵為何不立李世民為太子,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中國帝王繼承往往奉行嫡長子繼承制度,李建成是高祖李淵與孝文皇后竇氏的長子,而李世民僅為次子;第二,李建成背后是整個大唐初期的文官集團,文官是治理國家的中堅力量,高祖不得不考慮清楚;第三,隱太子李建成本身能力并不弱,李建成助李淵太原起兵,率軍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關,攻克長安。在唐朝建立后,李建成被立為太子,曾率軍打退突厥入侵,平定山東,由此可見隱太子李建成武略絕不是個菜雞。
李世民政變成功后,多有干預史書編寫行為,隱太子李建成被傳成現(xiàn)在的惡劣印象,李世民多少會有些操縱嫌疑。以上便是本人的淺見,請批評指正。
因為長子繼承皇位
當時李建成跟李世民一樣優(yōu)秀,為什么不選李世民呢,倆個原因,第一就是主要原因李淵不喜歡李世民,為什么呢,因為李元霸,可以這么說李世民是個雙胞胎,李世民生下呢,就挺厲害,最后越來越厲害,李元霸呢,李世民越厲害,李元霸越脆弱,老愛生病,李淵就認為是李世民吞掉了屬于李元霸的氣運,最后李元霸病死了,李淵就更不喜歡李世民了,么辦法,李世民就把自己的命當倆個人活,越活越優(yōu)秀,第二個就是古老的嫡長子繼承制度,在太子沒犯天大的錯誤之前,是不會換的,但是古代,皇帝的最終人選還是最優(yōu)秀的繼承人,沒幾個遵守嫡長子繼承,那只是民間的說法,略有研究,希望采納
李世民不是長子呀。
因為中國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就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的皇位傳承制度。這一制度一直被忠實地執(zhí)行著,而維護這一制度的勢力一直很大。
秦始皇廢扶蘇而立胡亥,結(jié)果強大的秦帝國只傳了二世便灰飛煙滅;隋文帝廢長立幼,隋王朝只存在了37年。
以上的兩件事件做為反面教材時時為歷代帝王所警示。作為國本的皇位傳承,群臣常常以此事對抗君主。如漢高祖劉邦想廢太子劉盈,改立他最喜歡的劉如意,結(jié)果遭到了群臣的強烈反對而最終作罷。明朝萬歷皇帝更是因此與大臣們賭氣,長達二十八年不上朝。
隋文帝廢長立幼,而后的隋煬帝誅兄殺弟,最后國破身死是李淵親身經(jīng)歷的。雖然李世民的功勛卓著,但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讓李淵不敢去挑戰(zhàn)嫡長子繼承制,而立李世民為太子。這樣會讓他面對大臣的質(zhì)疑,可能會讓前隋因皇位而發(fā)生兄弟相殘的歷史慘劇重演。
而唐朝的建立,太宗皇帝李世民居功至偉,而唐高祖李淵和太子李建成的功績也不可忽視。李淵作為唐朝開國皇帝為是文治武功,雄才大略,早年曾參加平定北齊,陳朝的一統(tǒng)戰(zhàn)爭。而太子李建成也并不像史書上記錄的一無是處。李建成在李淵起兵初期,李建成和李世民一樣,也是一個帶兵的好手,在軍中威望很高。在建立大唐的過程中,李建成還平定了劉黑闥起義。
雖然李淵堅持嫡長子制,策立了李建成為太子時,希望秦王李世民等諸子能盡心輔佐太子,做到兄恭弟友,和睦團結(jié)。但隨后世事的發(fā)展并沒按他的意愿發(fā)展。李建成,李元吉與李世民兩大政治集團相互斗爭發(fā)展到水火不容。最終玄武門事變爆發(fā),李世民殺兄誅弟,逼迫李淵禪位。
李世民踏著兄弟的鮮血登上大唐皇帝的寶座。二十二年間,李世民勵經(jīng)圖治,締造了輝煌燦爛的貞觀之治,但這絲毫無法平復李世民心中那絲傷痛和愧疚。
第一, 立長不立幼的封建王朝制度的影響,封建王朝有一個皇位繼承制度,那就是嫡長子繼承制,只有皇帝的嫡長子才有權利去繼承皇位。而且,唐朝是在隋朝滅亡后建立起來的。李淵自然明白隋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沒有遵循封建王朝的“立長不立幼”的規(guī)矩,這才是導致后來隋朝滅亡的真實原因。李淵看明白了這一點自然不會再去重蹈覆轍,所以,即使李世民戰(zhàn)功卓著也不會被李淵立為太子。
第二, 李建成并不是庸才
在歷史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李建成這個人是不怎么聰明的,根本沒有什么出彩的地方,那么事實就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這樣的,李建成其實在管理政務方面是非常不錯的,在李世民被李淵派出去征戰(zhàn)時他就開始做政務方面的事情了,并不是一個歷史上我們所看到的庸才,這只是李世民為了掩蓋他弒兄的真相而改變了史實。
第三, 李世民的勢力太大
在李氏大唐建立的過程中,李世民在外征戰(zhàn)無數(shù),培養(yǎng)了屬于自己的一方勢力,在他的門下,有許許多多被他網(wǎng)羅來的人才。而李世民的秦王府可謂是當時許多有名的賢才聚會之地,馳騁沙場建功無數(shù)的武將更是死命為李世民盡忠。李淵自然看到了李世民的勢力慢慢一步步變大,若是立李世民為太子,那么他的皇帝寶座可就坐不了多久就要退位給李世民了。所以,對于權力的渴望自然不能將李世民立為太子。
李建成更優(yōu)秀!
第一, 立長不立幼的封建王朝制度的影響
大家都知道,封建王朝有一個皇位繼承制度,那就是嫡長子繼承制,只有皇帝的嫡長子才有權利去繼承皇位。而且,唐朝是在隋朝滅亡后建立起來的。李淵自然明白隋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沒有遵循封建王朝的“立長不立幼”的規(guī)矩,這才是導致后來隋朝滅亡的真實原因。李淵看明白了這一點自然不會再去重蹈覆轍,所以,即使李世民戰(zhàn)功卓著也不會被李淵立為太子。
第二, 李建成并不是庸才
在歷史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李建成這個人是不怎么聰明的,根本沒有什么出彩的地方,那么事實就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這樣的,李建成其實在管理政務方面是非常不錯的,在李世民被李淵派出去征戰(zhàn)時他就開始做政務方面的事情了,并不是一個歷史上我們所看到的庸才,這只是李世民為了掩蓋他弒兄的真相而改變了史實。
第三, 李世民的勢力太大
在李氏大唐建立的過程中,李世民在外征戰(zhàn)無數(shù),培養(yǎng)了屬于自己的一方勢力,在他的門下,有許許多多被他網(wǎng)羅來的人才。而李世民的秦王府可謂是當時許多有名的賢才聚會之地,馳騁沙場建功無數(shù)的武將更是死命為李世民盡忠。李淵自然看到了李世民的勢力慢慢一步步變大,若是立李世民為太子,那么他的皇帝寶座可就坐不了多久就要退位給李世民了。所以,對于權力的渴望自然不能將李世民立為太子。
首先資歷夠不上,你再牛但出生的晚啊,李建成才是嫡長子。
其次功勞太大了,后面已經(jīng)封無可封。這對皇權是個極大的威脅,在洛陽他的詔書還沒有李世民的口令好使。
另外還有個前車之鑒呢,隋朝二世而亡才沒多久。年輕的楊廣也是才華橫溢吧,上位之后一通折騰亡國了,誰知道李世民會不會是第二個楊廣呀。
第一 :立長
第二 :李建成其實不比李世民差,在建立大唐過程中功勛不比李世民?。ɡ罱ǔ芍鲀?nèi),李世民主外)
第三:文臣一邊倒支持李建成(一個政權穩(wěn)定后,文臣的話語權遠大于武將)
立長不立幼,這是從古代傳下來的。
立長還是立賢是家族集團的永恒話題,嫡長子繼承制最大的好處就是有標準,唯一的標準。而立賢則能保證集團有一個好領導人。但是,嫡長是有認定標準的,而立賢是沒認定標準的。天底下最討厭的就是沒標準了。什么是賢誰說的清楚,是文化好還是武力高?是能搞關系的還是能掙錢的?最終在這種競爭中勝出的都是最能裝的,比如楊廣。而且這種競爭導致的內(nèi)耗甚至分裂的代價遠超好處。而且,一人計短,在高明的領導人也離不開一群優(yōu)秀的幕僚。所以,對于一個人專制制度來說,嫡長子繼承制+合理的幕僚集團制度是最好的制度了。比如明朝,要不是遇到小冰河,再搞個一兩百年也不是沒希望。
第一,李世民不是長子,第二,也就是最關鍵的,李世民本事太大,手下能人太多,不好控制,第三,李淵當皇帝沒當夠。
最簡單的道理就是李世民不是老大,父親有好多個兒子,宗不能說不讓老大黨皇帝,讓老二來當,這樣的話老大豈不是有意見,除非老大精神有問題疾病纏身不能勝任才會去考慮其他的,當然后期李世民真的有能力才搶來當皇帝,正所謂憑本事?lián)尳搅?/p>
第一太子李建成本身也并不是一個昏聵之人,李建成屬于“文可安邦”,李世民屬于“武可定國”!其時大唐已基本穩(wěn)定,需要的正是李建成這樣的君主
第二自古禮法都是“嫡長子繼承制”,李建成是長子,他為太子是天命所歸,自古以來跳過長子而改立次子,多會引發(fā)政治內(nèi)亂,甚至于滅國!
最后就是李世民勢力太大,大唐一半的天下便是李世民打下,其府上幕僚眾多,大唐開國元勛多和李世民有交結(jié)
因為是繼承問題,李淵的長子是李建成,所以就要把皇位繼承給他,因為他是長子,輩分高。除非李建成死得早,那就繼承給李世民了。當然李世民為了當上皇帝,把自己的兄弟都屠殺了,還有一些威脅自己皇位的親戚也一樣屠殺掉了,這樣李淵自然就會把皇位繼承給兒子李世民了。
1.因為本朝傳統(tǒng)是立嫡長子,李世民是老二。2.廢長立幼的教訓就在李淵的眼前,看看隋朝是怎么被老二折騰死的。
3.李世民已經(jīng)手握兵權了,再給太子之位,李淵莫不是嫌命太長或者皇帝做厭了?要知道南北朝隋唐講究的就是強者上位,篡位造反簡直家常便飯。
4.李建成不是楊勇,并沒有惹怒老爹,李淵也沒廢立的意思
我是古今閱史,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假如他選擇立李世民為太子,或者貶斥李世民讓他不能與太子相對抗的話,那么“玄武門之變”根本不會發(fā)生??梢哉f,是李淵在兩個兒子之間的搖擺不定導致了這場人倫慘劇的發(fā)生。
據(jù)史料記載,李淵曾有立李世民為太子的打算,甚至曾許諾立李世民為太子,只是后來沒有去做而已。
有人認為,李淵的許諾只是李世民為了名正言順而篡改了歷史。實際上,李淵曾經(jīng)許諾極有可能是真的。李淵也曾經(jīng)給了劉文靜兩次免死的機會,結(jié)果還是殺了劉文靜。
關于李淵為什么不立李世民為太子,歷來有多種解釋,歸納起來,其實不外乎兩種:
一是太子有功無過。
李建成雖然不像李世民那樣優(yōu)秀,那是作為一個治世皇帝也是綽綽有余,而且李建成也在滅隋戰(zhàn)爭中立下汗馬功勞。
二是出于勢力均衡的考慮。
僅僅作為秦王的李世民勢力就已經(jīng)強于李建成和李元吉了,李淵假如立李世民為太子的話,那么自己就無法控制朝政了,不如讓李世民與李建成互相對立,這樣勢力均衡,就更容易被自己掌握了。
其實,在這兩種解釋之外,還有第三種解釋,那就是李淵可能并非搖擺不定,而是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掌控兩個兒子以及大部分的朝臣了。
無論做什么都會引發(fā)太子黨與秦王黨之間的激烈斗爭,這樣反而極有可能讓李淵自己處于更不利的局面。
假如立秦王為皇太子,那么失勢的太子及齊王同樣會發(fā)動政變。即使李淵早逝或者貶斥李世民,李世民恐怕也不會乖乖在李建成治下稱臣。
對于李淵來說,天下尚未平定時,無論是李建成還是李世民都會團結(jié)一致,共同對外。一旦天下平定,沒有外部勢力侵擾,內(nèi)部奪權戰(zhàn)爭也就開始了。
晚年的李淵有可能非常理解自己的處境,不動就兩邊都不得罪,自己最后還能安安穩(wěn)穩(wěn)地當幾年皇帝。如果立李世民為太子,李建成發(fā)動政變并且成功,自己很可能在亂兵中不小心駕崩了;假如貶斥李世民,李世民可能就會提前發(fā)動政變,自己同樣很可能在亂兵中不小心駕崩了。
與其說李淵是搖擺不定,不如說是騎虎難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