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個親戚,女的,十多年前中山畢業(yè)的。當年考公沒考上,進了銀行,上市公司的那種。工作是在柜臺員工。也不知為什么那么忙,每天晚上九點多才回家。因為忙,朋友也沒談。一直到今年,聽說是調到貸款科室去了,這才輕松下來。人也三十好幾了,好在最近談好了個男朋友。銀行真辛苦啊。不過聽說工資也高。
公務員當然是最好的。關鍵是工作沒那么累。收入也不低。
我有個同事,原來在銀行做,后來考了事業(yè)單位。當然這家事業(yè)單位收入不比公務員差。
銀行收入相對較高,但看不到頭,有壓力(現在經濟壓力大,銀行也是有指標了,不像以前那么好混),經常加班。事業(yè)單位收入低了10萬,但工作輕松,幾乎無壓力,從不加班。所以她最后選擇躺平。不過雖然事業(yè)單位收入相對低,但一線城市也有10W+。公務員的話好點有20W+,但能拿到20W的公務員一般不是科員級別。至少科長甚至更高。另外公務員也不是都輕松,雖然沒有工作指標,但部分崗位也是比較辛苦,尤其是領導直屬崗位,每天忙得頭頭轉,也是經常加班。而且有些事情往往要立時三刻拿出來,也是非??简炐⌒呐K。
應屆生如果有選擇,從仕途看公務員比較好。因為應屆生年輕,培養(yǎng)價值高,進公務員隊伍后晉升機會較多,銀行競爭大,晉升機會比公務員少。從收入看的話銀行比公務員高,但也是看崗位的。如果一輩子柜員的話收入可能還不如公務員。總之傾向選擇公務員。
如果覺得回答有幫助,并點贊關注分享收藏,您的支持是我們創(chuàng)作的動力。
江蘇正文培訓有答案:
先來介紹銀行編制,一般分為四種:
一是央行,央行的工作人員一般分為公務員行政編制、事業(yè)編、事業(yè)單位聘用合同制;
二是政策性銀行,工作人員基本上分為事業(yè)編、事業(yè)單位聘用合同制、臨聘制;
三是五大行(工農建中交),事業(yè)單位聘用合同制、臨聘制;
四是商業(yè)性銀行,基本是簽訂勞動合同。
再來看看公務員,公務員一般分為國家公務員和地方公務員,都屬于行政編制,有些單位招聘公務員會備注參公,這些參公崗位是事業(yè)編制,但是是按照公務員法管理。
從待遇上而言,二者的發(fā)展前途都不錯。但公務員整體上的福利待遇更好,而銀行系統(tǒng)收入薪酬更高。
公務員是鐵飯碗,地位高,福利好,比較穩(wěn)定。而因為疫情影響,銀行近幾年待遇在逐漸下降,工作壓力也比較大,績效考評越來越難。
孩子,無論去銀行還是當公務員,先成功入職了再說。
小時候,你也曾為上北大或讀清華苦惱。結果,北大、清華都沒錄取你。
這個可以同時做的,不沖突,銀行招聘也考,公務員也考,反正都有行測,一起學習了??忌夏膫€去哪個,都考上肯定是公務員更好?,F在該想的是考上,然后才能想去不去
這個不能一概而論。銀行也分為國有銀行和私有銀行,國有銀行有保障,工資低,私有銀行工資高,工資和效益掛鉤,壓力比較大,保障性沒有國有銀行高。公務員所處的部門不同,崗位不同,工作性質也不同。如果想選擇工資高的,就首選銀行。如果想要選擇更加穩(wěn)定的,一眼望到頭的工作就選擇公務員。公務員的工作更穩(wěn)定,社會地位更高。
在沒有第二選擇的情況下,先入職再說,銀行的收入和待遇還是不錯的,有機會再考公務員。
銀行工作好,公務員工作也不錯,但是兩個都挺難考的,我建議應屆生可以兩手準備,考上哪個就去哪個。
很多應屆生還是沒認清現在的就業(yè)形勢,每年畢業(yè)生幾百萬,好的工作機會并不多,大多數人最后還是會選擇去大城市打工,所以想要進銀行或者考公務員,都是要提前準備的。銀行需要參加校園招聘,參加網申,筆試,面試,最后突破重圍才能考上。公務員更是難上加難,平均幾十比一的競爭比,很多人只能是炮灰,所以需要提前很多天就得準備,筆試面試都是很難的。
所以,都是要兩手準備。畢竟并不沖突,在校園里時間很充足,有時間全面?zhèn)淇迹圆灰m結了,同時準備這兩個考試就行了,考上哪個就去哪個,如果有實力都能考上的時候,在考慮去哪個吧!
建議考公務員?,F在銀行效益不像以前了,員工的工作壓力很大,有各種各樣的任務,完不成就要扣錢。隨著電子支付和自助存取款機的普及,銀行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員工,裁員現象很常見。公務員一旦考上了,可以穩(wěn)定地干到退休,不用擔心裁員。雖然工作也辛苦,但是重在穩(wěn)定。
應屆生去銀行上班和考公務員都是最好的選擇。如果你能去銀行,你應該去銀行上班,先有一份工作,下來再騎驢找馬,35歲之前你都能考公務員。銀行的崗位一般對應屆生非常友好,過了應屆生就不容易進。
公務員應該是最好崗位之一,宇宙盡頭不一定是鐵嶺,但一定是公務員編制,公務員崗位競爭慘烈,一個崗位幾十個人幾百人甚至幾千人爭一個崗位,考上概率太小,考公務員內卷到了天花板,考公務員對于大多數人是培太子讀書。多說一句,不是不建議你考公務員,而是建議你先工作,再考公務員,這樣壓力就小一點,也容易上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