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邦晚年為何放棄廢太子?
劉邦嫡長子漢惠帝劉盈性格懦弱,劉邦覺得這孩子“不類我”,而戚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如意聰明頑皮,非常像他。加上劉邦東征西討時,都是戚夫人一路侍候,戚夫人又日夜梨花帶雨的號哭,泡軟了劉邦那顆英雄的心臟,劉邦就更加堅定信心要廢掉太子劉盈,立如意為太子。但后來為什么又放棄了呢?
主要原因有:
1、 廢長立幼破壞了嫡長子繼承制的傳統(tǒng),有違禮法,負作用太大,劉邦不敢輕易開這個頭。
作為中國宗法制度的核心,嫡長子繼承制自商周建立以后,一直到滿清入關才不再使用。但民間依然在使用。
東周滅亡到西漢建立也不過才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嫡長子繼承制的觀念依然深入人心。特別是秦沒有使用嫡長子繼承制,秦始皇崩后,少子胡亥繼位導致秦二世而亡的教訓猶在眼前。
劉邦如果貿然廢太子而立少子如意,嚴重違反禮法,會產生嚴重的負作用:
首先,會引起骨肉相殘。嫡長子繼承制深入人心,如果一直堅持,會打消其它皇子的非分之想,使其它皇子安心天命。如果沒有這個制度,皇子之間必然會視同仇寇,親情冷漠,暗中互相攻擊,嚴重的就會引起骨肉相殘。春秋戰(zhàn)國這樣的事例太多,秦朝也是這樣,胡亥繼位后,幾乎殺光了兄弟姐妹……骨肉相殘,劉邦肯定不愿意看到。
其次,會引起皇子結黨。如果廢除嫡長子繼承制,皇子們?yōu)榱藸帄Z儲君和帝位,必然費盡心機地培植自己的勢力,這必然引起皇子結黨,從而引發(fā)黨爭。
再次,會引發(fā)朝局動蕩?;首右坏┕侨庀鄽埢蚪Y黨相爭,必然引起朝局動蕩,那么國家就會陷入嚴重的內耗之中,甚至有可能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軍事政變。而在政變過程中,一些野心家有可能就會取劉氏江山而代之。這是劉邦更不愿意看到的。
第四,劉邦不想開壞頭。始作傭者,其無后乎!劉邦一定開啟廢長立幼的宗法制,那么后代的君王就會效法劉邦,而效法的理由很簡單——“法祖制”!因為在后代看來,開國皇帝的做法就是規(guī)矩,學習開國皇帝的做法就是盡“孝”,別人還找不出理由來反對。
劉邦既想廢太子,又不想做破壞“禮法”的始作傭者,所以劉邦只是反來復去地說,我想廢太子,但一直沒付諸行動。
《史記.呂太后本紀》:如意立為趙王後,幾代太子者數矣
幾代太子者數矣,就是數次要替換代子,但并沒有真替換。這是劉邦心里矛盾糾結的必然結果!
2、 其次,群臣幾乎一邊倒反對,劉邦不能逆民意一意孤行。
劉邦反來復去地放風說要廢太子,一方面是在給如意造勢,另一方面是試探群臣的反應。但試探的結果讓劉邦很失望,群臣幾乎一邊倒地反對廢太子。
其中反對最厲害的就是御史大夫周昌。劉邦就問他為什么反對?
周昌有口吃的毛病,說話結結巴巴,他說的話,史記有生動記載:
《史記.張丞相列傳》:而周昌廷爭之強,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鄙闲廊欢Α<攘T,呂后側耳於東箱聽,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
成語“期期艾艾”就是從這里出來的……
呂后也真是能屈能伸,她聽到周昌為太子之爭的言語后,竟然給周昌下跪,說沒有周昌諫言,太子幾乎就要被廢了。
周昌的身份比較特殊,是御史大夫,也是劉邦最為忌憚的大臣。御史大夫的職責就是負責監(jiān)察,上至天子,下至君臣,都在他的監(jiān)察范圍之內,如果人家監(jiān)察的有道理,劉邦要是不聽,就有昏君之嫌。
周昌的言論既代表了朝中群臣的意見,也代表了一定的民意,劉邦很忌憚,畢竟天下初定,逆民意而行,對他這個開國皇帝的形象是有損害的,對劉氏江山的穩(wěn)定是不利的。
而太子雖然懦弱,但為人仁孝,沒有什么過錯,劉邦不能簡單一句話“不類我”就把人家給廢了。如果隨便廢一個沒有錯誤的太子,一定會引起天下民眾的情緒波動……
而當時,天下初定,穩(wěn)定壓倒一切!劉邦只能忍耐。
3、 其三,呂后用張良計請出商山四皓,讓劉邦意識到太子羽翼已豐廢不了。
劉邦欲廢太子,留侯張良也勸諫過多次,劉邦不聽。
后來呂后看到太子的地位實在岌岌可危,放下老臉,派她二哥建成侯呂澤去請張良。張良本不想管劉邦的家事,但是經不住呂澤的再三請求,同時,他也不希望劉邦亂了宗法。就給呂后出了個主意,讓太子寫一封言辭卑切的親筆信,并備上厚禮,去商山請出四個隱居的老頭,叫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即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這四人本來是秦始皇的博士,黃老學派的代表人物。秦亡后,因為不滿劉邦對士人的輕慢,就隱居商山,不愿仕漢。劉邦也聽過這四人的大名,因為漢初奉行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所以劉邦多次派人去請這四個老家伙出山,他們都沒有出來。因為當時他們都80多歲了,頭發(fā)胡子都白了,所以叫“四皓”。
呂后用張良計,果然請出商山四皓。一次劉邦擺宴,太子作陪。劉邦突然看到太子身后站著四個陌生的白胡子老頭,一問姓名,才知道就是自己慕名已久請都請不來的、鼎鼎大名的商山四皓。
劉邦就問:我多次請你們,你們不來,現(xiàn)在怎么跑到我兒子這里來了???
四個老頭也直言不諱,說他們聽說劉邦輕慢士人,喜歡罵人,所以不愿出山?,F(xiàn)在聽說太子仁孝,恭敬下士,天下萬民景仰,所心他們愿意出來輔佐太子。劉邦說,那就麻煩你們盡心地輔佐太子。
《史記.留侯列傳》: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鄙显唬骸盁┕易湔{護太子?!?/blockquote>四個老頭和劉邦見過面、讓劉邦大驚以后就離席了……劉邦叫過戚夫人,指著四皓的背影說:太子的羽翼已豐,動不了……
戚夫人很失望,也很悲痛,劉邦說別哭了,給我跳個舞吧,我作歌以和。戚夫人就悲悲戚戚地舞起來,劉邦作了一首《鴻鵠之歌》,記載在《史記》里: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柰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這首歌是劉邦有史記載的第二首詩歌,第一首就是著名的《大風歌》。這首詩里,劉邦把太子比喻為羽翼已豐、可以橫絕四海的鴻鵠,自己這個皇帝老子也奈何不了了……
歌詞中充滿了無奈、不甘與擔心。無奈的是太子不能動了;不甘的是堂堂皇帝老子動不了兒子?擔心的是自己百年以后戚夫人及如意的安?!驗檫@個擔心,劉邦封如意為趙王,并且派對呂后有恩的周昌當趙國相國,以保護如意。
為什么商山四皓一出山,劉邦就絕了廢太子的念頭呢?
第一、商山四皓是“士人”的代表。商山四皓被稱為高士,是士人的代表。古代人分等級,除了皇家人及其勛戚以外,天下人都可以歸為“士家工商”四大類,最高級別的人就是“士”,士是國家統(tǒng)治的中堅力量。歷代皇帝開國后,要管理好國家,必須重用“士”,商山四皓是士中最難請的人,太子請到了,說明天下“士族”都已對太子歸心。
第二、商山四皓代表了強大的民意。“士”是天下民眾的代言人,因為一般只有“士”才能出將入相,去朝中當官。所以讀書人自古就受到民眾的敬仰。讀書人既能代表民意,也能影響民意。因為他們會通過著書、立說、教育等方式,去做宣傳工作,從而引導天下的輿論。劉邦不敢逆天下輿論。
第三、商山四皓代表了太子強大的根基。任何人要當皇上,必須有強大支持力量,劉邦自己的支持力量就是豐沛那幫一起打天下的發(fā)小們。太子現(xiàn)在不僅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也得到了包括四皓在內的在野力量的支持,朝、野都支持太子,太子就不能動。如果強行廢太子,如意即使繼承皇位,也會被趕下臺。
戚夫人所能倚仗的只有老皇帝劉邦,沒有培養(yǎng)自己的力量。當年褒姒還培養(yǎng)了虢石父等讒臣呢,而戚夫人連個讒臣都沒有培養(yǎng)出來,況且劉邦不是昏君,培養(yǎng)了也沒用。劉邦一死,戚夫人和劉如意就沒有了靠山,不可能在皇位上呆多久的。
只有一種可能,劉邦在世時,就把其它皇子都殺了,把朝中大臣都殺了……但是這樣的做法不僅劉邦做不到,即使做到了,一定有其它政治力量起來推翻劉如意!那時候,江山就不姓劉了……
所以,各種力量較力到最后,劉邦權衡再三,只能無可奈何地放棄廢太子!

劉邦晚年寵幸戚夫人,欲廢太子劉盈,后來為何放棄了?
劉邦晚年,是起了好幾次廢掉太子劉盈的心思的,在《史記·呂太后本紀》里寫道“如意立為趙王後,幾代太子者數矣”,這么看來,劉盈當時還是很危險的,劉邦起了心,戚夫人不斷地吹風,為什么劉邦還是放棄了?
在朝堂之上,劉邦拋出這個意向后,群臣們都表示反對,尤其是以周昌為首的派系,反對得最激烈,周昌本人說話結巴,盛怒之下,也不含糊:“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币痪洳环钤t,徹底把劉邦給頂上去了,期期艾艾的成語由此而生。呂后對周昌大為感激,行大禮感謝他保住太子之恩。智謀張良獻計,讓呂后請來商山四皓,劉邦一見,表示太子羽翼已成,此事不諧,于是終于放棄改立太子的主張。
劉邦說的太子勢大,可不可信呢?可信,朝臣的反對,半隱狀態(tài)的張良也間接反對,說明他們都站在劉盈這一邊,至少暫時看不到他們站在劉如意這邊的理由和動作,以劉邦的智商,這點是看得出來的。
但是這話呢,也不能全信。為什么呢?咱們猜啊,以劉邦的能力,真要把太子廢掉,幾個老頭子在話下?他玩心眼,玩得比誰都溜,如果他真有十頭牛拉的力氣去扶如意的話,誰都擋不住??墒悄兀瑒畹膫ゴ缶驮谶@里,他始終很清醒,他明白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他沒有辦法真正改變這么一種朝堂的結構,沒法為劉如意布大局。
誠然,他寵愛戚夫人,喜歡劉如意,可是戚夫人沒腦子,除了撒嬌只會吹風,劉如意呢,還太小,政治才能沒太展現(xiàn),而且不得朝臣們支持,如果劉如意上了位,戚夫人一定會殺呂后,而孤兒寡母的,鎮(zhèn)得住誰?功臣們哪個是吃素的?異姓王哪個是好惹的?天下會不會姓劉?坐在上面的下一代,會不會是他孫子?不一定。
于家庭而言,劉邦是偏愛幼子的父親,可是于國而言,他首先是一個國君,是一國之父,他喜歡的兒子當上皇帝當然好,但是當不上,也沒有太大關系,坐在皇位上的,仍然是他的兒子,他的大兒子,這也好。
他不愛呂后,不太欣賞劉盈的善良(他覺著懦弱),可是呂后的厲害,他是知道的,功臣們都聽呂后的,都支持劉盈,他也是知道的。他深知呂后為人,這女人夠狠,能忍,和他其實是一樣的人。她的毛病不多,最大的好處就是護犢子。只要有呂后這面旗在,劉家的皇位就可以妥妥的。事實證明,劉邦死后,呂后雖然滅了戚夫人和劉如意,但漢家江山沒什么大事,呂后不死,劉家也沒什么變化,最終繼任的,依然是劉家人,是他的另一個兒劉恒——可惜的是,這個兒子他更不喜歡啊。不過沒關系,只要是他的兒子就行了,反正他也掛了很久了,夫妻地下相見,也應該不會太難看吧,畢竟薄姬沒拆開這對最相配的夫妻。
拋磚引玉吧,期待朋友們的關注哈。

劉邦晚年寵信戚夫人,愛屋及烏,也比較偏愛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一度有意廢黜太子劉盈,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這個事情顯然很不簡單。因為這件事不做則已,如果做了,那么連帶的就會動搖呂后的地位。也就是說,如果劉邦真的成功廢立太子,那么接下來就會廢黜呂后,改立戚夫人為皇后。所以,劉邦這個想法遭到了朝臣的強烈反對,劉邦最后只能怏怏作罷,結果是呂后上臺之后,大肆報復,逼死如意,殘酷虐殺戚夫人。
劉邦貴為天子,為什么想換個繼承人都這么不容易呢?
而且,劉邦找出的理由其實也說得過去,劉盈性格懦弱,不適合當皇帝。尤其是在劉邦看來,漢朝剛剛建立,參與創(chuàng)業(yè)的元老功臣們都還在,而這些人都是草莽英雄出身,讓一個性格懦弱、仁慈的兒子去駕馭這些人,劉邦擔心初建的漢朝江山可能會翻船,其實也并非毫無道理。更何況,天下初定,漢朝中央能夠實際控制的不過是秦國故地和韓魏故地,關東地區(qū)存在大量的封建諸侯,劉盈如此懦弱,一旦關東諸侯有人效仿項羽劉邦,漢朝的江山還能不能延續(xù)下去,就很成問題了。
呂后和戚夫人都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在她們兩人的宮斗戲背后,還有兩人各自所代表的利益集團。
劉邦能夠奪取天下,依靠三股力量,也就是漢初功臣集團的三個集團。首先當然是參加了沛縣起義以及受楚懷王之封后配屬給的部隊,這個集團是劉邦集團的原始股東,最早大約三萬人,比如曹參、周勃、樊噲、蕭何、夏侯嬰等,都屬于這個集團。第二個集團是劉邦奉楚懷王之命進攻秦國關中谷地的時候,在中原韓魏故地一帶招納了大量韓魏舊貴族,比如張良、韓信,基本上就屬于這個集團。第三個集團則是劉邦入關中之后,以秦國故地為根據地,與項羽爭衡,所以部隊主體基本上變成了秦國人。
這三個集團大致也可以對應劉邦集團的三個層次,碭泗元從集團是劉邦集團的骨干,劉邦的高級將領基本上都出自這個集團,也是劉邦最信任的一個群體。韓魏一帶召集的豪杰則是劉邦集團的中層干部,除了張良、韓信成功進入了劉邦集團的高級領導層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沒有這個機會。第三個層次,也就是在楚漢相爭時期,劉邦從秦國故地大量征發(fā)的農民,這是劉邦集團的士兵的主要組成部分。當然,在韓信平定趙地、齊地的過程中,也加入了大量齊人、趙人,但基層干部基本上還是以秦人為主。
呂后是劉邦的結發(fā)妻子,和劉邦也是老鄉(xiāng),所以,站在呂后身后的是整個參加了劉邦起義全過程的碭泗元從功臣集團。戚夫人是劉邦在韓魏一帶所獲,所以戚夫人背后是劉邦集團中的趙魏韓一帶的功臣集團。而在劉邦考慮廢立太子的時候,還是漢朝初建時期,能夠說得上話的大臣,其實基本上都出自碭泗元從這個功臣集團,很少有例外。即便是張良這種劉邦比較信任的謀士,地位實際上也要比碭泗元從低得多。這也是漢朝建立之后,張良急流勇退,歸隱山林的原因,因為他看出來了劉邦和碭泗元從集團對他是有戒心的。
這個碭泗元從功臣集團在漢初政治舞臺上權勢極大,而且一直延續(xù)到了漢武帝時期,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比如漢初時期的九卿,基本上都是出自這個集團。當這個集團的第一代人死后,到文帝、景帝時期,第二代也仍然延續(xù)了這種政治上的特權地位,比如三公基本上都出自這個集團,極少有例外。一直到景帝時期,這個集團在二千石以上的高級職務中所占的比例才開始逐步下降。也就是說,雖然皇帝是劉邦,但幫助劉邦管理整個國家的,還是這個功臣集團,這是劉邦坐江山的權力基礎。因此,劉邦作決策的時候不能不考慮這個集團的反應。
而劉邦最后放棄廢立太子,也是發(fā)現(xiàn)整個碭泗元從集團反對的態(tài)度很堅決,沒有多少商量余地。在這種局面下,如果他還要強行廢立太子,那么就意味著他要和整個碭泗元從集團對著干,反對的人他就必須要清洗一遍,否則即便是他將如意立為太子,將來也很難站得住腳。但要做這種政治上的大手術,第一是當時漢朝的政治局面并不算特別穩(wěn)定,劉邦一直到處征戰(zhàn),沒有太多時間來做,另一方面是當時這么做,會動搖漢朝的統(tǒng)治基礎。所以,最后還是劉邦自己選擇了妥協(xié),放棄了這個打算。

太子劉盈雖然善良羸弱,但是他有一個強勢的母親呂雉。
總所周知,劉邦最寵愛戚夫人,和戚夫人有一子劉如意,劉邦愈發(fā)年老,戚夫人也想為自己找一條出路,仗著劉邦的寵愛,日夜在劉邦耳邊哭訴,勸劉邦立劉如意為太子,劉邦覺得劉盈軟弱一點都不像他,也更偏愛劉如意,加上戚夫人的枕邊風動了廢太子的想法。
然而劉邦雖為皇帝,但是并不能隨心所欲,遭到了大臣和呂雉的阻擾。
周昌、叔孫通等大臣皆反對劉邦廢長立幼,
嫡長子繼承制繼周朝之后一直沿用,深入人心,形成宗法,廢長立幼,不符合宗法制度。劉如意雖然深得劉邦喜歡,但是他非嫡非長。劉邦想廢太子,必定遭到朝中大臣的阻擾,劉盈盡管不具備帝王的魄力,但是仍然得到大臣的擁戴,更何況劉盈雖然不出彩,但是更無過錯,劉邦一句“劉盈仁弱不類我”就想要廢太子,站不住腳跟。
劉盈仁弱善良,但是呂雉不是,找張良獻計,請來商山四皓,劉邦打消廢太子念頭。
呂雉大家都不陌生,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皇后和皇太后,在武則天之前歷史上第一天臨朝稱制的女性,在劉邦死后,掌握漢室江山,形成呂氏天下。
戚夫人想要自己的兒子劉如意做皇帝,那到時豈不是要和呂雉爭當太后,呂雉萬萬不會忍,戚夫人也因為種下死亡的禍根。呂雉在得知劉邦有廢太子的念頭后,自是要想方設法的阻攔,貴為漢朝皇后,呂雉擁有實權,不像戚夫人只有劉邦一個仰仗。有人為呂雉獻計,道張良有辦法,呂雉派人迅速劫持張良,得到張良獻計,為太子劉盈請來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黃老之學的博士,分別為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在秦朝還在時任職,后來隱居商山,劉邦敬重他們,曾派人請他們出山,但是“商山四皓”以為劉邦蔑視士人,不愿入朝為官。
呂雉成功請來了商山四皓為劉盈保駕護航,劉盈上朝時,商山四皓隨之左右,劉邦大感驚訝,商山四皓道太子劉盈仁義愛士,愿為太子效忠。因商山四皓一席話,劉邦徹底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戚夫人向劉邦哭訴,劉邦道太子羽翼已豐,動不得。

謝邀,這個問題跟劉邦的個人喜好沒關系,而是劉盈的勢力太大了,威脅皇權了,
這里劉盈的勢力太大,并非說,劉盈多么強勢,而是劉盈背后的勢力,也就是呂雉一黨。
劉盈勢力大到,劉邦面對劉盈,有種說不出的恐懼,最后不得不廢了劉盈,
于是就有了因為寵幸戚夫人、劉如意,因為劉盈不像自己,所以想廢長立幼的說法。
當然,此時的劉盈,已經不是劉邦想廢就能廢的了,勛貴和外戚產生了聯(lián)合,共同反對劉邦廢太子。
理論上講,太子有強大的母族勢力,這是朝臣不想看到的,他們更喜歡沒有母族勢力的太子,這樣太子勢力弱小,更利于朝臣才對。
所以,理論上,朝臣應該更喜歡弱勢太子才對,應該支持劉邦廢太子,但是,漢初的權力格局有點不同。
漢朝初期的政治格局是外戚、勛貴、諸侯王三足鼎立,皇權就能穩(wěn)固。
劉盈做太子,外戚作為內廷,牽制外廷的勛貴,地方諸侯王又牽制朝廷的勛貴外戚,防止他們篡權。
如果劉邦廢了太子,立劉如意為太子,而戚夫人家族又沒有人,沒有了外戚,皇帝就容易淪為傀儡。
所以,如果劉備立劉如意為太子了,為了避免劉如意淪為太子,就必須拿勛貴開刀了。
而原來的呂氏外戚呢?就更不用說了,如果不把呂后一黨清理出局,劉如意是爬不上皇位的。
所以,如果劉備改立太子,外戚和勛貴都會遭到清洗,這才是他們聯(lián)合起來反對廢太子的原因。
劉邦面對這樣的反對力量,也不敢強行廢太子了。

宗法制還是有點根深蒂固,劉盈再不濟也是嫡長子,他母親是呂后,外戚勢力強大。
朝中重臣陳平等人,不支持廢除太子。
太子是國家儲君,既然立了就不會輕易廢除,僅僅是劉邦主觀認為太子羸弱,不堪大任,而太子本人沒有重大過失,很難廢了太子。
廢長立幼,處理不好就是一場宮廷禍亂,危害國家社稷。
劉邦認為戚夫人的孩子如意更像自己,未必是客觀事實,極有可能是因愛戚夫人而愛屋及烏,一時的沖動、感性的想法,如意未必是合適的儲君。
劉邦有廢太子念頭的時候,已經年老,無力應對已經成勢的太子。

劉邦老了,廢不了。
呂氏在朝中勢力大,太子又無大錯。
劉邦除非血洗朝堂,否則動不了。
一旦血洗,代價太大,死的是誰真不好說。
劉邦不想冒險,忍了。

劉邦這輩子最遺憾的事情應該是沒立自己喜愛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了,直到他死都想著保護戚姬母子——派人誅殺呂氏的幫手樊噲。如果他地下有知自己最愛的女人被呂雉剁了手腳、挖了眼睛成了人彘,寶貝兒子也慘死,腸子都悔青了。
當然沒有后悔藥,哪怕你是皇帝。
我們先讓這位女主角出場:戚姬原本她的父母都是奴隸出生,她是典型的“奴二代”,幸運的是她遇到了真命天子劉邦改變了她的一生。而且得到了劉邦的寵愛。
據說,戚姬在山東定陶是出名了的美女,而且能歌善舞,劉邦最喜歡看她跳舞了。當然,撒嬌裝哭也是戚姬對付劉邦的拿手好戲。
慶幸的是戚姬還給劉邦生了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取名劉如意。劉邦是越看越喜歡,越看越覺得像自己,再看看現(xiàn)在的太子劉盈,懦弱無謀根本不像自己。所以劉邦最后決定換劉如意為太子。
但這條路走的太不順暢了,最后甚至夭折了。
首先:
自古以來,立長不立賢。(當然這些對于決心要換太子的劉邦來說都是浮云。)
其次,
多數朝中大臣不支持換太子,原因是擔心動搖國本。簡單點說就是怕剛建立的大漢因為相互爭奪而亡。比如劉邦的老鄉(xiāng)御使大夫周昌就直言:你要是換太子,我今后就不聽你的話了。敢跟皇上這樣說話,估計只有口吃周昌一人了。
還有太傅叔孫通以秦國不立長子扶蘇為太子,最后胡亥冒充太子亡國的事為例子,并以死為諫。
第三:
當然也是最最重要的原因是呂雉懂權謀,籠絡人心。而戚姬的心機歷練遠遠不如呂雉,戚姬的本事就是吹枕頭風。
呂雉為了穩(wěn)定劉盈的太子之位,到處活動找朝臣幫忙出謀劃策。她甚至找到了歸隱的張良,張良建議太子請來當時最有名的四大才子“商山四皓”來輔助。
這四人是何方神圣?在原來他們是劉邦都請不來的人,竟然被太子請來了,原因是太子仁孝。這樣的理由,劉邦還有拒絕的余地嗎?只能說呂雉這戲演的太好了。
劉邦心想:有了這“四人幫”,何愁江山不穩(wěn),劉盈的羽翼已豐,事實已成定局。從此,劉邦再也不提換太子的事了。
相反戚姬在朝中沒有親信,不懂得聯(lián)絡朝臣擁護劉如意,而把希望緊緊寄托在劉邦一人之上。
所以說戚姬是一個很傻很天真的女人。
關注“一知半姐”,讓不懂歷史的你喜歡上歷史,讓喜歡歷史的你更懂歷史!

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覺得太子已經獲得了大部分人的支持,如果強行立如意怕最后引起內斗威脅江山;二是吸取秦朝的教訓沒有鞏固長子扶蘇的地位導致被人陰謀廢長立幼引起秦帝國亂局,江山分崩離析。

惠帝劉盈被立為太子后,皇位繼承權也是幾經波折。劉邦晚年時不喜歡惠帝,認為他“為人仁弱,不類己,”加上寵姬戚夫人所生趙王如意與己頗似,想改立劉如意為太子。
當時劉邦已經很少去呂后寢宮,而得寵的戚夫人就經常在劉邦面前哭泣,求劉邦立如意為太子。高祖十年,在廷議決定廢黜惠帝立如意為太子。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對,周昌甚至強烈進諫:“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可詔。”高祖只能暫時不提這件事情。
但是呂后得知這件事后就非常惶恐,卻一籌莫展。有人獻策:“留侯張良智謀多端,還是請他幫幫忙,出出主意,”于是呂后就請張良。其中,張良本不欲加入宮斗中,不愿意見呂后,但是呂后把他綁了。張良沒辦法只得幫忙謀劃,張良告訴呂后高祖當時很尊重“四皓”,多次想請都請不來。如果能請他們輔佐太子,這件事就還有回旋的余地。
于是呂后帶著誠意去拜訪“四皓”,四皓被呂后和惠帝打動,于是出山輔佐惠帝。
在一次宴會中高祖發(fā)現(xiàn)惠帝旁邊坐著四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而又非常有氣質。于是問這四位是何人,答曰:“四皓”。這使得劉邦很驚訝,劉邦覺得太子已經成熟起來了,再立新君會導致政局不穩(wěn)。從此就斷了立劉如意為太子的念想。
高祖去世后,劉盈登基,為漢惠帝。

剛開的想廢太子劉盈是因為劉邦覺得劉盈性格不像自己,才能不夠出眾,認為劉盈不適合做自己的接班人。后來經過張良勸諫,認識到廢太子的嚴重性,加之劉盈已經得到大部分朝中大臣的支持,所以不得不放棄廢太子的想法。

因為張良出主意,請出商山四皓,劉邦只好作罷,保住了太子之位。
當年漢高祖劉邦后宮中一個寵妃叫戚夫人,她為劉邦生下了劉如意。然而戚夫人知道,一旦劉邦去世,那么他們母子倆就沒了靠山,必定一命嗚呼。所以希望劉邦立如意為太子。當時的太子是劉盈,劉盈生性善良,在打了一輩子仗的劉邦看來,劉盈過于軟弱,不適合做皇帝。恰巧這個事情發(fā)生,劉邦就希望廢太子
早些年的時候,劉邦聽說有四位高人隱居山林,稱之為商山四皓。于是乎,劉邦就希望把他們請來輔佐自己。但是這四位老先生說什么也不肯出山輔佐劉邦,劉邦十分無奈。
讓我們回到廢立太子。呂雉對這件事情十分著急,于是找來張良詢問對策。張良禁不起軟磨硬泡,就告訴呂雉,如果她可以請出商山四皓輔佐劉盈,那么就可以化解危難。
呂雉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請出了商山四皓。劉邦看見自己好幾年都沒請來的人讓劉盈請來了,心中不禁佩服,認為劉盈做帝王的實力與資格,廢立太子只好作罷。

關于這個問題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劉盈的母親呂后,因為呂后的不遺余力,為了兒子也為了自己的將來,窮盡所有方法,最終保住了太子劉盈。這場爭斗不僅關系到皇位的繼承,也將決定呂后和戚夫人的命運。
起因
劉邦晚年的時候對戚夫人是非常的寵愛,愛屋及烏加上戚夫人的枕頭風,還有一個因素是劉邦認為劉如意很像自己,而劉盈有些太過軟弱,劉邦是不太喜歡劉盈的。綜合所有因素決定立自己和戚夫人所生的趙王劉如意為太子,廢掉先太子劉盈。
決定之后,劉邦就找大臣商量改換太子的事情,大臣沒有人支持劉邦改換太子的想法,一致認為這樣會動搖國家根本。但是劉邦非常的堅持,鐵了心一定要立趙王劉如意為太子。
呂后
這時候呂后急了,呂雉自從嫁給劉邦之后,可謂吃盡了苦頭。嫁給劉邦的時候劉邦已經有一個非婚生的兒子劉肥。后來呂雉給劉邦生了兩個孩子當今太子劉盈和魯元公主劉樂。當年劉邦當時整天不著家,呂雉一個人忙里忙外,勤勤懇懇的照顧三個孩子和劉邦的父母。劉邦起義之后,呂雉帶著孩子跟著顛沛流離。彭城之戰(zhàn)的時候,自己和劉邦的父母被俘虜。做了幾年俘虜。楚漢議和,被放回來。這個時候劉邦身邊有了年輕貌美的戚夫人。
呂雉所有倒霉的事情都趕上了,剛要享福。劉邦要廢掉自己的兒子劉盈,立趙王劉如意。這個呂后是絕對沒辦法接受的,也無路可退。如果劉盈被廢,她也就不是太后了,她將失去所有的一切,后果可想而知。
張良獻計
呂后就找到漢朝第一謀士留侯張良,張良雖然也反對更換太子。但是呂后來找張良的時候,開始張良告知呂后“以前天下沒有安定的時候,皇上還能聽我的,現(xiàn)在天下已定,他要更換太子,很多人都反對了,也沒有用,皇上打定了注意,即使我去勸誡也不會改變什么的?!?/p>
呂后也沒辦法了不依不饒,竭力懇求張良一定要幫忙想辦法。最后,張良提出如果可以請出當時名震漢朝的“商山四皓”,或許可以挽回局面。
張良說到:“皇上曾經幾次請這四個人出山為他效力,他們都拒絕了。這四個人年事已高,都80多了,因看不慣皇上對文人的無理傲慢,隱藏在山中,不愿出來做官。但是皇上很敬重這四個人,如果他們肯出來幫忙,或許可以改變皇上的想法?!?/p>
商山四皓出山
呂后聽后,馬上安排人準備了豐厚的禮物,太子劉盈親筆書寫的信。派人尋找商山四皓。找到商山四皓,來人軟硬兼施,最終四人答應幫助劉盈。
一天,劉邦在宮里宴請大臣,看到,劉盈身后站著四個老人。四人須眉潔白,衣冠壯美,面泛紅光。劉邦好奇,詢問四人身份,四人各自說出自己姓名。劉邦大為吃驚對四人說:“我找了各位好幾年,各位都不愿出來做官,現(xiàn)在怎么愿意出來更著我兒子呢?”四人回答:“皇上輕慢士人,喜歡罵人,我們講求義理,不愿受辱。我們聽聞太子為人,仁義孝順,謙恭有禮,寬以待人,天下人都愿意為太子效力,我們就來了?!眲盥犕瓿了剂艘粫赫f道,“煩勞諸位了,請好好的輔佐太子?!?
結果
一會兒四人離開,劉邦找來戚夫人說道:“我想更換太子,他們四個人都愿意輔佐太子,說明太子的羽翼已經形成,難以更動了,呂后以后就是你的主人了?!?/p>
《史記》召威夫人指示四人者日: “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
劉邦此后再沒有更換太子的想法。
在這件事情中呂后為了兒子,為了自己的將來的命運,只能拼勁全力,從呂后后來的心狠手辣看,她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保住劉盈太子之位。

劉邦其實一直都不怎么喜歡兒子劉盈,因為劉邦做皇帝以前,一直都在東奔西跑地為前途奮斗,娶呂后也是為了取得經濟支持,本來就沒有多少感情基礎,當然也談不上有多喜歡呂后的兒子了?再加上劉邦并沒有多少時間來陪著兒子一起長大,劉盈長期跟著呂后一起生活,呂后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強勢的人,自小劉盈便養(yǎng)成了膽小懦弱,善良仁慈?的個性。單看劉邦在項羽的追殺下逃命途中屢次將劉盈和女兒魯元太后推下馬車,就可以知道,這樣一個毫不在意兒女性命的父親會對兒女有多好的感情嗎?
?
做了漢王后,有了榮華富貴,有年輕美麗的戚夫人相陪,劉邦的心情都好了許多,這種情況下出生的劉如意肯定更得劉邦的寵愛,在寵愛中長大的劉如意當然也會更合劉邦的心意。所以劉邦才會以劉盈不像自己的原因想要廢除劉盈的太子之位,改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尤其是如意被劉邦封為趙王后,有好幾次的機會差一點就被立為太子了,可是呂后怎么會就這樣心甘情愿地將太子之位讓出來呢。
?
呂后從劉邦起兵時便一路跟隨,輔佐劉邦平定天下,與劉邦身邊的謀臣猛將都非常熟悉,而且自己也有兩哥哥都是跟著劉邦打天下的老將,甚至長兄周呂侯還死于戰(zhàn)爭之中,這樣的情況下,就算劉邦再不喜歡年老的呂后,也不能不照顧一干老臣的情緒。朝中老臣全都站在呂后一邊反對劉邦改立太子,劉邦也不好寒了大臣們的心,再加上,此時張良又給呂后想了一個計策,讓呂后想辦法請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出山作為劉盈的老師,劉邦一看,天下間這么有名望的人都愿意輔佐劉盈,那還是算了吧,雖然劉盈不夠果斷堅決,架不住有這么多的人幫助呀!劉邦總不能一意孤行,和全天下人做對吧!就算劉邦真的有膽子做這種事,他也會想一想他劉氏的江山是否能坐得穩(wěn)的問題喲。所以,劉邦最后還是沒有廢除劉盈的太子之位,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