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太公封國稱“齊”的原因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一些。
《說文》曰:
齊,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凡亝之屬皆從亝。
也就是說,大量(三表多數(shù))的農(nóng)作物種子同時萌芽叫“齊”。
從周室的角度,師尚父以元戎貴戚的身份處在鎮(zhèn)服東方的第一線,激烈的戰(zhàn)斗彈壓,目的無外乎穩(wěn)定地獲取這一大片富饒的土地——這塊土地上大量種子同步萌芽生長的節(jié)奏象征著其是財富的沃土。
周公旦封國稱“魯”的原因則稍許復(fù)雜一點。
《說文》又曰:
魯。鈍詞也。從白魚聲?!墩撜Z》曰:“參也魯?!倍巫ⅲ骸啊夺屆吩唬骸?。魯鈍也?!瘒嗌剿C裥詷汊g?!?/blockquote>這與魯之本意已經(jīng)想去甚遠。
于省吾釋甲骨文“魯”指出《說文》之誤:
從魚從口,口為器型,本象魚在器皿之中,《說文》訛從白。徐中舒釋甲骨文“魯”:
從魚從口,口象坎。澤中水竭,魚乃露于坎。故魯之本義為露,後通旅、臚。但兩先生此論依然有不盡到位之處,魯或與食物用魚、祭祀用魚有關(guān),這可能是一個商人或東夷人的舊地名,地望也可能更南一些——根據(jù)《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的記載“泗水出魯東北”,則魯應(yīng)該在泗水西南——之后,可能因為遷徙,故而名曲阜一帶為魯——曲阜之魯類似City of New York或者New Orleans, LA。
而周初封建則沿用了魯作為國名。
從問題的角度,齊國之齊和魯國之魯都是根據(jù)原有地名,而這個地名則帶有討個吉祥的意義。

先秦諸侯的名字,一般是來自古地名的。古地名的來源又有兩種,一種是本土所有的,一種是外來帶入的。因為資料不足的緣故,很多地名也無從考證是本土所有還是外來帶入。而且含義也往往只能連蒙帶猜,不清楚其具體的意思。
齊、魯這兩個封國,齊國很可能是本土就有的,郭沫若先生發(fā)現(xiàn)在商朝卜辭中有“齊”這個字,認為齊就是齊國的前身,大概是殷商時期的方國,后來被周人所滅,所以繼承了這個名字。不過在文獻中,只是齊國之前有逢伯陵、季荝、薄姑等政權(quán),倒沒有這個古齊國,不知道其中是否有何關(guān)系。另外就是濟水的“濟”,齊地得名可能來源于此?!褒R”在甲骨文像三顆種子,可能和古齊族種植的作物有關(guān)。
至于“魯”,傅斯年先生認為魯國初封當(dāng)在今河南魯山一帶,那么“魯”國名是從河南帶到山東去的。不過魯山和魯國是否有關(guān)系,目前還沒有更多證據(jù)?!棒敗弊衷诩坠俏闹?,是一條魚和一個口,像是用口吃魚的樣子??赡芄鹏斪逑矚g吃魚,所以才得到這個名號。
感謝閱讀,歡迎關(guān)注!

因為那些地方就是地名,他們正好封地在那,就像山東省的省長為什么叫山東省省長,濟南市市長為什么叫濟南市市長一個意思。是他們的封國正好在那個地方,過度解讀可以解讀到原始社會的象形文字,扯不清的。
魯可能跟魚有關(guān),齊可能跟平等有關(guān)。
就說到這里,謝謝邀請,特別是大白天邀請的,歡迎關(guān)注我的頭條號:太極云飛揚,有粉必回,有問必答。

首先,問題本身有些瑕疵。魯國并不是周公的封國,而是周公長子伯禽的封國。其次,周人滅商的過程中,是有兩次分封,而不是一次。
周人第一次分封,就是武王在滅紂之后。
周武王時期的分封,其目的則迥然不同。在那時,周人首次東征,擊倒龐大的商帝國,天下局勢還遠未穩(wěn)固。所以,為穩(wěn)固政權(quán),周王室第一要務(wù)并不是要賞功罰罪,而是先“統(tǒng)戰(zhàn)”天下。因而,那時周武王分封對象的選擇,首先是為了滿足“統(tǒng)戰(zhàn)”工作需要:古時歷代帝王之后,如黃帝、堯、舜、禹等等的后裔。這是為了向天下人展示周人仁德,團結(jié)一切可以團結(jié)的力量。周武王分封的對象之二,就是跟隨周人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但是鑒于天下尚未完全被周人征服,分封功臣的范圍也較小,僅限于管叔、蔡叔、霍叔、周公姬旦、姜尚等少數(shù)幾個造反集團的核心成員。
其中,魯國首次分封的地點就在河南魯山附近。春秋時代,魯國有塊湯沐邑,叫做許田(今河南許昌附近),也許就是魯國首次分封的遺存,許田在春秋時還保存有周公之廟,就是因為如此。而魯國國號“魯”,也就是因此而來。
后來,周公二次東征,先后滅了東夷人在山東的兩個大國:奄國與薄姑。奄國舊地正式封給了周公之后伯禽,但是魯國的國號再也沒有變過。
齊國所在地,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東夷古國薄姑。
齊國國號的由來,傳統(tǒng)上有多種說法。
太史公在《史記·封禪書》中說:“齊所以為齊,與天齊也?!边@種說法過于簡略,后世多有爭議。東漢許慎《說文》:“齊,禾麥吐穗,上平也。”,也讓齊國國名的由來頻添爭議。
總結(jié)下來,后世有關(guān)齊國國名由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1)天齊淵說;2)禾麥吐穗說;3)箭束說;4)“齊”、“已”通假說;5)“齊”、“齋”通假說;6)“齊”、“臍”通假說;
各種說法,眾說紛紜,不一而足?!蹲髠鳌ふ压辍酚涊d晏嬰敘述齊國簡史時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笨梢婟R國由來已久,殷商之前就存在了。其地名由來,也許很難再切實考證了。

1046年武王滅商紂,建立周,都鎬京。為鞏固空前遼闊的國土,周初統(tǒng)治者實行分封制。把宗室,功臣,商貴族,先賢后裔建立諸候國。周初封國有七十多個,同姓的五十多個。按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封姜子牙為齊國,周公為魯國。武王弟曹叔振鐸為曹國。齊地為東夷人生活的地方,姜子牙因其俗,從其禮國家大治。魯國秉承周禮儀,為禮儀之邦。其實齊地和魯?shù)貨]有什么特別的涵義。就是東夷人故地的名稱。姜子牙封齊國的原因是,他的功勞最大,封地也最大,當(dāng)然也是最東邊的國家。有代表周王討伐不臣的權(quán)力。

關(guān)于這方面當(dāng)真不太容易找資料,比如黃帝長居姬水之濱,以姬為姓,但是姬水為什么叫姬水。
下面是我也不知道真假的解釋。
1、魯國
魯國為什么叫“魯”,是周武王賜的。實際上魯國名字由來可能還真不是因為地名。
魯國立國都曲阜,傳為少昊之墟,而在商炒,曲阜為奄國國都。
魯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雖然不咋地,但是在西周初期分封時,是周王室經(jīng)營東方的重點。
所以武王賜名“魯”的意思是"(魯國要)像魚兒那樣生活在東夷之海中,用擺尾的方式掃蕩敵對勢力。"
2、齊國
可能是因為姜太公的功勞很大,所以賜名為“齊”?
這很有可能,畢竟周武王時,就尊姜子牙為“尚父”,賜國號為齊也是有可能的。

謝謝邀請,遲答為歉:
周文王姬昌在位五十年,臨終前傳位于長子姬發(fā)(周武王)。
商紂王無道,天下怨聲鼎沸,武王抓住紂王東伐機會,聯(lián)合眾多小部落,以仁義作號召,以現(xiàn)在陜西省岐山縣東北之周原為基地,大舉伐紂,紂王失敗,自焚而死。
周武王的思想中無疑受其父親所著《周易》之深刻影響,以九鼎為最高權(quán)力向征,王為天之尊。
決定改變商代"母係社會"的部落現(xiàn)象,決定分封王室成員和有功之臣、原有諸侯佔地為"國"。變公產(chǎn)為私產(chǎn)。
根據(jù)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的原則,杜絕了母係社會的無序血統(tǒng)繼承,這一劃時代的血緣傳承序列,一直延續(xù)了封建社會三千年。也可以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吧。
周武王分封如下:
其子分別封于晉國,現(xiàn)在山西省翼城市西、商稱唐國。
鷹國(河南平頂山市)唐朝詩人元結(jié),大鬧藕塘關(guān)的牛臯乃此地人。
周公(文王)子分別封于魯國國都(現(xiàn)山東曲阜)因為山東簡稱"魯",故名。
凡國(河南輝縣西南)蔣國(河南固始西北),邢國(河北邢臺)茅國(今山東金鄉(xiāng)縣)姞姓國(今河南延津縣北部)。祭國(河南鄭州東北)。
(曲阜孔府)
異姓封國有兩種情況:
一,有功之臣。
二,原有地盤諸侯。
姜子牙是周朝第一功臣,分到齊國(現(xiàn)臨淄),各位且莫怪周武王偏心,怠慢,要
知道,此臨淄非彼臨淄,三千年前的臨淄是東方第一大國際大都市,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上海、東京,姜子牙在當(dāng)時的國際舞臺可是舉足輕重,咳嗽一聲巴西可能要地震一下。
周姓王室大約封了五十多國,其余二十余國為上述兩股力量分配,但有一個原則,所有國家聽命于周朝。周天子是所有國家大哥。
從此,母係社會的部落為"封建國家"代替,炎黃子孫由此大大前進!

謝邀。關(guān)于周公封魯,姜太公封齊的事,皆源于《史記》。還是讓我們直接去看一看《史記》上是怎么說的吧。
《史記》《魯周公世家第三》記載,周公旦,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殺紂……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
這里是說,周武王把周公旦封在曲阜那個地方,為魯國公。
《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記載,太公呂望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因功,被封于呂,姓姜氏,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望。……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于齊營丘?!R為大國,都營丘。
這段話,表明周武王在滅商以后,把姜太公封在了齊國的營丘那個地方,后來齊國發(fā)展成了一個大國。
也許有其他野史或傳說有其他說法。但我不知也不便妄言。
歡迎點評。

這個本身是沒有什么特殊意義的,是根據(jù)地名來分的,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大部分的稱呼的前提條件都是以地名為主的。
比如軒轅黃帝,是因為他居于軒轅之丘。夏禹,成湯,殷商,夏、成、殷、商都是地名。史書中說太公封于齊,都營丘。則齊本來就是一個區(qū)域名,同樣周公封于魯,魯也是一個區(qū)域名。沒什么其他深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