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謝邀請,公孫衍倡導(dǎo)的“五國合縱攻秦",即魏、韓、趙、燕、齊,五囯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王位,帶動中原各國稱王,試圖以此聯(lián)合五國力量與三大囯對抗,但燕國半途退出,跟著魏又退出剩下三國攻秦,損兵8萬,后來說動魏齊韓三國,但齊囯又退出。戰(zhàn)國時期,五國攻秦,各囯考慮到利益,爾虞我詐,爭斗不休,所以慘敗而終。

老師不懂叫學(xué)生.學(xué)生打你100分?;钪献?故事傳說。謝謝!沒聽過老師講歷史.本人只懂毛澤東.謝謝!




秦國在高鞅變法后,國力大盛。民富國強,且國之上下,人心一致對外。眾諸侯國雖然聯(lián)合,兵多將廣。但各諸侯國各懷鬼胎,人心散亂,私心太重,且無統(tǒng)一指揮的首腦機關(guān)。首戰(zhàn)若勝,則人心皆旺,因為他們誰都想分享勝利果實。若首戰(zhàn)失利,則軍心煥散,誰都想保持實力,所以怕戰(zhàn)怯戰(zhàn)就成了主流。何況秦國又不是弱國,而是實力突出,上下齊心的強國,所以眾諸侯國聯(lián)合攻打秦國,敗是必然的。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自周天子統(tǒng)一天下經(jīng)歷漫長的春秋時代后,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到公元前378年田氏代齊,烽火連天的戰(zhàn)國時代開始,周天子的天下分崩離析,歷史的鐘擺又走到了另一個轉(zhuǎn)折時期。掃滅群雄,統(tǒng)一天下又成歷史的主旋律,無數(shù)的君主、野心家、冒險家都想在這場大競爭,大棋局中占據(jù)有理地位,消滅對手,壯大自己。
秦國自商鞅變法后,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zhàn),以生產(chǎn)糧食為家庭的最高榮譽,以殺人首級論功行賞,國力猛增,戰(zhàn)士效命,被其他六國視為虎狼之國,他們想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用于阻止且秦國對弱國的兼并,秦國呢當然也不會閑著,想東西連成一線分化他們,彼此相互攻伐,都想在自己手里完成歷史賦予的再次統(tǒng)一中國使命。
有意思的是 那個時代的士人是有獨立人格的,絕不賣死給哪一家,有點像今天的職業(yè)經(jīng)理人,一言不合拍屁股走人,頻繁跳槽,誰給錢就給誰干活。公孫衍就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縱橫家,他先是權(quán)傾一時的秦國大良造,幫秦國連橫各個擊破東方六國,離開秦國到魏國后又合縱六國攻打秦國,他的縱橫策略,是同時期張儀的連橫策略的主要對手,在那群星璀璨的戰(zhàn)國舞臺上,上演一幕幕合縱連橫的活劇。
從公孫衍第一次合縱攻秦開始,歷史上五次聯(lián)合伐秦都以失敗而告終,而秦國在戰(zhàn)爭中越打越強,最后消滅六國統(tǒng)一了天下。
從中可以看出,不是公孫衍不夠智慧,不夠勇敢和聰明, 秦與六國的競爭實際上是一種制度的競爭,并非簡單的是個人權(quán)謀的斗爭,秦國的制度自商鞅變法后一直領(lǐng)先六國,而其它六國在政治制度上抱殘守缺故步自封,沒有類似秦國商鞅變法式的改革以適應(yīng)變化了的世界,而秦國的開放又讓東周列國人才趨之若鷲奔赴秦國服務(wù),以實現(xiàn)人生抱負,將個人的小目標與秦國的大視野結(jié)合到一起,秦國此時不強大天理都不容了...而東方六國不重視發(fā)展生產(chǎn)力,不注重吸引和使用人才,而且由于君主的的短視與守舊導(dǎo)致人才外流,經(jīng)濟發(fā)展不起來,國家羸弱導(dǎo)致不堪一擊,彼此間又勾心斗角,自顧不暇,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盤,在制度的競爭中早早敗下陣來。因為一種相對先進的制度,它能夠促使經(jīng)濟進一步高速成長和國力得到進一步的整合、提高,最后在戰(zhàn)場上贏得戰(zhàn)爭,這是六國滅亡留給后世的啟示。
公孫衍雖為一代名家,在制度層面的較量面前,作為個人能力再超群終究回天乏力,難免功敗垂成。


公孫衍的首秀,占據(jù)天時地利,為何五國合縱攻秦仍然失?。?/h3>三晉多權(quán)變之士,夫言從衡彊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史記·張儀列傳》
戰(zhàn)國時期,有那么一群人,他們既沒有治國之才,也沒有統(tǒng)軍之能,但卻能縱橫捭闔,混跡在諸侯各國,左右君主的決定,這部分人有個響亮的稱呼”縱橫家“。
而公孫衍,就是合縱抗秦的首倡者,名嘴張儀的對手,說到這,你可能要說了,張儀的對手不是蘇秦嗎。
根據(jù)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基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所記載,蘇秦活動的年份要比張儀晚很多,兩人去世的時間更是相差30余年,這里暫不表,只說公孫衍。
公孫衍何許人也?
公孫衍,江湖人送外號”犀首“,《史記·張儀列傳》記載:犀首者,魏之陰晉人也,名衍,姓公孫氏,而《戰(zhàn)國策》一書中,也多以犀首論之。
公孫衍的一生,可謂是異常精彩的,從魏國到秦國,再到魏國,再到韓國,皆有他的身影,并且整個戰(zhàn)國的局勢,也被公孫衍的活動影響著,那么公孫衍是如何翻云覆雨的呢?
公孫衍事秦攻魏。
公孫衍是魏國人,但是后來卻跑到了秦國效力,并且得到了秦國秦惠文王的看重,很快在秦國聲名鵲起,并且親自去魏國周旋,把魏國的”陰晉“之地騙到了手中,交給了秦國,這塊地就是公孫衍的老家,秦惠文王得到這塊地之后,改名為”寧秦“。
從秦國改的地名也能看出魏國這塊地的戰(zhàn)略意義之重要,就這樣,公孫衍成為了繼商鞅之后的又一位大良造。
幫助秦國騙了地之后,公孫衍戳中了秦惠文王的另一塊心病,那就是西河之地,你可能會說,西河之地不是被商鞅給奪回來了嗎,是奪回來了,不過后來為了緩和和魏國的關(guān)系,秦國又把西河之地還給了魏國。
公孫衍又被秦王委以重任,帶兵攻打魏國的西河之地,一戰(zhàn)下來,公孫衍俘獲了魏軍主將龍賈,斬敵八萬,魏國被迫求和,割讓了整塊河西之地,自此公孫衍為秦國東出打好了堅實的第一步。
公孫衍事魏攻秦。
正當公孫衍在秦國炙手可熱的時候,魏國的張儀也跑去了秦國效力,這魏國也確實可以,留不住人才啊,怪不得統(tǒng)一不了華夏,此時,暫按不表。
張儀到了秦國,很快引起了公孫衍的不滿,因為他們兩個都是一類人,太史公稱”與張儀不善“,按理來說對秦有大功的公孫衍,把張儀擠兌跑還是很有希望的,只不過張儀抓住了公孫衍的小辮子。
那就是收受魏國賄賂,讓秦國攻下河西之后止兵,不在伐魏,張儀把這件事告訴秦惠王之后,公孫衍在秦國徹底呆不下去了,想想也是,君主都不信任自己了,還不走,難道等著被羞辱嗎。
就這樣,公孫衍就去了魏國,被魏王任命為將軍,這下好了,繞了一個大圈,公孫衍又開始替魏國謀劃攻秦,因為他要報復(fù)張儀,用軍事戰(zhàn)爭把張儀從秦國驅(qū)逐出去。
公孫衍的首倡合縱。
經(jīng)過商鞅變法之后的秦國,儼然已經(jīng)成為了戰(zhàn)國第一大鱷,魏國自然不是對手,公孫衍想來想去,決定聯(lián)合山東諸侯,合縱攻秦,就這樣影響戰(zhàn)國走向的合縱連橫,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那么公孫衍撮合了哪些諸侯國參加合縱呢,韓、趙、魏、楚、燕,另外再加一個義渠,可以說歷史上的第一次合縱攻秦,聲勢浩大非后世能及,尤其是義渠國的參與,讓秦國又被東西夾擊之危險,可謂是占盡天時地利。
那么公孫衍的首秀,占據(jù)天時地利,為何五國合縱攻秦仍然失?。窟@是因為合縱之國不能同心,尤其是楚懷王帶領(lǐng)的楚軍,根本不是來打仗,是來撿便宜的。
但是秦國的樗里疾卻不這樣認為,他率秦軍猛攻楚國,因為楚國是這次合縱的縱約長,結(jié)果楚懷王被樗里疾打的暈頭轉(zhuǎn)向,竟然獨自撤軍了,公孫衍那叫一個氣啊,但又無力回天。
不過說到這,還要另外說下,那就是山東諸侯的合縱攻秦,沒有取得效果,但是西邊的義渠卻大敗秦軍,原來公孫衍對義渠王交代了,只要秦人賄賂義渠,那就意味著山東諸侯已經(jīng)合縱攻秦了,此時立即出兵,就能大敗秦軍,事實也果真如此,足見公孫衍之智謀。
公孫衍再為韓相繼續(xù)謀劃攻秦。
五國伐秦失敗后,魏國立即轉(zhuǎn)換姿態(tài),開始走親秦路線,公孫衍作為合縱的策劃者,自然也在魏國呆不下去了,沒辦法,只能逃往韓國,到了韓國之后,公孫衍再次登上韓國相國的寶座。
但是他心不死,依然想著要合縱攻秦,畢竟自己還沒有把張儀驅(qū)逐出秦國,就不算勝利,于是又開始拉攏齊國,參加合縱,此時齊國的田文(后人習慣稱之為孟嘗君)在魏國當丞相,就這樣新一輪的合縱再次有成形之勢。
于是秦國起兵猛攻韓國,韓國明顯打不過秦國,但此時的諸侯國卻無人來救援韓國,不過韓國很有骨氣,硬生生地堅持了一年多,最終慘敗,而公孫衍只好再次灰溜溜地逃跑了。
自此以后,公孫衍漸漸地淡出了歷史舞臺。
飛魚說:
其實在當時的大背景下,山東諸侯面對強秦,只有采取合縱之法與之抗衡,公孫衍的策略沒有錯,只不過六國離心離德,不能一心攻秦,而最終被秦國的連橫策略打敗。
所以,公孫衍并不是敗給了張儀,也不是敗給了秦國,而是敗給了時勢,敗給了山東諸侯的私心,更是敗給了他一心想要報復(fù)張儀的心。
參考文獻:《史記》、《戰(zhàn)國策》等。
【END】

公孫衍,戰(zhàn)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歷史上首個合縱家。為何五國合縱攻秦仍然失?。恐饕腥齻€原因。
一,公孫衍合縱五國攻秦失敗,是敗給了自已。我們都知道商鞅變法,使秦國快速強大了起來,遠超其他六國。商鞅死后,秦惠王任命公孫衍為秦國大良造。商鞅雖然死了,但他變革的法令卻一直對秦國有極積的作用,公孫衍極力主張大舉進攻魏國,秦惠王聽從了他的建議,對魏國的陰晉發(fā)動猛烈攻擊,魏國抵擋不住,只好割地求和。
陰晉就是現(xiàn)在的陜西省華陰,陰晉是入駐中原的重要門戶,被割讓給了秦國。從此,秦國掌握了河西之地,進可攻,退可守。為后來抵御五國合縱攻秦占據(jù)了極據(jù)優(yōu)勢地理環(huán)境。而這一切都是公孫衍一手促成。所以說:公孫衍合縱五國攻秦是敗給了自己。
二,公孫衍合縱五國攻秦,為何失敗?因為他遇到了平身最大的對手,也是一輩子的對手張儀。張儀與公孫衍一樣都出身于魏國。張儀也是著名的軍事家,連橫家,兩人誰都不服誰,公孫衍那時本該一鼓作氣拿下魏國,但在收受了魏國的大量錢財后,建議秦惠王改攻其他國家,張儀此時在魏國,他趕到秦國,向秦惠王告知了公孫衍受賄的事情。公孫衍被迫離開了秦國,到魏國做了大將軍。正是這樣,才有了公孫衍開始合縱其他國家聯(lián)合攻秦的壯舉,但都被張儀破壞,加上公孫衍以前自已幫秦國奪得了入駐中原的咽喉之地:河西。所以雖然狠狠打擊了秦國,但最終還是失敗了。
三,公孫衍合縱五國攻秦失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雖然是五國合縱,但實際出兵的只有三個國家,其余兩國由于張儀的干涉,只作觀望壯態(tài),并未出兵,各國君王互相之間也有防備,一點都不團結(jié),所以最后失敗了。
公孫衍合縱攻秦雖然失敗,但他是首位開始使用合縱之法,聯(lián)合多數(shù)國家合圍一個國家。在后世歷史上有很大借鑒作用,而在當時也聯(lián)合其他國家狠狠打擊了秦國。使戰(zhàn)國歷史記錄上多了合縱連橫的壯舉記錄。他的功勞是不可抹滅的。

百家爭鳴的時代自然有縱橫家的身影,以往我們或許認為與張儀交手的都是蘇秦,然而我們讀歷史時候會發(fā)現(xiàn)有時候在這方面的記載會很模糊:
- 首先是兩人出仕的時間點根本無法準確的對上,張儀活躍在秦惠文王時代,而蘇秦則是在秦昭襄王時代開始展露頭角。
- 其次兩人根本從未交過手,張儀死時,蘇秦才剛剛出仕,又何以說兩人是同門師兄弟呢?
那么在同一時代和張儀交手的人究竟是誰呢?很大程度上張儀同時代的對手則是公孫衍,戰(zhàn)國時期另一個縱橫家杰出的代表。公元前317年,魏相公孫衍憑借其三寸之舌游說各國君王攻秦,最終韓、趙、魏、楚、燕同意加入了合縱攻秦會盟,由此戰(zhàn)國長達數(shù)十年的合縱攻秦之戰(zhàn)由此轟轟烈烈開始了。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后由弱變強,然而就算是強大的秦國也不可能做到以一敵六,就算是秦始皇時期的秦國都只能采用各個擊破,更遑論秦惠文王時期剛剛有起色的秦國了,同時公孫衍還說服了大秦西邊的義渠對秦國進行夾擊,可以說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zhàn)秦國隨時面臨著亡國之危。
正所謂“一根筷子易折斷,十根筷子不易折”,可是擰在一起的六國聯(lián)軍其結(jié)果令人大跌眼鏡:修魚之戰(zhàn)秦軍大破聯(lián)軍,韓、趙、魏三國被斬首八萬,也意味著第一次合縱攻秦的失敗。那么五國聯(lián)軍何以會遭受到如此慘敗呢?
秦國函谷關(guān),聯(lián)軍永遠的噩夢,秦國靠其傲然于諸國之中
我們都知道秦國能夠一統(tǒng)六國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秦國關(guān)中古稱四塞之國,四周都被群山所圍繞著,然而關(guān)中平原卻是沃野千里,這得天獨厚的地理讓秦國做到了進可攻,退可守。
- 自函谷關(guān)進攻秦國;
- 從楚國的武關(guān)進攻秦國;
- 趙武靈王所設(shè)想的翻越山脈直插秦國腹地。
我們從上圖可以看到,函谷關(guān)的地理位置不可謂不險要,聯(lián)軍雖然勢大,可是這龐大的兵力兵力在大自然面前根本算不了什么,聯(lián)軍固然人多,可是在這狹窄的關(guān)口面前其根本就施展不開,而反觀秦國這邊呢?只需要一萬人就可以抵擋得住聯(lián)軍十余萬大軍的連翻進攻,真可謂是“一夫莫當,萬夫莫開”。
聯(lián)軍想要攻破這關(guān)口只有靠人海戰(zhàn)術(shù)往上堆,或者就如齊將匡章一般,以拖延的方法拖的秦國主動放棄函谷關(guān)得天獨厚的地理。
人心不齊,導(dǎo)致五國半途而廢
在當時雖然有五國同意加入攻伐秦國的大潮流之中,可是他們的目的是相同的嗎?人與人之間尚且可以為了利益而大打出手,更何況是國與國之間呢?各國伐秦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一旦伐秦不能兼顧自己利益上的驅(qū)使,那么這聯(lián)盟自然而然的就不攻自破了。這其中最明顯的則就是楚,燕兩國:
- 燕國:在當時交通全靠走,火車未普及的時代,燕國到秦國的距離不可謂不遠,一個是在現(xiàn)今我國的最東北邊,另一個則是靠近大西北,其幾乎橫跨幾個時區(qū)。那么對于燕國來說就算合縱攻秦勝利了他能得到什么好處呢?土地?遠離燕國本土得到了怎么派軍駐守,就算派軍駐守以燕國的國力能夠守得住這孤軍之地嗎?周圍都是狼子野心的虎狼之國。財物糧食?燕國本就是勞師遠征,之后獲得了糧食又如何能夠彌補這次的損失呢?因而合縱攻秦對于燕國而已是一筆巨虧的買賣。
- 楚國:在當時秦楚關(guān)系尚可維持,楚懷王其人雖然對于楚國有較大貢獻,然而其本身是一個“重小利而輕大義之人”。這從他以后的一系列的舉動之中就可以看出,對于楚國而言當時的情況和燕國有所相同:在巴蜀之地未還沒有歸秦國以前,楚國和秦國實際交壤的地方并不多,對于楚國而言其本身就是為了利用而結(jié)成的同盟,一旦他沒有得到與自身相關(guān)的利益,楚國隨時會退出聯(lián)盟。
收拾完了東邊秦國再收拾秦國背后的義渠,故第一次合縱攻秦宣告瓦解。
事態(tài)后續(xù)發(fā)展
合縱攻秦之戰(zhàn)以秦國全面勝利而告終,可是明君會在這件事情上吸取教訓(xùn),而這次事件則打醒了兩個人:
- 趙武靈王:合縱攻秦讓他看到了變法大成后強大的秦國,修魚之戰(zhàn)雖然趙軍慘敗,不過這并沒有讓趙武靈王自暴自棄。在見識到了兩者之間的差距后,他轉(zhuǎn)而思考出了另一條戰(zhàn)略規(guī)劃的道路:向北發(fā)展,攻占胡人的地盤,學(xué)習胡人優(yōu)勢,開始大規(guī)模胡服騎射。
- 秦惠文王:認識到了秦國雖然變法大成,可是其底蘊仍有不足,一旦秦國再一次碰到這樣的情況那么其還能再一次轉(zhuǎn)危為安嗎?因而在這之后秦惠文王也暫時性放棄了東出規(guī)劃:北攻義渠,南下巴蜀,以及重用張儀開始其連橫破合縱的戰(zhàn)略。

秦之所以能并吞六國,因強大,令行禁止,高度統(tǒng)一!五國勢如散沙,各自為政,不能形成實質(zhì)性的軍事聯(lián)盟,則必??!

與張儀一樣,公孫衍也是魏國人。商鞅死后,公孫衍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積極謀劃,向魏國發(fā)起攻擊。
由于商鞅變法,秦國正日益強大。在此之前,齊國經(jīng)過馬陵之戰(zhàn),全殲魏國10萬大軍;秦國通過進攻河西,誘俘魏國主將公子昂。魏國屢戰(zhàn)屢敗,主力盡失。秦惠文王繼位后雖然殺了商鞅,重用公孫衍,但商鞅制訂法令仍在繼續(xù)施行。
公元前333年,公孫衍任大良造后,很快率領(lǐng)秦軍向魏國發(fā)起了進攻。此時的魏國既缺精兵,又缺良將,根本抵擋不住秦國的強大攻勢,只好割地求和。他們所割讓的陰晉(今陜西華陰東),位于魏國與秦國的交界之處,也是公孫衍的家鄉(xiāng)。50多年前,魏國名將吳起正是在這里以區(qū)區(qū)7萬武卒打敗了秦國的50萬大軍,從而長期占據(jù)河西之地。
河西是秦國通向中原的門戶。戰(zhàn)國時期,各個國家對糧食的控制都很嚴,經(jīng)常利用糧食問題來卡對方的脖子。魏國占據(jù)河西之地,死死地壓制著秦國,卡死了秦國通往中原的道路,迫使秦國只能與魏國作生意。秦國不甘心受到魏國的盤剝,多次進攻河西,但都沒有能夠打通中原通道。
公孫衍當然明白河西之地的戰(zhàn)略地位。中原是當時各地的商品集散地,控制著各國的糧食命脈。只有走向中原,才能擁有充足的糧食補給,才能在戰(zhàn)略上處于主動。但是,對于秦國來說,只有占據(jù)河西之地,才有可能走向中原。
魏國被迫割陰晉與秦國修好,秦國東進中原的一顆釘子被拔除了。秦惠王掩飾不住內(nèi)心的喜悅,立即把“陰晉”這個魏國意味的名字,改為了帶有秦國色彩的“寧秦”。
此后,公孫衍再度率軍進攻河西要塞,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經(jīng)此一役,秦國已實際占據(jù)了河西之地。魏惠王便順水推舟,把河西地區(qū)割讓給秦國,向秦國求和。
首倡合縱
魏惠王割讓河西之后,派人重金賄賂公孫衍。于是公孫衍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暫時和好之機,進攻別的國家。
就在這時,張儀來到了秦國。他告訴秦惠王,魏國四面受敵,正是伐魏的良機。公孫衍顧私利而忘公義,讓秦國進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實屬誤國之舉。魏國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緩過勁來全力攻秦,秦國恐怕就很難對付了。
秦惠王被說得如夢初醒,立即起用張儀為客卿。公孫衍遭到排斥,不得不離開秦國,到魏國做了將軍。
此時,魏國已經(jīng)千瘡百孔,國力衰退。于是,公孫衍就想拉攏別的國家,靠聯(lián)合出擊取勝。他首先找到齊國名將田朌,動員他出兵一起進攻趙國,還說只要出兵五萬人,就可以很快打敗趙國。田朌認為他說得太容易了,恐怕以后會帶來大麻煩。公孫衍說,如果說得太難了,兩國的國君就不同意出了。等出兵之后,兩國國君見有危險,肯定會派兵增援的。后來果然如此,趙國被聯(lián)軍打得大敗。
合縱首嘗勝果,引起了秦國的高度警覺。為防止齊楚魏合縱對秦國帶來的威脅,張儀軟硬兼施,極力破壞公孫衍的合縱策略。他親自率兵攻打魏國,迫使魏國依附秦國,又與齊楚兩國大臣相會,拉攏齊楚,成功地破解了三國合縱。
當時,魏國宰相的惠施也主張合縱,多次陪同魏惠王朝見齊威王。魏惠王與齊威王互相推尊為王,又派太子出使齊國為人質(zhì),與齊國結(jié)盟。但是,由于張儀的破壞,合縱策略暫時遭到失敗。在這種形勢下,公孫衍開始拉攏韓、趙、燕、中山四國,發(fā)起了歷史上著名的“五國相王”事件。
所謂的“五國相王”,就是說,這五國一起互相承認對方稱王。由于魏國早已經(jīng)稱王,韓國也在此前稱王,這樣就等于抬高了另外三國的君主身份,達到合縱的目的。
公孫衍發(fā)起“五國相王”,目的當然是聯(lián)合各國,與秦國對抗。此做法遭到了齊、楚國等國的反對,秦國更是極力破壞。為了拉攏魏國,楚國打算廢掉魏國現(xiàn)任太子,立在楚國的魏公子為太子,還派兵攻打魏國,占領(lǐng)8個城邑。
在各大國的反對下,“五國相王”以失敗而告終。
出任魏相
合縱再次失敗后,魏國開始全面倒向秦國。于是,罷免了主張合縱的宰相惠施,改任張儀為魏國宰相。
此時,秦國雖然已經(jīng)對外宣布免去張儀的相職,但張儀實際上卻是身兼兩國宰相,目的是更有效地推行他的連橫策略。在此之前,為徹底打開通往中原的通道,張儀曾率軍猛攻魏國,攻取了多處戰(zhàn)略要地,把魏國的勢力趕出了黃河以西。通過多次爭奪,秦國已完全掌握了黃河天險,控制了東進中原的要道,進可攻,退可守,對各國威脅很大。
張儀當上魏國的宰相后,秦國便向魏國和韓國借道進攻齊國。齊威王派軍應(yīng)戰(zhàn),頑強抵抗,大勝秦軍。
秦國的這場失敗,使張儀的連橫策略遭受挫折。魏國內(nèi)部主張親齊的勢力再次抬頭。齊、楚兩國要求驅(qū)逐張儀,魏國也派出使者到楚、趙、燕等國游說,爭取合縱。
公元前319年,魏國把張儀逐回到秦國。公孫衍主張合縱,而且得到了東方各國的支持,被任命為魏國宰相。
公孫衍登上魏國相位,標志著東方各國的合縱聯(lián)盟再次形成。公孫衍說服諸侯,組織起魏、趙、韓、燕、楚五個國家的兵馬,聯(lián)合出兵攻打秦國。但由于各國利害不同,各國君主各有打算,實際出兵的只有韓、趙、魏三國。
聯(lián)軍氣勢洶洶攻到函谷關(guān),遭到秦國出兵反擊,結(jié)果竟不堪一擊,一戰(zhàn)而潰。魏國遭受損失較大,轉(zhuǎn)而向秦國請求講和,于是五國紛紛退兵。秦國乘勝追擊,攻打沒有求和的趙國。齊國也落井下石,趁機進攻趙國。趙國連遭慘敗,大將幾乎喪盡,損兵8萬多人?!拔鍑デ亍毙媸?。
再任韓相
公孫衍發(fā)動五國合縱攻秦失敗后,魏國大臣田需乘機指責、中傷公孫衍。魏襄王不再信任公孫衍,魏國大權(quán)接著由田需所掌握。公孫衍在魏國呆不下去了,打算到韓國去。
公孫衍對中傷自己的田需十分不滿,于是就向魏襄王建議請齊國公子田文接替自己當宰相。魏襄王同意后,公孫衍到齊國請來了田文,自己則去韓國當了宰相。
這樣,公孫衍為韓國宰相,田文為魏國宰相,而且取得齊國宰相田嬰的支持,合縱的形勢又好轉(zhuǎn)了。
公孫衍雖然被排擠出了魏國,但他的政敵田需等卻仍然無法高興起來。繼任宰相田文是惹不起的齊國公子,此時還沒有什么知名度,但不久便大放異彩,史稱“孟嘗君”。
在公孫衍的策劃下,新一輪的合縱運動已經(jīng)緊鑼密鼓地展開。秦惠王為此深感不安,決定發(fā)兵攻打韓國。戰(zhàn)斗打響后,韓國明顯不占優(yōu)勢,其他盟國竟然無人發(fā)兵相救。
前線日益吃緊,主張和秦連橫的韓國大臣公仲朋,建議割地講和,與秦國一起伐楚。楚懷王聽到這個消息,急忙作出出兵救韓的樣子,讓戰(zhàn)車停滿了通向中原的大道。韓國接到報告,非常高興,立即下令取消了入秦求和的計劃。
秦王大怒,下令向韓國發(fā)起更加猛烈的進攻。兩軍相持一年多,韓軍被打得大敗。公孫衍無力回天,只好逃走。
無力回天
公孫衍極具戰(zhàn)略眼光,他不僅注重聯(lián)合東方各國,甚至把秦國西方的小國義渠,也拉進了合縱伐秦同盟。
義渠是西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多年來始終與秦國為敵。在公孫衍積極組織合縱之際,義渠的國君恰好來到魏國。公孫衍求見義渠君,告訴他,秦國和東方各國交戰(zhàn)時,就會奉上重禮討好義渠;與各國和平時,就會掠奪義渠。他希望義渠國君警惕這一點,不要被秦國所蒙蔽。后來,秦國出動大軍攻打韓國時,獻上“文繡千匹、好女百人”與義渠修好。義渠君果如公孫衍所言,趁機發(fā)兵攻打秦國,大破秦軍。由于本土遭到破壞,秦國不得不暫時放棄對六國的戰(zhàn)爭。
然而,公孫衍雖然組織了多次對秦國的進攻,卻幾乎均以失敗而告終。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他的策略是錯誤的,而說明各國離心離德,根本沒有很好地貫徹他的合縱策略。
縱觀戰(zhàn)國局勢,實力雄厚的,向來靠拳頭說話;實力較弱的,只能靠外交手腕。公孫衍首創(chuàng)的合縱策略,是當時弱小國家對抗強秦以求得生存的最好策略,甚至是唯一辦法。如果各國能夠按照他提出的策略團結(jié)起來,共同抗秦,那么天下局勢就會發(fā)生改變,歷史也會改寫。合縱的失敗并非公孫衍的失敗,而是各國君主的失敗。當時,已經(jīng)無人能把那些目光短淺、形形色色的君主們凝聚到一起,他們患得患失、左右排徊,即使公孫衍傾盡心血,也是無力回天。
從史籍記載來看,公孫衍在韓國擔任宰相,率軍與秦國作戰(zhàn)失敗后,再次回到了魏國。但魏國朝廷勾心斗角,公孫衍沒有能重新登上歷史舞臺。據(jù)《韓非子》記載,他與大臣張壽有積怨,田需對他也懷恨在心,于是田需派人殺掉張壽嫁禍于他。魏王誤以為是他殺的,就把他殺掉了。
然而,作為一代風云人物,公孫衍的歷史功績是永不磨滅的。在戰(zhàn)國中后期,正是因為他,東方各國對強秦才有了幾次有較大影響的進攻,歷史才變得更加波瀾壯觀。當時就有人曾說他和張儀“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聲勢都足以傾動天下。在他去世后,他所開創(chuàng)的合縱大業(yè)日益深入人心,精妙絕倫的外交大戰(zhàn)仍在繼續(xù)上演。
悲慘離世
《史記》記載到,張儀游說魏王,提出讓秦魏聯(lián)合攻韓,由秦得三川魏得南陽,魏王同意并讓張儀為相。另一面公孫衍跑去勸說韓王,讓韓王把南陽割給魏國,就這樣張儀的功勞被公孫衍搶去。公孫衍因此做了魏相,張儀只有離去,兩人就這樣結(jié)下了梁子。
之后公孫衍又在韓國擔任宰相,率領(lǐng)軍隊與秦國作戰(zhàn)失敗后,無顏留下,只好又回到了魏國。但時過境遷,魏國已沒有了公孫衍的位置,公孫衍也就再也沒能東山再起。也就是在這時他與大臣張壽有積怨,又同田需不和,最后被田需設(shè)計殺害了。
人們通常認為,蘇秦和張儀為政敵,分別是合縱、連橫的倡始者,彼此相互攻擊,為同時之人?!妒酚洝泛汀稇?zhàn)國策》都是這樣記載的。但是,據(jù)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張儀死于公元前310年,蘇秦比張儀晚死26年。有學(xué)者依據(jù)此書考證認為,張儀在前,蘇秦在后,當張儀在秦國當宰相時。蘇秦還是沒有登上政壇的年青人,根本沒有和張儀打過交道。張儀的真正對手是公孫衍,公孫衍才是合縱策略的倡始者。魏國與齊國的關(guān)系由徐州相王而得到緩和,但秦國在西邊卻連續(xù)向魏國發(fā)起進攻,西邊的西河、上郡相繼落入秦國之手。魏國感到只靠本國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國進攻的,于是有公孫衍發(fā)動的"五國相王"之舉,企圖聯(lián)合三晉與燕、中山國,來抵御大國的進攻。就在"五國相王"的當年(公元前323年),楚國就向魏國發(fā)起進攻,楚將昭陽在襄陵打敗魏軍,奪去8個邑。"五國相王"可稱為公孫衍的一次"合縱"運動,但仍敵不過楚國,因此魏惠王對"合縱"政策動搖,接受了張儀"以魏合于秦、韓而攻齊、楚"的政策,任命張儀為相。主張聯(lián)合齊、楚以抗秦的惠施被摘相印,到了楚國,后又到宋國。惠施的去魏相,是張儀"連橫"政策的勝利。
魏惠王相張儀,是想利用秦國的力量對抗齊、楚的壓力。張儀卻是"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是要魏國投靠秦國。魏惠王當然不能就范,秦惠王于是生氣,出兵攻打魏國的曲沃(今山西聞喜)、平周(今山西介休西,或說今山西靈石境)。這樣,張儀的"連橫"政策又受到挫折。
公孫衍是張儀的政敵,張儀在魏國推銷"連橫"政策,公孫衍就出來加以阻攔,要趕走張儀。于是派人到韓國去把張儀合秦、魏是"魏攻南陽,秦攻三川",魏王重用張儀,是"欲得韓地"的目的告訴了韓國大臣公叔。公孫衍稱,如果韓重用他公孫衍,秦、魏的交易就可以被阻止,并且可以達到"魏必圖秦而棄儀,收韓而相衍"的目的。公叔認為此計很好,"因委之犀首以為功"③,把國事委于公孫衍。
秦國咄咄逼人的東進政策,令東方各國生畏,紛紛支持公孫衍的"合縱"。齊國于是"以事屬犀首,犀首受齊事",燕、趙兩國"亦以事屬犀首",接著楚國也"以事因犀首"。魏惠王見4國屬公孫衍以事,"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事,復(fù)相魏。"此即所謂犀首"佩五國相印,合縱連橫"的一次"合縱"運動。
公孫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代替張儀為魏相國,乃于次年合東方六國攻秦,推楚懷王為縱長。聯(lián)軍至函谷關(guān)(今河南靈寶東北),"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齊獨后。"這次參加的國家有魏、趙、韓、燕、齊、楚。由于聯(lián)軍組織不嚴密,故被秦軍擊敗。次年,秦派庶長樗里疾在修魚(今河南原陽縣西),把參加聯(lián)軍的韓、趙、魏3國軍隊打得大敗,斬殺8萬人,這次"合縱"攻秦的戰(zhàn)爭就失敗了。

五縱橫向伐秦,利益沖突差距大!,缺乏統(tǒng)一軍事指揮權(quán),容易被各個擊破的!.....

公孫衍,魏國人,在秦惠文王時期擔任秦國大良造,相當于后世的宰相,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公孫衍也沒有愧對這個官職,先是強攻魏國使其被迫割讓陰晉之地,又攻占魏河西之地,俘虜魏國大將龍賈,徹底打通了秦國通往中原之路,為秦國東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
那么大家可能要問了,公孫衍既然幫助秦國立下汗馬功勞,又為什么跑去合縱伐秦了呢?
張儀相秦,公孫衍跑魏
這時候就得提到我們的第二位主人公,張儀了。所謂一山不容二虎,秦國只需要一個縱橫家就足夠了,而恰恰公孫衍此人人品不咋的,被魏國一賄賂就心動了,居然建議秦王停止攻打魏國,轉(zhuǎn)身去攻打游牧民族。于是,在張儀的提點下,秦惠文王如夢初醒,而公孫衍也沒臉再呆下去,只好跑去魏國。而秦國強大,魏國弱小,想要報復(fù)張儀,公孫衍就得聯(lián)合諸國之力一起討伐秦國。于是便有了公孫衍的五國合縱運動。
人心不齊,導(dǎo)致合縱難
由于各國之間連年征戰(zhàn),積怨已久。即便是有了共同的利益暫時聯(lián)合在一起,卻也是各自心懷鬼胎,唯恐被其他國家給坑了。以楚國為例。
杜赫謂昭陽曰:“凡為伐秦者楚也。今施以魏來,而公入之秦,是明楚之伐而信魏之和也。公不如無聽惠施,而陰使人以請聽秦?!薄稇?zhàn)國策·楚策三》
大概意思就是五國相約伐秦,魏國想要講和,便派惠施到楚國去。而楚國杜赫則認為,如果由楚國出面去講和,秦國就會認為楚國其實是主戰(zhàn)地,而魏國是主和的,這樣對楚國不利。而如果楚國偷偷的像秦國求和,秦國就會親近楚國,從而怨恨魏國。
由此可見,五國連在求和問題上還要互相耍小聰明,隨時準備坑別的國家,更別說五國一起伐秦了,這樣的烏合之眾輸給“虎狼之國”的秦國難道不應(yīng)該嗎?
秦國地勢險要,函谷關(guān)易守難攻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
這里的崤函之固指的就是函谷關(guān)。在秦國強大以后,無論各國多少次合縱伐秦,但是都難以突破函谷關(guān),可見其地理位置之重要。
以蘇秦率六國相印合縱伐秦為例,《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既約六國從親,歸趙,趙肅侯封為武安君,乃投從約書於秦。秦兵不敢闚函谷關(guān)十五年?!奔词故且粤鶉χ嫶笠仓荒鼙魄貒耸睾汝P(guān),再也不能向前一步。
結(jié)語
綜上所述,讓我們回答這個問題。公孫衍的首秀,占據(jù)天時地利,為何五國合縱攻秦仍然失???五國合縱聽起來挺嚇唬人的,似乎沒有輸給秦國的理由。然而各國之間征戰(zhàn)數(shù)年,積怨已久,說是世仇也不為過,豈是幾句話就能化干戈為玉帛的。而秦國又占有函谷關(guān)之險要,就算合縱成功,想要大肆消耗秦國國力也不太可能,等到秦國緩過勁來,遭殃的就是打的最兇的那幾個。這或許也是各國顧忌的原因之一。

主要是六國沒有凝聚力!各懷心思,都想站后面希望別國打前鋒!沒有統(tǒng)一的指揮與凝聚的軍心是永遠也打不了勝仗的!

五國失敗主要是因為心不齊,而實際最后攻秦的 只有三晉魏、趙、韓三家。我們可以看看五國在戰(zhàn)事各自的態(tài)度。
態(tài)度消極的楚國
楚國在這五國中實力是比較強的,可是在此次攻秦事件中,楚國表現(xiàn)的卻是向秦國求和,并且楚國是此次聯(lián)軍的“縱長”,可是當魏使來找楚懷王約楚國一起向秦國講和的時候,按理說,他不可能答應(yīng)魏國的要求。但實際情況卻與此完全相反。楚王不僅完全接受,而且還在跟魏國的外交活動中,矢口否認是自己發(fā)起了攻秦倡議,反而稱呼魏國為發(fā)起者。接下來的事情,更令人瞠目結(jié)舌。楚王趕緊派人去魏國請和。什么意思呢?楚國想要演戲給秦人看,告訴秦人,五國伐秦的真正發(fā)起者是魏國,是魏國的公孫衍。楚國特地跑到魏國來,苦口婆心地勸說魏國,趕緊停止不理智的行為,去和秦國講和。
魏國的態(tài)度
早在幾年以前,魏國就表現(xiàn)出游移不定的態(tài)度。他們是想向秦國示好的,也愿意接受秦國的“連橫”。但是秦國想把魏國樹立成首個“事秦”的榜樣,這一點使得魏國產(chǎn)生了羞辱之心。所以,魏國參與了“五國伐秦”,想要表達對秦的反抗。但歸根到底,魏國是不愿意與秦國為敵的。所以在戰(zhàn)爭還沒開始的時候,魏惠王就派惠施出使楚國,目的是約楚國一起跟秦國講和。
楚國和魏國在戰(zhàn)爭還沒開打之前就已經(jīng)背叛了同盟,他們雖然加入了同盟,實際是貌合神離。魏、楚兩國在對待秦國這件事上表現(xiàn)出爭先恐后的諂媚之態(tài)。
參與此次攻秦的燕國,就沒出兵,還有義渠,偷襲秦軍后方,但是造成的損失很小。面對五國攻秦,秦國也許懼怕,但是面對最后的魏趙韓,秦是不懼的,所以最后在修魚打敗魏趙韓聯(lián)軍。
這一戰(zhàn)在戰(zhàn)術(shù)上沒有太多有價值的東西。但卻在戰(zhàn)略上給了我們后世非常深刻的教訓(xùn)。所謂的同盟,根本就不足以依靠。亂世之中的生存法則只有使自身變強這一條路可走。想要完全依賴盟友,顯然是幼稚可笑的。這種聯(lián)盟沒有統(tǒng)一的指揮,各自為戰(zhàn),明爭暗斗,互相掣肘,根本就是烏合之眾,是難以成事的。

秦軍有不可戰(zhàn)勝的強弩,也有非常先進的軍事化管理制度。一群羊怎敵一只猛虎。

其實原因很簡單。
秦發(fā)源地甘肅,陜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后,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fā)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古人古人的,不管是什么能人都不可能一人左右戰(zhàn)局的,尤其是現(xiàn)在用數(shù)據(jù)用軍事力量數(shù)量來估計誰輸贏,大錯特錯,抗美援朝就是最好的例子,說是很多國家攻打一個國家,第一不能看面積第二不能看人口,第三不能看軍隊數(shù)量,但一定要看紀律,看意志。不要誤導(dǎo)大家很多國家就很強大么?

戰(zhàn)國時代的魏國經(jīng)過馬陵,桂陵之戰(zhàn)后大傷元氣,隨后經(jīng)過商鞅變法的秦國對魏國發(fā)起河西之戰(zhàn),秦國在公孫衍的指揮下大敗魏國,此后河西之地進入秦國版圖,并攻取了魏河?xùn)|曲沃與韓國鄢陵,但公孫衍隨后便決定辭秦重回魏國,歸魏后獻給魏惠王的戰(zhàn)略是五國合眾攻秦,因為先后敗于齊秦2國讓魏惠王后悔沒有聽取龐涓建議早點滅秦,以便爭取戰(zhàn)略縱深。
伐秦之戰(zhàn)燕國不直接受到秦國威脅,態(tài)度最為消極,明顯觀望;楚國則被張儀所謂名叫六百里而實際為六里的土地給忽悠也沒有從南面出兵,可憐屈原是楚國此時唯一的主戰(zhàn)派;趙國懼怕再次被魏國攻打,再加上秦國一旦滅吞并韓魏后自身也難保而被迫重新入盟三晉,所以首次攻秦實際只有韓魏趙三晉出兵,三國攻打到函谷關(guān),張儀和白起一個用兵力威逼韓國首都,一個用歸還一座城池的代價迫使韓國撤退回防,第二年秦國大破三國聯(lián)軍,三國慘敗。
五國合縱表面看來是天時地利,實則不可控變數(shù)太多,張儀的強橫之策發(fā)揮的淋漓盡致,聯(lián)軍在伐秦之前魏國就先后攻打過趙國韓國,趙韓2國的軍力財力早已在這場戰(zhàn)爭中損失殆盡,特別是韓國申不害的5萬新軍,本次合縱也是為了解決目前的危機,一旦秦國使2國不再受威脅,加上三晉之間的戰(zhàn)爭疙瘩短時間不能徹底消磨,聯(lián)盟也就迅速破裂,一個破裂的聯(lián)盟豈能不敗?張儀也是充分利用了這些,此后的幾次合縱也幾乎是同樣劇本,包括秦國后來攻打巴蜀義渠統(tǒng)一后方也不見合縱救兵,還有長平之戰(zhàn)。

合縱連橫是戰(zhàn)國時期外交史上最為精彩的一幕。山東六國合縱抗秦,秦國連橫策略瓦解對方同盟。為何合縱抵不過連橫,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糧草,山東六國攻秦一般是有臨近國先提供糧草,再由其他國家慢慢送還。這就和貸款消費一樣,還有死賬的存在,韓魏離得最近,經(jīng)常被借貸,后期還不還賬,有了怨恨。國力太小,還不敢抱怨,打贏了還好,打輸了,其他國家離得遠,挨揍的還不是韓魏。
第二,世仇,春秋戰(zhàn)國數(shù)百年,各國相互攻伐,殺過對方祖宗的不止一點。魏國稱霸時哪個沒被打過,當時講究的可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第三,私心,都想保存自己的實力,讓對方上,然后撿便宜,反正還沒到最危險的時候,打打醬油也沒什么,結(jié)果,大家都是這么想的。
而秦國方面。六國聯(lián)盟,地十倍于秦,兵力百倍于秦。對秦來說,不勝就是滅國。上下一心,同心同力。
離心離德的合縱抵不過上下一心的連橫了。

說實在的大家一起商量來攻秦,可是誰都像讓別人去做大損耗,自己得漁翁之利,久而久之這種事越做越不出力,必定會垮,讓秦個個擊。

細心的看歷史就知道,五個以前也是對頭,打來打去的,聯(lián)合在一起能心齊嗎。再說滅秦國的最佳時機已經(jīng)被耽誤了!龐涓哭都沒眼淚,還是商鞅運氣好,遇到了一個明主。不然也是下一個龐涓

還是實力不允許吧、我沒有更好的知識解答了,竹子幾根也粗不過大樹

司馬遷曾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說人話就是,都想著干掉大BOSS的同時自己保存實力替代大BOSS,最后被BOSS反殺。

是公孫衍、 蘇秦發(fā)動的合縱不是對付秦國 而是齊國。蘇秦是燕國間諜 燕國與齊國有滅國之恨 故蘇秦發(fā)動合縱 最后滅齊幾乎成功。 東周列國志是小說而不是正史。張儀與蘇秦活動時間不同 張儀死后 蘇秦才顯名諸國。兩者其實并無關(guān)聯(liá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