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從題目來看,分為兩個問題來理解分析比較好,即實行科舉制的影響和三國時期英雄輩出的原因,這是兩種歷史現(xiàn)象,不能并為一談。科舉制度是隋唐時期建立發(fā)展的,距離三國中間隔了可不止一個魏蜀吳,還有兩晉南北朝。

首先,先來分析三國時期為什么出現(xiàn)那么多英雄?
“時勢造英雄”,三國時期之所以認為英雄輩出,與當時的背景有很大關(guān)系。東漢末年,外戚專權(quán),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fā),稍后董卓亂政,袁紹、曹操、劉備等有實力的群雄爭奪勢力割據(jù)而起,呂布、司馬懿、諸葛亮、關(guān)羽、張飛等人物在歷史上。東漢末年,選官看重門第家世,察舉制、征辟制并行,隨著統(tǒng)治階層腐敗,出現(xiàn)世代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quán)的豪門大族。戰(zhàn)亂年代,沒有才能、沒有智謀、沒有力量,只能被歷史選擇淘汰,要想出人頭地,也就是幫助各自追隨的霸主南征北戰(zhàn),加上歷史傳說渲染成為所謂的英雄。
其次,再看看古代的選官制度發(fā)生哪些變化?
中國自秦漢以來,選拔人才的制度從世襲制、征辟制、察舉制、九品官人法再到隋唐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這是中國選官制度的偉大變革。![]()
科舉是由分科取士而得名,為隋朝以后各代選拔官吏的制度。兩晉時,朝廷已對所舉孝廉、秀才采取考試錄用的方法。隋文帝即位后,廢除魏晉時期由世家大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于開皇七年(587年)設志行修謹、清平于濟兩科。煬帝大業(yè)二年(606年)設“進士科”,以試策取士。唐因隋制,分常舉和制舉兩種,武則天時創(chuàng)立殿試和武舉??婆e制??频目颇坑行悴?、明經(jīng)、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武舉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等科目。宋代基本上沿襲唐制,明清時期著重四書五經(jīng),以八股文取士。最初科舉制確立,考試科目眾多,選拔人才也多種多樣,到明清中央集權(quán)逐漸加重,科舉弊端加重,成為束縛知識分子的枷鎖,禁錮文人思想。![]()
《三國演義》、《隋唐英雄傳》等歷史劇讓觀眾認為三國時期英才輩出,但科舉實行以后,產(chǎn)生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國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眾多有杰出貢獻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shù)家、詩人、學者、教育家、科學家、外交家等等,如唐代的張九齡、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清代的紀曉嵐、錢大昕、蔡元培等都是科考出來的人才。![]()
最后,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到廢除,雖然弊端顯現(xiàn),但仍然有優(yōu)秀的文人墨客、武將英雄出現(xiàn),不能否定其積極影響。分析歷史要客觀,不能用后世的條件去適用前世的環(huán)境。

題主,這是一個你的錯覺。三國英雄輩出,是因為身處大爭之世,表現(xiàn)的機會比較多,并不是其人才水平比后世高。
事實上,科舉制是中國古代制度設計中最成功的一項制度。這項超越世界的官員選拔制度,推動了封建社會的階層流動,成功維護了王朝的穩(wěn)定,避免了王朝的頻繁更替,并且從根本上杜絕了春秋戰(zhàn)國魏晉三國五胡亂華南北朝的長期戰(zhàn)亂的可能性,對中華文明的存續(xù)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偉大作用。
中國歷史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商朝的神權(quán)統(tǒng)治,其時國家統(tǒng)治的基礎(chǔ)是巫覡,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眹踟撠熑?,大祭司則負責祭,且所有國家大事,都要通過占卜和祭祀來決定。這種神權(quán)大于王權(quán)的制度,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終究是會被打倒的,結(jié)果就有了武王剪商,以人治代替神治,并實行分封制,從而以貴族政治代替了神權(quán)政治。
![]()
但貴族政治也有問題,那就是隨著時間發(fā)展血統(tǒng)稀釋,導致中央集權(quán)日益削弱,各家諸侯尾大不掉,交相攻伐,這才有了春秋戰(zhàn)國的數(shù)百年大爭之世;后雖有秦國推行軍功制與文法吏,行郡縣制,實施中央集權(quán),惜乎步伐太快,時間太短,未成氣候,導致西漢七國之亂、西晉時仍有八王之亂。
![]()
圖:秦軍功制
至此,中國的統(tǒng)治者終于認識到,貴族政治是行不通的,遲早會將天下陷于分裂之亂局。所以漢朝在繼承了秦之軍功制與文法吏之外,又在漢武帝時行推恩制,削弱皇親國戚與軍功貴族的權(quán)力,再次加強中央集權(quán),并實施察舉制與征辟制,所謂察舉,即主要由朝廷公卿與地方州郡察舉人才,推薦給中央政府,經(jīng)過一定的考核,任以相應的官職;所謂征辟,則是由皇帝或地方長官直接進行征聘。
選舉制和征辟制雖可加強中央集權(quán),給予士人上升通道,但西漢乃以軍功貴族起家,功臣貴族世家勢力仍然龐大,漢朝皇帝不得已任用外戚以為制衡,最終導致王莽篡權(quán),王朝崩潰。東漢皇帝乃痛定思痛,大開太學,并重用宦官,而以士族、宦官、外戚三方鼎力,互相制衡,以為可以永保皇權(quán),不料卻導致政治斗爭日益激烈、國家內(nèi)耗嚴重,到了漢靈帝時期,經(jīng)過兩次黨錮之禍,世家大族終于忍無可忍,乃以袁紹為首展開了瘋狂的報復,從而一舉殲滅了外戚與宦官勢力,但東漢王朝也因此分崩離析。而世家大族則通過這一番地方包圍中央的割據(jù)混戰(zhàn),終于全盤掌握了國家權(quán)力!
![]()
![]()
![]()
這就是察舉制的危害所在了,世家大族,常年掌握察舉大權(quán),其門生故吏多年受其培植拔擢之恩,按照東漢的官場規(guī)則,故吏相當于先秦時家臣,視舉主(推舉他的人)、府主(征召他為下屬的人)如同君父,不僅要為其效忠,致送饋贈,乃至生死相依,患難與共。主子們死后,故吏還要服三年之喪,并繼續(xù)盡忠于其后人或經(jīng)營其家財。所以一個家族當官的人越多,越久,越大,其積累之政治資本也就越雄厚。如汝南袁氏、弘農(nóng)楊氏、潁川荀氏、河內(nèi)司馬氏就是這樣的世家典范。
![]()
所以,東漢之后,魏主曹丕終于率先向世家大族獻上了自己的膝蓋,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遂借助把持尚書臺與各地中正,將所有選官大權(quán)從皇帝和宗親手中奪走,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中,從而編織起一個密密麻麻的親戚婚媾、官員提攜網(wǎng)絡,將中國正式帶入士大夫門閥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門閥成為與皇權(quán)平起平坐的階層?;蕶?quán)雖然不斷掙扎著恢復秦漢榮光,無奈乎自身深陷割據(jù)世家的再封建網(wǎng)絡,一不小心就會被門閥大族篡權(quán)替換,始作俑者就是有生了八個兒子的司馬防和生了九個兒子的司馬懿的司馬家族,這個龐大的士族世家,憑借九品中正制把持了曹魏的兵權(quán)與用人權(quán),從而輕松篡奪掉了曹魏的皇權(quán)。
![]()
魏晉以降,門閥制度愈演愈烈,表現(xiàn)就在于其政權(quán)極不穩(wěn)定,特別是南北朝時期,短短一百多年的時間,就經(jīng)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時時刻刻都在上演著篡權(quán)與宮斗的戲碼,政權(quán)的頻繁更替與門閥的驕奢淫逸、腐敗專權(quán),不僅讓百姓深受其苦,也讓寒族的上升通路徹底被截斷,從而導致寒族人才們只有兩條路走,要么參軍建功(如劉裕),要么只能投降北方異族(如王猛),幫助他們建立王朝,而這又更加導致南北分裂加重,惡性循環(huán),中華民族幾已陷入死局……
![]()
就在這個時候,科舉這項偉大制度橫空出世,拯救了中華民族。至此,中國建立了完善的官僚制度,權(quán)臣篡位與政權(quán)頻繁更替的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唐之亡,問題只是出在專設將領(lǐng)統(tǒng)兵,而使募兵逐漸成為了將領(lǐng)的私人軍隊,終致安史之亂與五代十國。宋之亡,乃全球游牧民族大擴張,與制度無關(guān)。明之亡,更皆外患導致,否則李自成張獻忠之流根本成不了氣候。
而與此同時在西方,整個歐洲在中世紀時期間無日不戰(zhàn),雖然都是小戰(zhàn),但這導致歐洲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領(lǐng)略到中國大一統(tǒng)帝國治下的和平,沒有這種和平安定的國內(nèi)和國際環(huán)境,也就自然沒有了科舉制這種優(yōu)秀制度產(chǎn)生的土壤,所以伏爾泰等西方賢哲聽說科舉制后,大為震驚,極其神往:“通過層層嚴格考試的人才能進入……衙門任職……人們?nèi)徊豢赡芟胍粋€比這更好的政府……?!?/p>
科舉制以前,中國實行的九品官人法和察舉制。所謂察舉制就是由地方官推薦有才華和道德高尚的人,所以那個時候推薦的人才也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所以到了后來,這個體制就出現(xiàn)了重大的問題。
就是很多人為了做官,故意把自己吹的很厲害,以此來騙取官職。比如,漢代的時候,國家比較推崇人們孝的品質(zhì),于是有些人的父母死了就比著守孝。但有人就在守孝的時候,還生了兒子,可見這個官職讓人們都變得虛偽。
到了魏晉南北朝,國家處在亂世。漸漸的形成了門閥士族,這個門閥就很像西方的貴族制度,他們壟斷了國家的官職,這個制度一直延續(xù)到唐朝。
隋文帝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就打算使用科舉制。可一個經(jīng)歷了幾百年的制度,不是那么輕易的就能改變。后來唐朝也是如此,通過科舉考試的人比例很小,官也不能做的很多。
一直到了宋朝,科舉制才算是徹底定型下來,門閥士族也因為唐末黃巢之亂而從歷史上消失了。![]()
黃巢之亂
科舉制為什么不能像以前那樣出人才?其實也出了很多人才,但是科舉制主要考試有了一定的規(guī)則。武科舉也好,文科舉也好,都是讓人們在一定的規(guī)則上發(fā)展自己的才智。而且,宋元明清,國家政府系統(tǒng)越來越完備,每個人都是這個政府運轉(zhuǎn)體系里面的一環(huán),這樣就很難出現(xiàn)以前那種比較厲害的角色。
但是也有厲害的,比如王安石、張居正這些文官,武官也有岳飛、戚繼光這些,但是他們只是在某一個方面做出了成績,所以我覺得這是制度帶來的變化,同時也是國家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任何朝代任何亂世都有英雄輩出的時候,只不過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三國時代有羅貫中潤筆加工的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其實與真實歷史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喜好歷史的可以看看真正的歷史“三國志”這本書,簡而言之就是,三國時代有羅貫中這個小說大神寫,而其他朝代沒有。
首先科舉制還是很好的,科舉制之前基本上有兩種當官方式,一是世族門閥類似于世襲制當官二是舉孝廉(就是民間名聲很好,很孝順,然后被地方官舉薦),本來這個制度也可以,不過世族勢大,基本上沒有舉孝廉什么事了,比如三國兩晉南北朝還有隋唐基本上都是世族子弟爭天下,關(guān)隴集團了隴西集團什么的輪流坐天下,晉朝就有士晉之稱。
唐宋后,科舉制成熟以后,很多寒門子弟可以靠著這個一步登天,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都是治國的能臣,能文能武的也不少,只不過這個時期開始,世族衰落,皇權(quán)集中,任何光芒都屬于皇帝的,皇帝只要知人善用人就是好皇帝,至于那些能文能武的如宋之范仲淹辛棄疾岳飛,明之王陽明于謙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清之曾國藩左宗棠,善終的沒有幾個,在皇權(quán)集中的年代能文能武是一種威脅,而且當時制度早已穩(wěn)定齊全,各司其職,亂世很少,除了唐亡后的五代十國亂世幾十年,之后改朝換代相對來說還是很快的,亂世出英雄,這句話大家都聽過吧,時勢造英雄,和平年代能文能武的人自然很難發(fā)現(xiàn)的。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三國有人寫出三國演義這樣的名著,而其他朝代沒有…其實南北朝,五代十國,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也皆是人才濟濟英雄輩出的,只不過沒人寫罷了。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
科舉本來是中國的發(fā)明,主要目的是兩個。
第一,能夠讓底層人民有所希望,可以憑借自己努力進入社會較高層次。
第二,能夠選拔一些思維敏銳的聰明人,為朝廷使用。
不過,沒有多久,科舉考試就淪為了一種形式。
實際上,能夠在科舉考試最后獲勝的,只有兩種人:
第一,超級天才。
這種人因為才華遠遠超過常人,所以比較容易獲得科舉考試的勝利。
遺憾的是,這種超人還必須擅長考試。
比如左宗棠之流號稱湖南諸葛亮,卻不擅長考試,不能通過科舉考試成功。
![]()
第二,有財力支持長期準備和考試的人
在當年,科舉考試是過五關(guān)斬六將的,能夠當秀才就不容易,其余的就更別說了。
普通才智的人,想要科舉考試獲勝,基本要有相當?shù)呢斄χС郑蝗换径际前胪径鴱U。
如果家里沒有這種財力,自己就必須設法謀生。但讀書人鄙視勞動,所以謀生手段很少,大部分潦倒。
比如儒林外史的周進,做了一輩子私塾老師,最后靠人出錢才成功,期間潦倒不堪。
至于范進就更別說了,幾乎等于行乞了。
大家可以分析清朝末期的科舉考試獲勝者,幾乎都是小康甚至地主人家,貧民是極為罕見的。
![]()
為什么會這樣?其實統(tǒng)治階層不需要太多的底層人爬上來,通過科舉制度控制了數(shù)量。
以上都是和平年代,一到三國時期的戰(zhàn)爭就不同。
戰(zhàn)爭時期,你有本事就上,當將軍當軍閥;沒本事就完蛋,被人打敗甚至殺死。
清末的湘軍、淮軍高層雖然有些科舉考試的優(yōu)勝者,但大部分中高層均是和科舉考試無關(guān)的人,甚至是普通農(nóng)民。
因為到了戰(zhàn)時,朝廷制定的游戲規(guī)則就沒用了。
五代十國情何以堪。
首先需要明確,不是三國時代英雄多,而是三國的特殊環(huán)境給了人們展現(xiàn)的舞臺,讓英雄有了用武之地,這就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其他朝代一樣有很多這樣的人物,只不過舞臺太狹小,大部分人沒有用武之地,即便是千里馬也要駢死于死于槽櫪之間。
歷史上有幾個特殊時期,社會混亂,群雄割據(jù),但是人才輩出,比較典型的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魏晉三國時期的英雄輩出,以及隨后的五胡亂華也誕生了武術(shù)雄材偉略的人物。
其時更加能夠說明問題的是兩宋交替的時候,北宋承平日久,偶爾爆發(fā)的邊境戰(zhàn)爭舞臺有限,所以北宋晚期似乎無人可用,面對金國的鐵蹄,整個防線如同虛設,金兵如入無人之境,兩度包圍京城。最終以亡國告終。但是南宋在混亂中慢慢崛起,國家分崩離析,北有金兵虎視眈眈,中原偽齊政權(quán)依靠金國支持與南宋對抗,混亂中各路反叛烽煙不斷,南宋剛組建的小朝廷根本沒什么控制力,基本上就是誰有本事誰登場,短短十幾年,大浪淘沙,英雄輩出。岳飛、韓世忠、吳玠、吳麟這樣的底層小將領(lǐng)有了展現(xiàn)的舞臺,劉錡、楊沂中、虞允文等世家名將也嶄露頭角。國家富足,機構(gòu)完備的北宋面對金國節(jié)節(jié)敗退,但是匆匆組建的南宋政權(quán),局勢混亂不堪,朝廷機構(gòu)更是千瘡百孔,但是在對金作戰(zhàn)上確取得不俗戰(zhàn)績,這就是典型的時勢造英雄,如果沒有北宋的滅亡,只是在西夏戰(zhàn)場有一些小摩擦,岳飛韓世忠這樣沒什么背景的人物,一輩子都難以出人頭地。
南宋名將
實際上在所有王朝更替的時期,或國家危急時刻都會有一批英雄人物出現(xiàn),這個與科舉制度關(guān)系并不是很大??婆e制度存在一些缺陷,但是仍不能改變其在歷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科舉制度作為一個選拔人才的機制,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情,是社會進步的一大體現(xiàn)。在科舉制度出現(xiàn)前,選官機制非常不公平,平民幾乎完全沒有出路,官場被世家大族壟斷,即便是改朝換代,世家大族仍然壟斷官場,連皇帝都拿他們沒辦法。只能向他們妥協(xié)。在沒有科舉制度以前,平民上升的道路是被堵死的,偶爾有一兩個通過察舉制度鯉魚躍龍門,也是鳳毛麟角,根本無法動搖士族門閥對官場的壟斷。而科舉制度完善以后,官場向平民敞開了一道窄門,雖然能夠進入的還是不能與底蘊深厚,都能讀得起書的士族門閥相比,但至少開了一道門,給了寒門一條晉升的路。
相對于察舉制度,科舉制度更加公平,而且使很多沒有機會進入官場的人進入官場,對于選拔人才來說,作用是很大的。這個就如同我們現(xiàn)在的應試教育,雖然存在很多問題,但是在當下,仍是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
因為前些年對古代科舉制度的大加批判,在很多人眼里科舉制度罪無可恕,是最大的弊政,其實這個有失偏頗,相對于科舉制度的積極作用,那些存在的弊端完全不會成為徹底詆毀科舉制度的理由,因噎廢食絕對不可取。時代不同,科舉制度可以作為選官機制,但是在普及文化教育方面無疑是不適合的,所以最后科舉制度最終成為歷史,這是歷史條件所限定的,我們不可以用現(xiàn)代眼光看待歷史??婆e制度以前,只有士族門閥子弟才有條件讀書,也只有這些人讀書才有用,寒門子弟讀不起書,即便是家里有點錢,讀得起書也沒用,沒有進入官場的資格。所以寒門機會沒有人讀書,這就大大局限了文化的發(fā)展,科舉從根本上改變了了這一狀態(tài),所有人都可以讀書,而且只要書讀得好就會有進入官場的途徑,所以科舉制度除了可以相對公平的選拔人才外,還大大提高了國民總體文化水平,讓寒門也有了讀書的積極性。
中國實行科舉制度以后再也沒有出現(xiàn)像三國那樣英雄輩出的年代?如此觀點,在下實在不敢茍同!其實每一個朝代都有很多的人才,只是沒有很好的被宣傳包裝而已??赡芎芏嗯笥咽苄≌f《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大,畢竟演義和正史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科舉制之后的王朝也是人才輩出的。
既然提問者那么認為,那不妨拿科舉制和之前的世襲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等選官制度作一個對比。
咱們不繞圈子就直接說科舉制比以上那些制度優(yōu)在哪里,劣在哪里?以往之前的那些選官制度根據(jù)歷史規(guī)律可以發(fā)現(xiàn):官爵基本是被世家大族有權(quán)有勢的那群人壟斷的,如果你沒有關(guān)系背景很難進入官僚體系當中去(當然,如果你有本事的話,一步一步建立軍功也是有可能的,不過概率極小而且你還得生逢亂世)
而科舉制的出現(xiàn),恰恰彌補了之前多數(shù)選官制度的短板,讓底層人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只要通過刻苦讀書還是有改變命運的可能,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對封建王朝的穩(wěn)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盡管考入官僚體系還是很困難的,畢竟中國人多,名額有限嘛,但是給了普通人這樣一個美好的念想,開通了一條做官的渠道,效果還是不一樣的。
難道科舉制就很完美嗎?當然不是!科舉制最值得吐槽的就是科舉制考試內(nèi)容,使科舉成為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扼殺了人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這是個慢性疾病,直到明清才出現(xiàn)病狀。但這和人才的誕生并沒有直接關(guān)系,因為之前的王朝難道思想都很活躍嗎?政治很開明嗎?
(我是納蘭軒若,歡迎互動交流)
沒三國演義,三國何來英雄輩出?武廟十哲,三國只有諸葛亮,而隋末的李靖李績卻同居十哲。唐末的李存孝李存勖不精彩?只要有亂世必然出英雄(梟雄)。[笑]
因為你可能就看過《三國演義》,還是電視劇,《東周列國志》《楚漢演義》《隋唐英雄傳》《殘?zhí)蒲萘x》《楊家將》《呼家將》《呼楊合兵》《說岳全傳》《大明英烈傳》《三俠劍》《雍正劍俠圖》可能都沒聽過。
應當說這只是個人錯覺,一部三國演義使三國的歷史婦孺皆知,對當時的人物也耳熟能詳,加之由此衍生出來的眾多戲劇、曲藝、文藝作品,更使這段歷史和人物深入人心。所以才覺得這個時刻,群星璀璨。其實任何一個歷史階段,都有無數(shù)優(yōu)秀的人物涌現(xiàn),尤其是在歷史更替階段,更是出現(xiàn)了無數(shù)多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和英雄壯舉。只不過缺少如椽巨筆,無人再寫出像三國演義那樣精彩絕倫、流傳廣泛的文藝作品,使他們也深入人心罷了。其實細讀歷史、常翻典籍,仍可見前輩先賢群星閃耀,尤其每于國家、民族的興亡時刻無不舍生取義、以身報國,彪炳千秋的英雄豪杰比比皆是。
提問有很強的傾向性,很顯然提問者是認為科舉影響了“英雄輩出”,我對此有不同看法。
1.“英雄輩出”是客觀環(huán)境還是某種制度決定
“英雄輩出”聯(lián)系更緊密的是時勢造英雄,只有順應了“世事”的需求的人才被稱為英雄。古今中外歷史上的偉人都有這個特點,近代的偉人更是如此,所以真實的偉人都有這個特點,有自己的性格但永遠得到“天時、地利、人和”的支撐。
2.三國是否為“英雄輩出”的時代
拜羅貫中所賜“三國”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深入普通民主。但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三國”真不算“英雄輩出”的時代,舉個例子三國時期的顏良文丑一類的2、3流戰(zhàn)將知名度都高過指揮了淝水之戰(zhàn)的謝安。由此而來三國的“英雄輩出”不過是個笑話。
3.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是中國獨一無二史無前例的壯舉。他給了低層人民一條上升通道。打破了階級固話,科舉的意義重大,就和我們現(xiàn)在網(wǎng)上常說的“沒有高考,你拿什么跟富二代,官二代競爭”??婆e縱有諸多不是,僅此一條足矣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舉。通過這種模式選拔人才,使得中國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樣也帶來了很多嚴重的問題。至于為什么在科舉制度之后,中國沒有再出現(xiàn)英雄輩出的時代,我想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
1、科舉制度使得文官集團取代了軍事貴族集團成為統(tǒng)治國家的階層
在三國以前的朝代,國家的統(tǒng)治階層基本上都是皇帝+軍事貴族集團,這一集團的優(yōu)點是整個國家實行的都是軍國主義,一切都以軍事為優(yōu)先,這在中國早期社會發(fā)展上非常有利的。
由于國家擁有強大武力,重視軍功,這就使得國內(nèi)的民眾已當兵為榮,國家的疆域也因此不斷擴大。
但是到了和平時期,由于軍事貴族手中的兵權(quán)會影響到皇權(quán)的統(tǒng)治,因此就會出現(xiàn)皇權(quán)與軍事貴族之間的爭斗;同時如果皇權(quán)衰落,也會出現(xiàn)軍事貴族之間相互混戰(zhàn)的局面,而漢末的三國時期的軍閥混戰(zhàn),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從隋朝之后,國家開始推行科舉,推動文官集團掌握國家政權(quán),迫使武將向皇族交出自己手中的兵權(quán),這是國家中央集權(quán)的需要。
這一過程歷經(jīng)隋、唐、五代十國,直到宋朝,才真正將這一制度穩(wěn)定下來。所以從三國以后,就不再會出現(xiàn)英雄輩出的時代了。
2、科舉制度集體主義替代個人英雄主義
在三國以前,由于中國生產(chǎn)力落后,人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等原因。導致貴族、世家在國家的統(tǒng)治、以及受教育機會中占據(jù)著壟斷地位。
因此,在中國朝局往往會出現(xiàn)某一個或者幾個世家把持朝政的現(xiàn)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出現(xiàn)的英雄人物都是世家子弟,給人以英雄輩出的感覺。
而在唐宋以后,國內(nèi)民眾受教育的范圍不斷擴大,涌現(xiàn)出了大量的寒門士子。朝廷中的官員,已經(jīng)無法被國內(nèi)的世家所壟斷。
國內(nèi)涌現(xiàn)出了越來越多的寒門官員、將領(lǐng),由于這些人員的大量出現(xiàn),使得曾經(jīng)的世家子弟被淹沒在滾滾的人才大潮之中,無法輕易嶄露頭角。這也是后來感覺不到英雄人物輩出的主要原因。
3、科舉制度使得文官階層開始壓制勛貴階層,直接導致中國軍事實力出現(xiàn)衰落
自宋朝以后,在文官集團開始掌握國家的主要權(quán)利后,為了自身利益需要,開始壓制、削弱國內(nèi)的軍事勛貴集團。
國家不再宣揚“出將入相”,而是提倡“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歧視壓制武將。甚至出現(xiàn)了文官領(lǐng)軍、文官指揮作戰(zhàn)的情況發(fā)生。
雖然確實有一些文官能文能武,但絕大多數(shù)文官是并不懂的軍事指揮的。由于外行指揮內(nèi)行作戰(zhàn),結(jié)果可想而知。所以文官壓制武官,是導致宋、明兩朝國家軍事實力急速衰弱的主要原因。
4、儒家文化漸趨保守,導致這個國家思想失去活力,不能再繼續(xù)開拓進取。
中國從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皇權(quán)統(tǒng)治的穩(wěn)固,但是也導致了中國文化思想出現(xiàn)板結(jié),失去活力。
而科舉制度的興起,無形中也加速了這一趨勢的發(fā)展。保守的思想體系,僵硬的政治體制,使得國家在出現(xiàn)問題時,不能及時的進行內(nèi)部自我清理。這就使得國家在面對外部憂患時,無法去全力應對。
所以自漢朝以后,漢族政權(quán)兩次被游牧民族滅國,都與儒家思想體系不適應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很大關(guān)系。
是中國實行了科舉以后,也就是從隋煬帝揚廣開始,基本上士族寡頭制度土崩瓦解了,做官就要有學歷,要考到官辦的儒學和道家辦的學校作基礎(chǔ),每年的學子赴京全國統(tǒng)考,由皇帝及親自任命的主考官評分,從中授予狀元或舉人的學歷,與現(xiàn)在的大學校長校董親授博士學位,形式禮儀的方法基本是一致,有理由相信現(xiàn)在西方及東方的大學生畢業(yè)典禮,是完全抄襲中國古代皇帝筑禮儀臺,親授高中狀元時的方式,說科舉制度造成晚清科技落后于西方列強,實際是歷史的無知,科舉考試只是一種考取學歷的方式,與現(xiàn)在的上大學考取學歷,并沒有什么實則性的不同,集中上京統(tǒng)考,與現(xiàn)在同時全國一年一度統(tǒng)考,也并沒有實則性的不同,有分別的是古代的交通和通訊信息與現(xiàn)代比肯定落后,必須要集中京城才能確保考試公平進行,當社會科技運行到某個階段,各地區(qū)已經(jīng)有地方大學舉辦,科舉制要集中赴京統(tǒng)考,已經(jīng)沒有意義了,考生在當?shù)鼐妥x的城市進行就近考試,是科技交通和信息技術(shù)發(fā)展的結(jié)果,并不是科舉制本身造成晚清科技落后的萬惡制度,科舉制有漏洞,與現(xiàn)在的大學教育近來有漏洞被網(wǎng)民痛批,實際是一樣的,任何先進的教育制度,當社會的政治和科技環(huán)境進步了,教育程度就要改革,以適應科技發(fā)展的步伐,抗拒改革就要面對往后科技落后的局面,不可否認的是,近代的歐洲首先發(fā)動了教育改革,是西方列強武器先進的結(jié)果,教育制度程度改革,永遠在路上。科舉制度的誕生,是開始以文官統(tǒng)領(lǐng)軍隊的時代開始,靠武將單人匹馬的英雄,在靠知識吃飯的時代,當然難以打出名堂了。
英雄輩出和科舉制完全是兩個互不相干的問題。
如果以文武才能來看,三國確實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但要注意的是,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
三國是從東漢末期的政治混亂發(fā)展出來的,而一大批所謂的英雄人物的前提是,東漢原來的政治結(jié)構(gòu)完全崩潰,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都完全混亂。
如果按照黃巾起義和董卓之亂前東漢的政治制度和模式,那些英雄人物是完全沒有機會出人頭地的,更不用說出將入相,封侯拜將,治國平天下了。
因為東漢中后期注重門第出身的問題越積累越嚴重,完全無法為國家治理和政治運轉(zhuǎn)選拔和提供足夠的人才,一大批身懷才能和抱負的人完全沒有展露才華的機會。
正是因為東漢政治的崩潰,劉備,關(guān)羽,張飛這樣的社會下層才能夠得到在混亂之中脫穎而出的機會。否則,就只有楊修和袁紹袁術(shù)這些人繼續(xù)占據(jù)高位了。
如果以此為條件來看,其實歷史上幾乎每個穩(wěn)定的大一統(tǒng)王朝崩潰后,都會涌現(xiàn)出一大批劉備關(guān)羽張飛這種出身社會下層卻能因緣際會,登上歷史舞臺,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人。
即便是實行了科舉制度的隋唐和宋明,都是毫不例外的。比如隋朝崩潰后出現(xiàn)的群雄混戰(zhàn)的局面,元朝末年除了朱元璋之外,也涌現(xiàn)出了陳友諒張士誠擴廓帖木兒這樣的英雄人物。
科舉制確實不一定能讓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但科舉制同樣為之后的每個朝代都選拔出了一大批能夠治國安邦的高級人才,宋明尤其如此。
而每個朝代在末期經(jīng)歷了一段時間的混戰(zhàn)之后,都會出現(xiàn)一個新的大一統(tǒng)王朝,進入新一輪的治亂循環(huán)。而從混亂走向秩序穩(wěn)定,一般都是要實行科舉制的。
打天下建立新王朝需要能打仗能開疆拓土的英雄武將,而治理一個穩(wěn)定的國家,維持較長時期的穩(wěn)定,則是必須有科舉制的。
問題提的很刁鉆很尖銳。初期的科舉是文武并舉,分科別類各有任用的,后期逐漸向嘴炮發(fā)展,以文采為能,只要會說漂亮話就是人才,看看歷史依靠嘴炮人才的帝王下場,商末紂王帝辛重用南方文官人才,引得同族怨聲載道,并投靠周人,周軍打到城下,他的南方大臣影子都不見了,紂王只能上吊。隋煬帝大開科舉,選拔了人才,房玄齡就是受益者,但房玄齡并不保隋朝,果斷投靠了李唐,隋煬帝提拔了一大批文官,最后孤零零的在揚州,被近臣宇文成都殺死。明末崇禎受儒家教育,篤信文官才是國家中流砥柱,滅了和文官集團東林黨對抗的宦官集團,然后就亡國了,最后留下一句話“文官皆可殺”,上吊自殺了。所以信文官治國的都沒好下場。清晚期凡是賣國的喪權(quán)辱國的事情都和文官李鴻章有關(guān),凡是李鴻章反對的人和事都挺給中國人提氣,比如第一個鎮(zhèn)南關(guān)大捷,李鴻章的親信為保存實力,不抵抗法軍入侵,引起張之洞強烈不滿,啟用有矛盾的馮子材老將軍,精誠合作,取得鎮(zhèn)南關(guān)大捷,法國內(nèi)閣倒臺。再比如新疆問題,李鴻章強烈主張放棄新疆,引得左宗棠強烈憤怒,上書朝廷死也要收復新疆,抬棺進疆,保證國家領(lǐng)土完整。但凡是跟李鴻章有關(guān)的對外戰(zhàn)爭,都慘不忍睹,最深刻影響中國近代的甲午戰(zhàn)爭就是他一手指揮的,一個只會政治斡旋的嘴炮,害中華不淺。之后清末民國初,中國又出現(xiàn)了英雄輩出情況,近現(xiàn)代的英雄人物也層出不窮,并且還出現(xiàn)千年一遇的偉大領(lǐng)袖。他們很多是清末的人,最大的改變就是廢科舉,興現(xiàn)代教育,文理并重,很多風云人物都有棄文從武的經(jīng)歷,比如毛主席就當過大頭兵。
三國英雄很出名,主要還是靠三國演義的宣傳,在中國只有亂世才會出英雄,像南北朝,五代十國,都是英雄輩出,可惜的是缺少像施耐庵,羅貫中這樣的演義寫手,否則那個時代的英雄也早已名揚天下了,而科舉制主要是培養(yǎng)中規(guī)中矩的人才,希望每個人都安分守己的,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才,不要“王侯將相寧有種呼”的英雄。
小編的提問我覺得有問題,至少是有傾向性的,中國最早的科舉制度建立在隋,如果按照隋產(chǎn)生科舉來看,緊接著隋末就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李靖,李績,程咬金,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甚至是李密,杜伏威這些人也都是一時之選?如果你按照科舉制徹底定型的宋代來看,包拯,王安石,司馬光,狄青,文彥博,也都是治國良才。什么是英雄?我的理解,安邦定國為英,馳騁天下為雄。兩者在不同的時期側(cè)重不同,跟科舉制度本身并無太大關(guān)聯(lián)。
統(tǒng)一的路復雜而漫長,根本原因就是士族不滅統(tǒng)一無望。
無論從治理黃河,還是抵御外族入侵,中國由于地緣政治的原因,黃河中下游一馬平川的平原,耕種是個好地方,但打仗真不是好地方,無險可守。只有國土外擴至長城一線才能,有效防范入侵。在這地理范圍以南,沒有那個地理結(jié)構(gòu)能可以完全獨立。在這背景下,只有統(tǒng)一才是有效防止戰(zhàn)爭的辦法。否則,就是春秋戰(zhàn)國上百萬人的廝殺。這是其他早期文明體系不多見的,走向兼并,統(tǒng)一是我們的歷史趨勢。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就是這一歷史趨勢。
統(tǒng)一背后也帶來一個大問題,就是管理的問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效的管理范圍也就是馬一天跑的距離。所以,邊緣地區(qū)根本無法有效管理,秦成功于嚴刑峻法,管理上也順其自然實行嚴刑峻法。但地方上的情況千變?nèi)f化,簡單的嚴刑峻法能管過來嗎?秦始皇以滅六國之威還壓得住。但始皇一滅,秦二世即亡。秦末的起義就是秦的管理不顧實際的情況,一味強調(diào)嚴格執(zhí)行。陳勝吳廣起義不就是誤了行程,怎么都要死,只有起義。這個就是仁義不施,攻守易也的感概。
秦二世而滅給漢朝的教訓深刻。西漢早期只能實行黃老之術(shù),無為而治,也就是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史稱文景之治。可一味無為帶來就是地方豪強勢力興起。到漢武帝時期的鹽鐵論,遷豪強至邊塞等等措施。一是充實國庫,充實邊塞,打擊匈奴的目的,二來就已經(jīng)顯示出地方豪強勢力的已經(jīng)影響到漢帝國的政策。此時,漢武帝敏銳察覺到地方豪強的威脅,然后放棄黃老之術(shù),采用獨尊儒術(shù),外儒內(nèi)法的治國理論。這就是以后所有帝國的大政方針。
但帝國太大了如何管理就依然是個麻煩是事,儒術(shù)就是一個好工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教化,自覺管理自己多少比嚴刑峻法有效果。這就為什么要獨尊儒術(shù)了。
但皇帝的是一個人,必須要依靠一部分人間接管理這個國家。漢武帝后,很多皇帝幼齡登基,有客觀條件因素,也有外戚,太后,宦官的有意為之。中間的爭斗,對錯不論,但帝國逐步失去地方控制,豪強勢力和儒家大族合流,通過把持察舉,薦舉控制了帝國地方政治形態(tài)。到東漢時期就形成了事實上的士族。東漢光武帝也是在南陽豪強勢力支持下才建立的東漢,也就開國是光武帝和他兒子漢明帝對地方豪強,士族勢力多少有些控制力。其他皇帝也就失去控制了。這其后大多是幼齡登基,估計背后就是外戚,太后,宦官,士族平衡體系有意為之。漢朝就在這些勢力爭斗中搖搖晃晃走著,無法平衡時,但國家還要管理,這些人只管顧自己利益,沒事還好,一有荒年歉收,百姓活不下去,還是爭爭吵吵,農(nóng)民只有起義,然后在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中,豪強勢力雄起,漢朝滅亡。
事實上,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就是地方士族豪強興起時期。就是這些勢力是統(tǒng)一的阻力,他們的存在阻礙了對地方的有效管理。
曹魏被司馬取代就是司馬家是士族得到士族支持。曹魏根基太淺。沒有得到地方士族的有效支持。而且曹魏出身寒門,雖說有東征西討打下北方一片江山。但士族們依然看不起曹魏。否則袁紹也不會天天把什么三公掛嘴邊,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士族。同期的東吳和蜀漢也是士族把持的。諸葛本身也是出身士族,否則不會,諸葛家兩邊都有人。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其實也是替蜀漢造勢,說給東吳我們家也是豪門。其本質(zhì)上當年士族勢力控制著中下層社會,只有得到士族的支持才能有根基。所謂的人心向背其實是控制于這些人之手。
既然是得到士族的支持才有天下,那么也就受制于士族。士族不是一個單一一個人或什么家族,本質(zhì)上是就是多個地方豪強勢力,本身就統(tǒng)一的最大阻礙。而且他們之間就是紛爭不斷,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的戰(zhàn)亂不休,就有他們的影子。他們的爭亂嚴重影響了對北方的入侵的抵抗,這就是五胡亂華的原因。
很多結(jié)論都說,西晉統(tǒng)一后執(zhí)行了錯誤的分封制。其實不盡然,西晉有天下,是士族勢力的大族支持下血腥屠殺曹魏勢力后才立的國。這種情況下,司馬家政權(quán)受制于世家大族,迫于無奈只有分封諸王去看守地方的世家大族。但后來事情表明,諸王更不可靠,這就是西晉的有名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后西晉徹底不行了。本來東漢末年由于戰(zhàn)亂人口損失較多,已有大量胡人內(nèi)遷中原,西晉八王之亂的打來打去,算是消弱了西晉的軍事實力,胡人開始造反起事。這就是后來的五胡亂華。
中原大族一看不行了,隨即攜帶著司馬家的人,南渡長江避禍去了,這就是衣冠南渡,隨后建立東晉。這種情況東晉王朝就更加受制于世家大族,也就是所謂的王于馬共天下。
士族也不見得就是歷史書寫得腐朽,落后的代表。士族的形成其實就是,自秦滅六國,六國貴族消失后,朝廷對地方管不過來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全國各地一種血緣紐帶的地方勢力。士族的毛病就是誰當皇帝無所謂,就是別影響我家的利益。于是這些勢力之間紛爭不斷,而且這些勢力往往只關(guān)注自己的利益。各個士族之間互相爭斗使得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而且會擴大問題。最后就是血腥的內(nèi)訌,刀兵相見。東晉以及其以后的宋齊梁陳內(nèi)部的殺戮不斷,背后就是士族之間的紛爭。
中原的無險可守只得由著五胡亂華,然后是鮮卑的魏朝的興起。在北朝由胡人部落,軍事酋長戰(zhàn)亂兼并,最后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形成了類似士族的軍事貴族,這就是關(guān)隴軍事集團,最后形成八柱國的貴族集團。基本上北朝后期以及隋唐前期的統(tǒng)治勢力。楊堅,李淵,宇文家族,孤獨家族等均是出自這一軍事貴族集團。
南朝經(jīng)多年士族內(nèi)訌,已沒多少實力。隨后被隋朝統(tǒng)一。雖隋統(tǒng)一,但楊堅知道自己的王朝受制于關(guān)隴軍事貴族,要想辦法制衡這些人,所以就得其他人當官。出于察舉,薦舉最后受控于士族的教訓,那就考試吧。這就是科舉制度的由來。這一制度徹底摧毀了士族再次興起的可能。使得世家大族再有勢力也得來考試才有當官的資格。從此以后,中央才算是對地方豪強勢力有控制力。在這之后,中國就再無百年以上的分裂了。雖有短時分立,但隨即就統(tǒng)一。
但科舉制度明顯的是影響了關(guān)隴軍事貴族的利益。于是借隋煬帝東征朝鮮半島的失敗,關(guān)隴軍事貴族推翻了隋朝。然后李淵在這些人的支持下建立了唐朝。但唐朝不也一樣繼續(xù)執(zhí)行打擊關(guān)隴軍事貴族辦法。從開唐,經(jīng)李世民,武后,直到唐玄宗時這些勢力才退出歷史舞臺。在這之中武后任用酷吏,使勁折騰百官,但卻沒有太大后遺癥。其實背后真相就是武后以株連的方式,打擊李氏皇族的同時也是在有目的處理這些八柱國的人,然后提拔科舉的人。開元盛世的人才其實都有武后朝提拔的。
隋煬帝其實不是什么昏君,很多事的記載都是動機不純。大運河的開鑿,對后世益處甚大。征高麗也不是什么錯事,唐朝建立,最后不一樣要繼續(xù)征高麗,這是必須的國家大事。
由后世遼對宋的威脅來看,以及安史之亂興起于河北三鎮(zhèn),征高麗是必須。否則,一開國就在幽州和東北那里有個地方獨立的敵對勢力,那就什么事都別干了。隋煬帝的問題是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失去對這些人的控制,僅此而已。
大家好,我是老王。
我覺得題主說的不對!每個朝代都有很多英雄人物!題主絕對三國英雄多,是因為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普及的好。羅貫中忽悠的好。
科舉制度,只是突破門閥士族對入士途徑的控制??婆e制度之前,官員都出自門閥士族。之后,官員和武將可以通過科舉選取。新興地主階級開始掌權(quán)。
歷朝歷代,都有數(shù)不清的功臣武將。不一一列舉了。你看看《隋唐演義》,二月河的清朝著作,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別局限于《三國演義》。
基礎(chǔ)的政治制度確實決定很多國情。所以題主的問題也絕非空談。就比如李唐家族自先祖漢初李廣開始,就是門閥世家,史料中有記載的,多代都是州府郡守這樣的高官。而十六國之一的西涼也是也是李廣李淵世系之中的李暠所建立,而李暠之前西涼之后李唐家族也是多代都是武將。比如李淵祖父,李虎。是北魏八柱國之一,也是第一代唐國公。如何不是英雄?
而科舉制度前后的社會風氣不同的。比如唐朝初期,還屬于皇帝和幾大門閥名門望族通婚的階段。就比如李世民娶隋煬帝之女為妃,為了什么?隋朝雖亡,家族勢力還在。
這也是為什么漢唐總是出嫁公主和親的原因了。用通婚來穩(wěn)固各個勢力之間的平衡。不僅僅局限于中央和地方藩國,是源自皇帝和各大家族之間通婚的慣例而已。
而各大家族,往往都是有世系爵位。也有軍事能力,可以培養(yǎng)軍事人才的大家族。李唐家族本來也是。所以李唐家族在北朝時期最少娶了獨孤氏(李淵生母)和長孫氏(李世民的皇后)兩代鮮卑貴族女子。
漢朝唐朝是有和親的,而宋朝明朝是沒有和親的。漢唐有和親都是源自皇帝和門閥世家通婚。而宋明沒有和親,也是因為宋明的駙馬就是一個虛職。尤其是明朝的我更清楚,明朝駙馬是很多不入流的人才愿意去做的,有能力的文人,都去考科舉了。當了駙馬,就不能做官了。而宋朝我不怎么清楚,但明朝的皇后出身往往也都不高。所以有一個現(xiàn)象,漢朝有門閥無科舉,所以外戚篡權(quán)屢屢發(fā)生。甚至據(jù)說整個東漢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外戚篡權(quán)。而明朝別說外戚了,就是皇后干政都是決不允許的。
這并不是說明朝政治體制就好了。如果漢朝是皇帝和外戚在爭奪權(quán)力。那宋明就是皇帝和文官集團在爭奪權(quán)力。
唐朝如何行程節(jié)度使軍政一把抓的軍閥政治,我不清楚,可能源自安史之亂。但唐朝后期上百個節(jié)度使,甚至很多少民也是節(jié)度使的后果就是唐朝的分裂,元朝才再次統(tǒng)一。北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quán),不過是解決了一個京城武將不再篡權(quán)的問題。但之后逐漸消各地節(jié)度使兵權(quán),卻又逼出一個西夏來。這結(jié)果就是河套河西兩個養(yǎng)馬之地,分別被遼和西夏控制。宋朝再不能和漢唐那樣以騎兵征服西域了。所以整個宋朝自趙光義伐遼失敗之后,都處于戰(zhàn)略守勢之中。而宋朝開始就是典型的以文御武了。為了防止武將奪權(quán),文官集團一家獨大。岳飛都是因為這個才被處死的。
而明朝也是典型的文官比武將同品高三級。幾乎整個明朝都處于皇帝和文官集團爭奪權(quán)力之中。所以,明朝之所以讓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擁有了抗衡文官集團的權(quán)力,也是朱元璋朱棣之后的皇帝,逐漸不那么勤政,也不想整天處于一個人和天下文官的權(quán)力拔河之中了。沒有娘家人沒有外戚幫襯,甚至為了防止宋朝那樣丞相權(quán)力失控而沒有了丞相,又不能讓皇族其他王爺們掌權(quán),那就只有指望太監(jiān)幫忙了。只不過明朝太監(jiān)權(quán)力再大,皇帝也可以很簡單的就廢除太監(jiān)。也是因為太監(jiān)處于整個文官集團的對立面,而文官集團只爭奪權(quán)力,又無法廢除皇帝。所以,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如劉瑾這樣的,皇帝廢的很輕松。只不過這個位子,本來就是皇帝的主要幫手,所以不管是正徳還是崇禎,都不是有問題就直接廢,而是劉瑾魏忠賢鬧的天怒人怨了,才真的廢除。
題外話不多說了。比如清朝太監(jiān)就不能干政,結(jié)果皇帝只能拼命親政。文官集團處于奴才地位,無法抗拒皇權(quán),導致了皇權(quán)失控尤其是慈禧時期,昏庸的君主讓國家逐漸衰敗等等,就不多提了。
回歸主題??婆e制尤其是八股制,再加上重文輕武,皇權(quán)文官集團防武將如防狼。那結(jié)果就是社會追求變了。門閥世家篡權(quán)的基礎(chǔ)沒了,有良好家族世襲良將的基因也沒了。文官也不詩詞歌賦了。都玩八股去了。武將都成傻大兵了。哪還有啥高素質(zhì)人才?
或者,一句話概括??婆e制本是好的,當門閥世家的良性一面也跟隨負面徹底消失。當科舉制成了應試教育。人才?能人?如何輩出?
只要有人參與選拔,就肯定有腐敗,真正有才干的、有素養(yǎng)的,就一定選不上!別指望了[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實行科舉 把底層知識分子和皇帝直接聯(lián)系起來了 天子門生 想做官 先科舉 能當進士 這官是皇帝封的 就算犯罪了 也得皇帝定案 哪怕你只是個七品 (一般二甲最低也能放個正七品 三甲就是同進士出身了 同進士等于進士 還不是正牌進士 多煩人)
這天下就靠這些讀書人去管理教化呢 這些人大多數(shù)出身下層 有豪門世家子弟 畢竟比例少到可憐 這些人想蔭妻封子 想富貴榮華 就得忠心事主 退一萬步說 這些出身不高的人做地方官 可能貪腐 不大可能反 不像那些高門大戶人家的 今天皇上說兩句不耐聽了 回家一合計 老子家有錢有人有地盤的 憑啥受你鳥氣?英雄沒窮人 窮人造不了反 凡是窮人造反必定有天使投資的 三國時期 這些豪強 就劉備家里窮 不過有中山巨富張世平蘇雙給投資 打刀槍合徒眾 張?zhí)K二位是周旋涿郡販馬的販子 馬那時候是重要戰(zhàn)略物資 這倆人相當于軍火商了 他們干這買賣 當?shù)氐糜卸啻髣萘Π?都得給劉關(guān)張投資 建立武裝 保護他們安全 劉備在當?shù)氐檬巧度宋?最起碼也是張作霖一樣的保安隊長 黑社會老大啊 歷朝歷代造反成事的都沒窮人 朱元璋是窮 他不想造反 投紅巾軍是沒辦法了 找個飯轍 他能成事是繼承了老丈人郭子興的事業(yè) 郭子興超級有錢定遠強梁皇帝最不放心的是兄弟 外戚 世家 地方豪強 這些人都是有政治資源的 再有行政或軍事權(quán)利 這不利于集權(quán) 科舉出來的人 唯一的政治資源是皇帝 同學老師也可成黨 但依靠的還是皇帝 讓這些人去掌權(quán) 不怕收不回來 對這些人來說 皇帝的 雷霆雨露均是恩澤 用的放心
這樣的體制內(nèi) 有權(quán)的無勢 有勢的無權(quán) 再大的貴族幾代人以后也就和平民差不多了 沒權(quán)沒勢沒錢沒地盤 哪來的英雄?沒英雄也就不會有亂世
儒客非儒客深以為題主之言謬矣!科舉制度恰恰是中華民族在人才選拔使用上的偉大原創(chuàng)發(fā)明,甚至可以說是中華文明作為世界唯一沒有斷絕的文明的法寶之一。
1.科舉制度保證了文化傳承。在世界古代主要文明體中,中華文明可能最年輕的文明。我們大概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才趕上其他文明,此后逐步超越,到唐宋時期成為世界農(nóng)耕文明的巔峰,明、清時期日趨僵化,十八、十九世紀被新興的工業(yè)文明所碾壓,開啟極其艱難的近現(xiàn)化進程。科舉制度始創(chuàng)于隋唐,完善于宋,明清走向極致。其本質(zhì)是將儒家思想嵌入到一個國家的組織制度中,成為其傳承不息的內(nèi)在基因。如果沒有這種強大的文化傳承方式作為保障,也許中華文明早在異族征服和民族融合過程中消亡了。
2.科舉制度創(chuàng)就了中央集權(quán)式的文官官僚體制。與古代西方相比,他們要么是基于總督制的松散帝國模式,要么是基于封建領(lǐng)主的分建模式。而中國從秦以來建立的基于郡縣制的中央集權(quán)管理模式,必須依靠一個文化統(tǒng)一、高效治理、數(shù)量眾多的官僚運作體系,沒有科舉就難以滿足相應的人才需要。
3.科舉制度是人類有史以來人才選用的偉大創(chuàng)造。我以為,至今人類在人才選用上只找到了兩把公平有效的鑰匙,那就是東方的科舉和西方的選舉。人才選拔,靠血源關(guān)系只能近親繁殖,靠推薦察舉只能造就豪族大家,靠面試相面也不靠譜,這個一千多前我們的祖先就發(fā)現(xiàn)了。所以,現(xiàn)在高考縱有千般弊端,但仍是最公平的舞臺。
科舉制度之后造就的仁人、英雄不勝枚舉,三國只是中國一段政權(quán)割據(jù)的歷史,縱然精彩,也只能是中國文明的一個瞬間,又怎么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呢?
歷朝歷代都有英雄人物,但亂世更容易出英雄,三國正是亂世。
科舉制度的推出,實際上是人才選拔制度不斷進化的結(jié)果。同時也標志著封建社會制度的成熟。朝廷或國家對人的管理和控制更加嚴密了,因為總是以史為鑒總結(jié)前朝的經(jīng)驗教訓的。
至于說科舉制度推出后,再沒有英雄輩出的年代,這肯定是不對的。就連大清朝也是英雄輩出的啊,往前反清復明;明朝朱元璋那幫人也很猛。宋朝的岳家軍等等。
更猛的大清朝后的軍閥割據(jù),民主革命,還有抗日、反蔣,以及新中國建立后的歷次外戰(zhàn),各路梟雄輪番登場,其中不乏大英雄啊。
至于軍閥混戰(zhàn)時那些玩意算不算英雄,這個事情不好說,也可以說是土匪??墒侨龂鴷r期那跟軍閥或土匪是一樣一樣的。所謂英雄主要是看站在什么階層的立場去評價的。
至于說三國英雄輩出,首先我不同意那是英雄輩出,在那個失去中央政府的時期,大家不過是趁著沒有裁判亂比賽而已。任意誰有點資本,無論是出身聲望武功謀略,甚至只是有錢,也可以成為一方諸侯。多少有點頭腦都可以竊取一方權(quán)力。換我去三國,起碼也得當個占山為王的草寇吧。
另外說三國英雄輩出,得怪三國演義那本書,六七百年的傳頌,三國里的人物都快封神了呢。
當然科舉本身選出來的人才,卻沒留下什么顯著痕跡,最多有勵志故事哈哈。這說明人才就是人才,不是人為變態(tài)地按照自己的口味選拔的就一定是人才吧。
不知所云,只圖一吐為快。沒有查閱資料的習慣,很不專業(yè),看到的請諒解。
科舉的目的就是弱化民間,統(tǒng)一思想。自然就會讓英雄不在。選擇的目的和收獲相等。只是沒想到西方用了更加先進的標準。就像海灣戰(zhàn)爭讓我們知道t-59,60再多就是油罐。殲5,殲6再多就是模型一樣。
題主的問這個問題,顯然是受到三國演義這部經(jīng)典名著的影響,覺得三國時期出了很多英雄,而以為就沒有那么多英雄了。其實往后的的朝代一樣出了很多很多的英雄。例如,宋朝的岳飛,文天祥。明朝的,徐達,藍玉。這些都是我輩的楷模,個個都是能征善戰(zhàn)的英雄。
科舉制度是從隋朝開始,
三國從曹丕稱帝開始算,到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這中間間隔有三百多年。這三百多年并沒有實行科舉制度,也沒有英雄輩出啊。這段時間是魏晉南北朝時代,那段時間可以說是戰(zhàn)亂不斷,是有英雄展現(xiàn)的機會的。可是當時人們的風氣并不尚武,而是人人都崇尚玄學,言必稱老莊,佛語。
有首詩,就很能提現(xiàn)當時的情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可見,科舉制度并沒有與出不出英雄有必然的關(guān)系。
如果覺得說的有點意思,請關(guān)注我,評論,點贊或者轉(zhuǎn)發(fā)。拜謝
提問莫名其妙,后來五胡亂華,隋唐,唐末五代,兩宋,明初,哪一個不是英雄輩出?兩晉的慕容垂、冉閔、桓溫、謝安、劉裕、赫連勃勃、拓拔圭、劉牢之,哪個比三國的人差?你不知道只能說明你無知。
額,好尷尬的一個問題,你感覺三國時期英雄輩出,是因為你真的了解三國時期的歷史呢?還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小說足夠普及了呢?
想必,如果沒有三國演義的小說,或者入選了四大名著的小說不是三國演義而是封神演義或隋唐演義的話,恐怕你會認為,歷史上,爆發(fā)英雄最集中的時期是西周或隋唐時期吧!
也就是說,我們當代人認知中的某些事,或許不是歷史的真相,即便是正史的史書記載的,也不一定就是絕對的史實,而有可能只是因為這段歷史的文字被流傳比較廣,而造成了我們當代認知中的某些錯覺了而已。
那么這一論調(diào),就更不適合將其與科舉制度相關(guān)聯(lián)了。您要知道,在隋文帝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之前,人才選拔完全是靠的人推舉人,普通人想出仕為官,必須通過有權(quán)有勢的伯樂引薦才行。
例如漢初大將季布,如果沒有曹丘生,季布很可能根本沒機會接觸劉邦,就更沒有展示自我的機會了。所以,科舉其實是給了更多人機會,而不是埋沒了人才出現(xiàn)的障礙。
當然了,因為科舉制度,出現(xiàn)的人才多了,也就沒有過于突出的人才表現(xiàn)了,這個是符合邏輯辯證法的觀點!競爭更激烈了,于是也就沒有太過于突出的了!
這應該是不正確的觀點,不能說科舉制度導致了后面沒有英雄輩出,而應該說實行八股文之后僵化了寒門學子進入仕途的途徑, 使得他們的思維遠離治國理政這種實際的素質(zhì),而偏重于愚忠帝王,這才導致了后續(xù)的閉關(guān)鎖國等等。
科舉制度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它一舉突破了門閥制度,使得廣大寒門學子能夠進入國家權(quán)力機關(guān),加大了上下層人才的流動。在實行科舉制度之前,國家權(quán)力是由士族家族所把持,他們甚至可以控制皇帝。他們自成體系,不與外族通婚,像唐高祖李淵曾經(jīng)像崔家求婚,結(jié)果被狠狠打臉!在科舉制度之前,當官只能通過出生來決定,而且當官的第一目的是為家族服務,而不是國家。
再說所謂英雄,并不是只有三國才有,而是第一三國演義太過于普及,大家非常熟悉,第二三國繼承了漢朝的全套軍事實力,漢朝可謂是軍事吊打少數(shù)民族的時代,第三,科舉之前的晉朝就是門閥制度的反面例子,是最黑暗的朝代,第四,科舉制度之后國家中央集權(quán)得到進一步加強,可以看到大唐王朝橫掃周邊少數(shù)民族,甚至在番鎮(zhèn)割據(jù)的末年也能維護國家領(lǐng)土穩(wěn)定,一只孤軍沒有任何補給也能駐守西域幾十年屢次擊退鼎盛時期的吐蕃大軍!這些不都是英雄嗎,更別說宋朝的岳飛,元朝遠征歐洲,明朝沐英征云南,清朝末年左宗棠平新疆。
英雄不是存在于三國,而是三國亂世之中出英雄,中國漫漫歷史五千年,哪一代不是英雄輩出!
太宗曰,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已……
中國歷史上的傳統(tǒng)政治,已造成了社會階層一天天地趨于平等。從漢到清,關(guān)于廢除一切特權(quán)的措施除了元清兩代的部族政權(quán)是例外,可以說是始終一貫看重的。東漢以來的大門第也在晚唐沒落。中國社會自宋以來就造成了一個平鋪的社會。官吏不能世襲,政權(quán)普遍公開,考試合條件的誰也可以入仕途。這種平鋪的社會固然兼顧公平,但也有其毛病。因為平鋪的社會就不見得有力量!而氏族門閥制度帶來的基于血緣關(guān)系而形成的政治力量,使得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文明史從來都沒有斷過。這理由很簡單,因為氏族門閥的勢力即使是朝廷政府倒臺,他們依然有力量反抗,他們依然可以潛移默化的指導社會輿論。
為什么近代中國總說中國人是一盤散沙?我想是因為在近代封建制度的統(tǒng)治下,一旦政府威信掃地,我們既沒有像西方這樣的政黨制度可以凝聚民心,凝聚國力;也沒有門第制度下的門閥力量來收攏人心。于是乎近代中國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無論中央還是地方對于外敵入侵都表現(xiàn)的無比軟弱。
所以說門第制度在封建王朝沒有想象的那么軟弱,相反,它更是中華文明延續(xù)的一支強心針。
為何不用實事求是什么樣的“科舉制”呢?為何不實事求是什么才是“英雄輩出”呢?如果兩者沒有生成共軛推挽關(guān)系怎么可能有包羅萬象的“英雄輩出”的并行不悖的社會結(jié)構(gòu)狀態(tài)出現(xiàn)呢?
通過客觀的實事存在為依據(jù)地探究與探討“隋唐時期建立的科舉制”其根基與根據(jù)是建立在什么上的呢?帝制的“世襲制”不能動對吧?而想“開科取士”來選拔人才而開出什么科目了呢?是不是只有西漢末年罷黜百家的基礎(chǔ)上獨尊儒術(shù)的開科取儒生一條路?客觀上為宋朝王安石變法鋪平獨尊儒術(shù)的獨統(tǒng)一切的路?……
鑒別診斷唐朝歷史而解剖李世民當皇帝時期的朝中大臣是不是絕大多數(shù)人是來自爭天下時來自民間人士組成的?有此原因才有“貞觀之治”對吧?劉邦爭天下后為何有幾十年的太平盛世?是不是有相同原因呢?為何宋朝趙匡胤兵變奪權(quán)后也有幾十年的手工業(yè)發(fā)達促進商貿(mào)繁榮而運輸四通八達的百業(yè)興旺在王安石變法的以“鹽鐵專賣”為代表的儒獨統(tǒng)一切使宋朝發(fā)生斷崖式衰落?那種“過境稅”使百姓買不起鹽而才有販賣私鹽延續(xù)到新中國成立之后是怎么回事呢?獨尊獨統(tǒng)是社會動亂的根源對吧?唐朝如果回歸到漢武帝劉徹之前取締儒教恢復中文語文何用武則天延續(xù)唐朝生命?如果沒有武則天延續(xù)唐朝會不會在李世民死后唐朝就終結(jié)了呢?仔細鑒別診斷唐朝歷史必定會發(fā)現(xiàn)可能性很大!人類為了生命能延續(xù)下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客觀實事存在真相每個都能知道的事情能用大一統(tǒng)來制造一桶漿糊嗎?……科舉制是不是炮制一桶漿糊的工具呢?是無可辯駁的真事對吧?歐洲文藝復興如果沒有工業(yè)革命的需求而生“分科學技術(shù)”助推工業(yè)革命而獨尊唯物主義哲學能有歐洲文藝復興出現(xiàn)嗎?沒有任何可能對吧?……
因為羅貫中只寫了三國。
作者的提問太具有傾向性,太片面性。是什么讓中華文明沒有像其他文明那樣別野蠻文明給消滅掉,雖然一度被征服,但我們的問題反而征服的征服者。隋朝的科舉制功不可沒,這才是真正人才輩出的時代。連西方都承認中國最偉大的發(fā)明是科舉制,沒有之一。古代中西璀璨中心,一個因為科舉制。一個因為三權(quán)分立。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三國歷史是經(jīng)過是我們自己大腦中理解的歷史。和唐宋元明清歷朝的人看到的三國是有區(qū)別的。每一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理想信念不同大眾視角不同,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不同。中國歷史上動亂時期不少,百姓不容易,有點能力的人各霸一方。像三國這樣的歷史人物大有人在。只不過因為太多了,老百姓記不住,沒有廣泛地在大眾心里扎根。劉關(guān)張?zhí)覉@三結(jié)義和諸葛亮的聰明符合了老百姓普遍口口相傳的道德基礎(chǔ)和生活基礎(chǔ)。
三國之所以涌現(xiàn)出那么多英雄,主要是因為那長達兩百多年的亂世,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如果不是因為亂世可能劉備就得賣一輩子草鞋,說不定哪天得罪了一個當?shù)睾缽娋捅恢苯哟蛩懒?,歷史上也就根本不會記載這個人,所以后世也并不是沒有人才,太平盛世人才不一定能有出頭之日,但是每逢亂世總會涌現(xiàn)很多能人異士,如隋唐時期的李靖秦瓊,楊素羅士信等等,他們即使放在三國時期也是一等一的良將,再比如明朝的徐達常遇春,劉伯溫李善長等等,人才每個朝代都有,但是并不是每個都能做出一番事業(yè)的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英雄看起來高大上,其實對于老百姓還是平安最好,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三國的英雄名氣大是因為有三國演義,各路英雄深入人心而已,其實南北朝、五代十國2個真正意義上的亂世,更是英雄輩出,故事事跡更加精彩,只是少為人知而已。
題主。這個問題,你說的是那種人呢?定義不準確啊!英雄。任何一個時代都有。何況有一句話,亂世出英雄。三國時代。各方爭霸,是個人都想表現(xiàn)自己,成就自己。這個時候有機會?。《?。像三國的英雄,打多主要是體現(xiàn)在武術(shù)方面。所以題主所說的英雄應該是指的武俠之類的。
那么我們再來說一說科舉制??婆e制指定了人材選拔的不同標準考核機制,達到要求的可以表現(xiàn),沒有達到的,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國家統(tǒng)一穩(wěn)定,那么對于人才的選拔肯定就不同于三國了。三國時代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管他是誰,給你平臺,讓你表現(xiàn),而在科舉制下,是政府指定標準,要求全面,所以對于單子方面突出的人不適用。三國時代更多的是單子方面突出的人才多。用人標準不一樣。
比如唐朝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等,宋朝文天祥,辛棄疾等等。只是你看待的角度和用人的標準不一樣。
所以不能說科舉制后沒有三國時代英雄輩出。
沒有英雄輩出?那只是因為沒有人去寫一本名傳后世的《五代演戲》、《宋金演義》而已。
三國英雄輩出嗎?或許可以這么說。畢竟由于《三國演義》的緣故,三國將領(lǐng)大家都能說得上來幾個。
但是我又要問了,他們是英雄嗎?他們?nèi)绾斡⑿??有何?zhàn)績?恐怕很多人就說不上來了。連干了什么都不知道,就敢說他們是英雄,別人就不是英雄,誰給的勇氣?
再問一句,諸葛亮之后的后三國時代有哪些英雄你知道嗎?恐怕也說不上來。
歸根到底,這只不過是一個因為三國這段歷史比較出名而產(chǎn)生的偽命題罷了。
當金朝南下時,南有岳飛等抗金名將,北有辛棄疾等義軍,不是英雄輩出嗎?
當元末農(nóng)民起義時,朱元璋、陳友諒、郭子興等不是英雄嗎?
再說到明末的官員內(nèi)斗,仿佛內(nèi)斗是因為科舉產(chǎn)生的。你可知你所謂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是怎么產(chǎn)生的?就是因為朝廷奸臣當?shù)?,百姓民不聊生,朝廷無力鎮(zhèn)壓,這才令地方自行征兵,為軍閥割據(jù)埋下了禍根。之后還是因為外戚與宦官內(nèi)斗,引得董卓進京,才導致了天下大亂。就這個也好意思嘲笑科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