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我們看一下分封制度的由來。在西周政權建立以后,周天子按照公爵、侯爵和伯爵冊封爵位。當時,基本上采用了地名的模式,因此出現(xiàn)了齊桓公、宋莊公、秦襄公、魏文侯等各式各樣的地名式爵位。對于分封制度,秦國統(tǒng)一天下以后并沒有沿用。因為秦國認為采用分封制度以后,幾代人之后肯定會爆發(fā)各種混戰(zhàn)。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秦國采用了郡縣制,并沒有采用分封制度。但是到了漢朝統(tǒng)治的初期,再次采用分封制度,出現(xiàn)了楚國、淮南王等地名式王爺。
![]()
在隨后的一系列王朝中,一旦采用分封制度,就肯定會產(chǎn)生各種的叛亂。例如隋朝統(tǒng)治時期,先后出現(xiàn)了幾次小規(guī)模叛亂。 甚至在唐朝統(tǒng)治的前期,親族叛亂仍舊接連不斷。為了解決宗族叛亂的問題,唐朝在冊封爵位的時候,即使出現(xiàn)齊王、楚王等地名式爵位也根本沒有封地。此外,出現(xiàn)了壽王、信王等非地名式的爵位。宋朝沿用了唐朝的辦法,宋徽宗登基以前,自己的爵位是端王。宋高宗趙構登基以前,自己的爵位是康王。但是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朱元璋沒有接受唐宋時期的經(jīng)驗教訓,認為自己的子孫不會謀反,再次冊封了大量的王爵,而且都有各自的封地。
![]()
但是事與愿違,朱元璋剛剛去世,還尸骨未寒,燕王朱棣已經(jīng)發(fā)動了叛亂,并且竊取了皇孫朱允炆的皇位。燕王朱棣上臺以后,擔心其他王爺復制自己的成功,開始大規(guī)模的削藩。 與此同時,在爵位的冊封上,除了常見的地名式爵位以外,也出現(xiàn)了大量的非地名式爵位。例如隆慶皇帝登記之前,自己的爵位是裕王。崇禎皇帝登基以前,自己的爵位是信王。此外,還有福王、桂王、惠王、瑞王等一系列非地名式爵位。這樣的情況不僅僅出現(xiàn)在王爵上,侯爵和伯爵都出現(xiàn)了類似的情況。
![]()
清朝入關之前,便出現(xiàn)了各種爵位,但是并不正規(guī)。在入關以后,仿照明朝的爵位制度,清朝規(guī)定了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不同等級的爵位。為了防止出現(xiàn)親王叛亂的情況,清朝所有的親王都聚集在京城,不能居住在外地。在爵位的名稱上,清朝基本上徹底取消了地名式爵位。 清朝各個等級的爵位,基本上都是非地名式的,例如康親王、寶親王、怡親王等等,這些爵位與地名沒有關系,更沒有封地。豫親王、鄭親王等爵位雖然和地名有關,但含義基本上全變了。除了清朝之外,太平天國冊封的各個王爺,也盡量不適用地名。例如最初的幾位王爺,采用了東西南北。
![]()
后來的翼王石達開、忠王李秀成、英王陳玉成等等,都沒有使用地名。太平天國總計冊封了2000多個王爺,據(jù)說已基本達到了中高級將領全部稱王的尷尬局面。由于所有的封號已經(jīng)全部用完,最后的王爺被稱為列王。在爵位冊封方面,清朝非常嚴格,一般的王爵都不能世襲。 最后,我們講一下清朝的王爵世襲。按照清朝的規(guī)矩,一般的王爵每隔一代降一級。
![]()
換句話說,父親是親王,兒子只能是郡王,孫子就只能是貝勒。經(jīng)歷幾代人以后,一個貴族家庭就會逐步?jīng)]落。只有鐵帽子王能夠世襲罔替,一代代傳下去。例如怡親王胤祥,由于在雍正皇帝登基過程中,十三爺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勞。雍正皇帝冊封十三弟胤祥為怡親王,能夠世襲罔替。除了一個兒子繼承親王爵位以外,還能讓另一個兒子繼承郡王爵位。在整個清朝歷史上,能夠達到胤祥高度的貴族屈指可數(shù)。截止清朝滅亡的時候,鐵帽子王也僅僅只有10多位,而且都沒有封地。
![]()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jù)電視劇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jié)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wǎng)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chuàng)。
![]()
清朝的藩王制度比較特殊,可以說屬于是虛封,不像諸如西漢那般大肆分封藩王,又給藩王兵權又給土地的。
除了清朝開國初期封的三藩等有封地以外,清朝的親王和郡王被冊封以后,是不允許離開北京的,這樣一來自然不會有封地了,所以稱之為虛封。
為什么會這樣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西漢的藩王制度和清朝初期封的三藩可以說是屬于是實封,結果是什么呢,是西漢有七王之亂,清朝有三藩之亂。
所以清朝的統(tǒng)治者為了中央集權,沒有實封親王和郡王,避免再出現(xiàn)藩王造反的情況。
而親王和郡王不能離開北京,一是方便監(jiān)視這些天潢貴胄,免得他們在地方上胡作非為甚至拉攏武將,在天子眼皮子底下,最起碼不怕他們興風作浪。二是清朝的親王和郡王不像明朝,雖然沒有兵權,但擁有參政權,可以起到輔佐皇帝治理國家的效果,而這個效果的確不錯,像咸豐帝駕崩以后,恭親王的確可謂是一度力挽狂瀾,為風雨飄搖之際的大清做了不少貢獻的。
最后總結來說清朝的這種虛封,還是很高明很有效果的。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chuàng)回答,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肯定不能封地啊,一封地就容易造反!
古代封建帝國的皇室宗族背景龐大,勢力分雜,如何處理皇室宗親的權力地位,便成為了歷代君王們必須要面對的難題。
![]()
最常見的就是封爵給地,將子弟們分封為諸侯。但這種方法很容易造成諸侯擁兵自重,禍亂國家,比如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
而明朝皇帝朱元璋,把宗室之中的王公貴胄“圈養(yǎng)成了肥豬”……![]()
他賜予“王爺”(兒子)們封地,實行“藩王分封制”,意圖使太子“居中”坐鎮(zhèn)朝廷,藩王“居左右”成為太子的屏障,將京師重地牢牢的掌握在皇家手中。
朱元璋并沒有意識到,并不是所有手握實權的藩王們都會自愿成為太子的屏障, 朱元璋一手培養(yǎng)出了最肥的藩王“朱老四”朱棣。![]()
朱棣是北京的藩王,又是兩次北伐的將軍,手握軍政大權的朱棣在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統(tǒng)治時期發(fā)動政變,推翻了朱元璋的繼任者,成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朱棣上位后雖然進一步削弱了藩王的權力,但依然實行“藩王分封制”,結果又培養(yǎng)出了另一個“造反派”朱高煦,雖然朱高煦沒有造反成功,但大明朝三代皇帝中,竟然出現(xiàn)了兩個造反的藩王,而且其中之一還造反成功了。可見“賞賜封地給王爺們”是件多么危險的事情。![]()
當然,更重要的是這些藩王們在自己封地各種斂財,極大的削弱了明朝的財政,到明朝中后期,這些人已經(jīng)成了大明朝的蛀蟲。明朝滅亡,他們需要負很大的責任!
有這樣的前車之鑒,清朝自然不會走大明朝的老路。
當年從努爾哈赤率八旗入關,血染銀甲奪得天下,到皇太極以靜制動,削弱權臣,鞏固皇權。
這兩位大清歷史上尤為強大英明的雄主,為后繼任者立下了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即:“永遠要把軍政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皇太極時期,大清朝從四大貝勒掌管朝政、八旗旗主擁兵自重、朝中黨派林立明爭暗奪,到最后皇太極大權獨攬南面為王,走的一直是削弱宗室王公的正確路線。
睿親王多爾袞死后,順治皇帝立刻廢了多爾袞一脈的宗室特權,并持續(xù)削弱剩余的七位鐵帽子王的權力;
康熙皇帝利用鰲拜以下犯上之事借題發(fā)揮,徹底瓜分了安親王一系的勢力,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將“皇權”推向了巔峰;
雍正皇帝經(jīng)歷了“九王奪嫡”的風波之后,對皇室親王們更加警惕,八王爺、九王爺、十王爺、十四王爺,四位王爺被圈禁,不要說賞賜封地了,連行動都要被限制。![]()
清朝皇帝每一位都擁有實打實的軍政大權因為他們吸取了明朝的經(jīng)驗教訓后,懂得了一個道理,最堅固的堡壘往往都由于內部原因而被攻破。
當然了,并不是說他們不掌兵?大將軍王也有,比如康熙朝十四阿哥,只是這個兵權實際上還是皇上掌握,兵也是國家的兵,王爺只是作為一個指揮官的角色。
總而言之,清朝的王爺們都沒有封地,而且全部住在京城,由朝廷養(yǎng)著。由此便斷絕了王爺們割據(jù)的可能性!
整個清朝歷史上,除了最初為入關后迅速剿滅起義軍和前明勢力而分封的三位漢族藩王“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仲明之外,再也沒有被授予封地的王侯了。
因為事實多次證明,冊封貴族并給予其封地的做法,即采用分封制去管轄地方,往往會嚴重影響中央集權,甚至會引發(fā)叛亂,導致國家分裂,戰(zhàn)火不斷。
![]()
周朝采用的是分封制,前期確實有效控制了地方,但后期出現(xiàn)王室衰微,諸侯王開始自行其是,不尊王室號令。而那時的爵位大多以其封地來命名,如齊桓公、晉文公、鄭莊公等。
后來秦確立了中央集權制,但分封制仍然時常被采用。比如西漢初年實行郡國并行制,漢高祖先是冊封異姓王 后來又大封同姓諸王。那時候的封國國王,掌握著封地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上的大權,最終引來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直到武帝時期才通過推恩令,以比較和平的方式解決了諸侯王國對抗中央的問題。
![]()
西晉時期,晉武帝在統(tǒng)一全國后也同樣大封同姓諸王,引發(fā)八王之亂,西晉王朝由此徹底瓦解,少數(shù)民族政權蜂起,最終使得中國進入到十六國的亂世時代。
無獨有偶,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同樣大封同姓諸王,利用他們鎮(zhèn)守地方,防備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實施削藩未果,被燕王朱棣推翻。從朱棣開始,明朝的藩王開始被嚴格看管,不僅不能獲得封地,就連府邸也要設在京城,甚至出京都不被允許。從爵位的命名上,也一般不再以封地來命名,而改用一些積極向上或吉祥如意的字去命名,如裕王、信王、福王之類。
![]()
清朝繼承了明朝對王室貴族的安置模式,除前面所說的三藩,有清一代從未出現(xiàn)過裂土而治的貴族王侯。他們同樣也是被安置在京城,年紀小的住在紫禁城,年紀大了受封后就可以在京自立府邸,并獲得封號,比如雍親王、怡親王、寶親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