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閔武力值雖然高,但是他不懂政治、不講政治,最終必然無法統(tǒng)一天下。
本來,在后趙石虎死后,冉閔迎來了很好的機會。當石虎的兒子們過河拆橋之后,冉閔憤怒了!他除掉了石虎的兒子們還不解氣,竟然頒布了“殺胡令”。
北方經(jīng)過幾十年的戰(zhàn)亂,人口是最大的資源。冉閔認識不到這一點。
同時,在石勒統(tǒng)治時期,已經(jīng)認識到當時胡漢融合的趨勢,石勒已經(jīng)改變了對北方漢人的態(tài)度。
冉閔當政時,最應該做的就是保存人口、促使胡漢和平共處,而不是一味地殺戮。![]()
因為你既然要治理天下,最終沒有人口,你哪來經(jīng)濟基礎呢?哪來各種力量呢?
最終,一味地殺戮和戰(zhàn)爭,導致冉魏一敗涂地。
政治,最終是要團結更多的力量和人口,才能取得天下。
同樣,在隋朝末年群雄混戰(zhàn)的局面下,團結更多力量的李唐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你看大唐凌煙閣功臣,有那么多從其他割據(jù)政權慕名投奔李唐的,這就是講政治、懂團結的勝利。
毛主席以弱小的力量崛起,也是一邊奮斗、一邊團結更多的人,才能使自身迅速壯大,最終打敗了常凱申。
其實在冉閔之前的失敗案例,最典型的就是項羽。項羽制作好了給其他諸侯的官印之后,依依不舍地拿在自己手里,舍不得放出去,方的都磨成圓的了,還不給人家。最終導致眾人與他離心離德,歸于失敗。
統(tǒng)一天下的人,除了武力之外,還需要講政治,懂得進退屈伸、懂得團結大多數(shù)人,冉閔那樣一味地剛強是沒用的。因此,即使冉閔到了隋末時期,也必將歸于失敗。
統(tǒng)一不了,隋末統(tǒng)一天下的是李唐
隋末群雄,和漢末三國群雄差不多,各個都是有根有角,沒有哪個是尋常老百姓的,尋常老百姓,不叫群雄,叫反賊,比如說黃巾軍那一伙人
隋末最大義軍,叫瓦崗軍,瓦崗首領叫李密,人李密家四世三公,太爺爺李弼是北周八柱國之一,比楊堅父親還高一級……
這種環(huán)境下,連坐地戶虬髯客張仲堅都沒有辦法去爭奪天下,何況穿越而去的冉閔呢?
冉閔確實不算尋常老百姓,他也是貴族,不過冉閔起家靠的可不是貴族,靠的是北地百姓,黃巾軍那樣的百姓。冉閔能滅后趙,因為后趙民族矛盾尖銳,趙人子弟不論貧窮還是富貴,都不得不團結在冉閔周邊,一致對外
隋末呢,那是大豪爭家產(chǎn),冉閔穿進去了,頂多成沙場悍將,即便他再能干。沒辦法,那個年代是按照資歷排序的,冉閔頭上大豪后代太多
就比如李靖吧,號稱軍神,人家舅舅叫韓擒虎,要是隋朝不亡,自己也能傳承家里的公候爵位;再如三板斧頭程咬金,名頭看起來是出身草莽,然而程咬金家族也是世代高官,父親在隋朝時為一州刺史大都督……
當然,按照能耐來說,如果冉閔穿越成李家公子,陳家公子,或者哪個跟腳深厚的家族,冉閔真有可能統(tǒng)一天下
當年后趙百姓選擇冉閔,那可也不是偶然……
武悼天王冉閔,若生在隋末,一統(tǒng)天下也是尚有可能。
在冷兵器時代,若討論一個人是否具備統(tǒng)一天下的雄才偉略,應該從性格、武力值、民心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冉閔,原名石閔,是后趙的羯族皇帝石虎的養(yǎng)孫,由于冉閔果斷聰慧,驍勇善戰(zhàn),石虎非常寵愛這個養(yǎng)孫。所以冉閔在后趙皇族中的地位很高,加上戰(zhàn)功無數(shù),聞名于五胡和東晉,冉閔在性格上完全具備王者氣質(zhì)。
后來,后趙皇帝更換平凡,兄弟弒殺,冉閔只是被各個未來皇帝用來奪取帝位,皇帝寶座到手后又想除掉冉閔,多次傷透冉閔的心,甚至性命難保,引發(fā)后來的冉閔對胡人的反抗。冉閔身為后趙大將軍時,曾殺死東晉大將蔡懷,打敗梁犢等諸國將軍,有勇有謀,武功聞名胡漢。在冉魏山窮水盡時,冉閔與前燕慕容恪激戰(zhàn)仍殺死前燕兵將無數(shù),冉閔武力值當屬當世第一。
“殺胡令”這三個字,在那個胡人把漢人當“雙腳羊”吃的年代,意味著北方漢人重獲新生,意味著民心所向。后世史書卻認為冉閔太過暴力殘忍,這完全是腐朽的儒學文人的偏見,若敵人滅你全族,你又怎能不反抗擊殺?在冉閔建立冉魏的黃金時期,冉閔請求東晉聯(lián)合滅盡胡人,可東晉這邊爭權奪利,又怎會援助一個未來可能跟自己爭奪權利的人。公元352年5月3日,冉閔被斬殺在龍城,引發(fā)當?shù)貒乐鼗葹暮秃禐模把嗾嗉漓肴介h,追加“武悼天王”。其實,前燕對冉閔的祭祀和追加謚號,更是懼怕冉閔在漢人心中的民心所向。
綜合冉閔的王者氣質(zhì),有勇有謀,民心所向,若他生在隋朝末年,統(tǒng)一天下確有機會!
隋末群雄中的七個最卓越者(由于工整對仗的考慮,排名不嚴格分先后),李淵自然是“一枝獨秀”,實力超然[1];
竇建德得河北人心[2],
劉武周有突厥爸爸[3];
薛舉剽悍勇武[4],
劉黑闥智勇雙全[5];
李密“四世三公”[6],
王世充“盜亦有道”[7]。
而冉閔嘛,和李淵比,他沒有好兒子;和竇建德比,他可能都不配給竇建德提鞋(畢竟冉閔最擅長的事情,不就是“把敵人搞得多多的,把朋友搞得少少的”嘛);和劉武周比,他不知道該怎么認爸爸(晉穆帝司馬聃不是遼太宗耶律德光,冉閔也沒有管慕容儁、慕容恪叫爹的打算);和薛舉比,他有把握打敗李淵的兒子嗎?和劉黑闥比,參考竇建德(反向統(tǒng)戰(zhàn)操作警告)+薛舉(李淵的好兒子警告);和李密比,給胡人當兒子孫子的人,他真的確定要拼家世嘛?和王世充比,老王雖然真的是胡人的兒子,但也有一顆“假仁義,禮賢才”的心啊……綜上所述,把冉閔放到隋末,我估計他(以下結論可能會引起“冉吹”的極度不適,請謹慎考慮是否繼續(xù)閱讀)死得比楊玄感慘,人氣比孟海公低,名聲比宇文化及臭。
以上注釋
[1]:李淵本人才智中上,他改朝換代主要靠兒子
[2]:《竇建德碑》原文——“唯夏氏為國,只義而尚仁,貴忠而愛賢,無暴虐及民,無淫兇于己,故兵所加而勝,令所到而服”。“夏”是竇建德的國號。
[3]:劉武周接受突厥冊封,號為“定楊可汗”,并從突厥獲得大量馬匹、物資、兵力支持
[4]:李世民指揮的第一場敗仗“淺水原之戰(zhàn)”,就是拜薛舉所賜
[5]:其同僚范愿對他的評語是——“漢東公劉黑闥果敢多奇略,寬仁容眾,恩結于士卒。”劉黑闥起兵后,與李世民、李元吉、李建成先后交手,使李唐折損了羅士信、李道玄等大將
[6]:李密的曾祖父為北周魏國公,祖父為北周邢國公,父親和他自己是隋朝的蒲山郡公,家世煊赫,與袁本初、袁公路有得一拼[7]:《新唐書》原文——“王世充舉東都……假仁義,禮賢才,因之擅王僭帝,所謂盜亦有道者?!?/p>
來原:知乎
冉閔為什么沒有能一統(tǒng)天下
主要一方面是地理位置,冉閔所在的后趙屬于北朝,處于四戰(zhàn)之地。
還有冉閔是內(nèi)部叛亂,主要原因是石遵未守承諾,沒有把太子之位讓給冉閔,導致冉閔懷恨在心,開始利用兵權在各個重要部門安插自己人,為成功奪權打下了基礎。
最重要冉閔剛愎自用,殘暴多疑,使他無法得到人心。當他的第二道殺胡令說,不跟我同心的可以離去,結果鄴城的胡人爭先恐后地幾乎全部離開。幾乎絕大多數(shù)后趙的文武官員都各奔他方,導致冉閔中層干部稀缺,有時甚至不得不文官武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