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泉石(Zoisite)品種多,最受青睞的是月泉寶石,一種因釩而產生藍寶石般顏色的變種。月泉寶石有顯著的多向色性,呈紫、藍或石板灰色,視觀看角度而定;在白熾光下會產生輕微的顏色變化顯得更紫。

中文名

月泉石

外文名

Zoisite

顏色

紫、藍或石板灰色

硬度

6.5

簡介

月泉石

含紅寶石,有時含黑色角閃石內含物的黝簾石塊狀綠色變種,經拋光、雕刻或嵌合在一起可制成飾物或引人注目的裝飾性寶石。錳黝簾石,由錳而產生的粉紅色塊狀變種,經拋光或雕刻也可制作小型飾物。月泉石常與藍寶石,錳黝簾石則與薔薇輝石混淆。對黝簾石變種稍作熱處理可使其增色。

分布

首先在坦桑尼亞發(fā)現(xiàn),黃、綠黝簾石分布在坦桑尼亞的肯尼亞,錳黝簾石分布在挪威、奧地利、澳大利亞西部、意大利和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

其他

由佐其男爵士首先在奧地利薩烏阿爾卑斯山發(fā)現(xiàn)。(晶體結構—斜方;成分—羥基硅酸鈣鋁;硬度—6.5;比重—3.35;折射率—1.69—1.70;雙折射—0.010;光澤—玻璃般的)

黝簾石

月泉石首飾

(zoisite,羥基硅酸鈣鋁,Ca2AlOAl2(SiO4)(Si2O7)(OH))是以首先在奧地利薩屋阿爾卑斯山發(fā)現(xiàn)該礦物的博物學家--S. Zois (1947~1819)的姓名來命名的;

屬于綠簾石(epidote)礦物家族的一員--是個結晶構造復雜的礦物:礦物內部由島狀、單一的硅氧四面體(SiO2)以及兩個硅氧四面體相銜接的結構單元(Si2O7)所組成;屬于斜方晶系,常見柱狀結晶,晶面上明顯可見的縱向線狀紋路是黝簾石外型上重要特征!

黝簾石硬度6 ~ 6.5、比重3.55;具有玻璃光澤,透明或半透明,顏色有無色、白色、灰色、綠色、黃棕色、黃色、藍色、粉紅色等;

黝簾石具有多個變種,例如與紅寶石共生的綠色黝簾石變種以及粉紅色的錳黝簾石等,這些變種大多以不透明塊狀的形態(tài)產出,因此都不大適合作為寶石飾品,僅有帶藍紫色的黝簾石變種--又稱之為坦桑石(tanzanite,亦有人稱之為坦尚尼亞石、丹泉石或月泉石),為珠寶級的礦物。

坦桑石

藍紫色的黝簾石變種「坦桑石」首先在坦尚尼亞被發(fā)現(xiàn),坦尚尼亞亦是主要產區(qū);錳黝簾石產區(qū)包括挪威、奧地利、意大利、澳洲西部以及美國卡羅來納州;黃、綠色的黝簾石則分布于坦尚尼亞和肯尼亞。

月泉石

以下內容來自GIA課程

自1991年于坦桑尼亞發(fā)現(xiàn)這少見的黝簾石類別,在睽違10年之后,又再次見到綠色黝簾石的蹤跡,正如同許多祖母綠的狀況,這種寶石的顏色來自于化學組成中微量的鉻或是釩,此外對于熱處理而言,純綠色的寶石加熱后并不起反應,但若寶石顏色為帶藍的綠或者帶黃或褐的綠材料,當溫度加高到600℃以上時,則通常會變成更鮮艷的鋼青色或是綠藍色。

據稱,在2002年吐桑展之前,已產出原石數(shù)公斤之多,大多數(shù)的原石重量在1公克上下,經切磨后,則剩下2ct或更小的已切割寶石,同時尚未有任何新進的產品進入市場中,僅管如此,礦區(qū)的開采仍然十分的活躍。

除了在坦桑尼亞的產地之外,另外于巴基斯坦在1990年代早期,亦有發(fā)現(xiàn)綠色黝簾石,但其產量僅有未達半公斤的原石,并只有少數(shù)迷人的晶體。

對于黝簾石來說,有更多的顏色出現(xiàn),如綠色、藍色、紫色,甚至于是粉紅色,而這些顏色都是往年較少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