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此詩突現(xiàn)了一個狂字,顯示出一個傲字。傲骨嶙峋,狂蕩不羈,這就是杜甫對于李白的寫照。
前兩句“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笔钦f,李白和杜甫在秋天相會,但都如蓬草一樣,漂浮不定。這一句就是寫了李白被賜金放還,與杜甫在山東相會。“尚飄蓬”形象地暗示了他們都遭受仕途的坎坷,有志難展的苦悶。這里,詩人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以“蓬”為喻體。在中國古代詩歌中,“飄蓬”或“飛蓬”都是比喻行蹤飄泊不定。道教認為吃丹砂可以延年益壽。“葛洪”是東晉道士,自號抱樸子,入羅浮山煉丹。李白好神仙,曾煉丹藥。杜甫曾經(jīng)渡黃河,也登王屋山去訪道士華蓋華蓋君,因華蓋君已死,惆悵而歸。因為李白和杜甫都喜歡道教而無成,所以杜甫說“愧葛洪”。這一句表面看來,似乎杜甫在規(guī)勸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樣潛心于煉丹求仙,實則暗示李白不要為自己處境傷感。
后兩句“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币馑季褪牵ɡ畎祝┎灰达嬁窀?、虛度時日。言外之意就是,你李白雖然每天痛飲而狂歌,但終不為統(tǒng)治者賞識。這首先是對李白才華的賞識與贊美,同時也暗示了李白雖有才華,可是得不到施展的機會和平臺。其中的“空度日”就是杜甫對李白放蕩不羈的詩酒生涯的感慨。當然,在詩歌中,杜甫這種感慨,既是為李白而發(fā),也是為自己而發(fā)的。不但揭示了李白傲骨嶙峋,狂蕩不羈的性格,而且也是李白與眾不同的人格的寫照。其中,“為誰雄”就是說又有誰來欣賞你的勃勃雄心。這一結(jié)句,詩人通過反詰句,強調(diào)了這位絕世天才“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寂寞,也增強了對李白的同情與愛憐之情。
在這首《贈李白》中,正突現(xiàn)出狂與傲的風采、骨力、氣度,顯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精神,這正是此詩的詩眼和精髓。它不僅同杜甫歌詠李白的其他詩篇是一脈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氣質(zhì)特征。[3]
創(chuàng)作背景天寶三年(744),杜甫三十三歲,居土婁陸渾山莊。五月,杜甫的繼祖母范陽太君卒于陳留之私第,八月歸葬洛陽首陽山。是時李白為高力士所讒,賜金放還。夏初,李白經(jīng)游東都,杜甫與之相會于洛陽,贈詩當在此時。[4] [1]
作品評價南宋文學(xué)家、詩論家劉克莊《后村詩話》:《贈李白》云:“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公與岑參、高適詩,皆人情世法。與謫仙倡和,皆世外一種說話。?
明代詩人、文學(xué)家張綖《杜詩通》:“此公贈白,與己同趣也……觀此詩,則二公皆有超然塵表之思,視濁世如污池,等浮榮如腐鼠,襟趣如此,斯其為萬代詩人之宗乎!”?
明朝文學(xué)家王嗣奭《杜臆》:“‘亦有’、‘方期’,語不虛下?!?
明末清初文學(xué)家、文學(xué)批評家金圣嘆《杜詩解》:唐人詩,多以四句為一解,故雖律詩,亦必作二解。若長篇,則或至作數(shù)十解。夫人未有解數(shù)不識而尚能為詩者也。如此篇第一解,曲盡東都丑態(tài);第二解,姑作解釋;第二解,決勸其行。分作三解,文字便有起有轉(zhuǎn),有承有結(jié)。十二句詩,凡十句自說,只二句說李侯者,不欲以東都丑語,唐突李侯也。李侯詩,每好用神仙字,先生亦即以神仙字成詩。?
清代詩人、文學(xué)家查慎行《初白庵詩評》:似摹李格而作。?
清代文學(xué)家浦起龍《讀杜心解》:太白棲神世外,自相遇后,即有齊州受箓、王屋訪隱之事,其地皆于梁、宋為近。所謂“梁宋游”者,必邂逅盟心之語。公述其語為贈,則李是主,身是賓也。今乃先云自“厭”“腥膻”,將托跡神仙,而后言不亦有“脫身幽討”之左、自敘反詳,敘李反略,則似翻賓作主,翻主作賓矣。不知其自敘處多用“青精”、“大藥”等語,正為太白作引。落到“李侯”,只消一兩言雙綰。而上八句之煙云,都成后四句之烘托。
清朝愛新覺羅·弘歷《唐宋詩醇》:“雅調(diào)亦與白體詩相近。”?
清代詩人、文學(xué)家楊倫《杜詩鏡銓》:張云:“機巧”二字,說盡世情可厭(“所歷”句下)。李云:雅調(diào)亦近太白。太白好學(xué)仙,故贈詩亦作出世語;卻前八句俱說自己,后方轉(zhuǎn)入李侯,可悟賓主、虛實之法。[5]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于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yīng)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后,先在長安應(yīng)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guān)失守,杜甫先后輾轉(zhuǎn)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chuàng)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xué)和日本文學(xué)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查看更多 參考資料 [1] 贈李白 · 古詩文網(wǎng) [引用日期2021-12-28][2] 牛殿慶著 . 中國古代蒙學(xué)文本選讀 . 杭州 : 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 ,2011-07 . 299 .[3] 周嘯天 等 . 唐詩鑒賞辭典補編 . 成都 :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0 . 240-242 .[4] 姜海寬主編;孫憲周,杜保才副主編 . 《杜甫詩歌選讀(祥注本)》 . 鄭州 :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4-04 . 15-17 .[5] 陳伯海主編;孫菊園,劉初棠副主編;陳伯海書系主編;朱易安,查清華副主編 . 《唐詩匯評(增訂本)三》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11 . 1378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