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1965年11月生于江西省遂川縣,現(xiàn)為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礦物巖石材料教研室主任。
2003年11月-現(xiàn)在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教授;2005年4月起任博士生導師
1997年03月-2003年10月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副教授
1993年07月-1997年02月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講師
1989年09月-1993年06月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巖石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獲博士學位
1986年09月-1989年06月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礦床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獲碩士學位
1982年09月-1986年06月 南京大學地質(zhì)系礦床學專業(yè)本科生,獲學士學位
國際合作與交流
2002.7-2002.10 CSIRO Division of Exploration & Mining, North Ryde, NSW, Australia, Visiting Scientist
2000.6-2000.7 Geological Survey of Japan, Visiting Scientist
1999.6-1999.9 Tohoku university, Japan, Visiting Professor, Supported by the Fellowship of Japan Society for Promotion of Science (JSPS)
1997.1-1997.4 CSIRO Division of Exploration & Mining, North Ryde, NSW, Australia, Visiting Scientist
此外,還先后赴美國、加拿大、南非、丹麥、瑞士等國進行學術(shù)交流。
社會任職
2003.9 —— 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巖漿巖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
2003.9 —— 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火山及地球內(nèi)部化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2008.6 —— 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火山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2002.5—2006.5 江蘇省地質(zhì)學會理事、江蘇省地質(zhì)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
獲獎及榮譽
個人榮譽獎
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
2004年,獲第二屆中國科協(xié)期刊優(yōu)秀學術(shù)論文獎
2003年,獲“江蘇省優(yōu)秀地質(zhì)科技工作者”稱號
1999年,獲中國地質(zhì)學會第七屆青年地質(zhì)科技獎銀錘獎
1999年,獲南京大學青年教師學術(shù)研究獎
1998年,獲南京大學青年教師育才獎
1997年,獲南京大學青年教師學術(shù)研究獎
1996年,獲南京大學青年教師學術(shù)研究獎
科研項目獲獎
2010年,"江南造山帶西段新元古代構(gòu)造-巖漿演化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三
2007年,“南嶺及鄰區(qū)晚中生代花崗巖、變質(zhì)基底與巖石圈演化”,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名第九
2003年,“中國東南部晚中生代花崗質(zhì)火山-侵入雜巖成因與地殼演化”,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名第十
2002年,“中國東部金礦成礦機制及成礦規(guī)律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十
1994年,“華北板塊東緣的金礦床研究”,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五
1994年,“中國東部與中生代陸相火山作用有關(guān)金礦床的研究”,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三
研究方向
1. 巖漿作用與成礦;2. 巖漿作用與殼幔演化;3. 成因巖石學。
近年來主要致力于郯廬中南段及其鄰近地區(qū)火山巖、浙閩沿海I-A型復合花崗巖、南嶺中生代與稀有及稀土金屬礦床有關(guān)花崗巖研究。
科研情況
● 山東沂沭斷裂帶中生代鈉質(zhì)與鉀質(zhì)火山巖成分演變及其對源區(qū)地幔性狀和深部作用過程的示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1.1~2013.12,項目負責人。
● 中國東南部巖漿作用及其對油氣成藏的影響,中石化海相前瞻性研究課題,2007.1~2011.1,項目負責人。
● 大別-蘇魯造山帶片麻狀A型花崗巖成因及其對Rodinia超大陸裂解的啟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08.1~2010.12,項目負責人。
● 揚子板塊北東緣變質(zhì)A型花崗巖成因及其構(gòu)造意義,高等學校博士點科研基金,2008.1~ 2010.12,項目負責人。
● 浙閩沿海與南嶺腹地A型花崗巖的對比及其構(gòu)造意義研究,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2005.1~2007.12,項目負責人。
● 松遼盆地南部長嶺凹陷巖漿作用與油氣成藏制約關(guān)系研究,中石化華東分公司橫向課題, 2005.10~2006.12,項目負責人。
● 魯西中生代巖石圈地?;瘜W性狀及殼幔作用深部過程示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03.1~2005.12,項目負責人。
● (鈾-釷)/氦及錸-鋨同位素定年技術(shù)在南嶺稀有金屬礦床研究中的應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2002.4~2002.11,項目負責人。
● 中國東南部與日本花崗質(zhì)巖漿作用對比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 2000.5~2000.6,項目負責人。
● 郯廬中南段中生代鉀質(zhì)巖漿作用及其對金(銅)成礦的制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1999.1 ~ 2001.12,項目負責人。
● 山東中生代橄欖安粗巖系火山巖的形成機制與成巖動力學,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1995.1 ~ 1997.12,項目負責人。
● 中國東南部中-新生代幔源巖漿作用及其構(gòu)造意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2008.1~2011.12,參加。
● 大陸邊緣造山-成礦理論體系與實驗模擬,科技部“973”項目二級課題,執(zhí)行期限:2006.1~ 2010.12,參加
● 華南大陸巖石圈層圈相互作用和成巖成礦過程的地球化學,國家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2003.1~2008.12,參加。
● 大陸板塊會聚過程中成礦元素的活化、遷移、沉淀及其成礦效應,科技部“973”項目二級課題,2004.1~2008.12,參加。
● 南嶺地區(qū)晚中生代花崗巖成因與巖石圈動力學演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02.1~2005.12,參加。
● 江南造山帶西段前寒武紀基性-酸性火成巖及殼幔演化,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1999.1 ~ 2001.12,參加
● 中國東南部晚中生代花崗質(zhì)火山—侵入雜巖的成因與地殼演化,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997.1 ~ 2000.12,參加
● 福建沿海晚中生代堿性流紋巖研究, 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1997.1 ~ 1999.12,參加
代表性論著
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標注)論文
[61] Li Zhen, Qiu Jiansheng, Zhou Jincheng. 2010. Geochronology, geochemistry, and Nd-Hf isotopes of early Palaeozoic-early Mesozoic I-type granites from the Hufang composite pluton, Fujian, South China: crust-mantle interaction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doi: 10.1080/00206814.2010.496542.
[60] Hu J, Qiu JS, Xu XS, Wang XL, Li Z. 2010.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gneissic metagranites in eastern Dabie Mountains: Implications for the Neoproterozoic tectono-magmatism along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53(4): 501–517.
[59] 胡 建,邱檢生,徐夕生,王孝磊,李 真. 2010. 大別山東緣片麻狀變質(zhì)花崗巖的鋯石U-Pb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對揚子板塊北東緣新元古構(gòu)造-巖漿作用的啟示. 中國科學,40(2):138-155.
[58] 邱檢生,張曉琳,胡 建,李 真. 2009. 魯西碳酸巖中磷灰石的原位激光探針分析及其成巖意義, 巖石學報,25(11 ): 2853-2863.
[57] 李 真,邱檢生,蔣少涌,徐夕生,胡 建. 2009. 福建金山花崗質(zhì)復式巖體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及其成因研究. 地質(zhì)學報,83(4):515-527.
[56] 胡 建,邱檢生,徐夕生,于津海,李 真. 2009. 山東嵐山I型與A型復合片麻狀變質(zhì)花崗巖:年代學、地球化學及其構(gòu)造指示意義. 巖石學報, 25(2): 282-296.
[55] 邱檢生,肖娥,胡建,徐夕生,蔣少涌,李真. 2008. 福建北東沿海高分異I型花崗巖的成因——鋯石U-Pb年代學、地球化學和Nd-Hf同位素制約. 巖石學報,24(11):2468-2484.
[54] 邱檢生,王汝成,蔣少涌,張曉琳,胡 建,倪 培. 2007. 中國大陸科學鉆探主孔榴輝巖中石榴石和綠輝石原位激光探針分析及其成巖成礦指示意義. 巖石學報,23(12):3221-3230.
[53] 胡 建,邱檢生,王汝成,徐夕生,蔣少涌,于津海,倪 培. 2007. 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陸裂解事件在揚子北東緣的最初響應:東海片麻狀堿性花崗巖的鋯石U-Pb年代學及Nd同位素制約. 巖石學報,23(6): 1321-1333.
[52] 肖 娥,邱檢生,徐夕生,蔣少涌,胡 建,李 真. 2007. 浙江瑤坑堿性花崗巖體的年代學、地球化學及其成因與構(gòu)造指示意義. 巖石學報,23(6): 1431-1440.
[51] 邱檢生,蔣少涌,胡建,McInnes B I A,凌洪飛. 2006. 同位素年代學研究對江西會昌密坑山錫礦田成礦作用的啟示. 巖石學報,22(10): 2444-2450.
[50] 邱檢生,王汝成,蔣少涌,胡 建,張曉琳,倪 培. 2006. 中國大陸科學鉆探主孔高鈦與低鈦榴輝巖地球化學特征對比及其對金紅石成礦的指示意義. 巖石學報,22(7): 1875-1882.
[49] 胡建, 邱檢生, 王汝成, 蔣少涌, 凌洪飛, 王孝磊. 2006. 廣東龍窩和白石岡巖體鋯石U-Pb年代學、黑云母礦物化學及其成巖指示意義. 巖石學報,22(10): 2464-2474.
[48] 胡 建,邱檢生,王汝成,蔣少涌,倪 培,于津海. 2006. 江蘇東海片麻狀堿性花崗巖的地球化學及其構(gòu)造指示意義. 地質(zhì)學報,80(12):1877-1891.
[47] 邱檢生,胡 建,王孝磊,蔣少涌,王汝成,徐夕生. 2005. 廣東河源白石岡巖體:一個高分異的I型花崗巖. 地質(zhì)學報,79(4): 503-514.
[46] 邱檢生, McInnes B I A, 蔣少涌, 胡 建. 2005. 江西會昌密坑山巖體的地球化學及其成因類型的新認識. 地球化學,34(1):20-32.
[45] 邱檢生,胡 建,蔣少涌,王汝成,徐夕生. 2005. 魯西中、新生代鎂鐵質(zhì)巖漿作用與地?;瘜W演化。地球科學,30(6):646-658.
[44] 胡 建,邱檢生,王德滋,王汝成,張曉琳. 2005. 中國東南沿海與南嶺內(nèi)陸A型花崗巖的對比及其構(gòu)造意義. 高校地質(zhì)學報,11(3): 404-414.
[43] 張曉琳,邱檢生,王德滋,王汝成,徐夕生,陳小明. 2005. 浙江普陀山黑云母鉀長花崗巖及其巖石包體的地球化學與巖漿混合作用. 巖石礦物學雜志,24(2): 81-92.
[42] Jian-Sheng Qiu, De-Zi Wang, Brent I A McInnes, Shao-Yong Jiang, Ru-Cheng Wang, Satoshi Kanisawa. 2004. Two subgroups of A-type granites in the coastal area of Zhejiang and Fujian Provinces, SE China: age and geochemical constraints on their petrogenesis.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Earth Sciences, 95: 227-236.
[41] 邱檢生, 胡 建, McInnes B I A, 蔣少涌, 徐夕生, Allen C M. 2004. 廣東龍窩花崗閃長質(zhì)巖體的年代學、地球化學及巖石成因. 巖石學報, 20(6): 1363-1374.
[40] 邱檢生,McInnes B I A,徐夕生,Allen C M. 2004. 贛南大吉山五里亭巖體鋯石ELA-ICP-MS定年及其與鎢成礦關(guān)系的新認識. 地質(zhì)論評, 50(2): 125-133.
[39] 邱檢生,蔣少涌,張曉琳,胡建. 2004. 大別-蘇魯造山帶南北兩側(cè)晚中生代富鉀火山巖的成因: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制約. 地球?qū)W報, 25(2): 255-262.
[38] 邱檢生,徐夕生,蔣少涌. 2003. 地殼深俯沖與富鉀火山巖成因. 地學前緣, 10(3): 191-200.
[37] Qiu Jiansheng, Xu Xisheng, Lo Qinghua. 2002. potash-rich volcanic rocks and lamprophyres in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Ar-Ar dating and source trac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7(2): 91-99.
[36] 邱檢生, 王德滋, 劉 洪, 凌文黎. 2002. 大別造山帶北緣后碰撞富鉀火山巖:地球化學與巖石成因. 巖石學報, 18(3): 319-330.
[35] 邱檢生,周金城,張光輝,凌文黎. 2002. 桂北前寒武花崗巖類巖石的地球化學與成因. 巖石礦物學雜志, 21(3): 197-208.
[34] 邱檢生,羅清華, Brent McInnes. 2002. 郯廬中南段晚中生代富鉀巖漿作用及其對金(銅)成礦的制約. 礦床地質(zhì), 21(增刊):211-214.
[33] 邱檢生,王德滋,沈渭洲. 2002. 浙閩沿海晚中生代A型花崗巖. 見:王德滋,周新民主編. 中國東南部晚中生代花崗質(zhì)火山-侵入雜巖成因與地殼演化. 北京:科學出版社,160-188.
[32] 劉 洪,邱檢生,羅清華,徐夕生,凌文黎,王德滋. 2002. 安徽廬樅中生代富鉀火山巖成因的地球化學制約. 地球化學, 31(2): 129-140.
[31] 邱檢生,徐夕生,羅清華. 2001.魯西富鉀火山巖和煌斑巖的Ar-Ar定年及源區(qū)示蹤. 科學通報, 46(18): 1500-1508.
[30] 邱檢生, 王德滋, 羅清華, 劉 洪. 2001. 魯東膠萊盆地青山組火山巖的Ar-Ar定年——以五蓮分嶺山火山機構(gòu)為例. 高校地質(zhì)學報, 7(3): 351-355.
[29] Jiansheng QIU, Ching-Hua Lo, Brent I A McInnes, Jincheng Zhou. 2000. Potash-rich magmatism and associated gold-copper mineralization in the Yishu deep fault zone and its vicinity, eastern China. Resource Geology, 50(4): 269-280.
[28] 邱檢生, 王德滋, 周金城, 王汝成. 2000. 福建永泰云山堿性流紋巖的厘定及其地質(zhì)意義. 地質(zhì)論評, 46(5): 520-529.
[27] 邱檢生, 王德滋, 蟹澤聰史, Brent I A McInnes. 2000. 福建沿海鋁質(zhì)A型花崗巖的地球化學及巖石成因. 地球化學, 29(4): 313-321.
[26] 邱檢生, 蟹澤聰史, 王德滋. 2000. 浙江蒼南瑤坑堿性花崗巖的地球化學及其成因類型. 巖石礦物學雜志, 19(2): 97-105.
[25] Qiu Jiansheng, Xu Zhaowen. 1999.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esis of epithermal gold(copper) deposits in the middle-south parts of Tancheng-Lujiang deep fault and its vicinity, easter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4(supplement): 63-65.
[24] Qiu Jiansheng, Wang Dezi, Ren Qijiang and Brent I A McInnes. 1999. Metallogeny of shoshonite-hosted copper-gold deposits in the middle-south parts of Tancheng-Lujiang deep fault zone and its vicinity, 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0(2): 47-50.
[23] 邱檢生, 王德滋, Brent I. A. McInnes. 1999. 浙閩沿海地區(qū)I型-A型復合花崗巖體的地球化學及成因. 巖石學報, 15(2): 237-246.
[22] 邱檢生, 王德滋, 周金城. 1999. 福建永泰云山晚中生代雙峰式火山巖的地球化學及巖石成因. 巖石礦物學雜志, 18(2): 97-107.
[21] 邱檢生, 朱成偉. 1999. 安徽冶父山巖體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含礦性評價. 黃金地質(zhì), 5(3): 64-68.
[20] 邱檢生, 王德滋. 1999. 山東五蓮七寶山輝石二長巖的地球化學及巖漿源區(qū)性質(zhì). 地質(zhì)論評, 45(增刊): 612-617.
[19] 邱檢生, 任啟江, 王德滋. 1998. 中國東部與中生代陸相火山作用及其有關(guān)金成礦的地質(zhì)學和地球化學. 見:胡受奚,王鶴年,王德滋,張景榮主編. 中國東部金礦地質(zhì)學及地球化學. 北京:科學出版社,267-338.
[18] 邱檢生, 王玉華, 王德滋, 徐兆文. 1998. 郯廬中南段與中生代火山—次火山作用有關(guān)金(銅)礦床的成礦控制因素及成礦規(guī)律. 礦床地質(zhì),17(增刊),119-122.
[17] 邱檢生, 王德滋. 1998. 富鉀火山巖的研究進展與展望. 見:世紀之交礦物學巖石學地球化學的回顧與展望(主編:歐陽自遠),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08-113.
[16] 邱檢生, 王德滋, 曾家湖, Brent I A McInnes. 1997. 魯西中生代富鉀火山巖及煌斑巖微量元素和Nd-Sr同位素地球化學. 高校地質(zhì)學報, 3(4): 384-395.
[15] 邱檢生, 王德滋, 周金城, 曾家湖. 1996. 山東中生代橄欖安粗巖系火山巖的地質(zhì)地球化學特征及巖石成因. 地球科學,21(5):546-552.
[14] Qiu Jiansheng, Hua Renmin. 1996.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esozoic volcanic rocks in East China. In: The Mesozoic volcanic-intrusive complexes and their metallogenic relations in East China (eds. Wang Dezi & Ren Qijiang),Beijing: Science Press, 6-14.
[13] Qiu Jiansheng, Zhou Jincheng, Wang Dezi. 1996.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Mesozoic volcanic rock series in East China. In: The Mesozoic volcanic-intrusive complexes and their metallogenic relations in East China (eds. Wang Dezi & Ren Qijiang),Beijing: Science Press, 15-50.
[12] 邱檢生, 王德滋,任啟江. 1996. 山東沂南金場金(銅)礦床地質(zhì)地球化學特征及礦床成因. 礦床地質(zhì),15(4): 330-340.
[11] 邱檢生, 王德滋, 彭亞鳴, 周金城. 1996. 浙江舟山桃花島堿性花崗巖的巖石學和地球化學及成因探討.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32(1):80-89.
[10] 邱檢生, 王德滋, 任啟江, 徐兆文. 1994. 河北寬城峪耳崖金礦床地質(zhì)地球化學特征及成礦物質(zhì)來源. 礦床地質(zhì),13(2): 137-147.
[9] 邱檢生, 王德滋, 任啟江, 牛樹桂, 朱錫元. 1994. 我國首例碲金型淺成低溫熱液金礦床——山東平邑歸來莊金礦床. 地質(zhì)與勘探,30(1):7~12.
[8] 邱檢生, 王德滋, 任啟江, 張重澤. 1994. 山東五蓮七寶山金礦床成礦物理化學條件及礦床成因. 礦產(chǎn)與地質(zhì),8(1):12-18.
[7] 邱檢生, 王德滋, 任啟江,傅斌. 1993. 安徽沙溪斑巖銅(金)礦床成礦物理化學條件及成礦物質(zhì)來源. 南京大學學報(地球科學),5(4):386-397.
[6] 邱檢生, 王德滋, 任啟江, 周金城. 1993. 山東五連七寶山火山—次火山雜巖的演化及形成條件. 礦物巖石,13(4):1-10.
[5] 邱檢生, 任啟江, 王德滋, 王玉華. 1993. 包裹體氣液相成分在石英脈體含金性評價中的應用. 地質(zhì)與勘探,29(2):24-28.
[4] 邱檢生, 王德滋, 任啟江, 陳克榮, 曾家湖. 1993. 郯廬斷裂及其鄰區(qū)中生代地幔交代作用與鉀質(zhì)巖漿成因. 見:亞洲的增生(IGCP321項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39-142.
[3] 邱檢生, 任啟江, 徐兆文, 張重澤. 1991. 安徽沙溪斑巖銅(金)礦床蝕變巖地質(zhì)地球化學特征研究.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27(2): 344-359.
[2] 邱檢生, 任啟江. 1991. 安徽沙溪斑巖銅(金)礦床含礦裂隙的空間分布特征及礦床成因. 桂林冶金地質(zhì)學院學報, 11(4): 369-377.
[1] 邱檢生, 任啟江. 1990. 安徽沙溪和冶父山兩類石英脈體特征對比及其在含礦性評價中的指示意義. 地質(zhì)找礦論叢, 5(1): 369-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