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是2008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思和。本書是一部普及性的文學史教材,適合大專院校學生和文學愛好者閱讀,也適合文學研究者做參考。

中文名

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

開本

16開

類別

教材>研究生/本科/專科教材>文學理論

定價

¥36.00

語言

中文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頁數(shù)

445頁

作者

陳思和

出版時間

2008年1月1日

裝幀

平裝

版次

1

所屬叢書

復旦博學文學系列

簡介

本書是一部普及性的文學史教材,適合大專院校學生和文學愛好者閱讀

ISBN

9787309023572

內容介紹

本書是一部“以文學作品為主型的文學史”,通過對具體作品的理解來進行文學史概念的引導,傳遞出文學史的信息;同時,打破以往文學史一元化的整合視角,以共時性的文學創(chuàng)作為軸心,構筑新的文學創(chuàng)作整體現(xiàn),顯示出特定時代多層面的精神現(xiàn)象。

本書貫穿了主編陳思和的幾個頗具創(chuàng)見的當代文學史研究的核心觀念:“多層面”、“潛在寫作”、“民間文化形態(tài)”、“民間隱形結構”、“民間的理想主義”、“共名與無名”等,以此梳理當代文學史的復雜成分和發(fā)展流變。

本書以文學現(xiàn)象為依據(jù),在介紹文學運動史料和文學史背景的基礎上,把重點放在作品分析方面,使學習者通過解讀作品去實現(xiàn)對文學史中體現(xiàn)出的精神傳統(tǒng)的理解。書中將當代文學史分為1949——1978、1978一1989、90年代以后三個階段,對三個階段的主導特征戰(zhàn)爭文化規(guī)范、和平建設時期新的文化規(guī)范以及“無名”時代的文化多元狀態(tài)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

本書既是一部普及性的文學史教材,同時又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和探索性,適合大專院校學生和文學愛好者閱讀,也適合文學研究者做參考。

作者介紹

陳思和,男,1954年1月生于上海,原籍廣東番禹。1977年恢復高考后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留校任教至今?,F(xiàn)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中文系主任,兼任中國現(xiàn)代文學學會副會長等工作。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比較文學的科研與教學工作。著有專著《巴金論稿》(與李輝合著)、《巴金研究的回顧和瞻望》、《中國新文學整體觀》、《20世紀中國文學論》(韓譯本);學術傳記《人格的發(fā)展——巴金傳》;編年體文集《筆走龍蛇》、《馬蹄聲聲碎》、《羊騷與猴騷》、《雞鳴風雨》、《犬耕集》、《寫在子夜》、《豕突集》、《牛后文錄》;選集《陳思和自選集》、《還原民間》、《黑水齋漫筆》、《新文學傳統(tǒng)與當代立場》;對話集《夏天的審美觸角》、《理解九十年代》等。

其中,《中國新文學整體觀》1990年獲全國首屆比較文學優(yōu)秀圖書一等獎;《陳思和自選集》1998年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著作一等獎。參與發(fā)起“重寫文學史”、“人文精神尋思”等知識分子話題討論,并參與策劃“火鳳凰”系列圖書。

目錄

前言

緒論:中國當代文學的源流、分期和發(fā)展概況

第一章

迎接新的時代到來

第一節(jié) "五四"新文學傳統(tǒng)的轉型

第二節(jié) 勝利者的政治抒情:《時間開始了》

第三節(jié) 尋找時代的切合點:《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故事》

第四節(jié) 潛在寫作的開端:《五月卅下十點北平宿舍》

第二章

來自民間的土地之歌

第一節(jié) 民間文化形態(tài)與農村題材創(chuàng)作

第二節(jié) 民間藝術空間的探索:《山鄉(xiāng)巨變》

第三節(jié) 民間立場的曲折表達:《鍛煉鍛煉》

第四節(jié) 民間藝術的隱形結構:《李雙雙》

第三章

再現(xiàn)戰(zhàn)爭的藝術畫卷

第一節(jié) 戰(zhàn)爭文化規(guī)范與小說創(chuàng)作

第二節(jié) 戰(zhàn)爭小說的巨構性探索:《紅日》

第三節(jié) 戰(zhàn)爭小說的傳奇性:《林海雪原》

第四節(jié) 戰(zhàn)爭小說與人性美:《百合花》

第四章

重建現(xiàn)代歷史的敘事

第一節(jié) 確立現(xiàn)代歷史敘事模式

第二節(jié) 家族和歷史的命運組合:《三家巷》

第三節(jié) 舊時代的民間生活浮世繪:《茶館》

第四節(jié) 知識分子的心靈搏斗掠影:《紅豆》

第五章

新的社會矛盾的探索

第一節(jié) "雙百方針"前后的文藝界思想沖突

第二節(jié) 新的矛盾和困惑:《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

第三節(jié) 思想者的苦惱:《望星空》

第四節(jié) 受難者的煉獄之歌:《又一名哥倫布》和《有贈》

第六章

尋求歷史與現(xiàn)實的呼應

第一節(jié) 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的繁榮

第二節(jié) 知識分子英雄形象的再現(xiàn):《關漢卿》

第三節(jié) 知識分子心聲的曲折表露:《陶淵明寫》

第四節(jié) 清官形象的理論與創(chuàng)作:《十五貫》和《況鐘的筆》

第七章

多民族文學的民間精神

第一節(jié) 進入漢語世界的多民族文學

第二節(jié) 民間文學的整理與改編:《阿詩瑪》

第三節(jié) 民族風土的記憶與詩情:《正紅旗下》

第四節(jié) 汲取民間營養(yǎng)的文人創(chuàng)作:《劃手周鹿之歌》

第八章

對時代的多層面思考

第一節(jié) 時代的抒情與個人的思考

第二節(jié) 時代的抒情:《桂林山水歌》與《長江三日》

第三節(jié) 現(xiàn)實的諷喻:《燕山夜話》及其它

第四節(jié) 私人性話語:《無夢樓隨筆》

第九章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文學

第一節(jié)"文化大革命"對文學的摧殘及"文革"期間的地下文學活

第二節(jié) 老作家的秘密創(chuàng)作:《緣緣堂續(xù)筆》

第三節(jié) 壓抑中的生命噴發(fā)與現(xiàn)代智慧:《半棵樹》與《神的變形》

第四節(jié) 年輕一代的覺醒:《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與《波動》

第十章

"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

第一節(jié)"五四"新文學傳統(tǒng)的復蘇

第二節(jié) 痛定思痛的自我懺悔:《隨想錄》

第三節(jié) 年輕一代的覺悟與反思:《死》

第四節(jié)民族命運的自覺承擔:《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第十一章

面對劫難的歷史沉思

第一節(jié) "歸來者"的歷史反思

第二節(jié) 從"同路人"的立場反思歷史:《內奸》

第三節(jié) 對理想主義及其實踐過程的反思:《海的夢》

第四節(jié) 對民族災難的反思:《哎,大森林》

第十二章

為了人的尊嚴與權利

第一節(jié) 文學創(chuàng)作中人道主義思想的興盛

第二節(jié) 苦難民間的情義:《邢老漢和狗的故事》

第三節(jié) 美好理想的憧憬:《哦,香雪》

第四節(jié) 女性激憤的呼聲:《方舟》

第十三章

感應著時代的大變動

第一節(jié) 改革開放政策下的社會與文學的責任

第二節(jié) 呼喚理想的人民公仆:《假如我是真的》

第三節(jié) 小人物命運的悲喜?。骸蛾悐J生上城》

第四節(jié) 人生道路的選擇與思考:《人生》

第十四章

民族風土的精神升華

第一節(jié) 鄉(xiāng)土小說與市井小說

第二節(jié) 大地上涌動著人生的歡樂:《受戒》

第三節(jié) 市井文化的描繪與反思:《煙壺》

第四節(jié) 來自大西北風情的歌唱:《鞏乃斯的馬》和《內陸高迥》

第十五章

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

第一節(jié) 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引進與影響

第二節(jié)"朦朧詩"的新的美學追求:《致橡樹》和《雙桅船》

第三節(jié) 舞臺上的現(xiàn)代藝術嘗試:《絕對信號》

第四節(jié) 小說中的現(xiàn)代意識:《山上的小屋》

第十六章

文化尋根意識的實驗

第一節(jié) 文化尋根意識與文學實驗

第二節(jié)尋根文學的南北呼應:《棋王》和《爸爸爸》

第三節(jié) 來自民間的美好詩情:《商州初錄》

第四節(jié)"探索電影"的文化反思:《黃土地》

第十七章

先鋒精神與小說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先鋒小說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義

第二節(jié) 小說敘事美學的探索:《岡底斯的誘惑》

第三節(jié) 小說語言美學的實驗:《我是少年酒壇子》

第四節(jié) 殘酷與冷漠的人性發(fā)掘:《現(xiàn)實一種》

第十八章

生存意識與文學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新寫實小說與新歷史小說

第二節(jié) 當代生存意識的經典文本:《風景》

第三節(jié) 日常生活的詩性消解:《一地雞毛》

第四節(jié) 對戰(zhàn)爭歷史的民間審視:《紅高粱》

第十九章

社會轉型與文學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社會轉型期的文學特點

第二節(jié) 搖滾中的個性意識:《一無所有》

第三節(jié) 商業(yè)寫作中的反叛意識:《動物兇猛》

第四節(jié) 從小說到電影:《妻妾成群》與《大紅燈籠高高掛》

第二十章

個人立場與文學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無名狀態(tài)下的個人寫作立場

第二節(jié) 個人對生命的沉思:《我與地壇》

第三節(jié) 個人對時代的反省:《叔叔的故事》

第四節(jié) 個人對時代的承擔:《帕斯捷爾納克》

第二十一章

新的寫作空間的拓展

第一節(jié) 新的寫作空間的拓展

第二節(jié) 女性自我世界的空間:《女人組詩》

第三節(jié) 中外文化撞擊的空間:《少女小漁》

第四節(jié) 深層個性心理的空間:《絕望中誕生》

第二十二章

理想主義與民間立場

第一節(jié) 堅持民間理想的文學創(chuàng)作

第二節(jié) 民間宗教與理想的確立:《殘月》

第三節(jié) 語言覆蓋下的民間世界:《馬橋詞典》

第四節(jié) 在民間大地上尋求理想:《九月寓言》

附錄

本教材參考的主要書籍[[作品類:]]

當代作家小資料(1)

當代作家小資料(2)

沒有結束的結語(代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