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太陽》是劉白羽的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了一支解放軍部隊從攻占武漢到進軍湖南的行軍中,師部梁政委、陳師長率隊追擊敵人,遇河水暴漲,敵軍猛烈火力阻擊,還有擁擠和混亂的渡口、敵機的轟炸,第六連與第七連為“誰先過河”發(fā)生爭執(zhí);其間穿插本地籍“解放戰(zhàn)士”“湖南好”的家鄉(xiāng)自豪、與東北籍戰(zhàn)士因不習慣南方氣候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他們在戰(zhàn)斗中精神升華的重建友誼;當年曾經(jīng)為紅軍掌船的老船工,現(xiàn)在又為解放軍掌船并壯烈犧牲;一位只剩一支手卻在這里堅持戰(zhàn)斗的姓黃的老紅軍,前來通報敵情、介紹游擊隊艱苦奮斗情況并作向導,同時得知,部隊的兵團司令當年就在這里戰(zhàn)斗過;最后,俘獲一名敵軍少將。

小說《第二個太陽》1994年獲1986年至1993年度“炎黃杯”人民文學獎,2008年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2019年9月23日,該小說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中文名

第二個太陽

開本

32開

作者

劉白羽

出版時間

2005年1月1日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字數(shù)

約20萬9千字

頁數(shù)

423

定價

23.00元

裝幀

精裝

作品體裁

長篇小說

首版時間

1987年

ISBN

9787020048878

主要人物

秦震、陳文洪、秦白潔、梁曙光等

創(chuàng)作年代

20世紀

作品簡介

小說講述了中國兵團副司令秦震在南下的列車上接到周恩來副主席的電報,要他打聽地下工作者白潔的下落,這使他內(nèi)心激動,白潔是他的女兒,是師長陳文洪的戀人。秦震立即與陳文洪和師政委梁曙光研究,決心粉碎白崇禧的“華中局部反攻計劃”,解救白潔和群眾。這時白崇禧正從廣州飛抵武漢,布置炸毀火車頭和許多要害部位。梁曙光的弟弟梁天柱和幾位鐵路工人,冒著危險把火車頭開走。解放軍也多處突破天險,正面向武漢進攻。梁天柱開了一輛機車把解放軍送進武漢。陳文洪立即率部向監(jiān)獄進發(fā),結果白潔已被敵人提前綁架走了,獄中的難友訴說著她的英勇斗爭事跡。接著他們又尋找梁曙光留在武漢的媽媽,一時也沒有結果,聽到鄰居稱頌著這位堅持斗爭的梁媽媽。

戰(zhàn)爭在向南延伸,南方的炎天酷暑,蚊蟲水蛭和大雨山洪,都給北方的戰(zhàn)士帶來很大困難。進軍中梁曙光得到媽媽的線索,他帶領部隊突入湖蕩,打垮湖匪解救了母親。大軍又由鄂西向湘西挺進,在武陵山脈的峻嶺中與敵軍遭遇,激戰(zhàn)后北方的戰(zhàn)士傷亡很大,敵人卻狡猾逃跑了。在敵關押人的地方,見墻上有“白潔不死”四字,陳文洪請求讓他再指揮作戰(zhàn),終于取得重大勝利,俘虜敵少將司令,但白潔卻在沖出牢房時犧牲。當這消息傳結秦震時,他正在北京參加開國大典,新中國像太陽在東方升起,白潔在陽光里微笑。[1][4]

第二個太陽

作品目錄

序曲第十二章永生之門
第一章暴風雨中的急報第十三章湖上風云
第二章深沉的大地第十四章啟示
第三章情深如海第十五章火種
第四章心潮澎湃第十六章驚雷駭電
第五章追索第十七章音訊杳然
展開表格

創(chuàng)作背景

時代背景

在新時期,隨著政治環(huán)境的淡化,文學開始遠離意識形態(tài),戰(zhàn)爭題材從一個既定的高度下降到一個平面,還原到和其它題材等量齊觀的“文學題材”自身,作家們更加關注生命個體本身,對政權的歌頌的主題不再像“十七年”那樣受到推崇。但是曾經(jīng)參加過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和朝鮮戰(zhàn)爭的劉白羽,他體驗到了建立新中國的艱辛,作者不能忘懷為戰(zhàn)爭犧牲的戰(zhàn)友,所以他對新中國有著“神圣情感”、想用文學家的身份,來歌頌新中國的建立。

創(chuàng)作歷程

寫這部小說可以說是作者一生的愿望。小說由于作品題材太大了,所以很難寫好。怎樣藝術地表現(xiàn)它,而不是僅僅寫出創(chuàng)造十月一日的歷史過程——這是作者寫《第二個太陽》的一大難題。丁玲同志曾建議作者長篇小說,還是寫20萬字到30萬字為好。丁玲給作者很大啟發(fā),所以作者在構思的時候決定把1927年到1949年的革命史濃縮在短短的幾個月之中?!兜诙€太陽》,由于醞釀了多年,所以只用了80多天,就完成了初稿。[1]

角色介紹

秦震

解放軍某兵團副司令,出生于革命之家——父母均為老同盟會會員;他自己則早年進黃埔軍校,投身于革命。他忠肝義膽,滿懷愛國熱情——在讀書時,他多少次為喪權辱國之恥而悲痛欲絕,為精忠報國之志而憤然拍案。心胸開闊、豁達坦蕩——當通往武漢的最后一座橋梁被敵人炸毀、陳文洪誠惶誠恐地等待他的批評時,他不僅沒批評,反而說:“炸掉一座小橋,何足掛齒!謹慎但又機智果斷——每次戰(zhàn)前制定計劃時總是謹小慎微、周密布置,機警地掌握戰(zhàn)爭的動向,機敏地捕捉敵人的舉動,接到前線戰(zhàn)報后,“根據(jù)他的思考立即口授了一份急電,當機立斷,即刻發(fā)出”。在作戰(zhàn)中,他往往事必躬親。關愛士兵——在南下武漢作戰(zhàn)時,他一面命令后勤一定要跟上,一面又擔心許多北方戰(zhàn)士不適應南方的氣候,并半夜查看;當看到戰(zhàn)士們露宿街頭時,他既喜又憂,既為戰(zhàn)士們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所感動,為他們堅持不擾民、苦中作戰(zhàn)的作風感到欣慰,又為他們遭遇這種困苦而擔心難過。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博學多才——在車廂上,他與第一次穿上軍衣的年青人傾心交流,談詩談理想談對革命的憧憬,以樂觀的思想和合理的要求引導他們正確對待革命,對待人生,對待理想。謙遜、淡泊名利——在革命時所想的并不是將來會“論功行賞,封官受祿”。

陳文洪

解放軍某兵團師長,有“闖將”之稱。他“面目英俊,平時沉默寡言,戰(zhàn)時又猛又狠,對人、對事、對一切,都有一股火辣辣的勁頭兒。臨危不亂,當機立斷,身手敏捷,如見到白潔被洪水卷走,便奮不顧身地將其救起。能直面錯誤并勇于改正錯誤,如因受驕傲情緒和急于想救出白潔心理的影響而決策失誤,使幾乎一個連的士兵白白地丟掉了生命后,他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嚴厲的批評和處罰,并在隨后的戰(zhàn)斗中抓獲敵軍少將司令,從而以實際行動改正了錯誤。為人低調,如把白潔從水中救出后就悄悄走開,白潔寫信感謝他并希望認識他時,他也只是淡淡一笑,把信放到一邊。鐘情并用情專一,如與白潔相戀之后,白潔因為他所不知道的工作需要而與之相別,并“一去音容兩茫?!?,但他對她的情感始終如一,得知白潔身陷敵手后,他急于相救,甚至為此而犯錯誤。魯莽、急躁,如通向武漢的最后一座橋被敵人炸毀后,他“一腳踏在鋼筋水泥扭得七零八亂的斷崖上,滿面通紅,怒氣沖沖”,得知敵人妄圖炸毀武漢的計劃后便打算強攻,而沒有考慮到如果這樣做,很可能會出現(xiàn)敵人炸毀工業(yè)設施、屠殺人民之類的嚴重后果;因急于解救白潔而在跳虎坪戰(zhàn)斗中不冷靜,錯誤用兵以至于使部隊遭受損失。[1]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一)

高揚

了革命的英雄主義,歌頌了革命英雄的高尚情懷

小說從解放戰(zhàn)爭中的武漢戰(zhàn)爭起筆,以戰(zhàn)爭進程為經(jīng)線,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人民解放軍渡江南下的廣闊背景下,描寫了秦震、陳文洪、梁曙光、吳廷英等解放軍官兵的感人事跡、豐富的內(nèi)心情感和堅定的革命意志,高揚了革命的英雄主義,同時也歌頌了革命英雄的高尚情懷——革命和解放,本來是集中代表了千千萬萬人的切身利益、和他們血肉相關的,像作品中多次出現(xiàn)的幾個主要人物秦震、陳文洪、梁曙光那樣,他們的生活中,不但有著屬于軍隊這一最強調整齊化一、集體力量的部分,也有著各自的生活內(nèi)容,革命之于他們,并不是抽象理念,而是與他們的女兒和母親,愛情和故鄉(xiāng)等等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們不是沒有個人利益,而是將自己的目的與革命利益天然地融合在一起了。小說結尾寫“白潔在太陽光里微笑”所構成的命運交響曲。這里匯集了周恩來副主席對地下工作者白潔的深摯關懷,兵團副司令員秦震與白潔的父女之情,和師長陳文洪與白潔的戀人之愛等,多角度、多層面地交織著戰(zhàn)爭中革命者強大的精神聯(lián)系。小說還通過秦震一家三代人的奮斗犧牲,陳文洪兄弟三人的流血奮戰(zhàn),和師政委梁曙光母子的無私奉獻,追溯了革命精神的淵源,牽引出難以遏制的歷史沉思,構成了命運交響曲中的華采樂段。小說還行寫戰(zhàn)爭中的靈魂,更難能可貴的是寫靈魂中的戰(zhàn)爭,從而突出地顯現(xiàn)了秦震、陳文洪和梁曙光等威武生動的“軍人魂”,改變了過去“戰(zhàn)史為經(jīng),人物為緯”的浮面結構模式,使軍事文學真正成為“人學”意義上的文學和人生啟示錄,這就大大擴大了作品的藝術內(nèi)涵,提高了作品的思想品位。

(二)形象地說明了中國人民的“勝利是怎樣得來的”

不管是秦震,還是陳文洪,都總是處在克制和躁動的撞擊之中,不僅僅是白潔的遇難給他們心頭籠上抹不去的陰影,還有戰(zhàn)斗中發(fā)生的一切。勝利,并沒有給他們以忘我的陶醉,相反,戰(zhàn)場指揮的失誤,對于同志的錯誤處理,對于革命隊伍內(nèi)部出現(xiàn)的不良現(xiàn)象的敏感,卻使他們常常陷入自審和悔恨之中。對于他們,戰(zhàn)勝自己的過錯并不就比戰(zhàn)勝敵人容易,而是先自勝然后方能勝人。勝利者在寫歷史,歷史也在寫勝利者,有一份輕慢,就有一份教訓,有一份愚昧,就有一份懲罰,創(chuàng)造者們在做出最大的創(chuàng)造之時,也常常招來最大的報復,由自身局限和歷史局限招來的報復——不管打開前面的哪一扇門,總是帶著血污和眼淚的。歷史就是這樣“多情而又無情”;作者把書中的一個重要情節(jié)白潔的犧牲設計在新中國宣布成立之后,也表達了作者對中國革命的這樣一種深刻的思考:革命的道路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革命以后還會有曲折、反復和犧牲。董天年與秦震談話中那“勝利不是結尾而是開頭”所包含的‘得天下易而治天下難’的感悟和議論,以及送別秦震時要他在任何情況下都應堅持革命道德和革命良心的囑托,都顯示了一個老布爾什維克深邃的政治眼光和憂國憂民的耿耿忠心;秦震到棚戶查訪,登臨漢江大橋緬懷往昔,以致心臟病猝發(fā),病中更回憶了父母的犧牲和自己的出走,覺得勝利的歡呼聲仿佛是對犧牲者“天穹的回響”。小說第十八章寫他占領了常德,猶如一個長跑運動員,他一方面充滿歡樂,一方面又若有所失。仿佛覺得勝利也不過如此,真正有意義的是拼搏本身,拼搏本身才是最壯麗的。作品末尾他在蒼茫黃昏的天安門前為紀念碑奠基,仿佛有憂傷悱惻的哀樂聲云霧一樣彌漫開來,籠罩在這片廣場之上。這些都不只是對勝利的淺層次的歡欣,而是經(jīng)過漫長歲月的沉淀和思索以后,對勝利的慘重代價的祭奠,它包含的是一種更為復雜和超越的感情”,都是作者在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表達對歷史的思考?!兜诙€太陽》記敘的是一支以秦震為首的兵團部隊南下武漢、湖南的進程,時間跨度僅僅幾個月。但是作者沒有單純寫這支隊伍的行軍打仗,而是在其間穿插了大革命、中央蘇區(qū)、長征、延安以及東北解放戰(zhàn)爭等幾個人民革命史上的重要時期。這恐怕不僅僅是作者出于節(jié)省篇幅的一種構思上的考慮,而是體現(xiàn)了作家這樣一種對中國革命勝利的認識和評價: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所以能走到今天,實現(xiàn)了從一個舊時代到一個新世紀的大跨越,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所領導的二十幾年的革命戰(zhàn)爭是不可能的。[2]

藝術手法

(一)構思巧妙

小說構思頗為巧妙,突出的表現(xiàn)一是雖然所描寫的僅僅是解放軍一個兵團從攻占武漢到進軍湖南這一段時間的戰(zhàn)斗經(jīng)過,事件的時間跨度也不過3個月,但沒有單純寫這支隊伍的行軍打仗,而是還涉筆大革命、長征等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所展示的具體環(huán)境也沒有僅僅限于戰(zhàn)場,而是隨戰(zhàn)事的發(fā)展推移,依人物的現(xiàn)實與歷史行蹤而變換,從武漢到延安、北京,從而在歷史和現(xiàn)實的交錯描寫中展現(xiàn)中國革命幾個重要階段的連接和延續(xù)。小說也因此而顯得內(nèi)容豐富、底蘊深厚。二是有關秦震“率梁、陳師攻占武漢、轉戰(zhàn)湖南追擊逃敵的艱苦、苦苦尋覓解救從事地下工作身陷牢獄的愛女白潔的焦躁等情節(jié)的設置,都較好地剖析出一位兼具杰出指揮員和普通人子、人父雙重性格的復雜而深邃的人物內(nèi)心世界。三是把烽火征程與情感波瀾交織在一起,甚至于以人物的情感活動籠罩和包容情節(jié)線索:小說第一章‘暴風雨中的急報’著重講的是秦震收到急電,要他探聽女兒黛娜(即白潔)的下落,并設法營救,這是作品中第一個重要細節(jié),小說的結尾,不是以大的歷史事件為壓軸,仍然是以個人情感的延伸,秦震和妻子對白潔犧牲的沉痛哀悼為終結。秦震對于女兒的思念和回憶,既是他個人的感情世界的一個支點,也是全書的一個支點。

(二)雙線并行、注重對戰(zhàn)爭中的人的刻畫

小說有兩條線索:解放軍大軍南下與尋找、營救在敵巢里行蹤不明的白潔,通過前者,小說反映了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的軍事斗爭,通過后者,小說展現(xiàn)了戰(zhàn)爭生活實際存在的另一側面——人情倫理、信念情操等,如秦震與白潔的父女之情、陳文洪與白潔的戀人之愛、周恩來與白潔的長幼之親,從而揭示了戰(zhàn)爭參與者的人情、人性,剖析了這類情感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對人的思維行動的影響和制約,甚至導致像陳文洪那樣的高級軍事指揮人員出現(xiàn)指揮失誤,展示了革命者和軍人如何經(jīng)受了這種難以自持的嚴峻考驗,從而使自己的情操得到升華、使理想信念閃現(xiàn)出光輝的“煉獄”歷險。除這兩條主線外,小說還穿插著梁曙光尋找母親和渴望與母親重逢以及秦震、梁曙光、陳文洪等此前的革命活動等“支線”,這些“支線”扭結在主線上,交織發(fā)展,從而從比較深廣的層面對歷史作出了概括。

(三)多方面地描寫人物

小說一改軍事題材小說常見的注重描寫“軍事對抗和戰(zhàn)役進程”的寫法,“把重心轉移到人物命運、人情倫理和信念情操等方面”,并且注重多方面地描寫人物。

(四)巧設情節(jié)

小說巧妙地設置了秦震率陳文洪和梁曙光等攻占武漢轉戰(zhàn)湖南追擊逃敵的艱苦、苦苦尋覓解救因從事地下工作而身陷囹圄的愛女白潔的焦躁等情節(jié),較好地剖析了秦震作為一位杰出指揮員、普通人子和人父雙重性格的復雜而深邃的內(nèi)心世界,進而塑造了一個為了新中國這第二個太陽的誕生而領導人民沖破黑暗的無數(shù)軍事家的典型代表。

(五)抒情色彩濃重

小說文筆飽含情感,如“長江白嘩嘩的,在陽光下閃出耀眼的亮光。它剛剛穿過三峽,奔騰呼嘯,噴涌而出,那鋼鐵一樣灰藍色的江流,以驚人的速度在飛旋,在狂瀉,這是多么神情激蕩、氣勢浩瀚的江流?。≈袊哪赣H的江流??墒?,此時此刻,母親的情感是多么錯綜復雜,思緒萬千呀!自從盤古開天辟地以來,它流過多少乳汁,又流過多少血淚?她好像來不及改換心境,她一刻鐘以前在上游還沖擊著人間的苦難、熬煎、饑饉、死亡,而現(xiàn)在陡然一眼看到遼闊的楚天楚地,換了人間。她似乎在喘息,想平靜一下,甚至想泰然微笑,但不能夠,上游苦難的激流又推涌而來,于是,她來不及向遠方來的親人打個招呼,就浪濤旋卷,波光閃爍,漂流而下了,像在焦灼地顫悸,又像在歡樂地顫悸?!彼銓懥俗髡邔ψ鎳赣H的熱愛、對大自然的贊美、對歷史的思考、對戰(zhàn)爭的厭惡、對和平生活的向往情感內(nèi)蘊豐富;又如,“戰(zhàn)士的心就是這樣豁亮,濃霧遮不住,冷雨澆不滅,江風吹不透,夜深人靜,一盞明燈,戰(zhàn)士的心就是這樣豁亮?!薄笆菢屃謴椨辏覜_敢拼,是血光火影,他能打能殺,可是,這大自然的暴虐,他跟誰去搏去斗!”“難道這脈脈含情,回環(huán)彌漫的霧,就是對我的回答嗎?是的,為了這個天空,這個大地,這個民族的崛起,長江流了幾百年幾千年的血淚??!你聽,江濤在嗚咽,你聽,江濤在吶喊,你聽,江濤在呻吟,”這些像詩的語言,情感澎湃。情節(jié)大起大落,“勢能”大,如戰(zhàn)爭的勝利、新中國的建立、梁曙光母親的找到等情節(jié)充滿喜“情”,吳廷英的被冤判以及獻身、白潔的情況若隱若現(xiàn)以及犧牲充滿“悲”情,悲喜交加,驟起驟落,情感蘊蓄和釋放充分,從而使得小說充滿了強烈的抒情性。

(六)注重描寫景物

小說注重描寫景物,或以景渲情,或以景創(chuàng)造氛圍,或以景襯托人物的喜怒哀樂?!坝隄竦那宄靠諝饽菢有迈r,整個天空和大地都籠罩著一片蔚藍色,這顏色使人想到朝露盈盈的牽牛花,好像這種花撒遍原野。微風像柔軟的絲綢在四處飛散,吹上臉頰,透入脖頸,流遍全身,多么清爽宜人的清晨呀!”——這段文字描寫了雨后早晨的清爽與清新,營構了一種祥和與安靜的氛圍,一方面與后文描寫戰(zhàn)爭的殘酷做出鮮明的對比,一方面又委婉含蓄地揭示了秦震對安寧、平和生活由衷的喜愛,并由此突顯了主人公強烈希望戰(zhàn)爭勝利結束而勇往直前、犁庭掃穴的英勇氣概。總之,這部作品的描寫景物可以說是收到了一箭多雕的功效。

(七)敘述方式多種多樣

小說運用順敘敘述解放軍南下武漢作戰(zhàn)和尋找、解救白潔等,運用倒敘、插敘敘述秦震的身世、陳文洪與白潔的愛情等情節(jié),從而,使得小說擺脫了單一敘述方式所帶有的枯燥無味,又避免了“天馬行空”的傾向。

(八)語言形象生動

小說如詩一樣注意“煉”字,語言形象生動,除了以上列舉的那些外,還有很多,如“曙光,就是針掉在大海里也要撈起來!”“猛然間像有一萬堵陡峭的山崖向他身上壓倒下來,他一松手,電話耳機跌落下去,給電話線吊著,垂在空中轉了幾轉?!?/p>

作品評價

《第二個太陽》是一部典型的舊有“五老峰”(即老題材、老故事、老人物、老觀念、老方法)模式小說。

——成都大學中文系教授鄧經(jīng)武

《第二個太陽》的成功為軍事文學的創(chuàng)作提供新的經(jīng)驗和啟示。

——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委員范詠戈

2019年9月23日,該小說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3]

作者簡介

第二個太陽

劉白羽,1916年生,北京人。1936年畢業(yè)于北平民國大學中文系。曾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國務院文化部副部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部長、《人民文學》雜志主編。1936年開始發(fā)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第二個太陽》《風風雨雨太平洋》,散文集《紅瑪瑙集》《借葉集》,短篇小說集《草原上》《蘭河上》《太陽》《幸?!返?。《第二個太陽》,1987年11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