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生于臨沂,2000年參與《下半身》詩歌運動,曾在《人民文學》《大家》《芙蓉》《天涯》等刊發(fā)詩及小說,臨沂市工商局批發(fā)城分局工作。

2018年6月10日,獲評2017年度“磨鐵詩歌獎”“十佳詩人”。

外文名

Xuanyuanshike

出生日期

1971年

民族

漢族

國籍

中國

職業(yè)

詩人

代表作品

組詩《贈李白》

主要成就

2012年度(第十屆)“茅臺杯”人民文學獎

基本信息

通常人們都把軒轅軾軻看成“前衛(wèi)詩人”、“先鋒詩人”,或者更直接的是把他看成“下半身”里的骨干詩人之一。我一直對“前衛(wèi)”和“先鋒”的概念不甚了了,因為我覺得在中國的詩歌現實里“革命”這個詞可能比什么“前衛(wèi)”和“先鋒”更準確一些。至于“下半身”這個詞從第一次出現就被誤解了,所以這個比較適合留給評論家去討論,我這里就不討論它了。我覺得軒轅軾軻的詩歌是非常觀念性的,他經常干著解構的工作,其解構對象也非常寬泛:從成語到俗語,從親戚朋友到單位組織,從傳統(tǒng)到社會……幾乎我們生活里面對的一切,他都有興趣瓦解一把,但是他的瓦解僅僅是瓦解了而已,因此我更愿意把他看成一個革命性的紅色詩人,你也可以稱他為紅色的堂吉訶德。

軒轅軾軻對自己是了解的,對自己的詩歌也非常了解,所以他的詩歌里有時會流溢出一縷淡淡的絕望:“是生活的時候/也是只生而不活的時候/是我們的時候了/更是我們什么都不是的時候(《時候》)”。正是這種小絕望,才叫我們看見了軒轅軾軻的認真,我個人覺得如果一個詩人自信到沒有懷疑的時候才是失敗的。軒轅軾軻對自己的詩歌毫無疑問是有懷疑的,因為他已經一年多沒有寫詩了。

其他信息

這里介紹的《需要》可以看作對軒轅軾軻本人及其詩歌的詮釋。我們的社會提倡的思想解放也好,破除陳規(guī)也好,都在指出我們要破除舊觀念。很多人在談建設的時候,好像總以為不能建設新就別破壞舊的。我個人認為還是先破壞舊有的觀念比較好些,因為很難相信舊觀念能產生新世界。我想軒轅軾軻及其詩歌就是我們詩歌建設所需要的一把破壞之斧。

軒轅軾軻喜歡交朋友,酒量大酒德高尚,有著清秀的外表,慣于為愛情煩憂,遇見乞討者,其施舍標準通常為人民幣2元整。

獲獎作品

12月11日,2012年度(第十屆)“茅臺杯”人民文學獎頒獎典禮在中國現代文學館隆重舉行。臨沂青年詩人軒轅軾軻的組詩《贈李白》榮獲人民文學獎詩歌獎,成為10年來繼莫言、張煒、東紫、路也等人之后獲此殊榮的第6位山東籍作家,這也是臨沂有史以來獲此獎項的首位詩人。

評委會對他的授獎辭是:在當前的詩人寫作方式中,軒轅軾軻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文本。他的詩歌以密集的語言將中國古典文化和現代生活意象有機地結構為生動的詩歌篇章。他的作品思維敏銳,手法簡潔,凸顯了后現代語言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