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樹茂(1933—1993),男,編審,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1933年12月出生于山東省萊西市茂芝場村,曾擔任過青島市文聯(lián)主席、山東省作協(xié)副主席、《海鷗》文學雜志主編等職。著有長篇小說《漁島怒潮》、《漁港之春》、《常樂島》,中短篇小說《牲口的風波》、《小艄公鬧海》等50余篇,其中《漁島怒潮》被改編成電影。

中文名

姜樹茂

性別

出生日期

1933-12

去世日期

1993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山東省萊西市茂芝場村

主要成就

《漁島怒潮》

代表作品

漁島怒潮、漁港之春、常樂島、牲口的風波、小艄公鬧海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57年肄業(yè)于山東大學夜大中文系。1949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嶗山縣工作隊員、稅收員、文書、調研員,《海鷗》雜志編委、主編,青島市文化局黨組副書記、文化局副局長,青島市文聯(lián)主席、黨組書記,編審。山東省作協(xié)第三屆理事、第四屆副主席。1954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著有長篇小說《漁島怒潮》、《漁港之春》(上、下冊)、《常樂島》,兒童故事集《園藝姑娘》,短篇小說集《捕魚的人》,《姜樹茂中短篇小說選》等。[1]

創(chuàng)作故事

他自小家境貧寒,初中讀了不到一年,參加革命時才15歲。由于工作的需要,經常把遇到的新人新事寫成新聞通訊發(fā)表在報紙上,繼而又寫了許多人物特寫。他把古人講的“才需學也,非學無以成志,非志無以廣學”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堅持上完業(yè)余大學中文系,并且積極練習寫作。1954年春天,他在《青島文藝》上發(fā)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牲口的風波》。之后,又陸續(xù)在當時有影響的刊物《萌芽》、《文藝月報》上發(fā)表《小會計》、《兩個女人的命運》、《評級》等多篇小說,出版了兒童故事集《園藝姑娘》、短篇小說集《捕魚的人》。也許是因為他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在海邊工作,跟漁民結下深厚的情誼,之后又長期生活在青島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出門是海,抬頭見海,進一步與海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愛大海。有人說他“筆下沒有大海浪花就沒有激情,心里沒有勤勞純樸的漁民形象便失去了創(chuàng)作沖動”。

其他作品

《漁島怒潮》

從1959年開始醞釀,1962年12月完成,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小說主要描寫1947年國民黨反動派向山東解放區(qū)發(fā)動重點進攻時,逃亡的漁霸與匪特里應外和,竄回龍王島,進行反攻倒算,島上漁民為了徹底消滅敵人,保衛(wèi)勝利果實,同公開的和暗藏的敵人展開了一系列錯綜復雜的斗爭,終于粉碎敵人的陰謀,消滅了反革命武裝,使龍王島重獲解放。小說塑造了漁救會長王四江、漁霸頭子遲龍章以及兒童團長海生和鐵蛋、春栓、大貴、桂花,還有麻子副官、小白鞋、二刁蛋等眾多鮮活的人物形象,出版后在讀者中引起較大反響,成為當時為數(shù)不多的暢銷書之一。

《漁島怒潮》共出3版,曾出版過英譯本。每次再版,他都會作較大的修改。因為他總覺得,一個作家對待自己的作品要持嚴肅態(tài)度,要對讀者負責,盡量使其作品完善些。

《漁港之春》

是他計劃中“漁村三部曲”的第2部長篇小說,全書共60余萬字,分上下冊,1978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有的評論家認為,這部小說是“真正調動作者現(xiàn)實生活體驗的全部積累從事創(chuàng)作的成果?!北M管時代烙印比寫《漁島怒潮》明顯,但“藝術上卻勝過一籌”。由于這部長篇寫于“文革”后期,時代烙印打得很深,從而使不少人物性格在描寫上失去一定尺度,也使正面人物和英雄人物的性格減少了應有的光彩。文學始終脫不了政治因素的影響和社會關系的制約,囿于時代局限,這個失誤是很顯然的,因而大大影響了作品的真實性和趣味性。

文學創(chuàng)作

他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追求、尋找,而又沒有終點的常新的創(chuàng)作過程,他的中篇小說《小梢公鬧?!吠ㄟ^“出海”、“斗鯊”、“遇險”等情節(jié)描繪,在頻歷險情中展示老梢公寶刀不老,水根和沙春雛鷹展翅,表現(xiàn)他們在新時期奮發(fā)向上,知難而進,銳意騰飛的時代精神。他在這期間創(chuàng)作的《漁家》、《兩幅畫》、《市場內外》、《兄妹倆》、《流逝歲月》等一組作品,強調了人格的道德力量,展現(xiàn)了年輕一代更富于向前看的精神,也特別強調了對歷史過錯的徹底自省態(tài)度。

漁村三部曲

1989年的春天,他完成了“漁村三部曲”的第3部長篇小說《常樂島》。《常樂島》是描繪改革開放年代漁島的生活。與《漁島怒潮》、《漁港之春》相比,則完全是另一種味道,別一種境界。這里沒有那種凌厲拔揚、驚天動地的“怒潮”之象,而是在仿佛世外桃源般寧靜平和的時空中,表現(xiàn)一種悄悄涌動的時代之潮,變革之潮。正是這一時代性的變革之潮,最終打破了常樂島的靜謐,將這個“世外桃源”推到了充滿挑戰(zhàn)和機遇的時代面前。他在這部長篇里,寫了一些各有特色的常樂人,最典型的是老壽星、黃廣興、魏淑貞、鄭春江和黃月華。他們分別代表了常樂島的5類人,而這5類人構成了常樂島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漫長而富有層次感的歷史畫面。

1991年《常樂島》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有評論說《常樂島》較前兩部在貼近生活、塑造人物、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內涵等方面,均有超越。

“創(chuàng)作是神圣的使命。作家必須持嚴肅態(tài)度,牢記社會的責任,歷史的責任,深刻地描繪和展現(xiàn)社會本相,展示生活真實,激起人們最真摯的情感,才能不辱使命?!边@是他在創(chuàng)作中傾其一生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