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泮溪(1914—1978),男,字質靈,山東省昌邑市人。1940年畢業(yè)于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中文系(學籍為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先在銀行當文書,后到西南聯(lián)大附中任教員??箲?zhàn)勝利后,應聘到山東大學任教,歷任山東大學文學院秘書、中文系現(xiàn)代文學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中文系副教授。其間,他還兼任山東大學《文史哲》編委、《山東文藝》編委、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濟南市政協(xié)委員等職。他在山東大學執(zhí)教40年,講授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文學概論、魯迅研究等多門課程,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為現(xiàn)代文學研究、尤其是魯迅研究付出了畢生精力

成就

劉泮溪長期從事現(xiàn)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他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理論指導,以現(xiàn)代文學為基礎,以魯迅研究為方向潛心學術探索,在魯迅研究方面有較高造詣,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53年,在山東大學校長華崗的倡導和主持下,由劉泮溪和孫昌熙、韓長經三人組成課題小組,在中文系開設了“魯迅研究”專題課,此為全國高校教學之首創(chuàng),后又將授課講義整理編寫成《魯迅研究》一書,劉泮溪承擔了全書大半部分內容的寫作,特別是雜文部分。該書于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由香港波文書店翻印。此書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問世的以馬克思主義觀點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魯迅思想和創(chuàng)作的專著,在學術界影響頗大。60年代初,劉泮溪應邀參加教育部組織領導、周揚主持、唐韜任主編的全國高?,F(xiàn)代文學史教材的編寫工作,他負責編寫解放區(qū)文學部分,該教材即《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此書是新中國第一部統(tǒng)編的現(xiàn)代文學史,對現(xiàn)代文學研究和高校現(xiàn)代文學史教學影響很大,后來成為全國高校的通用教材。

論文

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劉泮溪始終是一位不倦的探索者。他在授課之余,總是不停地搜集新資料,不斷地思考新問題、探索新領域。特別是在魯迅研究方面,他善于博采眾長,集思廣益,同時又能獨辟蹊徑,開創(chuàng)新意,對魯迅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進行綜合分析與客觀評判,形成自己獨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和觀點,故其研究成果令學術界同行所矚目。他在《文史哲》上發(fā)表了系列研究魯迅的論文,有的后被收入國家出版管理局版本圖書研究室編選的《魯迅思想研究資料》中。此外,他發(fā)表于《文史哲》的《瞿秋白論文學發(fā)展過程》、《瞿秋白的〈餓鄉(xiāng)紀程〉和〈赤都心史〉》等文是研究瞿秋白的頗有價值的力作,而發(fā)表在《山東大學學報》上的《趙樹理的創(chuàng)作在文學史上的意義》,則可看作是繼周揚《論趙樹理》理之后又一篇令人注目的論文。

對文藝理論的研究

劉泮溪除致力于魯迅研究和現(xiàn)代文學研究外,對文藝理論也頗有研究,是新中國較早從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學者之一。他在北京大學讀書期間,接受過西方文藝理論的教育,同時也接觸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特別是在40年代初通過西南聯(lián)大附中地下黨組織讀到了毛澤東所著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使他進一步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和理論原則的理解,明確了革命文藝發(fā)展的正確道路和方向。50年代初,他應邀參加了全國第一次高等學校文藝理論研討會,回校后他根據會上制定的文藝教材新提綱,深入研究了文藝學的許多新課題,編寫了新的文藝理論講義,并親自講授“文藝概論”課,此后文藝學逐漸成為山東大學中文系的必修課和主要專業(yè)之一。他在文藝理論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被收集在1959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論小集》中。

民間歌謠與劉泮溪

另外,劉泮溪還對詩歌特別是對民間歌謠有特殊的愛好。早在西南聯(lián)大讀書和在昆明工作期間,他就曾搜集整理過當地少數民族的歌謠?;氐缴綎|后,他又著意搜集山東、河北一帶民間歌謠,他利用節(jié)假日到鄉(xiāng)村采風,也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征集。這些民歌不僅為他撰寫詩論、詩評提供了依據,同時也為他研究現(xiàn)代文學提供了豐富材料。他常常運用親自搜集來的民歌分析闡明文藝與生活、與人民大眾的關系等一系列理論問題,生動形象,深入淺出,較具說服力。他的大學畢業(yè)論文《從“詩界革命”到新詩》就是由朱自清先生指導寫成的一篇優(yōu)秀詩歌研究論文,該文較早提出并闡釋了“五四”新文學與近代文學的歷史承繼關系。后來他又在報刊上陸續(xù)發(fā)表過多篇詩評和詩論,諸如《論黃遵憲的新派詩》、《從冀魯民謠看中國封建農村的婦女》、《論魯迅的詩歌》、《讀郭沫若的〈女神〉》等。

對文學界的貢獻

劉泮溪在他生命的最后兩年里,除培養(yǎng)青年教師外,主要是參加國家出版總局組織領導的《魯迅全集》的注釋工作,具體負責《故事新編》的注釋,為此他耗盡了生命的最后時光。他以高度負責的精神投入這項工作,雖身患重病,仍堅持撰寫注釋材料,參加注釋工作會議,并將自己多年積累的魯迅研究珍貴資料無保留地提供給注釋小組使用。令人遺憾的是,他沒有來得及看到他參加注釋的新版《魯迅全集》出版,就于1978年2月17日與世長辭了。然而,他為魯迅研究、為現(xiàn)代文學研究、為祖國的教育事業(yè)所作的貢獻,將永載學術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