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張頤武對后知識分子做出了如下界定:“他們是在昔日的文化邊緣處崛起的,他們能夠洞察并引導大眾的無意識和欲望,能為大眾文化所寵愛,是‘媒介’的掌握者。”

趙勇:“這些媒介的掌握者應該叫做媒體從業(yè)者。”

出處

張頤武:“他們是在昔日的文化邊緣處崛起的,他們能夠洞察并引導大眾的無意識和欲望,能為大眾文化所寵愛,是‘媒介’的掌握者。他們正像王朔的一篇小說中的一個人物所言,‘我知道,能被最廣大的群眾所接受的就是高級的。譬如相聲、武俠小說、傷感電影、流行歌曲、時裝表演諸如此類。這就是我,和知識分子迥然不同的,一個俗人的標準。我為此而驕傲?!@種‘俗人’的標準使他們可以把握大眾當下的‘狀態(tài)’,提供可靠的文化產(chǎn)品,他們也就成了投資人及廣告商理想的投資對象。他們可以和大眾溝通,也可以與各種不同的話語對話,他們變成了文化話語的中心。正像一項預測所認定的,中國大陸今后最熱門的文化職業(yè)是制片人、音樂制作人、文化經(jīng)紀人、形象設計師、發(fā)行人、美術設計者等,也許還應添上報刊的記者等。他們都不再是經(jīng)典的知識分子,而是‘媒介’的掌握者。”

趙勇:“準確地說,這些媒介的掌握者應該叫做媒體從業(yè)者,當然,由于他們中的許多人也是從原來的知識分子陣營中分化而來的,所以把他們看做知識分子傳媒化的第一股力量并不離譜。同時,也正是由于這股力量在媒體中的安營扎寨,才有了后來的知識分子與媒體的廣泛合作。這種合作構成了知識分子傳媒化的第二股力量。”(出自《當代文壇》2009年第2期)

歷史淵源

90年代中后期開始,由于大眾媒介的迅速崛起和大眾文化的迅猛發(fā)展,一些文化人開始了與大眾媒介的親密接觸,知識分子傳媒化的問題初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