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牡蒿(學名:Artemisia parviflora)為菊科蒿屬的植物。分布在阿富汗、緬甸斯里蘭卡、尼泊爾、印度、克什米爾、錫金以及中國大陸的云南、青海、西藏、陜西、湖北、四川、甘肅等地,生長于海拔2200米至3100米的地區(qū),常生長在草叢、坡地、林緣或路旁等。

中文名

西南牡蒿

菊科(Asteraceae)

拉丁學名

Artemisia parviflora

植物界

春黃菊族 Anthemideae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亞綱

菊亞綱Asteridae

菊目(Asterales)

別名

小花牡蒿

亞科

管狀花亞科

蒿屬(Artemisia)

亞屬

龍蒿亞屬

西南牡蒿

命名者及年代

Buch.-Ham.ex Roxb.

分布區(qū)域

甘肅,湖北,青海,陜西,四川,西藏,云南

牡蒿組 Sect. Latilobus

牡蒿系 Ser. Japonicae Krasch. ex Poljak.

亞族

龍蒿亞屬 Subgen. Dracunculus

形態(tài)特征

植株: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時成半灌木狀。

根:主根明顯,有時稍粗大,紡錘形,木質(zhì),側(cè)根多或少數(shù);根狀莖稍粗,直徑3-10毫米,稀可達30毫米。

莖:莖多數(shù)或少數(shù),成叢,稀少單一,高40-80厘米,有縱棱,紫褐色或暗褐色,下部半木質(zhì)或木質(zhì),上半部有分枝,枝多而細,斜向上展;莖、枝初時被黃色或褐黃色短柔毛,后漸稀疏或無毛。

葉:葉紙質(zhì),上面無毛,背面初時被黃色或褐黃色柔毛,后脫落;莖下部葉卵形、橢圓狀卵形,長2-3厘米,寬1.5-2厘米,二回羽狀深裂或近全裂,每側(cè)裂片2-3枚,裂片橢圓形或近匙形,長1.5-2.5厘米,寬0.5-1厘米,再成羽狀2-3深裂,小裂片披針形,或為深裂齒,葉柄長2-3厘米;中部葉變化大,倒卵狀匙形、扇形或楔形,長2-3厘米,寬0.5-1厘米,自葉上端向葉基部斜向3-5深裂至全裂,裂片線形、線狀披針形或線狀倒披針形,長0.5-1厘米,寬1-2毫米,先端尖,不再分裂或有時再分裂,具1-2枚小裂齒,近無柄,基部有小型的假托葉;上部葉3深裂或不分裂,基部假托葉小或不明顯;苞片葉不分裂,線形或線狀披針形。

花:頭狀花序多數(shù),小,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徑1-2毫米,無?;蛴卸坦?,常有小苞葉,下垂,在莖端及細的分枝上排成穗狀花序或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并在莖上組成略狹窄或中等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略短小,花冠狹圓錐狀或狹管狀,檐部具2-3裂齒,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4-10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藥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有短尖頭或不明顯,花柱短,先端稍膨大,2裂,不叉開。

果:瘦果長圓形。

花果期:8-10月。

生長環(huán)境

生長于海拔2200—3100米地區(qū)的草叢、坡地、林緣及路旁等。

分布范圍

產(chǎn)于陜西(南部)、甘肅(南部)、青海(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云南及西藏。阿富汗、克什米爾地區(qū)、印度、尼泊爾、錫金、緬甸、斯里蘭卡等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尼泊爾。

西南牡蒿

主要價值

醫(yī)藥用途

西南牡蒿可入藥,有清熱、解毒、止血、祛濕作用,還可代替“青蒿”(即黃花蒿)入藥。

西南牡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