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榮(1849—1919年),又名喜云,廣東大埔縣人。

1872年到馬來亞檳城當小販,繼轉(zhuǎn)怡保太平市區(qū),當中藥店的記賬員。后承頂這間中藥店,改名杏春堂。隨著商務的發(fā)展,在怡保和檳城設分店,經(jīng)營典當業(yè)。致富后,在大埔、潮州、汕頭,以及新加坡、檳城等地捐建10余所學堂;還資助檳城南華醫(yī)院、玻璃池滑療養(yǎng)院,以及在北京、汕頭和潮州等地設立的貧民醫(yī)院。1907年捐資購買數(shù)十萬擔米糧,平糶給大埔縣的饑民。同年被清廷委為駐檳榔嶼副領(lǐng)事。1911年委為駐海峽殖民地代總領(lǐng)事。武昌起義后自行引退,息影檳城家園。

人物生平

戴春榮,字忻然,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廣東大埔縣茶陽鎮(zhèn)安樂汶上人。父教裕,字斐如,家居敦孝友。幼喪母,家赤貧,乃赴馬來亞,初為人掌簿記,所得微薄,盡寄回家奉養(yǎng)父親及繼母。后自創(chuàng)商號經(jīng)營,運籌帷幄,得心應手,收入頗豐。[1]

自幼聰敏,善于經(jīng)營,特重信譽。他常自言:“生平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不喜居奇,不喜兼并,唯篤守先儒‘誠實’二語,貫以初終。商場起落,倏忽萬變,能數(shù)十年處境坦夷,不遇傾躓,悉由斯道?!彼m從商,仍手不釋卷,關(guān)心時局,洞悉國家大事;熱心教育,樂施公益。[1]

光緒二十七年(1901)春清末興辦新學風起,即捐資15萬元,興辦潮州、大埔、新加坡、檳榔嶼等地10余所學校,繼而捐3萬余元,在北京、潮州、大埔等地設立藥局,施藥濟貧,并購置產(chǎn)業(yè)生息,以供每年費用。另外,還購置潮州西門義山,以葬旅人棺柩;捐建坪沙安溪橋、樂土新橋,修道路、置渡船等。其捐建的本鄉(xiāng)崇和學校,高薪聘請良師,學費全免,并一力承擔辦校所有費用。

光緒三十二年(1906)大埔發(fā)生大饑荒,捐輸大米數(shù)十萬石平糶,惠及本縣及鄰省饑民,并設站點施粥,萬民感戴。手書訓誨子孫云:“天地之寶,當與天下共分之,分中應為之事,當視力之所及勉而行之,幸處富足之地而不善其用,借天地之財成一己之德,何其愚乃爾!”清政治考察大臣戴鴻慈赴南洋考察,聞春榮名事,大為贊賞!

光緒三十四年(1908)戴鴻慈任法部尚書,在北京籌建模范監(jiān)獄,春榮首助3萬元。清廷以春榮為僑民信仰,委其為二品道員,謝不赴命。其后朝廷又任命其為檳榔嶼領(lǐng)事兼新加坡總領(lǐng)事。

民國八年(1919)病逝,享年71歲。[1]

家族成員

關(guān)系人物備注
戴教裕字斐如,家居敦孝友。
——戴春榮幼時逝世。
繼母
長子戴培基字芷汀,曾任福建寧洋知縣、龍巖知州、象州知府等職,民贈“萬古風清”匾。
次子戴培元(1886-1944),字淑原,性敏慧,學通中西,書法文章得古人精髓。年二十,值清廷征辦賑務,當?shù)酪耘嘣],迭著勞績,奏充為法部員外郎,嗣任檳榔嶼領(lǐng)事翻譯官。造福國僑,敦睦邦交。民國成立,繼父職,先代理檳榔嶼領(lǐng)事。民國六年(1917)實任檳榔嶼領(lǐng)事官。深知國要強,必先興學。秉承父志,捐巨資在國內(nèi)外興辦學校,并馳電祖國,聘請名教師往南洋,以樹華僑教育楷模。凡國內(nèi)外學校至檳榔嶼募捐者,培元定當仁不讓,慨予樂助,大抵小學500銀元,中學1000銀元,使籌辦者得以襄成,經(jīng)費困難者得以維持。他為修橋筑路,賑恤水旱兵災,亦莫不慷慨輸將。政府以其能造福國僑,敦睦邦交,特頒三等嘉禾勛章勉之。培元性好客,座上常滿,故有“小孟嘗”之稱。民國八年(1919)夏值歐戰(zhàn)初停,檳城存糧缺乏,米價狂漲,人心惶惶。貧民迫于饑餓有乘機劫掠者,英政府施以兵力。而富商巨賈,又避匿不出,僑情危急。培元時因父喪,居家守制,聞訊急出而勸諭僑眾;一面請于政府,米照舊價平賣,而政府堅持不可。于是召集僑商開會,討論解決辦法。培元建議僑商平糶,并首捐5萬元為倡,繼而登富商之門勸募,時有林文虎者,感其誠,立捐10萬元以響應,嗣是捐輸者接踵相繼,僑情因而大安,英政府亦鑒培元熱忱,不復加價,使巨患頓然消失,眾謂培元之力。1930年辭領(lǐng)事職,僑眾學校社團紛紛致電挽留,可見甘棠遺愛,入人之深。后曾赴廣西考察實業(yè),并游北京、上海、蘇杭、廣州各地,所至備受歡迎,嗣移寓香港。1937年冬回檳城,膺選為檳榔嶼大埔同鄉(xiāng)會會長,時中學校董事長及客屬公會主席。1940年當?shù)卣錇樘骄旨潯?944年逝于檳城,時年58歲。[1]

后世紀念

英殖民當局為紀念其建設檳城、新加坡之功績,特于檳城建“戴春榮路”。大埔縣議會為之立記德碑于印山亭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