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馬特遺書》于邱妙津自殺次年問世,相隔十二年,重出新版將增加原書未及發(fā)現(xiàn)收錄的「第十五書」、「第十八書」、「第十九書」內容近萬字。邱妙津最后的書信體小說。2000年9月,她的遺作《蒙馬特遺書》由前衛(wèi)導演魏瑛娟搬上舞臺,這都證明邱妙津作品的影響之日久不衰。

中文名

蒙馬特遺書

出版時間

2006年10月

裝幀

平裝

ISBN

9789867108791

頁數(shù)

195 頁

定價

200 元

作者

邱妙津

簡介

此書于邱妙津自殺次年問世,從此她保持緘默。她曾誓言用一生來證明自己的美與愛,也以人生終程在異鄉(xiāng)展開瀕死跋涉放出愛與美的憂傷凡花,永恒回歸了藝術家與愛人者身份。相反地,我的人生是由不忠走向忠誠,她的人生是由忠誠走向不忠,這些都是我們各自生命數(shù)據(jù)展現(xiàn)的歷程,只是在這歷程交錯運動的瞬間,我脆弱的人性爆炸了,我這個個體無聲無息地在天地間被犧牲。一切都僅是大自然。絮,我是個藝術家,我所要做的,就是去體驗生命的深度,去了解人及生活,并且在我的學習與創(chuàng)作里,表達出這些。

我一生中所完成的其它成就,都不重要,如果我有一件創(chuàng)作品,達到那個目標,我才是真正的不虛此生。作為邱妙津最后一部小說作品,本書不僅是一部充滿豐富哲學思辯過程的創(chuàng)作,更是作者以最后生命與濃烈情傷鍛鑄、并向世界告別的懺情書信;既蘊藏自畫像的況味,更刻畫了一個年輕女子在異國落寞孤寂生活中的夢想追求,以及脆弱生命底下充滿無限可能的愛與執(zhí)著。作者簡介邱妙津臺灣彰化人,1969年生,1991年畢業(yè)于臺大心理系,1992年12月前往法國留學,1995年6月25日在巴黎自殺身亡,享年僅26歲。邱妙津多方面的才華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充分顯現(xiàn),曾以〈囚徒〉獲得中央日報短篇小說文學獎,并以〈寂寞的群眾〉獲得聯(lián)合文學中篇小說新人獎。除了寫作,邱妙津還擔任義務性的心理輔導工作、雜志社的記者,同時拍攝了一部長度三十分鐘的十六厘米影片《鬼的狂歡》。

1995年6月邱妙津驟然辭世讓臺灣文壇一陣驚愕,隨即引起一股同志文學的討論風潮。同年10月她的首部長篇小說《鱷魚手記》獲得時報文學獎推薦獎,書中的「拉子」、「鱷魚」等詞也成為臺灣女同志襲用的自我稱號。1997年2月臺灣同志首次舉辦十大夢中情人票選活動,邱妙津獲得女同志夢中情人的榜首。2000年9月,她的遺作《蒙馬特遺書》不但在上海正式授權出版,也由前衛(wèi)導演魏瑛娟搬上舞臺,這都證明邱妙津作品的影響之日久不衰。

作者

作者照片

邱妙津,一九六九~一九九五,臺大心理系畢業(yè),留學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心理系臨床組。曾于張老師心理輔導中心擔任輔導員,后進入《新新聞》雜志擔任記者。曾獲聯(lián)合文學中篇小說推薦獎、中央日報小說獎,著有小說集《鬼的狂歡》、《寂寞群眾》、《鱷魚手記》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