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八景,是指開元寺塔、眾春園庶、雪浪寒齋、中山后圃、平山勝跡、西溪玩月、唐水秋風(fēng)、續(xù)閱古堂。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歷史遺跡、風(fēng)光景物、奇聞軼事、神話傳說。“八景”名稱文雅,富有詩意,而幾經(jīng)錘煉,約定俗成,是當(dāng)?shù)匚幕南笳鳌6ㄖ莅司跋登宕滴跄觊g,知州黃開運根據(jù)定州實際所羅列,并載入定州舊志。

中文名

定州八景

所屬地區(qū)

中山東路的寶塔街中心

座基周圍長

127.65米

定景時間

清代康熙年間

實質(zhì)

知州黃開運根據(jù)定州實際所羅列

著名景點

元寺塔、眾春園庶、雪浪寒齋等

歷史淵源

定州八景

八景提法在我國比較廣泛,歷史上京師有“八景”,各縣也有“八景”,所以它有著廣泛的普遍性和濃厚的地方色彩。它的基本內(nèi)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歷史遺跡、風(fēng)光景物、奇聞軼事、神話傳說。所以各地“八景”名稱文雅,富有詩意,而幾經(jīng)錘煉,約定俗成,是當(dāng)?shù)匚幕南笳?。它的起源系宋代皇帝?dāng)時所好,因轟動朝野以至影響后世各朝爭相效仿。但是由于人顯的因素,許多“八景”牽強附會,徒有虛名而無實際內(nèi)容,后來被人們逐漸放棄。

定州八景系清代康熙年間,知州黃開運根據(jù)定州實際所羅列,并載入定州舊志,現(xiàn)分別矛以記述。

八景介紹

開元寺塔

位于中山東路的寶塔街中心,,高83.7米,為11層樓閣式建筑,地面以上部分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塔平面由兩個正方形交錯組成八角形,座基周圍長127.65米。是我國建塔史上最高的一座磚塔。1961年3月4日,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開元寺塔建造于宋代。宋太宗時(976--997年)開元寺僧人慧能奉旨西竺取經(jīng),得舍利子歸。宋真宗于咸平四年(1001年)詔慧能建塔,1055年方得建成,歷時55年。因建于開元寺內(nèi),故通稱“開元寺塔”。建塔原意是用來珍藏舍利和經(jīng)卷。北宋時,定州地處邊陲,軍事地位十分重要。開元寺塔“扼賊沖,為國門戶”,登之可了望契丹,以料敵情,故又稱“料敵塔”。現(xiàn)俗稱定州塔。

開元寺塔挺拔聳立,造型威武端莊。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知州袁瑄曾作詩云:“郡城南面梵王宮,突兀浮圖倚半空。滱水無波看倒影,恒山有翠接危峰。頂安珠樹迎朝旭,檐奏金鈴聽晚風(fēng)。每上穹然絕頂處,固凝身到碧空中?!绷碛醒舶搓兾饔俘彿t詩句:“緩步浮屠百丈中,蕩懷柳絮杏花風(fēng)。身從十二樓邊過,目盡三千世界空。何處塵緣能我佛,此間心與太虛通。有時跨鶴還來止,更上青天第一重。”

該塔整體結(jié)構(gòu)由內(nèi)外層銜接而成,之間形成回廊,猶如外塔環(huán)抱內(nèi)塔;上下兩層之間,內(nèi)設(shè)升蹬梯道,穿過塔心逐層攀旋登高。塔身底層閣樓最高,外觀塔四面開門,內(nèi)塔外壁各設(shè)一個單體佛堂與外門相對應(yīng),唯東北角開設(shè)一條蹬塔券門。底層閣樓作雙重出檐,底檐磚砌呈棱形,上層檐作仿木三跳斗拱、施彩繪。斗拱承托上層塔身平臺。底層內(nèi)部中心設(shè)藻井,原有泥塑立佛一尊。頂部四周作仿木斗拱,向上疊澀收成攢尖頂。三層以上天花板均為彩繪。七層以上是拱券式頂,內(nèi)壁與券頂繪制佛像與飛禽走獸圖案,回廊兩側(cè)設(shè)有25個壁龕。在塔座主龕內(nèi),以及各層回廊磚壁上,嵌有許多碑刻與名人題詠,原為45塊,現(xiàn)存34塊。塔的東、西、南、北四面均開辟券門,其余佛畫均為開元寺僧人生活之場面。將不同性格的人物描繪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藝工繪手別具一格的獨創(chuàng)才能。最上兩層八面開辟問券門,為拱券式,設(shè)有磚雕門額、門替。券頂上飾有桃尖形的得香火煙氣,逐層向上,且線各漸增,象征著“佛光普照,香火繚繞”的佛門盛景。十一層內(nèi)回廊東面券頂上開一近垂直的天井,跨越其上即可登上塔剎。自塔有史以來,登臨者不計其數(shù),但能升登塔剎(俗稱寶塔葫蘆)者甚少。塔頂層八坡八脊,上覆布瓦,瓦壟深可容人平臥。八角脊檐各塑坐式鐵佛像(護(hù)法天神)一尊,角脊交匯處是磚砌的蓮花瓣,其上是塔剎鐵座,上面有六節(jié)組成的銅鑄葫蘆。登極遠(yuǎn)望,可俯瞰城池,統(tǒng)攬全市,“東觀碧海連天,西看嘉山虎踞,北視滱水龍盤,南眺銀河茫茫?!罢\不愧古和稱之為中山巨觀,宋代后,開元寺塔素為人們游覽的場所,定俗遇節(jié)登塔,曾數(shù)次發(fā)生慘禍。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正月十六日,群往登眺,有人詐言州守且至,游眾驚迫,互相擁護(hù),壓死者二百三十七。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五月五日,村民登塔眺望甚眾,忽訛傳州牧封鎖塔口,游人驚恐,擁護(hù)而下,壓死者三百余人。

開元寺塔距今已900余年,其間歷經(jīng)了10多次地震。清光緒十年(1884年)6月,塔的東北面自顛至地剝落一角,破壞了這一雄偉建筑的完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開元寺塔的保護(hù),多次撥款維修。1972年,先后修復(fù)塔內(nèi)階梯、塔脊,塌墜斷崖處增設(shè)鐵制欄桿。1983年,修造了保護(hù)圍墻和影壁。1987年,國家文物局對該塔開始復(fù)原修繕。定州市政府1988年成立了定州修塔指揮部。2001年5月,專業(yè)維修人員在80余米的塔廈里發(fā)現(xiàn)了一金屬盒密封的《金剛經(jīng)》,盒正面刻“金剛經(jīng)”3個字,左右側(cè)面分別刻著“七月十五日”和“雍正元年弟子王惠敬函”。專家認(rèn)為,這是清代雍正元年維修古塔時放進(jìn)去的。同時被發(fā)現(xiàn)的還有3尊銅佛和一把銅鏡,其中一尊銅佛上有明代弘治年間的字樣。打開金屬盒后,文物工作者發(fā)現(xiàn)這部《金剛經(jīng)》已嚴(yán)重縮水,難以翻開。目前,修塔一期工程已經(jīng)完成,二期工程將在2001年底結(jié)束,翌年即可對外開放游覽。

眾春園庶

位于城內(nèi)東北隅。宋太宗時(976--997年),由中山太守李昭亮建。當(dāng)時潴水為塘,廣達(dá)百余畝,植有楊柳萬株,花草繁茂,亭榭古雅。每到初春盛夏,波光粼粼,垂柳裊裊,風(fēng)光綺麗。后來經(jīng)年歷久,日漸荒廢。韓琦任知定州,將遺跡擴大興修。慶歷八年(1048年),筑長堤,建門于西南角,取”偕眾同春“之意,故名為“眾春園”。

雪浪寒齋

明萬歷年間,眾春園荒蕪,樓臺坍塌,園地為民所有。萬歷十四年(1586年),州牧唐祥興加以恢復(fù),并將雪浪石、韓蘇二祠遷入眾春園。清代辟為行宮。

雪浪寒齋,因石而得名。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蘇軾貶知定州。一日在中山后圃(今定州中學(xué)院內(nèi))偶得一石,黑質(zhì)白脈,中涵水紋,展現(xiàn)出一副若隱若現(xiàn)的山水畫卷,猶如當(dāng)時著名畫家蜀入孫位、孫知微所畫的石間奔流、百泉涓涌、浪花飛濺之態(tài),遂名“雪浪石”。蘇東坡得此石如獲至寶,從曲陽恒山運來漢白玉石,琢芙蓉盆將石放入盆中,且于文廟后置齋,名“雪浪齋”。紹圣元年(1094年)蘇軾復(fù)貶英州,歲久盆與石埋沒。明萬歷八年,知州唐祥興發(fā)現(xiàn)雪浪石。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列為定州八景之一,名“雪浪寒齋”??滴跛氖荒?,定州牧韓逢庥將盆石移入眾春園,名“后雪浪齋”。齋亭高約4米,六角亭,兩側(cè)假石壘砌,古樸典雅。雪浪石立于蓮花石盆之上,盆直徑136厘米,雪浪石高寬各76厘米,厚40厘米,底圍196厘米,黑質(zhì)白紋,似雪飛揚。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趙州刺史李文耀在臨城縣掘得一塊乳白色太湖石,上刻“雪浪”二字,遂請直隸總督方觀成奏聞皇帝。高宗乾隆為此寫下《御制雪浪石記》,差官將石移置定州眾春園雪浪齋前,御題“后雪浪石”,將蘇軾之石御題“前雪浪石”。乾隆皇帝對雪浪石尤為垂青,御制碑文吟詠之詩至今仍留存十余首。解放定州城時,眾春園被拆。六角亭是1952年所建。雪浪石因蘇軾名聲顯赫,后世文人墨客多有瞻仰。1965年被列為縣文物保護(hù)單位。

平山勝跡

位于城北高頭村東北,系兩座相連的大型漢墓。百姓俗稱女郎山或雙峰山。相傳這里曾產(chǎn)生五色靈芝,甚至留下仙人采芝遺跡。清康熙年間,知州黃開運把它列為定州八景之一,名曰“平山勝跡”。至今勝跡尚存,封土作夯土層,高20米,占地6萬平方米。夏日峰顛綠樹成蔭,茂草鋪地,登臨攬勝,情趣萬千。

中山后圃

舊址在定州中學(xué)院內(nèi)。清嘉慶年間,知州袁俊筑房數(shù)間,題匾額曰:“中山后圃”,是官吏休閑、作賦的場所。現(xiàn)已廢毀。

西溪玩月

舊址在在道觀東側(cè),原為池墉,養(yǎng)魚栽荷。州人每于中秋節(jié)攜酒競相前往賞月,月夜波光漣漪,因景取名“西溪玩月”。現(xiàn)僅存大道觀殿宇一座。

唐水秋風(fēng)

唐水即今唐河,距城約十里。過去這里是肥沃的良田,盛產(chǎn)水稻,頗受唐水之益,秋收季節(jié),金波宜人,堪稱一景。清嘉慶六年(1801年),唐河泛濫之后遂變?yōu)樯碁,F(xiàn)今大部分沙灘已變成果園。五月犁花落地時,遍地類雪似銀,別具一悉情趣。

續(xù)閱古堂

位于定州中學(xué)院內(nèi)。制前代良臣與守邊將士事跡,用以教化州民,激勵后人,在歷史上曾起過積極的教育作用。1914年,中學(xué)拓地時將閱古堂廢毀,改建校園。

有關(guān)詩詞

秦濟(jì),字公楫,號忍庵,人稱止園先生,山東鄒縣人。生于順治九年(1652),卒于雍正十三年(1735)。貢生??滴跛氖辏?707),筮選得靖江令。適康熙帝南巡,當(dāng)謁選。更銓帖下,授山西狄道縣知縣。五十四年,以憂去官。性至孝,少隨父宦游蘇州、定州,即以詩文名,吳偉業(yè)、蔣超等嘗與之唱和。后謝世居家,筑止園,益功于詩。有《止園集》。

《中山八景詩》

恒岳晴嵐

恒岳崔巍奠朔方,遙看真似繡屏張。

西來形勢開全趙,南去林嵐接太行。

雨霽千峰朝積翠,云生萬壑暮含蒼。

樓頭盡日恣吟眺,更擬登臨一醉狂。

嘉山夕照

長安古道博陵西,蒼翠嘉山掛夕暉。

余靄遠(yuǎn)隨紅葉亂,落霞還逐白云飛。

樵人容與歌相答,野鳥徊翔倦亦歸。

見說瑞禾成樂土,愿從此地掩荊扉。

原注:山以嘉禾得名

開元寶塔

劫灰猶剩梵王宮,宋塔崚嶒俯碧空。

日映琉璃翻翠靄,雪浮鈴鐸語清風(fēng)。

中山往事圖經(jīng)在,大茂分疆指顧中。

正是秋來堪望遠(yuǎn),平看天末點寒鴻。

雪浪寒齋

奇石搜來北岳根,黧然照水半云屯。

冰壺浮動生燭影,素練迂回帶浪痕。

詩句常新花吐筆,芙蓉不謝玉為盆。

兩孫已去蘇公杳,獨對寒齋誰共論?

唐水秋風(fēng)

蓼紅蘆白思悠悠,東入滹沱赴海流。

馬度寒林隨斷雁,沙明遠(yuǎn)浦看浮鷗。

幾人能謝風(fēng)塵苦,一葉初驚天地秋。

帝力祗今誰更憶,晴川好共泛扁舟。

西溪夜月

靈源遠(yuǎn)引湛西城,良夜攜樽散旅情。

綠沼無波涵玉宇,素娥有影下瑤京。

涼生草樹秋蛩語,光動星河宿鳥驚。

賞勝莫教歸騎促,麗樵戍鼓未三更。

平山勝跡(此山俗名女郎)

路入深村興未闌,平山如拱對巑岏。

春生細(xì)草煙鬟碧,日落高岡霧鬢寒。

仙跡已無丹藥灶,荒邱疑有古衣冠。

只今樵牧頻來往,為問靈芝可得餐?

東沼瑞蓮

高柳參差碧水隈,芙蕖當(dāng)日盡瓊臺。

千層綠蓋翻風(fēng)動,一片紅妝帶雨開。

曲院清芬邀客至,習(xí)池嘉會納涼來。

故園人羨東溪藕,寄語山僮著意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