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千里,福建閩侯人,1915年從上海來到煙臺,一住十年之久,生年不詳,卒于1944年。是一名活躍的報人。[1]

中文名

鄭千里

性別

出生地

福建閩侯

生平簡介

鄭千里,客居煙臺期間,作為一名活躍的報人,他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主持膠東新報社,著書立說,在煙臺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1]

社會活動

鄭千里旅居煙臺數(shù)年,早把這個城市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加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他滿懷熱情、不知疲倦地參與了眾多社會活動。

為促進煙臺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民國五年(1916),在萬坤山、澹臺玉田、陳季安、鄭千里等人的倡議下,成立了“煙臺鎮(zhèn)教育會”。鄭千里調研國內及煙臺的教育情況,起草了該會會章,并報部立案。該會除了主持全市的教育事務外,還附設有平民夜讀學校,以加強對普通市民的業(yè)余教育。

1920年,河北、河南、山東等北方三省大旱,三省幾乎一半地區(qū)遭遇旱災,三省受災人口共計達到2800萬人。為實行賑災,煙臺的商人們成立了籌賑協(xié)會,后演變?yōu)椤澳z東賑災公會”。該會“因當?shù)丶澤虒τ谛魹木揉徶聵I(yè)素具熱心,歷次辦理賑務均卓有成效……其辦賑情形,以施本省災區(qū)為主,外省之災情較重者為輔”。鄭千里在該會任總干事,積極參與賑災工作。

身為福建籍人士,鄭千里很樂于參與在煙福建商人的公共事務。

因福建商幫在煙臺人員眾多、影響力巨大,為加強同鄉(xiāng)間的交流與合作,福建商幫成立了“旅煙福建同鄉(xiāng)會”,設在福建會館內。20世紀20年代,該會名譽會長為林伯蔚、謝莘巖、江炳星,正會長為林子忱。鄭千里因在煙臺新聞媒體、社會活動領域的巨大影響,被福建同鄉(xiāng)推舉為副會長。[1]

活躍的辦報人

為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抱負與理念,1917年,鄭千里在煙臺棋盤街瑞成巷(即現(xiàn)在的勝利路北首)創(chuàng)辦《新芝罘報》。該報以“開渝民智、發(fā)育民生、伸張民權、淬勵民德”為宗旨,希望通過創(chuàng)辦報紙“監(jiān)督政府、改良社會、振興工商、提倡教育”。該報在“復辟安福之戰(zhàn)”等報道中,因“消息獨靈”“力持正議”,深受煙臺人民歡迎?!俺鮿?chuàng)時未滿一周,聲譽鵲起”?!缎轮ヮ穲蟆泛髞硪騼炔扛慕M,更名為《膠東新報》。該報所聘編輯有牟銘三、林半山、鄭桐衣等。在“奉直之戰(zhàn)”(張作霖、吳佩孚間的軍閥混戰(zhàn))中,該報因載有直軍不利戰(zhàn)訊,為山東戒嚴司令所勒封。后來因該項消息,上海申報新聞報、天津益世太晤士等各報紙,“皆有同一之紀載,當局以其非臆造事實故散謠言者比,準予啟封”。

民國十二年(1923年)一月,該報與美國人韋維廉合辦,以韋為經(jīng)理,鄭千里自任總編輯。在此之前,鄭千里一直擔任該報經(jīng)理。[1]

勤奮的著書者

作為一名長期活躍于煙臺的新聞工作者,鄭千里對煙臺的文物、禮教、商務乃至內政、外交等,十分熟稔。在實際工作中,鄭千里感概有關煙臺的文獻資料過于匱乏,于是立志撰寫一部有關煙臺的權威文獻。

自民國六年(1917年)起,鄭千里在編輯工作之暇,開始搜集資料。歷時六年,“期間費時數(shù)千百日,改訂二三十次,所事可謂難矣”,至十二年(1923年),終于脫稿。是年,鄭千里終于遂愿,這就是由膠東新報社出版的《煙臺要覽》。編纂者嚴謹求實的史學態(tài)度、翔實豐富的資料和樸實的文筆,使《煙臺要覽》在煙臺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書中的資料,大多來自作者親身調查或官方報告,因此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