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模范師是中央紅軍的12個主力師之一,番號為紅三軍團第六師。1932年8月,在江西省興國縣城郊筲箕窩組建了興國模范師,指戰(zhàn)員從少先隊、赤衛(wèi)軍挑選出來的優(yōu)秀分子組成,共7,000余人,轄5個團,1個特務營。

中文名

興國模范師

外文名

1932年8月

首任政委

謝遠崧

成立地點

江西省興國縣城郊筲箕窩

全師兵力

7000余人

首任師長

鐘元洪

編制

轄5個團,1個特務營

番號

紅三軍團第六師

組建出征

1934年毛澤東授予興國縣擴紅獎旗。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興國縣蘇維埃政府軍事部在實行農村軍事化過程中,決定凡7歲至15歲的兒童與少年均加入兒童團,凡16歲至25歲的青年均加入少先隊,凡26歲至45歲的青壯年均加入赤衛(wèi)隊。兒童團、少先隊、赤衛(wèi)隊均屬軍事化組織。1930年3月,興國縣剛成立蘇維埃政府時,便建立了興國縣少年先鋒隊中隊部。少年先鋒隊寓兵于農,平時訓練,戰(zhàn)時出發(fā),不脫離生產。一旦上級發(fā)布命令,便聽從指揮,配合赤衛(wèi)軍、地方紅軍和主力紅軍開赴前線作戰(zhàn)。

1933年5月,在江西軍區(qū)少先隊動員部部長鐘發(fā)宗的指導下,興國模范師全師集體報名參加紅軍。6月6日,在筲箕窩檢閱臺廣場,接受紅軍總政治部駐興國擴紅隊長羅榮桓、江西軍區(qū)總指揮陳毅的檢閱,并接受陳毅代表中革軍委頒發(fā)的“中國工農紅軍興國模范師”軍旗。被批準參加紅軍的興國模范師全體指戰(zhàn)員共5,161名,從興國出發(fā),開赴樂安整編,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第6師。這一壯舉在中央蘇區(qū)引起了強烈反響,有力地推動了中央蘇區(qū)的擴紅運動。

1934年1月31日,毛主席在瑞金召開的二次全蘇大會期間,親自主持了熱烈了授獎典禮,親自授予興國一面擴紅獎旗。[1]

部隊構成

興國模范師是興國人民子弟兵,全師除少數干部外,指戰(zhàn)員清一色是興國人。

出發(fā)長征時,師部主要領導是:

師長:曹德卿

政治委員:徐策

參謀長:杜中美

政治部主任:歐陽欽

全師共5000多人槍,轄16、17、18等三個團:

第16團

團長:李壽軒

政治委員:劉隨春

參謀長:陳世明

第17團

團長:王松青

政治委員:甘渭漢

第18團

團長:曾春鑒

參謀長:吳子雄

參與戰(zhàn)役

紅3軍團擔任全軍的右路先鋒,經過半天激戰(zhàn),紅3軍團率先突破封鎖線。(1934年10月)22日午前,紅4師攻占了白石圩(百石)。午后2點,興國模范師第16團勝利攻占了韓坊。下午,興國模范師另2個團乘勝追擊,攻占了固陂(今江西省信豐縣古陂鎮(zhèn)),并前進到砰石(今江西省信豐縣坪石),掩護中央縱隊通過封鎖線。

(1934年10月)23日,廣東軍隊邊打邊撤。26日,中革軍委正式通知紅軍前線部隊,陳濟棠部隊已答應紅軍借道經過,故對撤退的廣東軍隊不得追擊和俘其官兵。

27日,興國模范師占領崇義縣城。

29日,興國模范師和5師奉命擔任軍團左縱隊,由崇義的穩(wěn)下、左溪、關田、文英、熱水一路,向汝城方向挺進,準備突破國民黨軍構筑在湘贛邊界的第二道封鎖線。

(1934年)11月3日,紅3軍團以4師主攻汝城,5師在汝城以東設伏打援。興國模范師在汝城連珠嶺、東岡嶺一線構筑了工事,準備和紅5師一起伏擊資興、桂東增援汝城之敵。當日,紅4師攻打汝城未克,軍團領導立即改變戰(zhàn)略,讓4師監(jiān)視汝城之敵,由5師6師在汝城以南突破敵人的封鎖線。

11月4日,興國模范師和5師在汝城南面的天馬山、大來圩、官路下一線,突破了敵人的第二道封鎖線。很快,中央紅軍全部在汝城至城口之間通過封鎖線。

11月8日,紅3軍團以興國模范師二個團配合紅5師,直插湖南宜章縣城,準備打破國民黨軍精心構筑的第三道封鎖線。9日,軍團部命令紅5師攻擊良田,警戒郴州方向的敵人,掩護興國模范師攻擊宜章城。興國模范師附二個迫擊炮連和一門山炮,向宜章城攻擊前進,攻下章橋市后,得知國民黨軍主力尚未趕到宜章城,只有數百名民團防守。師長曹德卿立即確定了一個智取宜章的計謀,親率一個連,穿上繳獲的國民黨軍服,輕裝前進,向宜章疾進,一路“賺”取了不少敵人的堡壘。

11月10日,興國模范師以16團為先鋒,冒著大雨,在距宜章15公里的白石渡擊潰有200多人的民團的阻擊,并乘勝追擊直抵宜章城下。宜章守敵猝不及防,嚇得緊閉城門,不敢應戰(zhàn)。16團為避免傷亡,準備等待炮兵趕到后發(fā)起攻擊。當晚,在宜章城的東門和南門做好了攻城準備。半夜時,宜章守敵棄城而逃。

11月11日拂曉,宜章城門大開,城內群眾熱烈歡迎興國模范師進城。興國模范師為中央紅軍突破國民黨軍第三道封鎖線立下了首功,受到中央軍委的表彰。

中央紅軍在突破三道封鎖線后,未能向湘潭、寧鄉(xiāng)、益陽一線挺進,威脅長沙,在廣大無堡壘地區(qū)尋找戰(zhàn)機,擴大戰(zhàn)果,而是繼續(xù)在湘粵桂邊界的崎嶇山道上緩慢移動。蔣介石得以從容部署第四道封鎖線——湘江封鎖線,使中央紅軍陷入湘桂軍閥40萬大軍的夾擊之中。

11月下旬,中央紅軍長征中最殘酷的大戰(zhàn)--湘江之戰(zhàn)爆發(fā)。湘江之戰(zhàn)中,廣西軍閥為保存實力,讓開了一條通道,讓紅軍通過。由于紅軍中央縱隊過于龐大,行動遲緩,未能及時通過湘江。11月30日,當廣西軍閥和湘軍再次封鎖湘江時,紅軍陷入重圍。11月28日開始,紅3軍團擔任中央縱隊的右翼掩護任務,在湘江東岸與敵血戰(zhàn)三天。30日中午,中央縱隊渡過湘江后,紅3軍團勝利完成掩護任務,留下興國模范師第18團在湘江東岸接應紅軍第8軍團。

11月30日下午,中央紅軍主力渡過湘江,江東只留下興國模范師第18團和紅5軍團第34師,陷入了廣西軍閥8個整編師的重重包圍。第18團在陳家背被敵人3個師包圍,血戰(zhàn)一天,彈盡糧絕,大部分壯烈犧牲。湘江之戰(zhàn),興國模范師傷亡過半。

渡過湘江后,中央紅軍在貴州黎平整編,紅8軍團被撤銷番號,戰(zhàn)士并入紅3、紅5軍團。興國模范師第18團重建后,參加了攻打黃平、甕安等戰(zhàn)役。1935年1月5日,興國模范師參加突破烏江戰(zhàn)役,攻占楠木渡,架浮橋掩護軍團部渡過烏江,并掩護紅1軍團奪取了遵義城。

遵義會議期間,國民黨軍吳奇?zhèn)ゲ科髨D偷襲遵義,興國模范師在尚稽鎮(zhèn)、懶板凳一帶阻擊敵人,保衛(wèi)遵義會議的順利開完。遵義會議后,為了加強部隊的機動性,中革軍委決定對部隊進行整編。在湘江戰(zhàn)役傷亡較大的興國模范師被壓縮為紅3軍團獨立團,團長李壽軒,政委余瑞祥。這次整編史稱“懶板凳整編”。

1935年1月下旬,紅3軍團獨立團(興國模范師)參加土城戰(zhàn)役,28日與敵血戰(zhàn)一天,由于情報失誤,守敵超過預計數倍,紅軍攻城未克,險些陷入重圍。中央紅軍再次遭到重大傷亡。

整編

(1935年)2月10日,紅3軍團在四川扎西再次整編,紅九軍團并入紅3軍團,紅3軍團下轄4個團,紅3軍團獨立團撤消,興國模范師完成了他的戰(zhàn)斗歷程。

歷史評價

興國模范師從1932年10月建立以來,從興國地方武裝發(fā)展成為中央紅軍的12個主力師之一,是中央蘇區(qū)唯一一支整師從地方武裝上升為主力師的部隊,1933年6月編入紅3軍團后,轉戰(zhàn)南北,身經百戰(zhàn),無愧“興國模范師”的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