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文(滿語:????? ??????,轉寫:manju hergen)是用來拼寫滿語的文字。拼音是mǎn wén,滿文主要借鑒了傳統(tǒng)的回鶻式蒙古文,后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形成了符合滿族本民族語言表達要求的新滿文。

滿族不僅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字——滿文,而且將滿文作為清朝的法定文字來推廣和使用,形成了大量的滿文古籍文獻,包括圖書、檔案、碑刻、譜牒、輿圖等等。在中國55個少數(shù)民族古籍文獻中,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種類,滿文古籍文獻都屬于最多的一種。它在中國文字史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領域,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中文名

滿文

外文名

滿語:????? ??????,轉寫:manju hergen;英語:Manchu script

使用地區(qū)

中國黑龍江省

目前狀況

使用中

語族與語系

阿爾泰語系

作為官方語言

滿語

類型

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滿文撰寫

????? ??????

使用時間

公元1599年至今

意義

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釋義

用來拼寫滿語的文字

拼音

mǎn wén

簡介

尼山薩滿傳(nixan saman -i bithe)

中國滿族使用過的一種拼音文字。159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參照蒙古文字母創(chuàng)制滿文,稱為無圈點滿文(????? ???? ??? ??????,tongki fuka akv hergen),俗稱老滿文,與蒙古文字頭數(shù)目和形體大致相同,使用了30余年。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令達海(1594~1632)對這種文字加以改進。達海利用在字頭旁加圈加點、改變某些字頭的形體、增加新字頭等方法,表示原來不能區(qū)分的語音,規(guī)范了詞形,改進了拼寫方法,并創(chuàng)制了專門拼寫外來語的字頭。改進后的滿文有了比較完善的字母體系和正字法,具有明顯區(qū)別于蒙古文字母的特征,俗稱有圈點滿文。另外,乾隆十三年 (1748年)參照漢文篆書創(chuàng)制了滿文篆字,共有32種字體,依筆畫的特征命名,如纓絡篆、龍書等,用于篆刻及藝術創(chuàng)作。滿文在清代作為“國書”在文牘中與漢文并用。辛亥革命后,滿文基本上不再使用。保留至今最早的滿文文獻有《滿文原檔》等。

滿文自左向右豎寫。按音節(jié)可分為十二字頭;按字母分,有6個單元音字母,19個輔音字母,2個拼寫漢語借詞的元音字母,8個拼寫外來語的輔音字母?;竟P畫有:字冠、字牙、字圈、字點、字尾、兩種不同方向的字撇、字干等。同一

字母

獨立書寫、在詞中不同位置(詞頭、詞中、詞尾)及前后字母不同時,字形往往不同(輔音

字母

一般不獨立書寫,部分輔音

字母

無詞尾形式,表軟腭鼻音ng [?]的字母??無詞頭型)。按

字頭

音節(jié)

)寫法可分為獨立型、詞頭型、詞中型、詞尾型。標明句讀(句讀,滿語:??????,太清轉寫:qik,穆麟德夫轉寫:cik)的符號有:“?”(相當于逗號)、“?”(相當于句號)。

滿語

滿文

滿語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滿語支。也有人認為滿語是從通古斯語族分離出來而成為阿爾泰語系中獨立的分支。約18世紀末19世紀初使用范圍開始逐漸縮小,現(xiàn)在中國黑龍江省的黑河市和富??h還有人能用滿語進行口頭交際。通常認為滿語有北滿方言和南滿方言,后者是滿族文學語言的方言基礎。滿語本族語有6個元音,有19個輔音,另有漢語借詞的2個元音,8個輔音。滿語既有粘著語的特點,又大量使用虛詞作為表達語法意義的手段。名詞沒有領屬形式,動詞沒有人稱形式。主從復句比較發(fā)達。詞匯反映了滿族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特點。由于滿族大量吸收漢族文化,因此在詞匯里有不少仿造漢語模式構成的詞。

歷史

創(chuàng)制

滿文

滿文字母與蒙古文字母區(qū)別

女真文創(chuàng)制于金代,金亡時,已漸失其勢力。然建州諸衛(wèi)致明之表文,則仍主用女真字,而附以漢文為對譯,此僅限于公文然也。至居常往來之書信、簿記等事,則多用蒙古文。努爾哈赤雖自通漢蒙諸文,然因其部族之用蒙古文,頗極翻譯之苦;即文誥之傳達上,亦不免發(fā)生阻礙。萬歷二十七年二月,命額爾德尼及噶蓋等改制國書。二臣辭曰:“蒙古字,臣等習而知之,相傳久矣,未能改制。”努爾哈赤曰:”漢人讀漢文,凡習漢字,與未習漢字者,皆知之;蒙古人讀蒙古文,雖未習蒙古字者,亦皆知之。今我國之語,必譯為蒙古語讀之,則未習蒙古語者,不能知也。如何以我國之語制字為難,而反以習他國之語為易耶?“二臣對曰:“以我國語制字最善,但臣等未明其法,故難耳?!迸瑺柟嘣唬骸盁o難也!但以蒙古字合我國之語音,聯(lián)綴成句,即可因文見義矣。例如阿字(蒙古字第一字頭之第一字頭)下合一媽字(第一字頭內之第六十一字頭),非阿媽(滿語父親之意音如ama)乎?惡字(第一字頭第六字頭)下合一摸字(第一字頭第六十二字頭)非惡摸(滿語母之意音如eme)乎?吾籌此已悉,何為不可!”遂以蒙古字制十二字頭,合滿洲語創(chuàng)制滿文,頒行國中,滿文傳布自此始。

滿族的祖先肅慎人有無自己的語言文字,因無明確的文字記載,現(xiàn)已無從考證。但有據(jù)可考的是,女真人作為滿族的先人,有自己的語言,起先沒有自己的文字,而借用契丹文。女真首領阿骨打建立金國后,出于治國的需要,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命完顏希尹創(chuàng)制女真文。完顏希尹奉命“依仿漢人楷書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族語,制女真字”,這種女真字史稱“女真大字”。“女真大字”通用十幾年后,金熙宗完顏又創(chuàng)制了一種女真字,史稱“女真小字”。此后,兩種女真字并行通用。金滅亡后,進入中原的女真人受漢文化的影響,逐漸漢化,皆改用漢語文,不再有人知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而留在東北的女真人仍然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到了明朝后期,本民族語言仍在使用,但文字業(yè)已廢棄,逐漸變得無人知曉,女真人遂改用蒙古文字。

滿文

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基本上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女真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得到迅速發(fā)展,與明朝、蒙古各部的聯(lián)系日趨頻繁,仍借用蒙古文字記事和交際,已不適應女真社會全面發(fā)展的需求。1599年(明萬歷二十七年),努爾哈赤決定創(chuàng)制本民族的文字,并命額爾德尼和噶蓋創(chuàng)制。具體創(chuàng)制的過程,在《滿洲實錄》有比較詳細的記載。這年二月,努爾哈赤想仿照蒙古字母創(chuàng)制本民族的文字,并將想法和設想告知文臣額爾德尼和噶蓋,要讓他們具體實施。于是,額爾德尼和噶蓋對努爾哈赤說:“我等習蒙古字,始知蒙古語,若以我國語編創(chuàng)譯書,我等實不能?!迸瑺柟嗾f:“漢人念漢字,學與不學者亦皆知。蒙古之人念蒙古字,學與不學者亦皆知。我國之言與蒙古之字,則不習蒙古語者不能知矣。何汝等以本國語言編字為難,以他國之言為易耶?”額爾德尼和噶蓋回答說:“以我國之言編成文字最善。但因翻編成句,吾等不能,故難耳?!迸瑺柟鄬Χ苏f:“寫阿字,下合一瑪字,此非阿瑪乎?額字,下合一默字,此非額默乎?吾意決矣,爾等試寫也。”由此可見,在滿文的創(chuàng)制過程中,努爾哈赤作為女真的杰出首領發(fā)揮了決策和指導作用。額爾德尼和噶蓋奉命創(chuàng)制滿文后不久,噶蓋“以事伏法”,而由額爾德尼單獨承擔完成了創(chuàng)制任務。滿文的創(chuàng)制和頒行,完全適應了女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同時有助于推動女真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政權的建立。

額爾德尼等所創(chuàng)制的滿文,是在蒙古文字母基礎上創(chuàng)制的,其字母基本上仿照蒙古文字母而成,沒有圈點,稱為“無圈點滿文”(????? ???? ??? ??????,tongki fuka akv hergen)或“老滿文”。這種滿文,因屬初創(chuàng),存在一定的缺點和不足。正如《滿文老檔》內指出:“十二字頭,原無圈點,上下無別,故塔、達,特、德,扎、哲,雅、葉等不分,均如一體。若尋常語言,按其音韻,尚可易于通曉。若人名、地名,則恐有誤?!睔w納起來講,老滿文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字頭的書寫形式不規(guī)范,同一個字頭有幾種書寫形式,往往出現(xiàn)混淆,不便于使用;二是一字多音,即輔音和輔音的音位混亂,致使字頭之間互相假借,較難識別;三是音譯漢語借詞,如人名、官名、地名和物名等,明顯感到已有的字頭不夠用。所以,隨著女真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老滿文”所存在的問題日益突出,無論是學習,還是使用,都益感不便,對其改進和完善,已成必然之事。

注意:

滿語使用

滿文

。滿文源于傳統(tǒng)蒙古文,而傳統(tǒng)蒙古文可追溯至古代回鶻文。滿語的祖先女真語使用源于契丹文的女真文。契丹文則源于漢文。

女真文與滿文互相之間沒有聯(lián)系。

女真文詳見主條目:

女真文

發(fā)展

清珍貴文獻精寫滿文長卷(冊頁裝裱)

在“老滿文”使用33年后,即1632年(后金天聰六年)初,努爾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極頒令,由達海承擔完成了改進“老滿文”的任務。據(jù)《國朝耆獻類征·達海傳》記載:皇太極“諭達海曰:‘國書十二字頭,向無圈點,上下字雷同無別,幼學習之,遇書中尋常語言,視其文義,猶易通曉。若人名、地名,必致錯誤。爾可酌加圈點,以分析之,則意義明曉,于學字更有裨益矣?!_海遵旨,尋譯,酌加圈點。又以國書 與漢字對音未全者,于十二字頭正字外,添加外字。猶有不能盡協(xié)者,則以兩字連寫切成,其切音較漢字更為精當?!边_海對“老滿文”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在一些“老滿文”字母旁邊的添加圈點,使原先雷同的字母得以區(qū)別,做到一母一音;二是創(chuàng)制特定字母,以便于準確地拼寫外來語借詞;三是創(chuàng)制滿文字母的連寫切音形式,解決了音譯人名、官名、地名和物名等詞匯時容易出現(xiàn)差錯的問題;四是規(guī)范字體,統(tǒng)一書寫形式,消除了過去一字多體的混亂現(xiàn)象。經(jīng)達海改進的滿文稱為“有圈點滿文”,或“新滿文”。現(xiàn)在人們通常所說的滿文,一般是指“新滿文”。

從滿文的初創(chuàng)到改進,用了30余年時間,最終使?jié)M文成為一種便于使用且完善的文字。無論是老滿文,還是新滿文,其推廣使用都經(jīng)過了一個過程。滿文的創(chuàng)制與改進一樣,都是在女真最高統(tǒng)治者的決策和指導下完成的,所以兩者的推廣和使用,必然都會采用行政命令的辦法,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滿文初創(chuàng)之后,由于大力推廣,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就得以推廣使用。僅從現(xiàn)存的用老滿文寫的原始檔案來看,最早的是1607年(明萬歷三十五年)《滿文老檔》。這就說明,老滿文于1599年(明萬歷二十七年)創(chuàng)制后,最晚在1607年(明萬歷三十五年),即創(chuàng)制后的8年時間內,至少普遍使用于公文的書寫方面。至于改進后的新滿文何時得到普遍推廣,在史籍內未見明確的記載,但從現(xiàn)存的原始檔案中也看到一些基本情況。1632年(后金天聰六年)完成了對老滿文的改進后,必定會立即推廣使用。然而,在1636年(清崇德元年)《滿文老檔》內新老滿文同時出現(xiàn),而且仍然存在老滿文中的一些問題,識別較難。截至到崇德末年,在公文檔案內才沒有了新老滿文兼用的情況,完全用新滿文書寫,字體熟練而規(guī)范。由此可見,新滿文的推行,至清崇德末年才基本完成,用了十余年時間。清入關建立全國性的政權后,滿文的使用范圍更加擴大,除滿族原先居住的東北地區(qū)、中央國家機關和宮廷各部門普遍使用外,派駐八旗滿洲兵丁的全國各重鎮(zhèn)要地也都使用滿文。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的國力逐漸衰弱,同時滿族接受漢文化的程度也越來越深,滿文的應用情況也每況愈下。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fā)和清朝的覆滅,加速了滿文退出歷史舞臺的步伐。

皇清珍貴文獻:清代精寫滿文長卷由清代精寫滿文冊頁裝裱總長14米余33厘米寬,內容為滿清歷史文化起源發(fā)展,涵蓋清滿詩詞史,書法精湛,考證為清滿皇室貴族納蘭性德書寫,水平如清代圣旨,是研究皇清文獻的重要歷史資料,有極高的收藏研究價值。

達海修正

滿文假蒙古字頭為字頭,則蒙古語音,與滿洲語音之差,不能嚴格區(qū)別。至太宗皇太極時,有達海出,對于努爾哈赤時初制之滿文,加以整理,遂完成今日之滿洲文字矣。達海以滿蒙語音,有難區(qū)別者(如蒙古語kha,gha音之字頭,滿語通用于ka,ha,ga三音。然aga“雨字”與aha“奴仆”混同。boigon戶口之戶字與boihon泥土之土字混同。haga“魚刺”與haha“男子”混同),乃于十二字頭,加以圈點,以立同形異言之區(qū)別(如“雨”不至混于“奴仆”, “戶口之戶”不至混于“泥土之土”, “魚刺”不至混于“男子”)。又漢字之音,難以滿蒙字書之者,更增其文字,以兩字連寫,切成一字焉。故太祖朝之滿文書,稱為無圈點檔案;太宗朝之滿文書,稱為有圈點檔案云。達海姓覺爾察氏,九歲,通滿漢文義;弱冠,草努爾哈赤詔令.其所奉命翻譯之《大明會典》,及《素書》,與《三略》,太宗視之稱善。天聰六年,病死。時年三十八。謚文成。

[附言]

清史館《達海傳》:“初太祖指授文臣額爾德尼及噶蓋創(chuàng)立國書,形聲規(guī)模,本體略具。達海繼之,增為十二字頭,至是上諭達海曰:‘國書十二字頭,向無圈點,上下字雷同無別,幼學習之,遇書中尋常語言,視其文義,猶易通曉,若人名地名,必致錯誤,爾可酌加圈點,以分析之,則音義明曉,于字學更有裨益矣?!_海遵旨尋繹,酌加圈點。又以國書與漢字對音未全者,于十二字頭正字之外,增添外字。猶有不能盡協(xié)者,則以兩字連寫切成,其切音較漢字更為精當。由是國書之用益?zhèn)??!薄顿t良小傳》:“太宗命儒臣翻譯漢字書籍,達海譯有《素書》、《三略》,及《明會典》、《律例》諸書。又譯歷代史書,俾人盡曉,通古今典故。凡宣諭詔旨,應兼漢音者,率委達海傳宣”云。又據(jù)朝鮮《申忠一圖錄》云:“歪乃本上國(指明朝)人,來于奴酋(指努爾哈赤)處,掌文書云,而文理不通。此人之外,更無解文者,且無學習者。”可見太祖時對漢文之程度不深,至達海始稍稍進步矣。

說略

滿文第一字頭(manju hergen -i uju uju)

滿文假蒙古字為十二字頭,前既言之矣。其文字在今日,是否尚有存在之價值,頗屬疑問。清代敕誥,以漢滿二文對寫,但習滿文者,固甚寥寥。即宗室覺羅、八旗子弟,亦多以嫻習漢文為事。順治中,雖曾禁止宗學學生習漢文(詳見第二十章第八四節(jié)),然漢滿同化之結果,恐亦未能因此而少剎。近日漢滿人種,罕有區(qū)別,清文亦幾同專門之業(yè)。數(shù)十年后,或將漸次泯滅,亦未可知。蓋以漢字之勢力,近時尚有主張革命者,況清文之字頭繁多,組織不備,字體書寫,頗覺不便者乎?惟其于歷史上所遺留之價值,則又不可不知者也。茲特將十二字頭略為解釋之,以與漢音、西文,及注音字頭相對照焉。

第一字頭,共一百三十一字,為后十一字頭之字頭韻母,最為重要。茲特依次列表如下:

[附言]

上表漢字概從滿音,庶讀時不致有蜚音之誤。至羅馬字拼音,及國語注音字頭,概從《國音字典》;而滿字參考,則取諸舞格《清文啟蒙》。諸書或有訛誤者,并以所知改正之,閱者諒焉!

第二字頭系輕唇縮舌音。讀法:只將第一字頭 等每個字下,加一衣字,緊緊合念,切成一韻,即得其音。譬如:合為,應讀如愛;即阿衣之切音也。又如:

合為,讀如諾衣切。余均類此。

第三字頭系滾舌嘟嚕爾音。讀法:只將每個字頭下,添一嘟嚕爾,緊緊連念,即是。例如:應讀如阿爾。其音與德文之十八字頭( )極相似。余俱類此。

第四乃至第十二字頭均系于第一字頭每個字下,另加一字,合切成音。與第二第三相同。茲為讀者便利,簡單表之如下:

案十二字頭,惟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十,是單音,可以協(xié)切取用。余者系雙音重復,俱不入韻.然造始之時,不過取蒙古字頭而加以別裁,要皆以音切為主,以求與用語相合,與漢文六書不同。故左行拼音,無寧謂為近似亞西諸國之文字已。(滿蒙字源,與朝鮮日本文極相類。在東亞言語學亦可以同列一系也。)

書寫規(guī)則

基本規(guī)則

清代通行的新滿文,共有十二字頭,每組字頭約有一百余字。字體主要分為楷書、行書、草書、篆書。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清史管篆修《國語志》稿本,其卷首有奎善撰《滿文流源》一文,原文指出,【文字所以代結繩,無論何國文字,其糾結屈曲,無不含有結繩遺意,然體制不一,則有以地勢而殊。歐洲多水,古英、法諸國文字橫行,如風浪,如水紋。滿洲故里多山林,故文字矗立高聳,如古樹,如孤峰。蓋造文字,本呼人心,人心之靈,實根于天地自然之理,非偶然也?!繚M文是一種拼音文字,承襲老滿文的特征,由上而下,由左而右,直行書寫,字形優(yōu)美秀麗,滿文的創(chuàng)造,有其文化、地理環(huán)境,的確不是偶然的。

滿文字母在詞匯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形狀,分為獨立體、詞首形、詞中形和詞尾形。滿文雖然借自傳統(tǒng)蒙古文,但不少字母的寫法和書寫規(guī)則是和蒙古文不一樣的,蒙古文有的單詞末尾有分段現(xiàn)象,但是滿文沒有,這是區(qū)別蒙古文和滿文最簡單的判斷。現(xiàn)代的傳統(tǒng)蒙古文在轉寫外語借詞是有雙輔音開頭的單詞,而滿文沒有。

滿文書寫

標點符號?,F(xiàn)代滿文的標點符號和書寫漢字的書寫大體相同,但要旋轉90度,因為滿文是豎排書寫的。另外的是,滿文的逗號是一個向下形狀小箭頭,而句號是兩個向下的小箭頭。滿文避諱

漢文中對皇帝、圣人名諱的避諱,古已有之。自入關以來,清多承明制,尤其宗室定了字輩之后,寫漢文時均是存在避諱的。為了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滿文避諱也經(jīng)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但是由于避諱并非滿人習俗,其情況十分糾結復雜,其避諱規(guī)則可參照《初學滿文指蒙歌》。

滿文原本是一種表音文字,滿文有音無義,但在書面上,有時候為了區(qū)分讀音和詞義,除了避諱皇帝、圣人的名字外,一些是以n結尾的單詞,在字尾的左邊加上一個點,區(qū)分讀音的比如:a 和en,不加點的話,字型是不太能區(qū)分開來的,所以en是有點的。另一類是為了區(qū)分詞義,表示漢語借詞音譯的n尾音的音節(jié)需要加點,沒有點的則表示該詞匯是原有詞匯,比如:han,沒有點的單詞意思是“汗”,汗王、皇上的意思;加點字的意思是“漢”漢族的漢;an,無點就是原有詞匯“尋?!?、“平庸”等意思,加點則譯音漢語音節(jié)中的an。

滿文書寫規(guī)則

另一種是把滿文單詞寫法稍微改寫成近似音,而漢字的則是缺筆。

滿文書法

滿文有楷書、行書、草書和篆書四種字體??瑫氖褂梅秶^廣,使用于各種書籍的刊刻、精寫本的抄寫,以及詔書、諭旨、奏折、題本等公文的繕寫。行書的使用范圍更為廣泛,凡書籍普通寫本的抄寫、各種書稿的起草、中央到地方各級國家機關及官員之間來往文書的繕寫,以及各類公文檔案的匯抄存檔等方面,都要使用行書。草書的使用范圍較窄,主要用于一些文稿的起草、個人信件和札記的繕寫,以及書法作品的創(chuàng)作等方面。滿文的篆字,早在滿文創(chuàng)制之初就已出現(xiàn),只是種類較少,字體單調,使用不廣。正如《清朝通志》所載“清字篆文,傳自太宗文皇帝時,是清篆原與國書先后并出,特以各體未備,傳習尚稀?!?748年(乾隆十三年),清乾隆帝命傅恒等人,仿照漢文篆字,重新創(chuàng)制了滿文篆字,共計32體,并確定了各體篆字的滿漢合璧名稱,即玉筋篆、芝英篆、上方大篆、小篆、鐘鼎篆、垂露篆、柳葉篆、殳篆、懸針篆、龍篆、穗書、鳥跡篆、垂云篆、鸞鳳篆、科斗書、龜書、倒薤篆、鳥書、墳書、大篆、麟書、轉宿篆、雕蟲篆、刻符篆、金錯篆、鵠頭篆、飛白書、龍爪篆、奇字、纓絡篆、剪刀篆、碧落篆。從此,滿文篆字的種類增多,字體規(guī)范,名稱統(tǒng)一。為了推廣新創(chuàng)制的滿文篆字,當時用32種字體刊印了《御制盛京賦》。不過,滿文篆字的使用范圍較窄,在清代主要用以鐫刻寶璽和官印。

滿文數(shù)字化

滿文Unicode字體和輸入法已經(jīng)問世,已經(jīng)可以實現(xiàn)電腦輸入和正確顯示。但由于多數(shù)網(wǎng)頁不能很好地支持豎寫排版,現(xiàn)網(wǎng)絡上仍多采用太清滿文轉寫或穆麟德轉寫進行交流。

歷史意義

歷史價值

清朝政府同外國締結的條約及國內頒行的重要文告、文件等必須有滿文文本,滿族封疆大吏及朝臣要員向皇帝報告軍機大事及官場民情,為保密起見,多用滿文繕折啟奏。清代用滿文書寫了大量公文,也用滿文翻譯了大量漢文典籍。此外,還有不少清代保存下來的碑刻、譜書等也都是用滿文撰寫的,清朝留下來的大量滿文史料,作為清朝歷史的見證,是一筆極為珍貴的歷史遺產(chǎn),也是寶貴的民族財富。

目前保留下來的滿文文獻絕大部分是用改進后的文字(即新滿文)寫的,例如《異域錄》、《尼山薩滿》以及一系列以清文鑒命名的辭書等。另外還有一種滿文篆字,是參照漢文篆書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創(chuàng)制的。共有32種字體,依筆劃的特征命名,如纓絡篆、龍書等。用這種篆字刊印過乾隆皇帝的《御制盛京賦》,但主要用于玉璽和朝廷的印章。

滿文在清代作為“國書”在文牘中與漢文并用,并編寫過歷史、文學和語言文字等方面的著述,翻譯了《孟子》、《資治通鑒綱目》、《三國志演義》、《聊齋志異》 等大量漢籍。辛亥革命后,滿文基本上不再使用。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滿文檔案數(shù)以百萬件計,是研究清初社會性質、清代歷史、中國對外關系以及滿語滿文演變情況的珍貴資料。

清代滿文檔案可謂包羅萬象,涉及面極為廣泛,且所反映的內容多不見于漢文檔案和其他文獻,具有重要的利用和研究價值。滿文檔案是研究清代通史和各種專史的第一手資料,也是研究滿語滿文取之不盡的寶庫。另外,滿文檔案中有關水文、氣象、地理、物產(chǎn)等方面的文件,對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保護情況

目前中國現(xiàn)存滿語文文書檔案浩如煙海,而能看懂滿語文的人卻寥若晨星。這樣,就形成一種關聯(lián),即隨著滿語文走向瀕危的邊緣,滿文檔案等珍貴史料也將成為無法破譯的“密碼”。作為一個地域的記憶,史料特別是檔案承載著這里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全面信息。滿文檔案作為今天研究清史及滿族史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是我們古為今用的歷史依據(jù)。

然而,及至今日,盡管保存下來的滿文史料十分豐富,但隨著歷史的變遷,滿語文已處于瀕危的窘境,倘若消亡,尚未翻譯過來的滿文史料中記錄的清朝肇興、入主中原、康乾盛世等內容,不久將變成一種無法破譯的歷史化石。這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是個無法彌補的損失。

任何一種文字的產(chǎn)生,都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chǎn)物。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正是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率部縱橫馳騁,致力于統(tǒng)一女真各部的草創(chuàng)時期。伴隨著激烈的軍事斗爭,建州女真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獲得迅速發(fā)展,同明朝、朝鮮及蒙古各部的聯(lián)系日漸增多。努爾哈赤順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命額爾德尼和噶蓋創(chuàng)制了滿文,后人稱其為“無圈點滿文”或“老滿文”。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命達海對老滿文進行了改造,后人稱改造后的滿文為“加圈點滿文”或“新滿文”。清朝定鼎中原后,滿語被定為“國語”,滿文被奉為“國書”。

世事滄桑。而今,1000多萬滿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qū)(黑龍江、吉林、遼寧及內蒙古東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但以滿語為母語的,只有黑龍江省的富裕縣三家子、黑河市的愛輝等地的幾位老人,會寫滿文的人寥寥無幾。遼寧居住著500多萬滿族同胞,占全國滿族人口的一半以上。遼寧還有8個滿族自治縣(含兩個縣級市)和若干個滿族鄉(xiāng)鎮(zhèn),是滿族聚集和活動的主要地區(qū),可情況同樣不容樂觀。以新賓滿族自治縣為例,全縣唯一一所能教滿語課的小學,受教師少、經(jīng)費缺、學生畢業(yè)后無出路等因素影響,滿語課處于停教狀態(tài)。

新中國成立后,滿語文的學習和研究曾受到高度重視,在中央民族大學、黑龍江大學等院校里設立了滿文班,培養(yǎng)滿語文專業(yè)人才,。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相當一批滿語文專業(yè)人才退休,而中青年的滿語文人才極其缺乏,形成了滿語文專業(yè)人才嚴重斷檔現(xiàn)象,而精通滿語文者更是鳳毛麟角。

近年來,遼寧省檔案館運用科學方法對滿文檔案進行保護和存放,采取了一系列防火、防盜、防塵、防蟲、防潮、防腐等措施。從技術角度、安全角度看,存放在現(xiàn)代化庫房里的滿文檔案如同進入了“保險箱”。然而,由于通曉滿語文的工作人員少,無論是整理編目,還是翻譯出版,其工作任務都極為艱巨??梢哉f,如何使“死檔案”盡快“復活”,滿語文專業(yè)人才的匱乏已成為搶救和保護滿文檔案工作的“瓶頸”。長此以往,大量珍貴的滿文史料有可能成為沒有人能破譯的文字。

滿族史料資源豐富、厚重,要真正實施搶救保護工程,不是少數(shù)人,甚至不是一代人兩代人就能完成的,滿文檔案的搶救、保存、發(fā)掘、研究,是一項綜合工程。搶救滿文史料的關鍵是讓滿語文“延年益壽”,而滿語文的“長壽”,關鍵則在于滿語文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以學者為主體、以大眾為主體的研究體系,整合各方研究力量,培養(yǎng)研究人才,并持之以恒??梢哉f,培養(yǎng)滿語文專門人才是當務之急,也是百年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