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河,古稱[氵比]水、白沙河,是淮河右岸的主要支流之一,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發(fā)源于岳西和金寨縣境內(nèi)的大別山北麓。流經(jīng)霍山縣、岳西縣、六安市,于正陽關(guān)入淮河。淠河全長253公里,流域面積6000平方公里。

中文名

淠河

流經(jīng)主要地區(qū)

霍山縣

地理位置

亞洲

發(fā)源地

岳西和金寨縣境內(nèi)的大別山北麓

流經(jīng)區(qū)域

流經(jīng)安徽省西南部,于正陽關(guān)注入淮河。

主要支流

西淠河

別名

比水

流域面積

6000平方公里

長度

253公里

水利建設(shè)

響洪甸水庫

所屬水系

淮河右岸的主要支流

源頭海拔

1729

河口

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正陽關(guān)

干流概況

淠河,古名毗水、[氵比]水、白沙河,有東、西兩源,全長253公里,流域面積6000平方公里。

干流走向

東淠河,有西、東兩源。

淠河

西源-漫水河,系淠河主源流,源出鄂皖交界的掛籠尖北側(cè)。從霍山縣太平畈鄉(xiāng)余家灣起,北流經(jīng)雙河店、王家店、洪家畈至九龍井,匯集東界嶺、高山鋪來水,上段稱三道河,下段稱六道河。西流源出石鼓寨、中界嶺經(jīng)古佛堂的山水。東流首受五桂河,折向東北,經(jīng)上土市、雷家畈。南側(cè)有龍門沖水入,又北流經(jīng)鮑家?guī)X、牡丹河兩大彎道后,與源出八斗嶺、雞心石和自西向東流的清水河,在漫水河鎮(zhèn)匯合。自此河岸開闊,最寬達72米,再東經(jīng)響水寺、對頭彎、大平地,有馬槽河入,經(jīng)唐家院,安家河從此匯入,又東行過梅林坪大轉(zhuǎn)彎,折向東北,于王家畈(午旗河)入佛子嶺水庫。南岸還有源出白馬尖,流經(jīng)大化坪的石羊河(上段稱輝陽河)于潘家灣入佛子嶺水庫。

東源-黃尾河,源出岳西縣境多枝尖的金崗嶺北側(cè),東北流經(jīng)青天畈、道義澗,折北經(jīng)闊灘河、黃尾街,于陡峰寨東進入霍山縣境,稱石板河。再北流經(jīng)胡家河,在板里河西與另一源出岳西縣境的清潭河匯合,北流至磨子潭水庫。出庫后與源出黑山尖經(jīng)東西溪、東風橋的掃帚河(上段稱童家河)匯合后,古稱潛水,進入佛子嶺水庫。佛子嶺水庫匯集東淠河?xùn)|、西兩源,控制面積1840平方公里(包括磨子潭水庫570平方公里)。東淠河水出庫后,河谷開闊,比降平緩,出現(xiàn)沙灘。西北流經(jīng)梁家灘彎道,向東北流經(jīng)黑石渡,匯入孔家河。1975年霍山縣在此改灘造田,遂折東經(jīng)霍山縣城、團山嘴至兩河口,其間右岸有柳林河、幽芳河、高廟河、熊家河(又名山王河),左岸有深水河、戴家河、龍門沖等支流匯入。至此,東淠河全長103公里,流域面積2697平方公里。

淠河

西淠河,古稱湄水,亦名西河、麻步川,發(fā)源于鄂皖交界的三省垴,源流稱黃氏河。西淠河從宋家河、烏雞河匯合口(五七橋)起,東流經(jīng)茅坪、江家灣有青龍河(又名姜河)入,再東經(jīng)青山,青楓嶺,匯蓮花河水,折北至青龍嘴,毛坦河入,再折北向東直至響洪甸水庫大壩,出庫后,經(jīng)駐駕灣、獨山折向東南至兩河口,全長68公里,流域面積1585平方公里。

東、西淠河在六安市區(qū)兩河口匯合后稱淠河,東流折北行9公里至橫排頭,進入淠河灌區(qū)渠首樞紐工程,形成5公里長的人工湖,過大壩后經(jīng)蘇家埠東北流匯入十里橋河水,經(jīng)六安市折北流15公里至鮑興集,古芍陂于此引淠水。向西轉(zhuǎn)過大灣道,北流經(jīng)王集、安城寺、單家埠,折東5公里至六安市金安區(qū)馬頭集,匯入石壩河水,再北經(jīng)壽縣隱賢集、迎河集,于正陽關(guān)入淮河。

河道特征

在流域面積中,山區(qū)占70.4%,丘陵占23.2%,平原占6.4%??偮洳?62.1米,河流平均比降1.46‰,其中東淠河從黃尾河源頭到磨子潭水庫,平均比降11.9‰;西淠河從宋家河源頭到五七大橋,平均比降18.9‰;六安城關(guān)到正陽關(guān)平均比降只有0.19‰。由于上游洪水夾帶大量泥砂在下游滯流沉淀,1958年到1985年,河床抬高1米多,六安80年代淠河汛期1000秒立方的水位,相當于50年代3000秒立方的水位,急流而下經(jīng)常成災(zāi)。淠河上游,磨于潭、佛子嶺、響洪甸三座大型山谷水庫,攔蓄洪水54%,減輕了下游的水患。

主要支流

五桂河,源于霍山縣縣同岳西縣交界的猴子嶺北坡,向北流經(jīng)蔡家河、三河、茶園,入千工堰水庫,出庫后在傅家山村的郎家店匯入漫水河主干河道(上游叫蔡家河),長12公里,寬3~30米,流域面積42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9.1%,洪峰流量358立方米/秒。

清水河,源于金寨縣天堂寨附近的雞心石、八斗笠。原由該縣的[石童]畈入境,曲折向東經(jīng)曲尺河、虎形地、楊家河坪,在西鎮(zhèn)匯入漫水河干流。因金寨縣在[石童]畈筑了一道攔河壩,使畈以上的水同毛坦河相通,注入響洪甸水庫,[石童]畈以下的水仍匯入漫水河。境內(nèi)河長11.2公里,寬3~40米,流域面積32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4.1%,洪峰流量502立方米/秒。河道彎曲,兩岸切割深,河床坡度大,主要支流為龍井河,長6公里。

馬槽河,源于岳西縣的羅漢尖(在該縣境上游稱包家河),在上東河入霍山縣境后,曲折向北流經(jīng)下東河、東岔、雞冠山、蓮花石、小廟子、觀音庵,在千笠寺的東河自然村西側(cè)匯入漫水河干流(境內(nèi)主河道上段叫上東河、下東河。較大支流除楊家河外,還有松林、長嶺庵、廖寺園等地來水),長48公里(其中境內(nèi)25公里),寬3~30米,流域面積247平方公里(境內(nèi)121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0%,洪峰流量1095立方米/秒。河道曲折,河床落差大(河源同河口落差960米),水力資源豐富。

安家河,源于霍山縣同金寨縣交界的鐘鼓樓,向南流經(jīng)新鋪溝、馮家院子、王家灣、安家河,在千笠寺北側(cè)匯入漫水河干流,長16公里,寬3~20米,流域面積64平方公里,平均比降45.4%,洪峰流量369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跳步河、李家河。

石羊河(上段叫輝陽河),源于霍山縣白馬尖北麓,蜿蜒向北流經(jīng)輝陽河、毛嶺畈(下方家河)、大化坪、和平畈、石羊河,在潘家灣附近注入佛子嶺水庫。長28.4公里,寬3~40米,流域面積98.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9%,洪峰流量553立方米/秒。急灣多,主支流呈羽狀分布。支流有長沖河、龍井河等。因出口處在水庫水尾,故仍作漫水河支流。

黃尾河(岳西縣叫黃尾河,境內(nèi)叫板河),大部分在岳西縣境內(nèi)。主流源于霍山縣同岳西縣交界的天河尖南麓。在岳西黃尾鄉(xiāng)北面及本縣胡家河鄉(xiāng)南面的陡峰寨入境,經(jīng)胡家河、螞蟻山注入磨子潭水庫。長45公里(磨子潭水庫建成后,境內(nèi)河段長僅3公里),寬10~40米,總流域面積230平方公里(境內(nèi)83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1.9%,洪峰流量1051立方米/秒。境內(nèi)主要支流有根碓河(下段叫猴河,出境后在岳西縣荒田沖附近匯入黃尾河)、龍井河、石板河、花園河。清潭河(又叫東流河,大部分河段在岳西),源于岳西縣貓兒尖附近的黃泥凼,在紅山寨西側(cè)入境,經(jīng)下馬坪在大淌注入磨子潭水庫。長46公里(磨子潭水庫建成后,境內(nèi)河段長僅3公里),寬3~30米(下游河床較寬平),總流域面積179平方公里(境內(nèi)9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8.9%,洪峰流量709立方米/秒。境內(nèi)無支流。

掃帚河,源于黑山尖西南側(cè)(舒城縣境、上段名桃李河),先逶向北,后折轉(zhuǎn)西北,經(jīng)劉家老屋(入境處)、桃李河(王家院)、東西溪(白果樹)、單龍寺(德馨店)、康皮畈(東風橋)、在小龍降注入佛子嶺水庫。長53.5公里(境內(nèi)長50.5公里)、寬5~20米,流域面積202平方公里(境內(nèi)控制面積193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5.9%,洪峰流量847立方米/秒。河道曲折,東南和東北支流較多,較大的有童家河、小溪河、烏牛河等。河水礦質(zhì)含量較大。

孔家河,源于霍山縣四角尖,向北流經(jīng)爛泥坳、鹿吐石鋪、落兒嶺,在黑石渡匯入東淠河干流,長19公里,寬10~30米,流域面積78.8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7.6%,洪峰流量469立方米/秒。主支流呈羽狀分布。主要支流響河。

深水河,源于霍山縣鐘鼓樓北側(cè)的茅山林場(上游叫十道河,中游叫桃源河),先向東北后向東,由老林畈入境后曲折向東流經(jīng)十道河、桃源河、小堰口、諸佛庵、黃家畈,在戴家河農(nóng)場東側(cè)匯入東淠河干流。長26公里,寬3~30米,流域面積156.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5.4%,洪峰流量622立方米/秒,干支流呈樹枝狀分布。主要支流有尹家河、大干澗、小干澗,并有西石門、仙人沖來水。上、中游河段落差集中,當?shù)厝罕娎盟β洳钭鲃恿?,生產(chǎn)山紙。下游河段河道彎曲較大,左右折沖不穩(wěn),常受洪災(zāi)和岸崩威脅。

戴家河,由霍山縣杜家沖(源出百籮寨東支)、新店河(源出大老豹沖西支)兩大支流匯合而成。分別經(jīng)杜家沖、新店河兩地,在楊公山匯成戴家河,在戴家河自然村匯入東淠河干流。長5公里(主河道從楊木畈到出口長4公里)、寬3~10米,總流域面積40平方公里,平均比降7.5%,洪峰流量126立方米/秒。東西兩大支流呈扇形發(fā)育,河道短、洪峰大,流速快,洪災(zāi)較為突出。

柳林河(上段叫曹家河),主流源于霍山縣桃花寨,總流向先向西北,后折轉(zhuǎn)向東北,流經(jīng)通水灌(黃泥)、謝家畈、俞家山根、西門畈(俞家畈),在潛臺寺西匯入東淠河干流。長15公里(通水灌到潛臺寺主干河段70年代初曾進行過整治,截灣取直后長12公里),寬5~20米,流域面積3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5.3%,洪峰流量174立方米/秒。

高廟河,源于霍山縣白沙嶺,向北流經(jīng)牛角沖、橋頭堰、縣漁場,在北鎮(zhèn)廟匯入東淠河干流,長8公里,寬3~30米,流域面積294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5.1%,洪峰流量126立方米/秒。支流幽芳河源出桃花寨,經(jīng)東石門,在縣城東門外石擔橋下匯入護城河,1970年整治改道從城東郊縣漁場附近匯入高廟河主河道。長4公里、寬3~30米,流域面積29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3%,洪峰流量187立方米/秒。

上述干支流的主要河段,在20世紀七十年代初、中期都進行過截彎取直和恢復(fù)河堤的河道整治,由于工程質(zhì)量不高,有些河段的河堤常缺口成災(zāi)。

熊家河(上游叫指封河、中游叫落陽河、下游叫熊家河),源于江淮分水嶺的霍山縣鄭家灣,向北流經(jīng)指封河(王家院)、四顧沖、三河店、與兒街、大沙埂、落陽河、大河廠、通光山(窯泥窩),在團山匯入東淠河干流。長27公里,寬3~30米,流域面積296.1平方公里,平均比降7.1%,洪峰流量1027立方米/秒。干、支流上游水土流失嚴重,河道淤積淺窄,下游地勢低洼,又受橫排頭工程回水頂托,洪澇災(zāi)害較多。主要支流有下天河、但家廟河、牛屎河等。

下天河,源于霍山縣香草尖東北麓的袁家樓,向北經(jīng)土地灣(天星院)、樊沖、雙河(舒家花屋)、鳥鸛嘴,在下天河村的馮家北側(cè)同主流匯合。長11.2公里(天星院到馮家),總流域面積50.6平方公里。

但家廟河(上段叫石河,中段叫山王河、下段叫但家廟河),源于霍山縣同六安縣交界的望湖寨(此處到范家祠堂一段屬六安縣),向西北經(jīng)石河、山王河、花石嘴、但家廟、董家畈,在大河廠匯入熊家河。境內(nèi)長13.6公里,寬3~30米,流域面積127.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6.4%,洪峰流量436立方米/秒,河成大拱形,是熊家河最大的一條支流。

牛屎河,源于霍山縣同六安交界的天臺山,向西南經(jīng)舒家廟、團墩、黃檀樹(肖家圩子),在大河廠西側(cè)匯入熊家河。長12公里,寬3~30米,流域面積33.6平方公里,平均比降5.8%,洪峰流量153立方米/秒。西淠河境內(nèi)的分支流是在石家河鄉(xiāng)的石家河、沿河澗兩條河。石家河源于本縣同金寨縣交界的松山寨北側(cè),向北流經(jīng)上谷(東岳廟)、下谷(秦家院子)、石家河(吳家老屋),在方家?guī)X西南側(cè)出境,注入響洪甸水庫。長14.3公里,寬3~30米,流域面積58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0.7%,洪峰流量314立方米/秒。干支流呈樹枝狀分布,河道較彎曲,是西淠河在境內(nèi)最大的一條支流。

沿河澗,源出霍山縣同金寨縣交界的丁家山,向西北流經(jīng)鄭灣、谷家院、大柳樹,在墩子自然村出境,經(jīng)沿河注入響洪甸水庫,是西淠河在境內(nèi)最小的一條支流。主河道長8.3公里,寬3~20米,流域面積1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2%,洪峰流量145立方米/秒。

龍井河,源出霍山縣同六安交界的沈家?guī)X,先向西南后折西北,貫穿三尖鋪鄉(xiāng),流經(jīng)花涼(雨檀崗)、水口寺(高臺子)、三尖鋪、龍井沖(翁平樓)、秦小臺,在霍山縣同六安縣交界的楊家灣東側(cè)出境,后向北在窯沖口匯入深河總干流。境內(nèi)長14公里,寬3~30米,流域面積36平方公里,平均比降8.2%,洪峰流量330立方米/秒。

水文特征

淠河,總落差456米,流域面積6000平方公里,水量為41.82億立方米,占安徽境內(nèi)淮河水量的20.1%,其年產(chǎn)水量為69.7萬立方米每平方公里,為省境內(nèi)淮河各支流之首位。

東淠河主要支流有黃尾河、頭沱河、姚河、倉家河、漫水河、清水河、東流河和東西溪河等,河道縱比降42.8~91.6‰,多年平均流量7.32立方米每秒,水能理論蘊藏量為7.6萬千瓦。1956年和1958年先后建成佛子嶺水庫和磨子潭水庫,庫容分別為4.96億立方米和3.49億立方米。

西淠河支流有7條,以毛坦河,青龍河和宋家河最為主要,多年平均流量56.17立方米每秒。1958年建成響洪甸水庫,庫容26.32億立方米。淠河洪水年份的來水量較大,實測最大洪水流量,佛子嶺站為12300立方米每秒(1969年7月14日);響洪甸站為10100立方米每秒。淠河水量的年際變化幅度在5倍左右,年內(nèi)分配有明顯的春汛,次大出現(xiàn)在5月份,最大出現(xiàn)在7月份。

水利工程

河道治理

淠河流域兩河口以上為山區(qū),流域呈扇形分布;兩河口至六安縣馬頭集之間為丘陵地區(qū),流域為長條形;馬頭集以下進入平原洼地,河道彎曲,堤距700~1500米不等,平槽泄量不足500立方米每秒,洪水靠灘地漫流。據(jù)清同治《六安州志》記載,乾隆初年(約1736年),霍山縣耆民廣嘉祚在淠河上游的東淠河上修建縣城防洪堤防,筑保黎橋頭西岸石堤。乾隆五年(1740年),霍山知縣陳常又修太平橋河堤。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縣張掄甲于縣城東北龔家巷口建堤十五丈,續(xù)舊堤五丈。道光三十年(1850年),監(jiān)生項潤生建捍水堤壩長三百八十四丈,名曰萬鰲山,又在壩上遍植柳竹;是年秋冬兩季,又沿河筑長堤至東龍頭石,并于堤外側(cè)做石牮挑水導(dǎo)流,束水歸槽。同治初年(1862年),霍山知縣彭廣鐘又繼續(xù)修筑。同治十三年(1874年),前首事劉俊仁等于鰲山壩上游自迎駕廠至黃家畈渡口筑長堤二里余,名曰永安壩,闊丈許,高六、七尺許;又在俞家畈柳林河兩岸修筑東岳壩。為防止淮河和淠河水侵入正南洼地,民國初年,開始修筑淠堤。民國10年(1921年)建成竹絲三合堤和東孟家灣堤,長度分別為30里和25里。民國22年至民國28年,新建肖嚴淠堤第一段(自迎河集經(jīng)北橫壩至鮑家溝),將東孟家灣堤擴建為肖嚴淠堤。1945年后,筑泥炭湖下壩至正陽關(guān)之間的正新堤,長7公里;又堵塞新淠河,使淠水全部歸入老淠河,同時修正陽東湖橫堤,杜絕淮水倒灌;還把分散的堤圈并為兩段,五里鋪至北橫壩的一段稱正南淮堤,北橫壩至左家崗一段稱迎北圈堤(又稱肖嚴淠堤)。

建國后,上述兩段堤防在北橫壩連接,沿淠、沿淮堤防統(tǒng)稱正南淮堤,全長31.93公里。從1951年至1969年先后五次加固正南淮堤。堤線從左家崗向南延伸至迎河閘與張馬淠堤相接,堤線全長達到34.4公里。1962年起,用10余年時間,加做了長13.1公里的塊石護坡。1977年、1978年,又連續(xù)兩次對堤身加培,重點險段放大斷面或內(nèi)坡加做戧臺。1966年起做減壓井458眼,其中完成配套約360眼,后保留約400眼。至1988年底,正南淮堤重點加戧長20公里,內(nèi)坡填塘長14.5公里。1951年至1988年,正南淮堤累計完成土方1045.5萬立方米,砌石116.6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055.3萬元。在著手治理洪水入侵的同時,也開始了正南洼地內(nèi)澇治理工程。1951年至1952年開挖了長9.95公里的正南排水渠,在五里鋪建正陽涵,排水流量60立方米每秒,可排泄14萬畝的洼地積水。為分片排水,自1956年起又先后圈成迎北、肖嚴、建設(shè)、劉帝、枸杞和正陽農(nóng)場等6個圩,耕地12萬畝。1966年7月,建五里排澇站,裝機7臺,共560千瓦,流量3.5立方米每秒,用于排正陽農(nóng)場的2.5萬畝內(nèi)澇。1966年8月建成建設(shè)電力排澇站,裝機10臺,共1550千瓦,凈揚程7.4米,設(shè)計流量12.1立方米每秒,可排枸杞、建設(shè)兩圩5.3萬畝的內(nèi)澇。

1967年6月建成大店電力排澇站,裝機5臺,共1650千瓦,凈揚程7.9米,設(shè)計流量14.4立方米每秒,可排肖嚴和迎北兩圩的4.6萬畝農(nóng)田的內(nèi)澇。1970年9月至1971年5月,又在正陽涵東側(cè)建5孔拱式新涵,每孔凈寬4米,高5.2米,設(shè)計流量122立方米每秒,同時堵塞老正陽涵。1969年、1975年又分別建迎河涵和左家崗涵。

民國12年,開始在淠河左岸筑西隱賢堤、民生圩,在淠河右岸筑張馬淠堤。西隱賢堤又名劉李圈堤,上自六安縣吳祠,下至霍邱縣郭崗,全長13.3公里,面積16平方公里,耕地1.6萬畝。1952年春重新修筑,1954年和1969年兩次潰決,后經(jīng)培修,堤頂高程達30.0米至29.2米,頂寬3米,內(nèi)坡1:3,外坡1:2.5。1963年建胡臺排水涵(胡臺閘),塊石圬工結(jié)構(gòu),為單孔閘,寬3米,高3.5米,設(shè)計流量16立方米每秒,改善了堤內(nèi)的排水系統(tǒng)。

民生圩南起馮集,北至小店崗,面積39.5平方公里,耕地4.5萬畝,沿淠河筑有民生堤,民國35年在圩區(qū)排水口建民生閘。至民國36年,霍邱縣境內(nèi)淠河左岸馮集至民生閘之間堤防已達19.3公里,堤頂高程25.0米。1951年冬進行培修,堤頂高程達到26.46~25.82米,頂寬3米,迎流段頂寬4米,并在內(nèi)坡加做平臺。1955年春和1956年汛后兩次進行培修,對險段進行退建,堤線總長減至18.7公里,堤頂高程加高到28.37~27.4米,頂寬達到4.8米。1969年和1970年,對汛期翻沙鼓水堤段,加做208眼減壓井,后由于加做其他工程,減壓井尚存62眼。1970年至1981年,對5處重點險段做塊石護坡,總長2592米。1951年重建民生閘,將原來的寬、高各為1米的單孔石拱涵擴建為寬3米、高3.5米的單孔拱式涵,涵底高程18.3米,設(shè)計流量16立方米每秒;1957年又將民生閘擴建為2孔,設(shè)計流量也增大一倍。1975年在圩內(nèi)建臨時機械排水站,1980年機房倒塌,1981年重建排水站,裝機6臺共480馬力,流量2.4立方米每秒;1984年又將其中3臺改建為3臺電力排水泵,容量300千瓦,揚程6米,流量3.18立方米每秒,總流量達到4.38立方米每秒。

張馬淠堤是六安縣馬頭集至壽縣迎河集間平原洼地的防洪屏障。先在上自隱賢,下至迎河集南2.5公里張家老墳處,筑堤長12.5公里,民國28年改稱張隱淠堤。民國34年以后,堤線調(diào)整,堤上端改接六安縣的馬北淠堤。1952年復(fù)堤時,將馬北、張隱兩堤聯(lián)成整體,統(tǒng)稱張馬淠堤,總長31.4公里,堤頂高出1950年洪水位1米。1954年洪水中堤防潰決,1955年5月復(fù)堤,堤頂高程達29.5~26.5米,頂寬超過2米。1969年至1978年,又對堤防進行加固和培修,堤線從張家老墳下延至迎河泄洪閘,與正南淮堤相接。至此,張馬淠堤全長達到32.3公里,堤頂高程也加至32.1~29.5米,頂寬增至3~5米,并在隱賢集加做長360米的塊石護坡,在馬嘴子、聶大臺子、幸福涵等處做拋石護岸總長900米,在花龍口做長300米的粘土防滲鋪蓋。1950年至1988年,張馬淠堤共做土方345.9萬立方米,砌石2284立方米,國家投資109.4萬元。張馬淠堤保護面積達到246.3平方公里,耕地12.3萬畝。為防止淠水倒灌,1954年1月在迎河集南2.5公里處建成幸福涵。幸福涵為鋼筋混凝土箱式結(jié)構(gòu),共3孔,每孔寬3米,高2.5米,涵底高程19.5米,設(shè)計排水流量50立方米每秒,同時堵塞減河原入淠口。1975年梁家湖排水渠挖成后,于1976年在原幸福涵右側(cè)增建新幸福涵,共3孔,每孔寬2.7米,高3米。涵底為倒拱,底高19.5米,設(shè)計排水流量73立方米每秒。至此,新、老幸福涵的總排水能力達123立方米每秒。1958年至1976年,在張馬淠堤上共建小型涵閘19座,總排水流量達89.2立方米每秒,可排泄幸福涵控制區(qū)以外的4.36萬畝農(nóng)田的內(nèi)澇,還可承泄淠東干渠灌區(qū)17條支斗渠的退水。1973年建時淠圩機械排澇站,1985年改建成電力排澇站,裝機25臺套,共1875千瓦,抽排流量10立方米每秒。

民國22年,霍山縣城國民黨住軍獨立第五旅旅長鄭廷珍主持,軍民合作,對永安壩進行維修加固,并自黃家畈口東沿直下,經(jīng)鰲山壩向東沿伸,名鄭公堤。民國35年前后,又曾對鄭公堤進行部分加固。至此,淠河自迎駕廠至霍山縣城關(guān)的防洪工程體系基本形成。1969年7月淠河發(fā)生大洪水,霍山縣城防洪堤被沖壞多處。是年9月,霍山縣成立水毀工程修復(fù)指揮部,培修加固和建成淠河堤防17公里,并開辟了淠堤內(nèi)從縣醫(yī)院至小河口的排水干溝;在城南興建了排澇涵閘和排澇站,使外洪和內(nèi)澇都得到了治理。淠河兩河口以下,兩岸地勢較低,建國前,僅有少量的矮小堤防。1950年汛后至1951年,建成淠河?xùn)|岸六安至馬頭集和西岸的興隆集至張灣兩段河堤,河堤總長72公里,保護耕地14萬畝。1952~1953年,又于六安上游筑成東岸的金杯塘至姚灣和西岸的林家灣至西峰寺兩處河堤,計長33.5公里,保護耕地10萬畝。1953年在西淠河左岸又增筑郝集至兩河口堤長6公里,保護耕地0.8萬畝。1954年,淠西堤六安以下砦家河埂至鮑家灣大埂堤防進行退建,長11.5公里。堤頂高程在郝集為52.0米,林家灣和蘇家埠為43.0米,六安為39.0米,張灣為37.0米。1955年至1984年,作護岸工程14處,總長2公里余。1951年至1985年,建成小型排澇涵10處,主要集中在六安以下的堤段。1983年至1984年,共做砌石1.02萬立方米,混凝土116立方米,國家投資24.37萬元。

灌溉工程

1954年至1958年,在淠河上游支流上建成佛子嶺、響洪甸、磨子潭3座大型水庫,均有防洪、灌溉、發(fā)電和航運等綜合利用功能。3座水庫的建成,調(diào)節(jié)攔蓄了淠河大量的洪水,不僅大大提高了淠河中下游的防洪標準,而且還起到了輔助淮河干流蓄洪的作用。隨著淠河上游大中型水庫工程的建成,淠河流域的灌溉事業(yè)也得到迅速發(fā)展,建成了小淠河灌區(qū)、淠河灌區(qū)、淠源渠灌區(qū)等一批灌溉工程。小淠河灌區(qū),位于小淠河兩側(cè),灌區(qū)內(nèi)耕地3.65萬畝,其中六安縣境內(nèi)0.13萬畝,霍邱縣為3.52萬畝。灌區(qū)工程1956年冬動工,1957年冬基本完成。主要工程有渠首進水閘、渠末端溢流壩、干渠、支渠進水涵和支渠等。1964年于溢流壩上游左岸增建排洪閘一座,用以解決六安縣境內(nèi)的洪水出路。1977年冬對溢流壩進行改建,中段17.4米長改為開敞式節(jié)制閘,以控制泄水。干渠系利用小淠河上段整修加固而成,長6.4公里,設(shè)計流量5.23立方米每秒,直接灌溉農(nóng)田3500畝。支渠分東西兩條,渠首分別位于溢流堰上游左右兩側(cè),進水口各建管涵1孔,直徑為1米。經(jīng)1983年和1984年的兩次整修,東支渠長達12.9公里,流量1.02立方米每秒,灌田2萬畝;西支渠長8.17公里,流量0.94立方米每秒,直接灌田1.3萬畝。淠河灌區(qū),是以淠河上游三大水庫為水源興建的大型引水、提水灌區(qū)。灌區(qū)跨六安、肥西、肥東、霍邱、壽縣、長豐、合肥、舒城等8個縣市,設(shè)計灌溉面積為660萬畝,近期為616萬畝,是淠史杭灌區(qū)的主要組成部分。灌區(qū)內(nèi)自流灌溉431萬畝;提水灌溉229萬畝。1958年8月動工興建,1972年骨干工程建成。主體工程包括:橫排頭渠首樞紐、淠河總干渠、干渠及配套工程等。淠源渠灌區(qū),位于霍山縣淠河右岸縣城東西兩側(cè)的丘陵地區(qū),總面積90平方公里。灌區(qū)水源為佛子嶺水庫棄水,設(shè)計灌溉面積6.9萬畝,其中自流灌溉3.1萬畝,提水灌溉3.8萬畝,干渠總長50公里。工程于1958年開始由霍山縣水電局設(shè)計,1959年11月9日開工。由于經(jīng)濟困難,1960年4月停工,至1970年復(fù)工。1971年建成渠首樞紐工程,包括攔河壩、進水閘和導(dǎo)堤。至1982年春干渠全線通水,至1985年春主要工程全部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