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新編第6軍在歷史上有2個:一個是1939年6月以湘西地方武裝組成的新編第6軍,由薛岳擔任軍長。

中文名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六軍

別名

新六軍

創(chuàng)立時間

1939年6月

參與戰(zhàn)役

長沙會戰(zhàn)1939年冬季攻勢戰(zhàn)

代表人物

薛岳、廖耀湘

概述

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會戰(zhàn)和1939年冬季攻勢作戰(zhàn),1940年被撤銷;另一個是1944年5月,國民政府為加強中緬印戰(zhàn)區(qū)的軍事力量,合編組成的新編第6軍,由廖耀湘任軍長,1946年奉命運抵東北“剿共”,1948年10月下旬在遼西大虎山地區(qū)被東北共軍全殲后撤銷。

歷史沿革

新六軍的前身分別是是第54軍第14、50師和新編第1軍新編第22師。第14師的前身是西北軍國民軍第2軍殘部。1928年1月,西北軍國民軍第2軍殘部被桂系收編,改為獨立第8旅。1930年中原大戰(zhàn)后,該旅被蔣中正收編改為第14師,先后隸屬第18軍、第54軍;第50師的前身是湘軍譚延闿部第2軍一部。1929年湘軍譚延闿部第2軍一部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50師,先后被編入第9路軍、第22軍、第54軍;新編第22師是1938年10月在湘贛軍管區(qū)組建的,先后隸屬新編第十一軍、第五軍、新編第一軍。

1944年5月,國民政府為加強中緬印戰(zhàn)區(qū)的軍事力量,將第54軍第14、50師和新編第1軍新編第22師合編組成新編第6軍,隸屬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

1945年1月,該軍奉命回國,所屬第50師留緬歸新編第1軍指揮。3月,抵達云南曲靖時,青年軍第207師撥歸該軍編制。此時,該軍下轄第14師、青年軍第207師和新編第22師。4月,該軍由云南調往湖南芷江,參加了湘西會戰(zhàn)。

1946年2月上旬,國民政府為安定東北地區(qū),該軍奉命運抵東北剿共。先后參加了遼東戰(zhàn)役、本溪爭奪戰(zhàn)(中共稱本溪保衛(wèi)戰(zhàn))、四平爭奪戰(zhàn)(中共稱四平戰(zhàn)役)、鞍海戰(zhàn)役、新開嶺戰(zhàn)役、臨江進攻戰(zhàn)役(中共稱四保臨江)、1947東北夏季防御作戰(zhàn)(中共稱東北夏季攻勢)等。1947年8月,廖耀湘升任第9兵團司令,李濤繼任軍長,轄第14師,龍?zhí)煳淙螏熼L;青年軍第207師,羅又倫任師長;新編第22師,羅英任師長。同年11月,東北國軍進行整編,該軍原轄第14師調出,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三軍(后全國番號整編中改番號為83軍);青年軍第207師改隸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另以東北交警第13、第14總隊編為第169師列入該軍作戰(zhàn)序列。此時,該軍下轄:第169師,張羽仙任師長;新編第22師,羅英任師長。1948年9月,暫編、新編番號統(tǒng)統(tǒng)取消,新編第六軍改番號為89軍,新編第22師改番號為第240師,并將暫第62師改番號為第296師調歸該軍。此后,該軍第169、第240師參加遼沈戰(zhàn)役,10月下旬在遼西大虎山地區(qū)被人民解放軍全殲。此次作戰(zhàn)后,新編第6軍番號撤銷,第296師改隸第52軍建制。

戰(zhàn)斗序列

軍長:廖耀湘少將,湖南邵陽人,法國圣西爾軍校

副軍長:舒適存少將,湖南平江人,陸大特2期

政治部主任趙霞少將,湖南沅江人,黃埔6期步科

參謀長劉建章上校,湖南邵陽人,黃埔6期炮科

參謀主任金柏源上校,浙江諸暨人,黃埔10期炮科

炮兵組指揮官羅先致上校,福建連城人,黃埔7期炮科

副指揮官游公弼中校,四川資中人,黃埔9期炮科

炮1營長張樹幟中校,綏遠武川人,黃埔9期炮科

炮2營長李珍少校,湖南永興人,黃埔12期炮科

輜重營長伍文秀中校,湖南邵陽人,黃埔6期騎科

工兵營長田子永少校,湖南龍山人,工校軍訓班14期

通信營長孫經少校,河北正定人,河北軍政學校2期

下轄:

第14師:師長闕漢騫少將,湖南寧遠人,黃埔4期步科

副師長龍?zhí)煳渖賹?,湖南石門人,黃埔5期炮科

參謀長張羽仙上校,湖南零陵人,陸大4期

40團長王啟瑞上校,湖南資興人,黃埔7期步科

41團長龔益智上校,湖南長沙人,黃埔7期步科

42團長許穎上校,湖北沔陽人,黃埔5期炮科

第50師:師長潘裕昆少將,湖南瀏陽人,黃埔4期步科

副師長楊溫少將,廣東惠陽人,軍官講習所

參謀長段麓蓀上校,湖南南縣人,黃埔3分校

148團長謝樹輝上校,四川簡陽人,黃埔6期炮科

149團長羅錫疇上校,湖南湘鄉(xiāng)人,黃埔7期步科

150團長黃春城上校,湖南邵陽人,黃埔6期炮科

新22師長:師長廖耀湘少將(兼)

副師長李濤少將,湖南邵陽人,黃埔6期炮科

64團長熊杰上校,湖南湘潭人,黃埔6期騎科

副團長趙照中校,湖南邵陽人,黃埔4期工科

65團長傅宗良上校,湖南岳陽人,黃埔6期炮科

副團長羅英中校,湖南衡州人,黃埔6期步科

66團長陳贗華上校,湖南邵陽人,黃埔8期步科

副團長汪君勃中校,安徽六安人,黃埔6期步科

名門之后

新六軍出身“名門”,這個“名門”就是有著“天下第一軍”美稱的國民黨新一軍。

1942年3月8日,廖耀湘率新二十二師與兄弟部隊二〇〇師在同古接替英軍防務。之后,新二十二師在同古地區(qū)與敵激戰(zhàn)半月,給日軍第五十五、五十六師團以沉重打擊,其強大戰(zhàn)斗力和頑強精神使日軍感到震驚英、美盟國亦高度贊揚新二十二師和二〇〇師是“世界上最精銳之部隊”。英國《泰晤士報》稱贊說:“華軍以少勝眾,英勇果敢,將使華軍之戰(zhàn)績,益增光輝。”

同古保衛(wèi)戰(zhàn)結束后,廖耀湘率新二十二師成功地舉行了著名的斯瓦阻擊戰(zhàn),以新二十二師1個師的兵力與日軍5個主力聯(lián)隊周旋達半個月之久,打得日軍暈頭轉向,始終摸不清中國軍隊的虛實。由此,廖耀湘和新二十二師獲得了“叢林之虎”的美譽。

1942年10月底,中國駐印軍為配合中國戰(zhàn)場及太平洋地區(qū)的戰(zhàn)爭形勢,重新打開中印交通線,展開了反攻緬北的作戰(zhàn)。廖耀湘的新二十二師和孫立人的新三十八師,奉命進攻胡康河谷,打響了反攻的序戰(zhàn)。胡康河谷地區(qū)山高林密,河流縱橫,雨季泛濫,有“絕地”之稱。防守該地區(qū)的為日軍第18師團,主力為其步兵第五十五聯(lián)隊全部和一一四聯(lián)隊一部及炮兵第十八聯(lián)隊等,由師團長天中新一中將指揮。新一軍分左右兩路向該敵實施夾攻,廖耀湘部擔任右路,向打洛攻擊。1943年1月9日,廖耀湘率部渡過大奈河,沿左岸崎嶇山地逐段開路前進。14日,進至白賊河北岸。廖耀湘按照史迪威擬訂的作戰(zhàn)計劃,命其第六十五團擔任渡河攻擊的突擊任務,驅逐南岸之敵奪取登陸場。但該團團長傅宗良實地勘察后,發(fā)現(xiàn)史迪威的計劃不符合實際情況,乃反史之意而行,并將新的作戰(zhàn)計劃上報廖耀湘與史迪威。史迪威接到傅的報告后,勃然大怒,電報戰(zhàn)區(qū)最高當局,當局認為事態(tài)嚴重,讓廖耀湘制止。

廖耀湘見傅之計劃優(yōu)于史,便復電自認新的計劃是他批準的,并聲明成敗皆由他負責。接著,廖耀湘派副師長到傅宗良團督戰(zhàn),結果獲得大勝,敵大隊長岡田中佐重傷飲彈自斃。戰(zhàn)后,史迪威親至戰(zhàn)場點得敵尸617具,倍加贊許,并為傅請獎。此戰(zhàn)后,史迪威把新二十二師指揮權全部委托給廖。史迪威的大度,為中國官兵稱贊;廖耀湘這種知人善任、勇于為部屬承擔責任的作風,更深為全師官兵欽佩。

在四五月間的索到卡戰(zhàn)斗中,廖耀湘采取迂回與突破戰(zhàn)法,出奇制勝,僅以4個步兵團兵力,擊敗敵人號稱“常勝軍”及“森林戰(zhàn)之王”的第十八師團。是役,廖部斃敵5000余人,生俘敵英田中隊長以下官兵百余人,繳獲大炮56門,車輛190輛,機槍、步槍3000余支,騾馬300多匹。

1944年8月5日,中國駐印軍攻克密支那后,部隊進行休整,充實戰(zhàn)斗力。1944年8月,新一軍奉命在緬北重鎮(zhèn)密支那進行整編,以新編三十八師為基礎,擴編為新一軍;以新編二十二師為基礎,擴編成新六軍。至此,被國民黨稱為“主力之主力”的新六軍誕生。廖耀湘任軍長,原新一軍軍長鄭洞國晉升為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

新二十二師、第十四師、第五十師合編為新六軍。廖耀湘任新六軍軍長,并獲青天白日勛章一枚,新二十二師及其六十五團各獲虎旗一面。

新六軍出身“王牌軍”,由名將統(tǒng)領,再加上全部美式裝備,難怪當時人們議論“新六軍出身名門之后,落地成虎”。新一軍與新六軍被國民黨稱為“雙子星座”。在印緬戰(zhàn)場,“雙子星座”大敗日軍,共享英名。

抗日戰(zhàn)場

1944年10月,新六軍剛剛出世,便和新一軍從密支那、孟拱分頭出發(fā),向日軍發(fā)起第二期緬北作戰(zhàn)。新一軍采用大迂回、穿插、包抄敵人后方的戰(zhàn)術將日軍第二師團原好三大佐率領的2個憲兵大隊、1個炮兵大隊和10輛坦克圍困在八莫城內,并全殲之,日軍城防司令部被連窩端掉,原好三大佐被擊斃。爾后,新一軍乘勝前進,攻占了中印公路上最后一個日軍據(jù)點———芒友,與中國遠征軍第五十三軍勝利會師。

新六軍在西線的進攻也十分漂亮。與新一軍相比,新六軍的作戰(zhàn)完全是另一種風格。它大刀闊斧、干脆利落,如疾風暴雨,似風卷殘云,一路橫掃過去。12月,新六軍新二十二師、第十四師奉命緊急空運回國,只留下第五十師繼續(xù)掃蕩殘敵。1945年元旦,第五十師主力由東瓜南下,連克萬好、南圖、細包、喬梅,拔掉日軍在緬北的最后幾個據(jù)點,兇惡的日本第三十三軍宣告全軍覆沒,中國期待已久的國際交通線———中印公路全線開通。

1945年1月28日,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會師典禮在芒友隆重舉行。

新六軍被蔣介石緊急空運回國,是因為1944年11月日軍進犯國內獨山,貴陽告急,新六軍奉令回國馳援。廖耀湘率新六軍回國后,在黔陽地區(qū)與侵入湘西南的日軍進行過幾次戰(zhàn)斗,粉碎了敵人進占芷江機場的企圖。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21日,侵華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一行8人到芷江,向國民黨陸軍司令部洽降。何應欽即在芷江機場設受降臺,舉行隆重的受降儀式,廖耀湘率新六軍高級軍官,登臺參加受降儀式。

初到東北

1946年2月8日,廖耀湘率領新六軍在遼寧葫蘆島登陸,由錦州沿北寧線兩側向沈陽攻擊前進。新六軍初到東北,的確大顯“叢林虎”的威風,一路征戰(zhàn),所向披靡。

1946年2月10日,新六軍占領了臺安、新民。

1946年2月18日,新六軍進占法庫、大虎山、遼中。

東北民主聯(lián)軍司令員林彪,始終在關注著新六軍的動向。對于新六軍特別是新二十二師這支“王牌”軍中的“虎師”,毛澤東、林彪幾次都想集中絕對優(yōu)勢兵力敲掉它。但一直未能找到機會。

1946年2月19日,新二十二師第六十六團2個營和師機炮營、教導營2000余人,推進到了遼河以南的沙嶺村,成了新六軍整個防線中突出、孤立的部分。林彪等待已久的戰(zhàn)機終于出現(xiàn)了!

遼東軍區(qū)調集兵力,將這股敵人團團圍住,并準備以2個旅在外圍警戒、打援。

這是新六軍與東北民主聯(lián)軍的首次惡戰(zhàn)。戰(zhàn)斗打響后,東北民主聯(lián)軍從四面八方向沙嶺村發(fā)動了猛烈攻擊,新二十二師倚仗著有利地勢和強大的火力拼死頑抗。雙方先是炮戰(zhàn),接著是短兵相接、刺刀見紅。這場戰(zhàn)斗一直持續(xù)了兩天三夜,援軍已經逼近,民主聯(lián)軍只得撤退。這一仗新二十二師損失700余人,民主聯(lián)軍三縱、四縱傷亡了2100余人。

1946年3月10日,國民黨軍從蘇軍手中接收沈陽后,立即分兵三路,分別向四平、撫順、遼南發(fā)起大規(guī)模進攻。此時,孫立人率領新一軍從廣州出發(fā),搭乘美軍第七艦隊的運輸艦,趕到秦皇島登陸,隨后轉乘火車經錦州到達沈陽。這樣,新一軍、新六軍這一對“孿生王牌”又湊到了一起,一南一北,向東北民主聯(lián)軍發(fā)動了更大規(guī)模的進攻。

廖耀湘率領新六軍從遼中南下,于1946年3月21日攻占了遼陽。接著,新六軍兵分三路,向鞍山、海城、營口、本溪發(fā)起了兇猛進攻,全部得手。

四平鏖戰(zhàn)

在新六軍南下的同時,梁華盛率新一軍(當時新1軍軍長孫立人在英國接受授勛,暫由梁華盛代替)從沈陽北上,向四平發(fā)起進攻。1946年3月25日,新一軍攻占鐵嶺。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趁機大吹大擂,狂叫“4月2日前,一定要攻克四平”。然而,新一軍在四平攻堅戰(zhàn)中卻一敗涂地。1946年5月初,鄭洞國率仍沒有拿下四平(1946年4月18日由鄭洞國臨時接任梁華盛),損兵折將6000余人,三個師的實力減為不到兩個師。在四平攻堅戰(zhàn)危難時刻,杜聿明起用了手中的另一張“王牌”———新六軍。

新六軍果然出手不凡。

廖耀湘率領新六軍于1946年5月3日攻占本溪后,立即伙同第七十一軍八十八師調頭北上,增援四平。狡猾精明的廖耀湘并沒有率領新六軍直接從正面攻打四平,而是由開原經中長鐵路以東的山地,向西豐、平崗、火石嶺子一線悄悄前進,準備迂回到四平以東,攻擊民主聯(lián)軍左側背。

廖耀湘將配屬給新六軍的第七十一軍八十八師留作軍預備隊,又將新六軍的新二十二師、第十四師、第二〇七師分成左右兩個縱隊,實行正面進攻,彼此交替掩護,互相呼應。1946年5月14日,新二十二師第六十五團在南城子附近與東北民主聯(lián)軍第三縱隊主力遭遇。經過激戰(zhàn),第六十五團攻下了南城子、威遠堡門。

威遠堡門之戰(zhàn)獲勝,使廖耀湘更為自信,他洋洋自得地對新六軍團以上的軍官說:“共軍第三縱隊主力既不能阻止我一個團的攻擊,那么我一個師的力量就能擊破共軍更強大的抵抗,不僅拿下四平沒問題,就是北上長春也不會有什么重大困難?!?/p>

1946年5月18日,新二十二師攻占火石嶺子,第十四師進入平崗。廖耀湘下令全軍以火石嶺子為軸向左旋回,攻擊塔子山、梨樹、赫爾蘇、公主嶺等地,準備迂回到四平左側后,切斷東北民主聯(lián)軍的退路。17日下午,新六軍在空軍和強大炮火掩護下,猛攻七旅十九團堅守的四平以東331.5高地和塔子山陣地。

東北民主聯(lián)軍的后路面臨著被新六軍切斷的危險,只好撤出四平?!皡擦只ⅰ庇值檬至恕?/p>

四平攻堅,新六軍與新一軍相比,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

新六軍在東北戰(zhàn)場第三次得意是在四平之戰(zhàn)結束后,廖耀湘認定“共軍主力被擊潰”,于是放心、大膽地長驅直入,向北追擊東北民主聯(lián)軍。廖耀湘在得意之余,卻忘記了“集中兵力”這條最基本的戰(zhàn)爭法則。結果他的戰(zhàn)線拉的越長,占的地盤越大,兵力就越顯單薄,當他到松花江畔時,就再也無力前進了。

急轉直下

東北民主聯(lián)軍經過四平之戰(zhàn)后,大都撤到了農村和中小城鎮(zhèn)。他們通過土地改革、清匪反霸、整軍擴軍,創(chuàng)建了許多根據(jù)地,建立了基層政權和強大的野戰(zhàn)軍,在南滿、北滿逐漸站穩(wěn)了腳跟。

1947年5月17日,新六軍新二十二師在遼北清原南山城子與南滿的東北民主聯(lián)軍四縱十師激戰(zhàn),結果被殲滅1500余人,全師的重武器也丟了個精光。

7月,新六軍第十四師在開原東北又遭東北民主聯(lián)軍的伏擊,被殲滅三個營另兩個連。

從1947年1月到10月,東北民主聯(lián)軍北滿、南滿部隊密切配合協(xié)同,采用圍點打援、遠程奔襲、運動反擊和伏擊戰(zhàn)等靈活多變的戰(zhàn)術,集中優(yōu)勢兵力,以“零打碎敲、螞蟻吞象、快刀割肉”的方式大打殲滅戰(zhàn),打得新六軍遍體鱗傷,大傷元氣。

1948年10月1日,東北野戰(zhàn)軍包圍了錦州,切斷了東北國民黨軍通往關內的唯一陸上通道。蔣介石命令廖耀湘率新組建的遼西兵團進行增援。遼西兵團下轄新六軍、新一軍、新三軍、第四十九軍、第七十一軍,騎兵旅、炮兵團、裝甲部隊等11萬大軍,廖耀湘為司令。廖認為增援錦州是死路一條,主張將遼西兵團從沈陽撤往營口,必要時可以從海上撤到關內,保存實力。后來,蔣介石以“軍法處置”相威逼,廖耀湘才硬著頭皮率遼西兵團出沈陽增援錦州。10月15日,遼西兵團攻占了新立屯,但救援錦州已是“馬后炮”。就在這一天,東北野戰(zhàn)軍攻克了錦州,全殲了范漢杰的9萬大軍。

黑山覆滅

錦州失守后,廖耀湘又提出向營口撤退的方案,再次被蔣介石拒絕。后經杜聿明、衛(wèi)立煌爭取,蔣介石才在5天后答應廖兵團可向營口撤退。1948年10月20日晚,蔣介石“開恩”批準遼西兵團向營口撤退,但已錯失良機。

就在這一天,東北野戰(zhàn)軍總部決定采取“攔住先頭,拖住后尾,夾住中間,分割包圍”的戰(zhàn)術在遼西圍殲廖耀湘兵團。東北野戰(zhàn)軍為廖兵團的11萬官兵布下了天羅地網(wǎng),網(wǎng)口就在黑山、大虎山。

從1948年10月23日開始,新六軍開始向高家屯一線92高地、101高地、石頭山高地發(fā)起攻擊。雙方在這三處展開了反復的爭奪。東北野戰(zhàn)軍在高家屯一線頑強阻擊了廖耀湘兵團8天,使得廖耀湘兵團退營口之路被切斷。隨之,廖耀湘又改變計劃向沈陽撤退。東北野戰(zhàn)軍某部攻占廖耀湘兵團指揮部所在地胡家窩棚。廖耀湘動用了他的精銳部隊猛烈沖擊,但都沒有成功,撤退沈陽的計劃又破滅了。廖耀湘再次改變決心,仍想回師東南走營口撤退的路,但他的陣腳已亂,沒有成功的可能了。此時,東北野戰(zhàn)軍的主力部隊已相繼進入了遼西戰(zhàn)場。

東野司令部命令10個縱隊及若干獨立師,按預定計劃,對黑山以東、大虎山東北、繞陽河以西120平方公里地區(qū)內已被合圍的廖耀湘兵團展開內心突擊。有著新一軍、新六軍國民黨兩大主力的廖耀湘兵團徹底崩潰了。

混亂情況下,廖耀湘逃到新六軍軍部,用新六軍電臺,明語呼叫部屬向新立屯集中,企圖恢復指揮,重整建制。然而,驚魂未定,新六軍軍部、新一軍軍部和新三軍軍部,也相繼為東北野戰(zhàn)軍殲滅,國民黨軍陷入更加混亂、潰不成軍的境地。據(jù)廖耀湘后來說:“解放軍第一棒子即打碎了西進兵團的腦袋,使我感到兵團的命運已處于萬分危急之中!”

廖耀湘兵團雖然已處于十分不利的境地,但仍能各自為戰(zhàn),拼死掙扎。隨著合圍圈的縮小,東北野戰(zhàn)軍各部隊均同敵人進行過激烈的較量。經過一天一夜的沖殺,已無法組織戰(zhàn)斗,潰軍紛紛繳槍。戰(zhàn)至1948年10月28日拂曉,廖耀湘手下1個兵團,5個軍部,12個師的10萬多人,全部被殲在黑山、大虎山以東,臺安以北,繞陽河以西,無梁殿以南地區(qū)。

湘西部隊

1939年6月,國軍為加強第9戰(zhàn)區(qū)抗戰(zhàn)武裝力量,以湘西地方武裝組建為,由第9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薛岳兼任軍長,沈久成任副軍長,下設暫編第5師,戴季稻任師長;暫編第6師,龍云飛任師長。該軍編成后,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會戰(zhàn)和1939年冬季攻勢作戰(zhàn)。1940年春,該軍撤銷番號,所屬暫編第5師撥隸國民革命軍第73軍,暫編第6師撥隸國民革命軍第79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