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藍鐘花(學(xué)名:Cyananthus dolichosceles),為桔???、藍鐘花屬下的一個種。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四川等地,生長于海拔3,500米至4,800米的地區(qū),常生長在林中及山坡草地上。

中文名

川西藍鐘花

桔???Campanulaceae

植物界

藍鐘花族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木蘭綱 Magnoliopsida

亞綱

菊亞綱 Asteridae

桔梗目 Campanulales

拉丁學(xué)名

Cyananthus dolichosceles

亞科

桔梗亞科 SubFam. Campanuloideae

藍鐘花屬 Cyananthus

川西藍鐘花

命名者及年代

Marquis

分布區(qū)域

四川

亞組

多年生亞組

藍鐘花組

形態(tài)特征

川西藍鐘花

多年生草本。莖基粗壯,頂端具宿存的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長5-8 (10) 毫米,寬2-3毫米。莖數(shù)條并生,不分枝,長5-15厘米,平臥或上升,基部生褐黃色長柔毛,上部疏生白色短柔毛。葉互生,唯花下4或5枚聚集而呈輪生狀,自莖下向上葉漸次增大,無柄或幾無柄,倒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5-12毫米,寬3-5毫米,長為寬的2-3倍,兩面疏被白色伏毛,邊緣反卷,全緣或具波狀齒,先端急尖,基部長楔形。

花單生莖端,花梗長1-2厘米,疏生褐黃色柔毛或變無毛;花萼圓筒狀,底部圓鈍,果期下部膨脹近球狀,無毛或疏生柔毛,長10-13 (15) 毫米,裂片三角形,內(nèi)面被褐黃色柔毛,相當(dāng)于筒長的1/4-1/3;花冠紫藍色,為花萼長的2.5-3倍,外面無毛,內(nèi)面喉部密生柔毛,裂片倒卵狀矩圓形,約占花冠長的2/5;子房在花期約與花萼等長,花柱伸達花冠喉部。蒴果成熟后遠較花萼為長,先端5裂。種子矩圓狀,兩頭圓鈍,長1.5-1.7毫米,寬約0.8毫米?;ㄆ?-8月。[1]

此種近毛葉藍鐘花C. petiolatus, 但葉較寬,多為倒卵狀披針形,花梗長1-2厘米,花萼無毛,少數(shù)疏生柔毛。

生長環(huán)境

生長于海拔3500-4800米的林中或山坡草地上。

分布范圍

分布在四川西部。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康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