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鐘花(拉丁學(xué)名:Cyananthus hookeri),為桔梗科、藍鐘花屬的植物。分布于中國大陸的云南、四川、甘肅、青海、西藏等地,生長于海拔2,700米至4,700米的地區(qū),一般生長在路旁、山坡草地或溝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中文名

藍鐘花

桔???/span>

植物界

藍鐘花族 CYANANTHEAE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合瓣花亞綱

桔梗目

拉丁學(xué)名

Cyananthus hookeri

亞科

桔梗亞科

藍鐘花屬

藍鐘花

命名者及年代

C. B. Clarke

分布區(qū)域

中國云南、西藏,印度

亞組

藍鐘花亞組

藍鐘花組

形態(tài)特征

藍鐘花

一年生草本。莖通常數(shù)條叢生,近直立或上升,長3.5-20厘米,疏生開展的白色柔毛,基部生淡褐黃色柔毛或無毛,有短分枝,分枝長1.5-10厘米。葉互生,花下數(shù)枚常聚集呈總苞狀;葉片菱形、菱狀三角形或卵形,長3-7毫米,寬1.2-4毫米,先端鈍,基部寬楔形,突然變狹成葉柄,邊緣有少數(shù)鈍牙齒,有時全緣,兩面被疏柔毛。

花小,單生莖和分枝頂端,幾無梗;花萼卵圓狀,長3-5毫米,外面密生淡褐黃色柔毛,或完全無毛,裂片 (3) 4 (5) 枚,三角形,兩面生柔毛,為筒長的1/2-1/3;花冠紫藍色,筒狀,長7-10 (15) 毫米,外面無毛,內(nèi)面喉部密生柔毛,裂片 (3) 4 (5),倒卵狀矩圓形,頂端生3或4根褐黃色柔毛;雄蕊4枚;花柱伸達花冠喉部以上,柱頭4裂。

蒴果卵圓狀,成熟時露出花萼外。種子長卵圓狀,長約1.2毫米,寬約0.4毫米?;ㄆ?-9月。

這個種以矮小的植株,花幾無梗,花冠小,長僅7-10 (15) 毫米,花通常4數(shù)而明顯有別于它種。模式標(biāo)本采自尼泊爾。

生長環(huán)境

生于海拔(3 700~4 500米)高山草地或灌叢中。

分布范圍

藍鐘花

產(chǎn)于云南貢山、碧江、獨龍江上游,分布于 ? 喜馬拉雅山區(qū)東段(尼泊爾、錫金)和印度、我國西藏(察瓦龍、亞東)。

相關(guān)變種

本種至少包含3個變種。

藍鐘花(原變種)

var. hookeri

莖及分枝被毛;花萼被毛。

產(chǎn)西藏東部和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青海(同仁)和甘肅南部。生于海拔2700-4700米的山坡草地、路旁或溝邊。

光莖藍鐘花

(變種)

var. levicaulis Franch., Morot Journ. Bot. 1: 281, 1887.

與原變種不同在于莖無毛而且更纖細。

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南部。生于海拔2700-4100米的山坡,溝邊草地及林下草地中。

光萼藍鐘花

(變種)

var. levicalyx Lian, var. nov. in Addenda

莖和花萼完全無毛。

產(chǎn)云南中甸。生于海拔3200-3500米的山坡草地及林間草地中。

Marquand (在Kew Bull. 248. 1924) 分別以我國西藏東南部和云南西北部的標(biāo)本,發(fā)表了 var. densus Marq. 和 var. grandiflorus Marq. 兩個變種。他指出前者與原變種不同在于枝條密集,葉片較大,花萼密被灰白色長柔毛,花稍大,分枝上被毛較長;而后一個變種的花冠長達15毫米,直徑4-6毫米,分枝上無毛。但就我們根據(jù)大量標(biāo)本得到的印象是,這種變異幅度大,過渡類型多,難于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