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侏馬先蒿(學(xué)名:Pedicularis pygmaea)為列當(dāng)科馬先蒿屬的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國大陸的青海等地,生長于海拔4,000米的地區(qū),多生于多泥漿而生有禾草的河岸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中文名

儒侏馬先蒿

雙子葉植物綱

拉丁學(xué)名

Pedicularis pygmaea

植物界

鼻花族

被子植物門

外文名

Pedicularis pygmaea

亞綱

合瓣花亞綱

唇形目

玄參科

亞科

鼻花亞科

馬先蒿屬

儒侏馬先蒿

基本資料

種 名:儒侏馬先蒿

學(xué) 名:Pedicularis pygmaea Maxim.

科:玄參科

屬:馬先蒿屬

產(chǎn)地分布

為我國特有種,產(chǎn)青海西北部。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矮小草本,高不及3厘米,千時(shí)不變黑色。主根長達(dá)2厘米,略略蘿卜狀變粗,徑達(dá)2毫米,有少數(shù)須狀分枝。根甄之端有l(wèi)一2對寬卵形鱗片。莖直立,不分枝,多少四棱形,溝中有成行之毛。葉基生者長i.5厘米,具細(xì)田長而膜質(zhì)的柄,長達(dá)5-7毫米;葉片嵇狀長圓形,下面有時(shí)疏生白毛,前方多羽狀深裂,近葉柄處為羽狀壘裂,裂片通常6—8對,三角狀卯形,緣有不規(guī)刖的缺刻狀重齒,齒端常有白色胼胝?;ㄐ蛎芏^狀,苞片葉狀,花序F方者羽狀開裂,中部及以上者掌狀3裂,被柔毛;萼球狀卯形,膜質(zhì),長4毫米,具10條褐色之脈,脈上密被黃柔毛,前方開裂,齒5枚,后方1枚狡三角形,前側(cè)2枚較寬,后側(cè)2枚狹長;花紫紅色,長9—10毫米,約在基部上2.5毫米處向前作直角膝屈,而上方一段指向前方而由萼的缺口中伸出,蔣彎處僅寬1毫米,但向喉強(qiáng)烈擴(kuò)大,至與下唇相連處徑達(dá)3.5毫米,下唇長約4毫米,寬杓6毫米,側(cè)裂斜卯形,脈稀少,寬達(dá)3毫米,中裂圓形而有柄,寬倪為側(cè)裂的一半,盔前緣長4毫米,背線因早在離管的上方一段基部不遠(yuǎn)處(約1毫米略多)即彎而向上,故長達(dá)5.5毫米左右,基部三角形而寬,達(dá)2毫米以上,中部最細(xì),寬僅1.5毫米,額正圓形,略似有狹仄的雞冠狀凸起,前緣端有三角狀的短喙?fàn)钔钩?;花絲2對均無毛;花柱不伸出?;ㄆ?月。

生長習(xí)性

生長于海拔4,000米的地區(qū),多生于多泥漿而生有禾草的河岸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