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中法大學跨越百年歲月,坐落在富爾維耶爾山丘上的里昂中法大學舊址靜靜矗立,石堡城門上用漢字和法文鐫刻的“中法大學”見證著歷史滄桑。大學見證了兩國一段特殊交往史,也記載了近代以來中國兩段重要對外交往史。法方開展有關文獻的整理、保護和研究,希望有更多中國人到這里參觀,祝愿里昂和中國的交往不斷加深。著名旅法華人翻譯家李治華曾歷時27年翻譯完成法文版《紅樓夢》,是將這部中國古典名著介紹到法國的第一人。是里昂中法大學學子的杰出代表。

中文名

里昂中法大學

創(chuàng)立時間

1921

機構類別

見證著歷史滄桑

所屬地區(qū)

坐落在富爾維耶爾山丘上的里昂中法大學舊址

館藏精品

好好了解‘中法大學’的歷史

學校停辦

2010年再次停辦

教育總長

蔡元培

竣工時間

1921年創(chuàng)立

大學簡介

里昂中法大學是中國近代在海外設立的唯一一所大學類機構。1921年7月成立,1950年停辦。這期間共招收473名中國學生,不少人后來成為中國科學、教育、文化、藝術界中堅力量。1980年一度復辦,以助學金方式培養(yǎng)高水平的中國學術骨干,2010年再次停辦。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參觀里昂中法大學舊址。這是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與法國外長法比尤斯、里昂市長科隆共同為中國-里昂關系促進中心、里昂中法大學歷史博物館揭牌。[2]

1921年,中國留法生在這里開展了一場爭回里昂中法大學的斗爭,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也為中國共產黨早期在法國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在“中法大學”門口,記者遇見了幾名住在這里的中國留學生。其中一名叫張瑾的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法語系大三的學生,正在里昂第二大學進行一年的交換學習。張瑾說:“我住進這里的第一天晚上,就注意到了大門上‘中法大學’4個漢字。當時我覺得非常驚訝,決定一定要好好了解‘中法大學’的歷史?!?/p>

里昂中法大學,是華法教育會以解決勤工儉學學生海外求學為名,通過募捐經費,加上庚子賠款余額,利用當時對華友好的法國里昂市長哀里歐捐贈的一座舊兵營開辦的。1919-1920年間全國18個省的1600多名青年先后赴法勤工儉學,其中一部分就準備進入里昂中法大學。

歷史記憶

里昂始建于公元前43年,在羅馬帝國時期曾是高盧都城。里昂與中國的往來由來已久。里昂是古代“絲綢之路”西方的終點,是中國絲綢產品在歐洲的集散中心。里昂和中國的另一個重要連接是教育。據(jù)里昂所在的羅納-阿爾卑斯大區(qū)(羅阿大區(qū))議會主席讓-雅克·蓋拉納介紹,1900年時里昂是唯一教授中文的歐洲城市。1921年創(chuàng)立的里昂中法大學,是中國在海外的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大學。里昂中法大學的歷史記憶 中法大學的建立發(fā)生在20世紀初中法教育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既是中國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的延續(xù)與突破,也對中國革命的興起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轟轟烈烈的中國赴法勤工儉學運動,仿佛時代的洪流,催生了中法大學這所特殊的學校。中法交流的先行者李石曾在此中扮演了發(fā)起人的重要角色。

李石曾,河北高陽人,1902年隨清政府駐法公使孫寶琦赴法留學,后一直致力于推動中法乃至中歐的交流合作。1908年,他在法國巴黎郊區(qū)的加爾那·哥倫比村創(chuàng)設了一家大豆加工廠,為三十多位中國人提供工作,后又在工廠附近開設了一所學校,讓這些青年人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這是留法勤工儉學的最初嘗試。辛亥革命時,李石曾回到國內。為“輸世界文明于國內”,1912年,他與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等有識之士在北京成立“留法儉學會”,以使更多的學生、青年能夠以低廉的費用赴法留學。1916年,李石曾、蔡元培等又與法國教育界人士在巴黎發(fā)起“華法教育會”,并在巴黎創(chuàng)辦了一所華工學校,對在法華工進行職業(yè)培訓和文化教育。1917年,李石曾和蔡元培在北京又相繼成立“華法教育會”和“留法勤工儉學會”,鼓勵、指導并資助有志青年赴法勤工儉學,這項運動得到了廣大青年的積極響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毛澤東也和蔡和森等新民學會的同志一起,積極組織湖南青年赴法勤工儉學。毛澤東還想方設法為奔赴法國的湖南青年籌集旅費,并得到章士釗的大力援助。這也成為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一段佳話。

里昂中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