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納德氏鸚鵡(學名:Barnardius barnardi)是典型的攀禽,共有三個亞種。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后,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羽色鮮艷,外表美麗。鳥體為綠色,頭頂和頭部兩側(cè)為兩綠色,臉頰為亮藍色;前額紅色,頸部橄欖棕并且連接頸部后方的黃色羽毛;背部下方為藍黑色,胸部和腹部藍綠色,并分部有不同程度的橙黃色條狀。棲息于低矮的桉樹屬植物以及灌木叢林中、開闊的林地和灌木林地的附近。主要的食物為草地種子、植被、植物嫩芽、漿果、水果、花朵、昆蟲等。分布于澳洲東南部。

中文名

伯納德氏鸚鵡

外文名

Mallee Ringneck Parrot

拉丁學名

Barnardius barnardi,Barnardius zonarius barnardi

亞種

3亞種

環(huán)頸鸚鵡屬

亞綱

今鳥亞綱

澳大利亞環(huán)頸鸚鵡

動物界

鸚鵡科

脊索動物門

鳥綱

紐澳鸚鵡族

亞門

脊索動物亞門

命名者及年代

Vigors & Horsfield, 1827

鸚形目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外形特征

伯納德氏鸚鵡

伯納德氏鸚鵡體長:依照不同亞種為33到37公分不等,體重110-150克。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頭頂和頭部兩側(cè)為兩綠色,臉頰為亮藍色;前額紅色,頸部橄欖棕并且連接頸部后方的黃色羽毛;背部下方為藍黑色;胸部和腹部藍綠色,并分部有不同程度的橙黃色條狀。翅膀的藍色部分到了小覆羽漸漸變?yōu)樗{綠色;翅膀主要覆羽為黃綠色,次要覆羽深綠色;主要飛行羽和其覆羽為深藍色;翅膀內(nèi)側(cè)為藍色;尾羽中央深綠色,尖端藍色;外側(cè)羽毛為藍色,尖端淺色;鳥喙灰白色,虹膜深棕。雌鳥體色較淺,背部和背部下方為深灰綠色;翅膀內(nèi)側(cè)覆羽灰色,翅膀內(nèi)側(cè)帶有比較淺的斑紋,但有時也不明顯。幼鳥頸部和頭頂后方為棕色;臉頰下方的藍羽通常面積比較廣,背部和背部下方為灰綠色;翅膀內(nèi)側(cè)帶有較淺的斑紋。

棲息環(huán)境

伯納德氏鸚鵡主要棲息于低矮的桉樹屬植物以及灌木叢林中、開闊的林地、沿著河流水源經(jīng)過的樹木以及合歡屬植物灌木林地的附近。

生活習性

平時大多成對或是組成小群體活動,偶爾會聚集高達200只的數(shù)量;伯納德氏鸚鵡個性十分害羞內(nèi)向,每天會在破曉時分離開棲息的樹木,在覓食前先到地面的水坑或是小溪流飲水;在地面覓食的時候時常和澳洲當?shù)爻R姷拿倒妍W鵡屬的黃玫瑰鸚鵡、淡頭玫瑰鸚鵡、Psephotus屬的紅腰鸚鵡以及藍蓋鸚鵡一起行動;在氣溫炎熱的正午會躲在樹蔭下乘涼休憩,偶爾會繼續(xù)覓食,在日落之前會再度集體飛往地面的水坑或是小溪流飲水,然后才會回到棲息的樹上過夜;平時大多會停留再同一地區(qū)活動,僅有食物短缺或是天候因素才會遷移到其他地區(qū);在地面覓食的時候非常安靜,不會發(fā)出任何聲音,但是在樹上覓食則會發(fā)出較為輕柔的嘈雜聲。飛行的速度和其他種類的草原鸚鵡差不多,會伴隨相當刺耳的叫聲,因此相當顯而易見。

主要以草地種子、植被、植物嫩芽、漿果、水果、花朵、昆蟲以及其幼蟲等為食。

分布范圍

伯納德氏鸚鵡分布圖

分布于澳洲東南部和澳大利亞中部。由新南威爾士州,擴大到維多利亞州及南澳大利亞州南部,以及昆士蘭州和北領(lǐng)地的北部。

亞種分化

伯納德氏鸚鵡(3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伯納德氏鸚鵡指名亞種Barnardius b. barnardi
2伯納德氏鸚鵡南澳亞種Barnardius b. whitei
3伯納德氏鸚鵡北澳亞種Barnardius b. macgillivrayi

引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