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羊雜是一道菜品,以羊血鮮、土豆粉為主材,搭配五香料、蔥、姜、香菜末、胡麻油、油辣子鹽制成,制作工藝是煮,制作難度一般,口味香辣,有驅(qū)寒、暖胃、舒身等功能。

中文名

大同羊雜

主要食材

羊雜碎,蔥

分類

大同小吃

口味

微辣

是否含防腐劑

菜品簡介

吃羊肉的習(xí)慣,漢人和有些少數(shù)民族也有不同,少數(shù)民族只吃羊肉,把羊下水全扔了。而漢人吃完羊肉之后,還把羊頭、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腸以及羊血等洗凈,煮熟、切碎,配以蔥、辣椒、鹽等調(diào)料熬制成湯,因為里邊雜七雜八應(yīng)有盡有,故稱羊雜。羊雜湯里面摻些土豆粉條,有葷有素,油而不膩,質(zhì)醇味美,撈出鍋來熱氣騰騰,香氣襲人,吃起來味道鮮美,具有明顯的驅(qū)寒、暖胃、舒身等功能,是一味較好的食療保健食品。

山西省大同羊雜即羊下水,是以羊的頭、蹄、心、肝、腸、肺、血等原料烹調(diào)制成的地方小吃,亦稱羊雜燴湯。羊雜燴湯里加山藥粉條,煮好后,紅白相間,熱氣騰騰,油而不膩,令人垂延欲滴,是一道暖胃驅(qū)寒的保健佳肴。

制作材料

羊血鮮、土豆粉、五香料、蔥、姜、香菜末、胡麻油、油辣子鹽。

制作方法

1、將羊雜洗凈、豬血切塊備用。

2、鍋中燒熱油,把五香料放入炸香,取出香料。

3、將蔥姜放入鍋中煸炒出香味后放入羊雜炒香,加入少許油辣子翻炒后放入足量的清水。

4、大火燒開后放入豬血及土豆粉煮10分鐘,出鍋前撒適量鹽即可。香菜出鍋后放。

注意事項

1、用炸過五香料的油炒羊雜味道會更香,不要省略此步驟。

2、如果沒有土豆粉的話用面條也可以代替,但口感和湯色都會差很多。

3、如有條件用羊尾油烹炒成品會更香。

歷史傳說

羊雜割起源于大同。據(jù)說大同人吃羊雜始于元朝,“雜割”一詞還是忽必烈之母所賜。元世祖忽必烈由晉地入中原,路經(jīng)曲沃縣時,其母莊圣太后染疾,曲沃名醫(yī)許國楨為其診治痊愈,成為忽必烈之母的寵信御醫(yī)。

許母韓氏善主廚,隨其子侍奉莊圣太后。韓氏見蒙古人吃羊肉棄下水甚感可惜,即將羊下水拾回洗凈,煮熟,配以大蔥、辣椒吃,發(fā)現(xiàn)其味甚美。遂敬獻(xiàn)太后品嘗。太后吃罷,渾身大汗淋漓,頓覺神清氣爽,就此病愈,當(dāng)即賜名“羊雜割”。

歷史起源

《宋書》載,一個叫修之的人擅烹羊雜割湯,獻(xiàn)給太武帝拓跋燾,拓跋燾贊為絕味,封修之以太令官,直到光祿大夫、南郡公。這事發(fā)生在平城,也就是發(fā)生在咱們大同。

大同最早的羊雜肯定不是現(xiàn)在這樣的,不會有粉條之類的東西,因為土豆進入中國也只是百余年的歷史,可見當(dāng)時的羊雜就是我們所說的純羊雜,其包括羊心、羊肝、羊肺、羊肚、羊腸等雜碎,而其味則更純,調(diào)料主要以油、鹽、蔥、姜、蒜、胡椒為主,當(dāng)時大同地區(qū)沒有辣椒種植的記載,其辣估計是來自胡椒的香辣。

據(jù)經(jīng)歷過民國的老年人講,他們記憶中的羊雜,是要加白菜之類的東西的,這樣的羊雜不膩,而且還能沖淡羊膻味,只是到了解放后,大同的羊雜開始加粉條之類的東西,做法簡單了許多,一道極為精致的下酒菜淪為了主食,加上粉的羊雜已經(jīng)失去了羊雜的美味,今天看來真是一種遺憾。

獨特地位

在大同的傳統(tǒng)食品中,羊雜可謂最為古老,可以這樣說,大同是羊雜產(chǎn)生發(fā)展的源頭之一,它的發(fā)展一直伴隨著大同人們的生活。大同地處塞外,在歷史上一直處于半游牧民族地區(qū),因而就有大量的羊下水,這是做羊雜的必備的條件,另一個條件是這里必須是一個多民族的融合之地,因為有些民族是不食這些東西的,這會遭到民族間的歧視,只有在多民族的融合之地才能產(chǎn)生羊雜這一食品。

吃法分類

羊雜在大同也是分得好幾種吃法,有全羊雜,就是通常講得北路羊雜割,一般是一鍋都是羊下水(內(nèi)臟)加有辣椒,油料等配料做成。還有由羊血和大同特有的粉條組成的,還有就是全羊雜里加粉條的。一般在大同羊雜作為早飯和晚飯的居多,在街邊地攤,喝上一碗辣油湯的羊雜,既驅(qū)寒,又解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