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爾特社會主義亦稱“行會社會主義”(基爾特,英語“Guild”音譯,即“行會”之意)。20世紀初英國工人運動中出現的一種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潘蒂、霍布遜、柯爾等。柯爾的代表作是《勞工世界》、《工業(yè)自治》。1906年彭提出版《基爾特制度的復興》一書。幾年以后,霍布遜、柯爾等開始改造彭提在書中提出的理論,融基爾特思想、現代資本主義、無政府工團主義以及社會主義于一體,形成了“基爾特社會主義”,并開始在英國工人團體中流行開來。

中文名

基爾特社會主義

外文名

Guild Socialism

別名

行會主義

代表人物

彭迪(A.J.Penty)

宗旨

管理生產,實行生產自治等

特點

保存現有國家政權的條件下

屬性

改良主義的一種

相關內容

簡介行會主義

基爾特社會主義,又叫工會社會主義,產生於西元二十世紀初期的英國,是費邊社會主義(FabianSocialism)之外,介乎社會主義與工團主義(Syndicalism)之間的一種調和理論,改良主義的一種,他們否定階級斗爭,鼓吹在工會基礎上成立專門的生產聯合會來改善資本主義。他們只承認改善工人出賣勞動的條件,但不推翻現存制度,意圖通過改良從資本主義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其代表人物有彭迪(A.J.Penty)、霍布生(S.G.Hobson)、柯爾(G.D.H.Cole)。

宗旨

在保存現有國家政權的條件下,組織基爾特社會主義,管理生產,實行生產自治,產業(yè)民主,而由國家負責產品的分配和保證全民的消費,從而消滅剝削,實現勞動者的解放。

代表人物

彭迪、霍布生、柯爾和羅素。

詳細

基于政治、經濟二元論以及職能劃分原則,主張國家與基爾特(工會)應各有各的職務與權力。國家代表消費者的利益,做為生產工具的所有者,而勞動者所組成的自治團體的基爾特則代表生產者的利益,負責生產工具的管理。各項工業(yè)之外,凡宗教、教育等非經濟性活動,也應組織基爾特來自行管理事務。國家雖然是必要的政治組織和管制工具,但國家與其他團體在職能上實立于平等的地位?;鶢柼厣鐣髁x者一方面不滿現代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生產,另一方面排斥不斷擴張的國家控制,因此致力於恢復中古時代的經濟組織形態(tài),以重建工人的工作興趣及養(yǎng)成工人的自尊心,并且企圖透過政治與經濟的分權分責,同時獲致政治的自由與經濟的自由。這種理論最早指向少數的知識分子,后來逐漸擴及于結合勞動者。一九一五年在柯爾等人的領導下,成立全國基爾特聯盟(NationalGuildLeague),宣言廢除工資制度,反對官僚政治,主張經由各種不同基爾特的組織而形成國家,以徹底實現「工業(yè)的自治」?;鶢柼厣鐣髁x在英國的影響與發(fā)展不大,遠比不上費邊社會主義。

波蘭在巨變時,團結工會就是這類組織。

在中國

五四時期,經梁啟超,張東蓀等研究分子的鼓吹,它作為社會主義流派之一傳入中國,曾在中國思想界占有一定勢力。后來,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特別是在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與基爾特社會主義者論戰(zhàn)后,它逐步敗下陣來,至1922年6月后,在中國便無人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