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感冒:內寒外風,甚至夾濕。風熱感冒:內熱外風,甚至夾濕。到底有多少風、多少寒、多少濕?;?,多少風、多少熱、多少濕。單憑望舌質、舌苔,根本無法準確分辨,必須通過脈象才能分清辨明,才能合理配方用藥,才能使感冒盡快全愈。
就是感受風邪侵襲,
初期用解表的生姜大棗大蔥(帶須的蔥白)煮水一碗加紅糖趁熱喝下蓋被子睡幾個小時發(fā)汗后(出汗不要受風)馬上就好了。不用輸液吃西藥,伴有咽喉疼者用蒲公英含片含服。
外感風寒,表尚未解,內郁化熱;或肺有蘊熱,復感風寒之證,可取溫清并施,辛溫與辛涼合用之法,解表清里,宣肺清熱。根據寒熱的主次及其演變,適當配伍,如麻杏石甘湯、大青龍湯,即屬此類方劑。
我有一篇文章已經介紹了以及用藥,冬季大都感冒都是從 : 風寒感冒開始——演變到風熱感冒——再到外寒里熱的過程,其用藥有很大的區(qū)別,如果自己買藥一定要注意,要不然吃了沒效果不說還延誤病情。
除了上述分型,還可以再分型:
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
上下呼吸道感染在都是病毒性感染的情況下,二者用藥也有很大的區(qū)別,一定要注意。
我是基層醫(yī)生喜歡中西結合,治病優(yōu)先選擇中醫(yī),中醫(yī)不能的時候才用西醫(yī),比如:細菌感染嚴重我還是會選擇抗生素,希望各位能理解。
(祝各位新年快樂,身體健康)
外感風寒是中醫(yī)的證,癥狀為惡寒,無熱,咳嗽,有痰,背痛,治療以麻黃湯為主加減。
外寒里熱是傳變,風寒入里化熱,出現(xiàn)壯熱口渴,咳痰黃稠等熱證,可以予麻杏石甘湯加減
“外感受寒”意為寒邪侵犯肌表,病在表,“外寒內熱”意為寒邪侵犯肌表,寒在肌表的同時并伴有腑(胃)熱。
不管什么感冒都是外感寒邪,寒邪襲表,寒性收緊,所以毛孔收緊。這時候只有表癥,畏寒發(fā)熱,頭痛鼻塞,清鼻涕。如果這時候沒有治療,病情發(fā)展下去,就會出現(xiàn)口渴,心煩,嗓子疼,甚至項強,角弓反張。這就是內熱。但外面還是寒癥。因為毛孔被寒邪所困,熱不得出,則反向里延,熱灼傷陰。
〞外感受寒,外寒里熱〞,是表寒癥,是指人體正常體溫受外寒封閉皮膚表面的熱交換通道,造成體內熱量積聚,從而發(fā)生病癥。
這種叫做寒包熱,外感寒邪,寒郁于表,患者或是本有內熱,或是郁而化熱,形成一種寒包熱的局面,癥狀上有表證的發(fā)熱,怕冷,頭項僵痛,又有里熱的癥狀,如心煩,痰黃等
感冒幾天就好了
感冒就吃點氨咖黃敏膠囊,總共不用一元錢。那管它內熱外熱,風寒風熱喔。
首先患者屬基本正常體質。能夠在腠理發(fā)熱而體表惡寒,能反映體表衛(wèi)陽在驅寒,陽勝陰(風寒)則熱。因此屬基本正常體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