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直白點就是羨慕。
酸葡萄心理和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很相似,阿Q精神通常是被那些需要勝利而又無法得到勝利的人用來維持自己精神上平衡的一種藥方,也可以稱為一種自欺欺人的騙術(shù)。而酸葡萄心理呢,就是想要得到葡萄卻又夠不到,從而謊稱葡萄是酸的,這也是一種自己欺騙自己的騙術(shù),為了達到心理上的平衡而給自己開的一劑藥方。
“酸葡萄”心理,說的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合理化,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找借口。在“酸葡萄”的寓言故事里,狐貍吃不到葡萄,使得它面臨著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但它不想/不能找到讓自己吃到葡萄的方法,所以告訴自己葡萄是酸的,不必費勁去吃,這樣就避免了吃不到葡萄而生的失落、無奈和對自己的怨怪,對它的心理起到了保護的作用。
從故事中不難發(fā)現(xiàn),當(dāng)我們應(yīng)對一些問題時,如果在潛意識中對自己的預(yù)期是沒有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意識中又找不到可以幫助我們面對問題的資源(比如去尋求他人的幫助),就會無意識地自發(fā)啟動防御機制去面對。
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使用防御機制。這個概念最早來源于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xué),主要貢獻者是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因為研究防御機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內(nèi)心世界的運行全貌,所以這方面著述不少。最有名的一本是布萊克曼寫的《101種防御機制》。
防御機制對我們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像生理功能中的免疫系統(tǒng)一樣,對我們的心理功能起到保護的作用。另一方面,任何一種防御機制都不可避免地帶有自欺的性質(zhì),對客觀事實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扭曲,因此如果一個人持續(xù)、單一地在很多不同的事情上都使用固定的防御機制,就會給人一種不合時宜、固執(zhí)僵化的感覺,也會部分地影響到他的社會功能。
由此,我們應(yīng)當(dāng)意識到,當(dāng)我們面對困難和問題時,最佳的選擇是找到合適的策略去解決,如果找不到,第二位的選擇是運用更加成熟的防御機制去面對(比如面對不可避免的分離,用藝術(shù)的方式去表達抒發(fā)悲傷,而不是用否認的防御去假裝什么都沒發(fā)生)
其實‘酸葡萄’心理每個人都有,就是表現(xiàn)'重’與‘輕'的問題,也就是俗稱'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葡萄酸’心里在很多方面都會有表現(xiàn)。如,同等學(xué)歷三個人同時進入公司,若干年后某個當(dāng)了主管,其余兩個人就會有'葡萄酸’心里,就會說他能力比我差怎么會當(dāng)上主管呢?甚至有的相互之間還會形成隔陔。
如果,我們把‘葡萄酸’心里作為動力就能提升自己,如果自己周圍人比自己發(fā)展的好,自己就要思考,從自身找問題,在努力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也許有一天會吃到更好的‘葡萄`。
不知大家是怎么看的,請?zhí)峥捶ā?/p>
大家都聽過伊索寓言《狐貍與葡萄》的故事,故事里說狐貍很想吃到已經(jīng)熟透了的葡萄,結(jié)果呢,它跳起來,夠不到,又跳起來,還夠不到,再跳起來……最后還是夠不到,狐貍只好說:"反正這葡萄是酸的,也不能吃。于是,狐貍"心安理得"地走開,去尋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這在心理學(xué)當(dāng)中呢,是心理學(xué)中合理化作用的典型表現(xiàn)。是指個人的行為不符合社會價值標(biāo)準(zhǔn)或未達到所追求的目標(biāo),為減少或免除因挫折而產(chǎn)生的焦慮,保持自尊,而對自己不合理的行為給予一種合理的解釋,使自己能夠接受現(xiàn)實。比如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總是尋找理由為其受到的侮辱或遇到的不公平待遇開脫。
這種心理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yīng)生活、適應(yīng)社會。
但更好呢,是自我覺察,合理的設(shè)定目標(biāo),衡量自己的能力,或者想辦法達成自己的目標(biāo)!
- 下一篇:你見過的搞笑的古人故事有哪些?
- 上一篇:中國人能完全吃飽肚子,要感謝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