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是王實甫寫的一個劇本,里面的故事情節(jié)其實沒有引人入勝的地方,讓人叫絕的是里面的曲子,也就是唱詞。在我的頭腦里,他的成就至少是平了唐詩宋詞。拋開里面的唱詞,如果有人把它拍成電影,或搬上戲劇舞臺,改成用大眾都能聽懂的語言,我想沒有幾個會喜歡和欣賞的。
《西廂記》戲本,從林黛玉復(fù)誦戲詞可以斷定,他們倆一起讀的是戲本,作者,據(jù)說是王實甫。
而這個故事的最早版本是小說,叫《會真記》,作者是唐朝的元?。ǎ渴前??但愿我沒記錯)。
但問題是,曹雪芹在書中提到時,說他倆讀的是《會真記》,這就讓人有點疑惑了。既然倆人復(fù)誦的是戲詞,就該稱這本書為《西廂記》才對,可為什么沒有提“西廂記”而明明白白提的是“會真記”呢?你想出解釋了嗎?
王實甫寫的話本,其實就是言情小說,主角張生和崔鶯鶯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又名《王西廂》,作者是元朝王實甫,元曲大家。
是一本元雜劇。作者元大都王實甫。
是一本元雜劇。作者元大都王實甫。
我印象中是一個劇本。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王實甫的戲劇作品,講述張生在普救寺遇到崔鶯鶯一見鐘情,后在有人圍寺?lián)寠Z崔鶯鶯時得到崔老夫人承諾“解圍者將鶯鶯嫁與”,寫信給朋友解了普救寺之圍,但老夫人卻想悔婚,張生因此病倒,崔鶯鶯在紅娘幫助下與張生私定終身,老夫人被逼無奈同意婚事,但要張生考中狀元方可,張生入京考中狀元后終于與鶯鶯團(tuán)圓?!段鲙洝犯木幾蕴拼〉膫髌嫘≌f《鶯鶯傳》,那個寫下“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這樣深情悼亡詩的元稹寫《鶯鶯傳》帶有自傳和夸耀的意味,且《鶯鶯傳》是始亂終棄的悲劇,而元稹還推卸責(zé)任污蔑鶯鶯是禍水。但在王實甫筆下鶯鶯與張生的故事最終大團(tuán)圓,二人成為自由戀愛的深情代表,丫鬟紅娘也成為媒人的代稱。
《西廂記》,全稱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元雜劇作家王實甫的作品。這個故事的藍(lán)本,是唐朝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也叫《會真記》。只不過結(jié)局不一樣。
讀完后,寶玉拿里面的詞撩黛玉,說她是“傾國傾城的貌”,說自己是“多愁多病的身”。說明他們讀的不是《鶯鶯傳》,而是《西廂記》。
不過你品:
鞋兒剛半拆,柳腰兒夠一搦,羞答答不肯把頭抬,只將鴛枕捱。云鬟仿佛墜金釵,偏宜?髻兒歪。
我將這鈕扣兒松,把縷帶兒解;蘭麝散幽齋。不良會把人禁害,呔,怎不肯回過臉兒來?
我這里軟玉溫香抱滿懷。呀,阮肇到天臺,春至人間花弄色。將柳腰款擺,花心輕拆,露滴牡丹開。
但蘸著些麻兒上來,魚水得和諧,嫩蕊嬌香蝶恣采。半推半就,又驚又愛,檀口揾香腮。
你再品:
春羅原瑩白,早見紅香點嫩色……燈下偷睛覷,胸前著肉揣。暢廳哉,渾身通泰,不知春從何處來?
這就是小黃文??!怪不得寶釵告誡黛玉,少看這種書,免得“移了心性”。
只是,寶釵怎么會知道這書不好呢[機(jī)智]
[機(jī)智][機(jī)智]
明朝最玩世不恭的網(wǎng)紅金圣嘆把《西廂記》列為和《莊子》《離騷》《史記》等并列的“六才子書”之一,并為之做鑒賞批注,而金圣嘆的文學(xué)評論,一直都是我們研究古代文學(xué)和文論的重要資料,能得到金圣嘆的認(rèn)可,足可見《西廂記》的價值。
那么《西廂記》究竟是一本什么書呢?
《西廂記》是元代王實甫的代表作,也是元雜劇的代表作。而王實甫,更是憑借此劇,成為元曲四大家之一(也有人說是關(guān)漢卿,白樸,馬致遠(yuǎn),鄭光祖而沒有王實甫)。
《西廂記》在結(jié)構(gòu)上有很多開創(chuàng)性的特點,也是元雜劇中少有的比較長的作品。全書寫了張生和相國小姐崔鶯鶯在寺廟中相遇相戀并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大膽反抗封建社會壓迫,最終有情人終成眷侶的故事。
全書的價值首先在于文辭,元曲的許多曲詞都來自于詩詞雜糅和改編,比如《西廂記》著名的一段就是:碧云天,黃花地,西風(fēng)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讀來十分入情。
除了敘述語言,人物語言也各有風(fēng)采。比如紅娘就符合丫鬟身份,說話潑辣爽利。而張生崔鶯鶯一個是讀書人,一個是大家閨秀,說話都文辭生動。
其次,張生和崔鶯鶯的情很濃烈,而其中又有小兒女情態(tài),比如崔鶯鶯明明想見張生,卻幾次三番反悔,弄得張生摸不著頭腦。而兩人大膽反抗的時候,又十分堅決。更難得的是,張生很有想法,對鶯鶯一心一意,同時又比較通透,誠心誠意對鶯鶯,最后成功中狀元,回來迎娶鶯鶯。
雖然也是最后中狀元解決問題的套路,但這部劇的確很可愛,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征,張生、崔鶯鶯、紅娘,無不是文學(xué)史上的經(jīng)典形象。
最后要提一句。王實甫是《西廂記》的作者,卻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作者。因為《西廂記》和《水滸傳》《三國演義》等一樣,也屬于世代累積型著作。也就是說,在王實甫之前,就有《西廂記》的故事,比如比較出名的董西廂,已經(jīng)具備了基本的人物形象和感情傾向。
而最早的故事,來源于元代詩人元稹的《鶯鶯傳》。我曾不止一次說過元稹是渣男,就是因為這部《鶯鶯傳》,這里的張生可不是后世美化過的那個可愛的傻角,而是個全天下最聰明最自私最自以為是始亂終棄的情郎。
不管是《鶯鶯傳》還是《西廂記》,都建議大家去讀一讀,都不長,畢竟是大浪淘沙掏出來的經(jīng)典,十分有閱讀價值。
《西廂記》最大的貢獻(xiàn)在于,石破天驚地喊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的呼喊,照應(yīng)了《紅樓夢》中的寶黛愛情,因此寶黛共讀西廂也成為《紅樓夢》的經(jīng)典場景。
@亭林文學(xué)
《西廂記》是元代著名戲曲作家王實甫的代表作,是一部不錯的作品,為后世多人所推崇,但對于當(dāng)代人來說,很多人看后會產(chǎn)生“哪有這么簡單”之類的感覺。其實就是古代版的一個偶像劇,少男少女看了多會不由自主的做些不切實際的美夢。
《西廂記》 故事情節(jié)并不復(fù)雜,梗概如下:
一個名叫張生的年輕人在普救寺遇到意中人相國的女兒崔鶯鶯。恰好當(dāng)時一個將軍孫飛虎率兵包圍寺廟,提出要崔鶯鶯做為壓寨夫人。為了救女兒,崔鶯鶯的母親請張生幫忙并許諾將崔鶯鶯許配給張生。于是,張生找到朋友白馬將軍,在白馬將軍的幫助下,危難得以解除。
后來,與大多電視劇情節(jié)一樣,崔母食言賴婚,于是張生因為相思病倒了。最后在崔鶯鶯侍女紅娘的幫助下,崔鶯鶯得以和張生幽會。崔母發(fā)現(xiàn)生米已經(jīng)煮成熟飯,只好答應(yīng)婚事,但提出條件讓張生上京應(yīng)試。結(jié)果張生還真中了狀元。最后張生再一次沖破別人阻撓,與崔鶯鶯完婚。
《西廂記》具有很濃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比如崔鶯鶯未婚先與張生幽會,兩人抵抗家長意志堅持在一起,表達(dá)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思想。但故事情節(jié)過于浪漫,也暴露出一些不合實際的單純想法。
《西廂記》是“元雜劇”,在《元曲選》中,作者是元代劇作家王實甫。在清代是線裝石刻本,《會禎記》是評話,寫的也是同樣的故事,略有增刪。
王實甫《西廂記》,是留傳最廣的元雜劇。另外還有董解元的《西廂記》,鮮有人知。
會真記,作者元稹
我家里有一本是評彈《西廂記》演出本,好久沒翻看了。1983年的書,定價2.60元。
這提問真突兀搞笑幼稚,好似中學(xué)雞學(xué)生被老師提問,西廂記是唐元慎鶯鶯傳經(jīng)王實甫寫會真記編成戲劇的。
作者真搞笑,他序言說自己所寫女子與眾不同,但又安排林黛玉看最大路的愛情故事戲劇情節(jié),紅樓夢到處都充滿作者的吹牛自大弄虛作假戲弄人的筆墨描寫,真好玩!
王實甫、元曲。
《西廂記》是一本描寫張生與崔鶯鶯之間的愛情故事,中間有紅娘牽線搭橋的作品。作者是王實甫。
是元朝王實甫寫的戲曲,是關(guān)于才子佳人的風(fēng)流故事,里面的丫環(huán)紅娘成了媒人的代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