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鶴唳華亭》結尾:陸文昔挺著個大肚子,從墻上取下一幅觀音畫像,畫像背面是她送給太子的蜀中山水畫。
太子蕭定權曾經(jīng)答應她,要帶她去看蜀中山水,而畫面定格處,是陸文昔孤身一人,身邊冷冷清清。難道太子去長州接舅舅的靈柩還沒回來,還是死在了去長州的路上?
劇中沒有交代,只能憑我們自己猜測,而我寧愿相信,太子還沒有回來。盡管蕭定權出發(fā)的時候,親口告訴過王翁:“此去長州,不日便回”。
從沒有想過一部電視劇能從頭虐到尾,《鶴唳華亭》是個例外。
說實話,看到蕭定權一直哭,卻不知道也無力反擊的一幕,幾次忍不住棄劇,咬著牙堅持到大結局,陸文昔和蕭定權終于相認,并且有了愛情的結晶,在心理上總算是得到了少許的安慰。
結尾的意思很明顯,蕭定權最大的心結解開了。
當年先皇后去世前,作為兒子的蕭定權想進宮看母親最后一眼,卻因為宮門關閉而不能,無奈之下,他假傳軍情,得以進去。母子沒有見最后一面不說,父子之間也因此心生嫌隙,蕭定棠正是利用他們父子的隔閡,而故意制造他們之間的猜疑,讓蕭定權屢屢處于危領之中,幾次險些丟了性命。
現(xiàn)在,蕭定棠的詭計敗露,就要去長舟之蕃,有生之年再也不能回到京城,再難見到他的母親。同樣是宮門前的告別,蕭定權想到了三年前自己扣不開宮門的情形,他決定,讓蕭定棠和他的母親見最后一面。
蕭定權自始至終都是善良的,哪怕面對曾經(jīng)無數(shù)次陷害他的大哥和趙貴妃。
結尾有彩蛋?
關于許昌平的。
對于出現(xiàn)許昌平的鏡頭,也在交代著一件事——許昌平始終是站在太子這一邊的。
盡管他曾經(jīng)是李柏舟的門下。
正如他自己所說,如果他不在李柏舟那小試牛刀而是直接投靠太子,太子會重用他嗎?太子如此之若,如何重用他?
他所做的每一步都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最大程度的幫助太子,而不會被皇帝或者太子本人看出來他的刻意。
所以我們看到了許昌平在李柏舟那里和太子針鋒相對,然后被皇帝發(fā)現(xiàn)他的才能,繼而把他留在身邊做秘書郎。
在皇帝身邊的那些日子里,許昌平每次看似五一地說起關于太子的事情,其實都是不準痕跡地偏向太子的。直到最后,皇帝把他送到了太子身邊,許昌平才真正成了太子的左膀右臂。
而許昌平之所以費盡周折來到蕭定權身邊幫助他,是因為他的身份,他是愍太子的后人,按理說在皇帝登基時,他就應該被處死的,是蕭定權的母親救下了許昌平母子。
因此,許昌平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輔助太子,幫他渡過難關。

眼見的絕不是結局。
整整12集的內(nèi)容被剪,剪掉的應該是劇本里最沖突的高潮部分。作為劇粉實在無話可說,也投訴無門,究竟是劇集過長刪減,還是不可說才刪減。只是第一次替演員、制作團隊可惜,這部劇是真的用心,不論臺詞,演技,演員都是值得稱贊的。
看了一些花絮和劇照也能看出這部劇應該基本是按照小說內(nèi)容拍攝出來的,只是不知道未來有沒有機會能看到。

《鶴唳華亭》的結局耐人尋味,因為導演并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交代。

不過結合全劇來說還是不錯的,太子和陸文昔在一起。

齊王也去了封地,基本此生無望回宮,陸文昔也懷有身孕。

前景來看,太子以后是一帆風順,幾乎不會經(jīng)歷什么坎坷。

但是,顧思林身死,令結局也有一些悲涼。但是結局的最后片斷也埋下了許多伏筆,讓觀眾看的似懂非懂。

首先,許昌平太子林祭奠留下了一個疑問:許昌平的母親到底告訴了他什么事情?許昌平的身世是什么樣的?

許昌平原是肅王遺腹之子,肅王也就是現(xiàn)在皇上的哥哥——當時的太子。
許昌平的母親是肅王的一個妾,在肅王被出處死后逃出宮后生下許昌平。

其次,皇上的第一個孩子其中的故事——蕭定權的母親顧思卿當年其實喜歡的是肅王,而不是寧王(當今皇上)。

但是由于當時顧家在政治上支持的是寧王,所以只能嫁給寧王,便將身邊侍女許配給肅王。

由于當時肅王入了宗正寺,懷有身孕的顧思卿還是前往看望他導致流產(chǎn)。

導致皇上與顧思卿產(chǎn)生嫌隙,而顧家當時又是權臣,強迫皇上立下皇后的第二個孩子蕭定權為太子。

所以能解釋的通為什么皇上不喜歡太子。

這個結局相對而言也是好的,沒有拍出小說最后的結局(能死的基本都死了,皇上真是寡人了),給了大家一個想象的空間。

從開始一直追到結尾的劇粉來答一個。
昨天晚上剛把最后四集刷完,看完后為了弄清楚來龍去脈和事情原委甚至去查了相關資料,記得上一次查閱資料是寫論文時(捂臉)
首先,電視劇和原著是跟大不一樣的。電視劇將很多情節(jié)具體化了。還有電視劇展示的內(nèi)容只占書中的三分之一左右,原著中還有太子接著與黑化的五大王battle的劇情,還有太子自殺的具體描述,電視劇為了篇幅問題全部刪掉,只在彩蛋中略有體現(xiàn)。一句話電視劇為了結尾而結尾,有些過于倉促!
其次,對于劇中部分人物劇情的分析。中國好舅舅(顧思林)應該是被渣皇陷害的。依據(jù)有二:一是顧舅死時很不甘心甚至憤怒的眼神;還有就是原著中描述:顧思林死前身旁是承州舊部,也就是李明安的人。李明安聽命于皇帝,故意不施援手,看著顧思林力竭而戰(zhàn)亡,最后還取走了顧思林的印。
二是顧二代也知道或者說能猜到內(nèi)情。所以他見到太子時的表現(xiàn)和眼神就不難理解了。他就是要反渣皇,提父親報仇,同時擁護太子登上大位。所以他才沒有讓太子下馬,而是牽馬前行。
三是太子和渣皇的隔閡并沒有真正解開或者說完全消融。依據(jù)有下面幾個:一是最后一集太子對文昔說的臺詞,大意是舅舅走了,再也沒人疼他愛他了,暗指渣爹還是對他不會太好。二是太子去長州,李重葵陪同。說明爹對兒子還是不信任,也不放心。三是太子此去長州有風險。顧二代要反,太子怎么辦?他會很為難,反吧,自己不愿,因為自己也說過自己姓蕭,而且不一定能成功。不反吧,又勸說不了顧二代,重大政治問題沒法協(xié)調(diào),有可能被干掉。上面的情況渣皇不會不知道,但還讓太子去說明還是不夠疼愛。
四是太子應該早就知道此去長州可能會兇多吉少。依據(jù)有二:一是劇情中,太子第二日去長洲,路上遇到了背著包袱拿著手爐的王翁。這說明王翁這時候已經(jīng)被遣散,太子肯定是提前預測到會有不好的變故,所以把他珍重的人安排好。二是文昔說殿下失信,肯定是因為殿下死了,因為仗已經(jīng)打完,沒有戰(zhàn)場被敵軍干死的可能。
綜上所述,太子肯定是死了,文昔也會跟著殉情(原著中也是如此)。至于是怎么死的,是自殺以勸憤怒的表哥,還是被憤怒的表哥干了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原著中是自殺。
最后,這部劇有些虎頭蛇尾了(狗尾續(xù)貂就有些過了)。
剛開始真的很喜歡,甚至為它充了優(yōu)酷會員,而且前三十多集看得很過癮、意猶未盡,有看完一集還想再看一集的期待感。但是后來這種期待感就越來越小,甚至已經(jīng)沒有了。最后幾集出來時也沒有迫不及待去看的心情了。這不正說明劇情越來越不好了。當然演員們演的還是挺不錯的。反正整個劇給我的感覺就是太虐了。

最終,蕭定權割腕自殺,妻子阿寶也死了,一系列的人全死了,只有皇帝屹立不倒。
母親死后,太子蕭定權守靈三年,如今期限已滿,卻遲遲未被允許回宮。重臣盧世瑜和將軍顧思林都是蕭定權的人,他們的勢力范圍太大,皇上害怕自己控制不住,對太子蕭定權有所忌憚,于是刻意打壓。
盧世瑜帶領諸位大臣為太子求情,請求皇帝準許太子回宮,冰天雪地之中,群臣跪在殿前,反倒讓皇帝覺得蕭定權有住領群臣的號召力,讓他更加恐懼。不過將軍顧思林使出了殺手锏。
他迂回委婉,不為蕭定權求情,反倒聲東擊西地遞上密函,告訴皇上說敵軍侵入邊境,十萬大軍壓陣。要想治住敵人,離不開顧將軍的英勇戰(zhàn)斗,礙于他的面子,皇帝也就不得不準許蕭定權入宮?;实鄞饝蘸蠼o太子行冠禮。
張內(nèi)人是蕭定權母親在世時就服侍在身側的婢女,她與蕭定權的感情很好。為蕭定權準備行冠禮的東西時,無意間聽到齊王另有安排。齊王要求吳內(nèi)人在太子行冠禮時,將一封討伐太子不孝的檄文從城墻上拋下,這樣便可以打亂事情的進展。
蕭定權作為太子,不可能沒有一點本事,他早就知道齊王會有所行動,于是他采取了先發(fā)制人的策略。蕭定權告訴皇上說,齊王早有準備,要送他一份“賀禮”(意思是齊王有小動作)。蕭定權如此講,吳內(nèi)人如果將檄文扔下,那大家勢必會對齊王有所懷疑,到時候他處境就十分尷尬。
另一邊,張內(nèi)人想阻止吳內(nèi)人胡作非為,在城墻上與她搶奪檄文,卻被吳內(nèi)人一把從城墻上推下,造成重傷,吳內(nèi)人被齊王的人帶走了。這樣扔檄文的事情不了了之,蕭定權沒有證據(jù)指責齊王。
蕭定權稱早已知道會有事情發(fā)生,已經(jīng)派人模仿齊王的筆記,將一封仿卷交給了張內(nèi)人。太子這番話的意思是,齊王的檄文內(nèi)容他早就知道了,而且還復制了一份。這是一個謊言,目的是用激將法讓對方慌了手腳,然后在接下來病急亂投醫(yī),露出馬腳。
張內(nèi)人并非完全算太子陣營的人,即便她對太子關心有加,卻也顧慮著很多其它方面的因素,如果她說出真相,便會讓尚宮局全被治罪,那些曾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姐妹,一夕之間便會治重罪,所以她緘口不言。而吳內(nèi)人肯定也不會說出真相。
齊王利用完吳內(nèi)人,便打算將其殺人滅口。齊王的人以為吳內(nèi)人已經(jīng)死了,而真相是她被太子的人救了下來。本來因為張內(nèi)人手中有仿卷的謊言,太子處于不利的位置,而吳內(nèi)人的存在讓蕭定權峰回路轉,保留希望。
當吳內(nèi)人在朝堂上出現(xiàn),齊王方寸大亂。不過皇帝因為忌憚太子的勢力,故意偏袒齊王,所以齊王肯定沒有什么大礙,不會受太多影響。
蕭定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對父皇十分敬重,他內(nèi)心渴望父愛,而父親對他卻處處防備。到最后他也沒能打動父皇,在追求權利這條路上,心灰意冷自殺而死。

太子死在長洲 文昔生下孩子后也自殺了
電視劇鶴唳華亭講述了太子蕭定權從小不受皇上待見,母親早逝,后來,老師為他而死,和自己的愛人求而不得,手足兄弟多次陷害他,父親明顯更加偏袒別人,簡直是慘上加慘。
蕭定權從小重情重義,由于跟著推崇儒家思想的老師學習,他受儒學的影響比較大,修身養(yǎng)性,謹言慎行,忠心孝順而且善良,對家人的情感很深,所以他經(jīng)常會眼紅皇上和大哥的父子情深。
他的父親雖然身居高位,但是實際到手的權力并不多,他的父親總是在談政治,但是蕭定權總是在講感情,這就導致了父子之間離心,再加上齊王的挑撥,蕭定權自身的重情重義,這就更加劇了父子之間的矛盾,皇帝希望自己有的是一個有勇有謀,干脆利落的下屬,而不是一個真誠善良,優(yōu)柔寡斷的兒子。
太子的結局是注定的,他的位置讓他無法選擇,太子是一個擁有權力但是優(yōu)柔寡斷的人,開頭就注定了他會成為權力的犧牲品了,唉。
太子到長洲接武德候的靈柩,與王翁送別并說【不日便回】
這里人物情感跪別、哭笑臉、回頭 再到后面一轉眼
【八個月后】
鏡頭回到一張送子觀音上,落在文昔身上,文昔懷孕了,她摘下來了那副自己畫的,太子提詩的畫,并說到
妾 已無后顧之憂 接下來可以陪殿下一起去看
這就表示太子接武德候沒有回來,八個月后文昔將孩子生下來,她也打算跟隨太子一起走
后面她說這次是太子沒有守時,可想而知,太子為什么沒有守時,就是因為他沒有按時回來,或者是根本就沒有回來。

《鶴唳華亭》大結局好人沒有好的結局,壞人的懲罰也未能贖罪,這部劇真是我看過最虐的一部劇,劇中人物結局如下:
蕭定權
蕭定權去長州接舅舅靈柩一直未歸,八個月后,陸文昔獨自一人,大結局雖然沒有直接表現(xiàn)蕭定權的生死,但根據(jù)陸文昔看圖時心中的一翻言語來看,蕭定權應該是死了,如果蕭定權活著,就算不能見面陪伴左右,陸文昔的神態(tài)也不會那么傷感,而且她說“這一次殿下失信了”
陸文昔
陸文昔獨自一人看著她為太子畫的那幅雙鶴山水圖,“妾在沒有后顧之憂了,接下來可以陪著殿下一起去看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千萬氣象,天高水長,這一次是殿下失信了,今后一定要補償妾”
蕭定權:“阿寶,會有這么一天的”
獨自一人挺著孕肚,傷感的坐在那看畫,一個人面對孤獨與思念,憧憬著和蕭定權攜手看蜀中美景,雙鶴比翼好比她和蕭定權,還好腹中有愛情結晶,是他留給她的希望和眷戀
皇帝
皇帝后悔莫及,原來眾多的兒子中蕭定權是最像自己的,而自己卻將所有的恨意都發(fā)泄到他的身上,父子之情已失,無法彌補;
趙貴妃
趙貴妃現(xiàn)在的趙皇后,算計了一輩子雖然封后卻得不到丈夫的愛,最愛的大兒子也降爵離京之藩終身不得返京,今生無緣再見,大兒子走了,皇宮就只是宮,而不是家了,對趙皇后來說大兒子的離開就是對他最大的懲罰,皇宮就是囚禁她的牢籠
蕭定棠
蕭定棠被皇帝作為與太子掣肘的棋子,深受皇帝寵愛,犯再大的錯皇帝都不忍重罰,離京之藩,終身不得返京,雖是棋子卻比蕭定權幸福的多,最后蕭定權讓他見母親最后一面,他對著蕭定權誠信跪拜感謝,蕭定權也算是解了自己的心結吧
張陸正
算計了一輩子的張陸正,最終因為自己的算計而家破人亡,兒子充軍,小女兒嫁蕭定棠為側妃,盧世瑜對他的評價:人盡可君,老師的眼光就是厲害
男女主的結局雖說不完美但相對于原著小說好太多了,至少不是男主自殺女主被虐后追隨男主而去,還留下了他們的愛情結晶,至少還有希望。
可待的意思不應該是可待追憶,而是請你在等等我!
以上小魚個人觀點,喜歡就關注我吧!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我能說編劇缺心眼嗎?原版小說,齊王死,五大王最大幕后boss,許昌平是太子黨。在電視劇里面你都改了,免了齊王死只是永世不得入京,五大王,顧逢恩也沒有造反。你為什么就能把蕭定權從第一集哭到最后一集,大結局還故弄玄虛。既然這么多人都改了為啥不把太子改的再好一點。你把壞人都善終了,把好人寫死。是什么心理?

梁?;p蝶,
權昔成雙鶴。
美哉![玫瑰]
個人覺得劇版的結局,挺好![贊]
定權的舅舅死了,活著對他來說就是酷刑。
文昔的父兄死了,權的消失于她了無牽掛。
權昔,相識、相知、相處、相虐、相愛,
在蕭帝執(zhí)政的王朝中生存,悲哀。
可得解脫處,唯神佛前與山水間。[心]

在《鶴唳華亭》大結局中蕭定權這個太子當?shù)檬怯惺芬詠碜铍y的太子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來形容,一直被虐,尤其是被他那個陰晴不定的父皇虐。他一直渴求著那稀缺的父愛,可是一再失望,做什么都是錯,最后把自己弄得遍體鱗傷,身邊親近的人也在一個個的離去,而心也千瘡百孔?!叭绻皇亲鼍迹蛘咦龈缸?,事情都不會變成這樣。”其實在那個位子上就注定了 。他們之間即使最后和好了,可是發(fā)生的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不可能當做什么也沒有發(fā)生,畢竟他們之間隔著那么多的人和事,怎么過去?心中仍有嫌隙。
齊王蕭定棠也承認了自己的罪行,趕往之蕃,永不得回京,他應該是最幸運的一個了,做了那么多大逆不道的事情,最后還能安然無事,雖然之蕃條件艱苦,但他好歹是個郡王,也不會吃什么苦,而且還賺了一個側妃張頌之,坐享齊人之福。中書令張陸正就沒有這么好命了,判了斬立決,最無辜的還是張監(jiān)生,明明什么也沒有做,卻無辜被陷害拖累,罰他去充軍,無疑是叫他去送死。武德侯戰(zhàn)死了,作為將軍的宿命,嘉義伯繼承父親襲位,而他和太子的關系卻再也回不到從前了,君與臣的關系怎么親密無間。
最在意的還是蕭定權與陸文昔的結局,他們不斷錯過,一直都是玻璃渣里找糖吃,終于倉促的在快要大結局的時候撒了一回糖,唯美的屏風之吻,僅僅一年的相處時光,他們就從此離分。蕭定權趕往長州,臨別時約定三日歸來。畫面一轉就是八個月后,只有大著肚子的陸文昔艱難的爬上椅子取那幅山水畫,可以確定的是蕭定權自長州一別沒有回來。
陸文昔輕輕撫摸著那幅畫,是在睹物思人啊,“妾已經(jīng)沒有后顧之憂了,可以陪殿下一起去看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千萬氣象,天高水長?!睕]有后顧之憂,也許就是小說里的結局,陸文昔早就家破人亡,“后顧之憂”只能是自己的弟弟和肚子里面的孩子,而現(xiàn)在她打算生下孩子之后,就追隨他而去,所以用了“陪”字,含殉情之意。
“這一次算是殿下失信了,今后一定要補償妾?!薄斑@一次”應該是長州之行,蕭定權失約了,沒有回來,而照應上一句,也許就是蕭定權在長州發(fā)生了變故。畫面最后定格在他們相擁的背影,如陸文昔說的那樣,一起看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千萬氣象,天高水長。美好得不像是現(xiàn)實,更像是一場夢。可待”的意思不是“可待追憶”,而是“請你再等等我?!敝皇菑拇艘院?,再無可待。

應是悲劇結局,看似大團圓!1、不日便歸的太子走了8個月仍未回!2、承恩迎太子時,沒有握太子的手,而是牽馬前行,識破父親被殺的陰謀!3、為什么那幅畫要藏在觀音像畫的背面呢......就在屏風之吻那里就完了,多好!

在《鶴唳華亭》中,蕭定權最后在牢獄中自殺證明自己的清白,阿寶強撐著生下了蕭定權的孩子阿琛后也追隨蕭定權的腳步而去,蕭定棠被貶,而蕭定梁最后成為了新一任的太子人選。
蕭定權雖然是皇太子,但是不受皇帝寵愛,皇帝任由蕭定棠等人欺負蕭定權,看著蕭定權受委屈不管不顧,蕭定權在朝堂上毫無威信,但即使是這樣,皇帝依然十分忌憚蕭定權,因為蕭定權的母族手握軍權,實力十分強勁。
蕭定權其實對皇位和權勢并沒有什么垂涎之心,他十分渴望親情,但是皇帝因為顧皇后的事情始終耿耿于懷,不喜歡蕭定權。蕭定權最后被誣陷想要奪權篡位,蕭定權被關進了牢獄中,蕭定權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選擇了自殺。蕭定權一生為了追求父親的認可犧牲了很多,連疼愛自己的舅舅都是因為自己而死,可最后蕭定權最后還是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父愛。

在《鶴唳華亭》大結局劇情中,羅晉飾演的太子蕭定權成功化解了他與黃志忠飾演的皇帝蕭睿鑒之間的父子怨緣。同時蕭定權不忘儲君的責任和立場,讓手握軍權、一心想扶植他的武德侯顧思林返回長州,解救了遭敵軍圍困的城中百姓。與此同時李一桐飾演的陸文昔也通過自己的才智替父親陸英洗脫冤屈,更讓始作俑者——現(xiàn)任中書令張陸正伏法。
各自完成了“搏鷹”之路的二人,在他們昔日“屏風定情”的地點重逢,這一幕讓不少追劇觀眾唏噓。隨著兩人的告白和擁吻,蕭、陸之間的感情,也終于得以明朗。蕭定權與陸文昔之間高格調(diào)的感情得到不少觀眾的認可,可以說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靈魂伴侶和君子之交。在《鶴唳華亭》大結局中,陸文昔以懷有身孕的形象現(xiàn)身,蕭定權更懷抱妻子沉浸在山水中。信息量滿滿的畫面令“鶴唳華亭”和“鶴唳華亭大結局”雙雙霸屏微博熱搜榜。

感謝導演和編劇開恩,沒有按照原著,就這樣王翁的一拜,我已經(jīng)哭慘了

《鶴唳華亭》大結局陸文昔手中的畫已經(jīng)告訴了我們結局~“可得解脫處唯山水間與神佛前”,這恰恰是那幅畫的兩面!那什么是解脫呢?駕鶴而去吧!所以這個結尾是徹頭徹尾的悲??!

有情人終成眷屬

在看大結局之前,我一直都害怕是悲劇收場,因為原著中,蕭定權最后死了。而電影大結局最后該走的人走了,該圓滿的也圓滿了。
只是最后到底蕭定權回來了沒有,不知道。這種看起來像開放式結局的大結局其實是討好了觀眾,畢竟大家喜歡大團圓。
但是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又不能直接定性,所以有了這種含糊的結局。
這讓我想起了《瑯琊榜》,最后的結局也是有些暗藏玄機的感覺,但我們其實都知道梅長蘇最后是死了的。
在整部電視劇中,蕭定權是反轉了又反轉,哭了又哭,把觀眾虐慘了,看他好的時候我們都是好的,看他不好的時候,我們都是難過的,所以這樣一部戲,牽動了觀眾的內(nèi)心,如果過程都這么苦了,結局再苦一點,估計該挨罵了。
不過我看到最后的時候,我反倒覺得結局是悲劇也不一定是壞事,反而有種解脫的感覺。只是大結局還是照顧了大多數(shù)人的想法,才有了最后兩人在亭子看鶴飛翔的畫面。
不管怎么樣,這部電視劇終于落下帷幕,再也不想看這種反轉到心碎的電視劇,太累。

本劇所有矛盾,政爭,反轉略顯墨跡,格局不夠大。最后的叛亂反而可以把故事整個格局放大。剪了,反而把整個故事變成婆媳糾紛的家庭倫理劇了。整個故事的矛盾起源應該是軍權。而后面的叛亂是全書的眼?,F(xiàn)在沒了,等于整個故事變得有點散亂了。君殺臣,臣反君都有可能,都是可選的故事走向。
鶴唳華亭電視劇結局很不好,給人一種半途而廢的感覺。
作為一個影視作品“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鶴唳華亭相比其他高分權謀古裝劇并沒有優(yōu)勢和過于突出之處。反而一個悲劇結局可增添記憶點。一個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的故事走向,也算劍走偏鋒。沒必要強行峰回路轉,反倒顯得刻意。
對于劇中主要人物太子,其實整體并不討喜,死了就死了,觀眾或許反而會有自作自受,罪有應得之快感。劇情整體偏壓抑,如梗在喉,不得痛快。一個處理妥當?shù)谋瘎?,或許會有拔刺之快。
歷史上君殺臣,臣反君也是常有的事,都是可選的故事走向。漢武帝殺太子,李世民殺兄軟禁父。李隆基連殺太子在內(nèi)三個兒子等等。一般人都以勝利者的角度去創(chuàng)作。其實完全可以以一個上面政爭失敗方的角度去創(chuàng)作。雖然略顯小眾。但邏輯通順,結構主題鮮明,也算是寫作角度獨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