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同時又是有名的奸臣。1949 年后,由于受毛澤東對曹操評價的影響,也因為一些學者喜歡標新立異,幾度出現(xiàn)否定曹操奸臣形象的熱潮,甚至認為曹操的形象變壞,成為奸臣,是《三國演義》影響的結(jié)果。
曹操是《三國演義》的主角之一。在《三國演義》120 回中,曹操在第 1 回中緊接著劉關(guān)張三弟兄出場,在第 78 回離世,此時三國割據(jù)的局面還沒有完全形成。而在前 78 回中,有 67 回描寫或牽涉曹操。這 67回中,敘述了 64 個具有獨立性的曹操故事。64 個故事中,絕大多數(shù)有史實依據(jù)。無論是對歷史的演繹,還是虛構(gòu)的曹操故事,于曹操形象的塑造,立意皆有中性描述、拔高褒揚和丑化貶損之分,非一味詆毀。以完全虛構(gòu)的和只有史事影子的謀刺董卓、吉平罵曹、逼死徐母、博望敗績、誤殺張蔡、賦詩長江、醉斬劉馥、華容獲釋、開宴銅雀、割須棄袍、遺命設疑冢等 11 個故事來說,謀刺董卓、賦詩長江顯然意在突出曹操的英雄形象和詩人豪氣( “賦詩長江”也有反襯赤壁之敗的作用) ,屬拔高褒揚; 博望敗績、誤殺張蔡、開宴銅雀是故事情節(jié)起伏跌宕的需要,對曹操形象無大的影響,屬中性描寫; 逼死徐母、華容獲釋分別以塑造徐母之氣節(jié)、關(guān)羽之義氣為主,系小說人物描寫之需要,貶低曹操居次要位置; 醉斬劉馥、遺命設疑冢為渲染曹操嗜殺、多疑的行為和性格特點; 只有吉平罵曹和割須棄袍兩節(jié)是為丑化曹操而虛構(gòu),但“吉平罵曹”也有歷史事件的影子,與“醉斬劉馥”、“遺命設疑?!币粯泳呶膶W真實性; “割須棄袍”故事極力丑化曹操,有從情感上平撫馬超“門宗二百余口,為孟德所誅略盡”之用意。
鑒于曹操的本色是奸雄,所以,“《三國演義》里的曹操,作為一個文學形象,仍然是奸雄,有關(guān)曹操的情節(jié),都緊扣‘奸雄’二字做文章。這個文學形象的性格特征與陳壽《三國志》里的歷史人物曹操,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
“《三國演義》當然并沒有避而不寫曹操許多嚴重違反人道的暴行”,“但它對曹操的描寫還是采用不抑不揚的手法,比起通俗文學來,它顯得更接近于正史的觀點”,
如果認為描寫了曹操的罪惡就是誹謗曹操,那是對歷史的誤讀。為了使曹操復雜多變的形象鮮明生動、真實可信,《三國演義》在描畫他的殘忍險惡的同時,也寫他的英雄壯舉、才略志節(jié)、寬容愛士和性格中可愛的一面,從而塑造了一個由忠臣而權(quán)臣,
由奸雄而奸賊,前后變化、形象豐滿、契合歷史的曹操。
- 下一篇:火影忍者三代火影那么厲害,為何他的兒子阿斯瑪這么菜?
- 上一篇:生肖兔什么時候最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