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婆,又被譯為西瓦,這應(yīng)該是不同時代、不同翻譯人員導(dǎo)致的不同結(jié)果,其實就是個音譯而已,沒什么特別的。
事實上,在印度教經(jīng)典中,濕婆還被稱為大自在天,也稱大天,這才是符合經(jīng)義的翻譯,代表了濕婆在教徒心目中的地位。
但我們也知道,佛教經(jīng)典中大自在天等諸天的概念同樣存在,這跟佛教脫胎于印度教有關(guān),而佛教經(jīng)典大多是古代(比如漢唐等佛教傳播期)高僧所譯,譯法當(dāng)然更接近意譯而非音譯。

而近現(xiàn)代才傳入中國的印度教諸神的概念(主要是近代有一個中印文化交流的蜜月期,《摩訶婆羅多》等印度史詩也是這時翻譯過來的),凡事講究個先來后到,誕生得早、但傳入中國得晚的印度教諸神,以濕婆、毗濕奴為代表,都得了一堆音譯的奇怪名字,不像佛教諸神名字那么高雅工整。
比如濕婆的大兒子塞犍陀,在佛教中其實就是韋陀(護法神),也稱違陀天;小兒子伽內(nèi)什,在佛教中則被稱為大歡喜天。
再順提一下與濕婆地位差不多的另一位主神毗濕奴,高度懷疑他就是佛祖的原型,二者都一樣是王子形象,而且在某種說法中,毗濕奴的十世化身,有一世便是佛陀。
不過,關(guān)于毗濕奴化身佛陀的說法,佛教徒是堅決不承認的,但他們的形象確實很接近。

佛陀身邊帶有金翅大鵬鳥,毗濕奴也降服了迦樓羅(一種大鵬鳥),還使用迦樓羅圖案的旗幟,保證永遠讓迦樓羅在自己的“頭上”(其實就是騙降迦樓羅的一種話術(shù))。
佛祖與蓮花常隨,毗濕奴臍生蓮花。
總之,佛教就是當(dāng)年的釋迦族人們奮力改良原有的印度教,去掉了一些種姓等級的規(guī)定,就變成了自己族里的精神糧食,釋迦族的王子也成了佛祖如來。
在古印度,王子出家修行太常見了,婆羅門的待遇不常有,剎帝利是很踴躍修行的,知識就是智慧(吠陀),而從剎帝利到婆羅門,這是種姓等級的飛躍。

物質(zhì)享受重要嗎?對印度人而言,不太重要,精神上的躍級那才重要,這也是佛祖能夠?qū)W⑿扌械膭恿Γ驗槟莻€時代的人都是這么干的。
換句話說,佛祖要不是王子,還沒那個修行的資格呢!

濕婆(Shiva)與梵天(Brahma)和毗濕奴(Vishnu)為印度教三相神。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的生殖之神“獸主”和吠陀風(fēng)暴之神魯陀羅,濕婆的地位是毀滅者,兼具生殖與毀滅、創(chuàng)造與破壞雙重性格。呈現(xiàn)各種奇譎怪誕的不同相貌,主要有林伽相、恐怖相、溫柔相、超人相、三面相、舞王相、璃伽之主相、半女之主相等變相,林伽(男根)是濕婆的最基本象征。
神的十個狀態(tài)
神作為生發(fā)者,維持者與融化者。在此狀態(tài),神發(fā)揮其生發(fā)、維持和融化三個主要屬性(sifat)。這個“三合一”狀態(tài)相應(yīng)于吠檀多的三位一體:梵天(Brahma,創(chuàng)造者),毗濕奴(Vishnu,維護者)和濕婆(瑪亥希Mahesh,毀滅者)。蘇非教的同義詞是阿法伽(Afridgar),帕瓦蒂伽(Parvardigar)和法那卡(Fanakar)。
翻譯成舍婆,實婆,濕坡都行。用“濕婆”主要是形象,好記。

《等閑識得古人心》
恒河畔邊濕正常,當(dāng)年音譯宜尋常;
崇外善良雅達訓(xùn),美國何美德何方?
鐵匠大鳥小集鎮(zhèn),音譯瞬顯高大尚。
神話本自生活編,名可名時非常名;
日本神話更本色,其實倒也真民俗。
尊重傳統(tǒng)莫迷失,等閑識得古人心……

這就是翻譯得問題
翻譯的原則出問題了,一般人們遵循“信、達、雅”,就這個雅就很有問題,翻譯的都是外國的東西,中國的問題不需要,那要雅,不就是美化外國嗎?屁股沒坐正,美利加、楓丹白露,就是例子,這一點上我比較喜歡日本得翻譯,美國就是米國,德國就是獨國,這些國家既不美,也沒德。說大家崇洋媚外,是因為介紹國外得翻譯把他們美化了,對于美的東西,大家都喜歡,不能怪普通人。普通人不懂外文啊。所以睜眼看世界的時候,我們普通人被這些翻譯家誤導(dǎo)了。
現(xiàn)在的翻譯在影視劇里就不是個好東西,我也是這么認為的

所有譯音都有個通病。就是,當(dāng)你用某個中文字代替外語發(fā)音時,中文就會帶有意義,那意義可能是很怪誕的。比如,濕婆。

因為梵語里面那個v,估計在當(dāng)時是讀作b,shiva實際就是shiba,古漢語的濕婆和shiba很接近。另外歷史上重唇音b變v或w的情況很普遍,比如蒙語的爸爸aba,現(xiàn)在普遍讀作ava阿瓦,所以吉祥三寶歌曲開頭就是“阿瓦(爸爸),娜德(太陽),薩德(月亮),喔登(星星),咕嚕(三者)喲喂(什么)”。

這個就是簡單的音譯,現(xiàn)在拉丁字母拼做Shiva的梵語本音和中古漢語"濕婆"這兩個字的發(fā)音很接近。

發(fā)音的問題吧,他老婆似乎叫婆婆帝,不知道是不是。我們國家的解放前翻譯人員可能有點點趨炎附勢爬高踩低的劣根性,高大上的名字像英國美國德國,非洲的莫桑比克我記得就能翻譯成莫三鼻給,也是很無語了。

音譯而已。shiva梵文的發(fā)音現(xiàn)代音譯為“西瓦”,但古代中文發(fā)音和現(xiàn)代發(fā)音有所不同,所以翻譯成“濕婆”一般人會覺得不順。閩南語是比較貼近古音的發(fā)音,如果用閩南語試念就比較能體會到。
…[靈光一閃]另一大神Vi??u翻譯是毗濕奴,也譯為毗紐笯、毗濕紐、維濕奴、維修奴,較確切的音譯應(yīng)為威西努,其他稱號有訶利Hari?!远际欠g而已,不必過于糾結(jié)~

音澤而已

濕婆是毀滅之神,擁有強大的軍隊。他坐的是一個白色的公牛,手里有三叉戟,象征著閃電。后背還背著黑色的弓箭,能傳播瘟疫,身上纏著眼鏡蛇。能飛快的向敵人投毒。但他最強大的武器是額頭上的第三只眼,那三只眼要睜開就會噴出神火。連神仙都會被燒成灰燼。
在濕婆的名字中有個婆子,但他并不是女的。那國內(nèi)翻譯呢喜歡把印度名用一些生僻古怪的字來翻譯也不好記,也不好讀,很容易產(chǎn)生不雅的聯(lián)想。因此像濕,奴,毗,都是這種原因。雖然是婆的形象是很很恐怖的,但他卻多才多藝。相傳濕婆是印度舞蹈的始祖,會跳108種舞蹈,包括女性的柔軟,和男性的剛健舞,他能夠再火圈中起舞,頭發(fā)向上飛揚,一只腳踩著代表無知的侏儒。另一只腿和手在空中扭擺,舞姿曼妙絢麗。

音譯

在當(dāng)時翻譯的那個年代,濕婆與這位印度神的讀音(shiva)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怪或不怪,就是你個人喜好的問題了,你覺得怪,有人(大家)覺得不怪。

最令人尊敬的天竺因陀羅的幾位主神!大梵天!濕婆!毗濕努!對于中印文化自古以來之交流,從東漢明帝夜夢金人,白馬馱經(jīng)開始!轟轟烈烈 了幾千年!除了 種姓制度,自古以來 中國人,從官方到民間,對五印度天竺國都有一種癡迷,對于它的文化據(jù)史以察,無不全盤接受,兼容并蓄!……譬如,就翻譯這一塊,就有
梵文翻譯!等同于 中國的文言文翻譯!
巴利語翻譯!等同于 中國的白話翻譯!等等
……
印度的大多數(shù)宗教經(jīng)典典籍翻譯都是梵翻漢!梵文翻譯為中國的文言文!
還有幾不翻!包括神咒 咒語 陀羅尼!……諸神 諸佛 諸菩薩 的圣號!以及 神佛名字 等等!……以求愈加貼近經(jīng)意!……云云!……

音譯而已,不用糾結(jié)

梵天(Brahma,創(chuàng)造者)就是盤古。毗濕奴(Vishnu,維護者)就是伏羲。濕婆(Shiva,瑪亥希Mahesh,毀滅者)就西王母。
盤古是創(chuàng)世的,伏羲是開化民智的,西王母主社舞、婚姻、生死??绰毮苤袊h古三大神和印度三大神是不是很接近呢!其中西王母與濕婆切合度最高,又號稱”死魃“(對比下”濕婆“)。
"毀滅之神“、“舞王”濕婆有一一林伽相、恐怖相、溫柔相、三面相、舞王相、半女之主相等,林伽(男根)是濕婆的最基本象征。他明明是男神,怎么有溫柔相、半女相呢?因為他一次醋勁大發(fā)把自己給閹割,而割下來的什物成了他的象征林伽。就因為他表現(xiàn)出來不男不女,古人在引薦這尊大神的時候下意識給他取了個這么古怪的名字。

濕婆的梵文叫Shiva,其實有很多種音譯的方式,也有叫西瓦或別的什么,還有意譯叫“大自在天”。后來我估摸著國人覺得濕婆神的樣子有很多,其中更有一些是半女之象,就給翻譯成“濕婆”,其實濕婆本身應(yīng)該是男神,他還有個老婆,叫帕瓦蒂(pravati)。

濕和干兩種不同的狀態(tài),濕潤才會帶來生機,干旱只會毀滅生命。所以叫濕婆,不叫干婆。

有″拿破侖″怪嗎?民國笑話,高考作文題曰《項羽拿破侖論》,意命考生比較項羽與拿破侖。有一考生答曰,楚霸王力能拔山,況拿一破侖(輪)乎?項羽連一個破輪子都拿不起來嗎?

濕婆為梵語音譯,名而已。如沙發(fā)是英文音譯,認同了就釋懷了。馬云有個支付寶,有位農(nóng)民真名就叫支付寶。這奇怪嗎?
濕婆Shiva,印度教神之一,意為生命的創(chuàng)造與毀滅之神。印度大部分民眾信奉印度教,是神教之國,濕婆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濕婆”這個名字是在印度教時代出現(xiàn)的,他的原型一般被認為是吠陀時代的風(fēng)暴之神魯陀羅。濕婆,又譯作“希瓦”,是仁慈的意思,象征著“昌盛”和“吉祥”,同時又象征著“毀滅”。佛教文獻稱他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有地、水、火、風(fēng)、空、日、月、祭祀八種化身,擁有毀滅和再生的力量。濕婆的形象是一面三眼四臂,能夠很方便地觀照世界的每一部分。與衣著華貴的其他諸神相比,濕婆的打扮顯得格格不入。其面貌威嚴(yán)英俊,膚色極淺,留著苦行者紛亂的藍黑色長發(fā),頭頂裝飾著恒河與彎月,脖頸上掛一串骷髏項鏈;上身半裸,下身圍一條虎皮,身纏眼鏡蛇,手持三叉戟和弓箭,游蕩在鬼靈墳?zāi)怪g。當(dāng)他露出恐怖之相時,宇宙諸生無不為之戰(zhàn)栗。故被稱為“鬼靈之主”。

這是根據(jù)印度的意思翻譯的
難道要叫女媧?

我不懂

怪嗎?不覺得呀

音譯吧

習(xí)慣就好
就好像 佛 這個翻譯你說對還是不對

濕婆其實是當(dāng)時人們音譯過來的產(chǎn)物。其實,濕婆并非只有這么一個音譯名稱,還有西瓦等數(shù)十個名字。畢竟只是音譯,因為翻譯的人不同,喜好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自然就導(dǎo)致了這些五花八門的結(jié)果。

音譯

音譯吧

我以前在東南亞時,幾位哥們一致喊為“喜娃”

印度教三大主神就梵天名字最像個神樣,剩下的不是身份不符(毗濕奴)就是性別不符(濕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