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海浮人,我來回答。
這里可以用一句話解釋,富不過三代。別說他的兒子下場不好,就連他的父親李淵也不是乖乖的做太上皇嗎?試問,哪位千古帝王的兒子有好下場。為什么這么說,在中國上能稱得上千古一帝的就那么幾位。秦始皇兒子扶蘇被毒殺,胡亥被趙高殺害。漢武帝太子劉據(jù)因巫蠱之禍被父親逼死??滴醯蹆鹤娱L子胤禔,次子太子胤礽都是在康熙一朝遭受圈禁,永世不得翻身。
李世民作為大一統(tǒng)君主,那為什么,十四個兒子的下場為什么不好呢?![]()
李世民有前車之鑒
為什么這么說,要知道李世民的皇位是怎么來的。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巢刺王李元吉。雖然向天下人說明自己是迫不得已,但是對其哥哥和四弟的家人進(jìn)行殘酷的屠殺,這這么都不像迫不得已。在玄武門之變過后的兩個月,直接讓自己父親李淵退位,自己即位為帝。
可見有著前車之鑒,怎么不對自己的太子有所防備。太子李承乾而同母弟魏王李泰賢能受太宗喜愛,而李泰又有奪嫡之心,從而太子謀反,被太宗平定,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都被貶為庶人,齊王李佑被賜死。正是這種對太子的猜疑,太子也是沒有辦法才反。還是自己的兒子當(dāng)做政治對手。![]()
武則天橫空出世
一個人的生平為什么這樣,一定要結(jié)合他所處的時代來看。在李世民一朝,只有三位皇子遭受打擊,三位皇子早薨。下場好的只有高宗李治和趙王李福,那剩下的六位皇子躲過了太宗一朝的殺戮,那下場為什么還是那么悲慘??梢哉f,太宗剩下的兒子,下場不好的都是因為謀反。某誰的反,就是武則天的。
武則天想要做皇帝,首先要把高宗李治的兄弟逐一打擊,沒有了宗族對手,這樣的天下才會來的容易。
吳王李恪被誣陷謀反,被殺。蜀王李愔,受李恪牽連,流芳致死。
蔣王李惲被誣陷謀反,自殺。越王李貞,反對武則天失敗,自殺。紀(jì)王李慎,受李貞牽連,被流放。曹王李明,最后一個就是自己作死了,與高宗廢太子李賢謀反,被賜死。所以說太宗的兒子下場不好,多來源于武則天的打擊。![]()
浮人結(jié)語
太宗的兒子下場不好,一方面是由于太宗也沒有處理好當(dāng)世之君與儲君的矛盾關(guān)系,這也是很多千古一帝的通病。他們對權(quán)利的控制欲很大,這就導(dǎo)致了父子相互猜疑,兄弟手足相殘。很多時候當(dāng)時之君把儲君當(dāng)成了政治對手,就是父子相對。
還有一方面就是,躲過了太宗一朝奪嫡之禍的皇子們。卻碰到武則天這樣的政治女強人,武則天為了減輕上位的阻力,對李氏宗族的打擊就不可避免,尤其對高宗李治的兄弟們下手。
無情最是帝王家,都是權(quán)利的犧牲品。
我是海浮人,似乎在尋找什么,歡迎關(guān)注。
李世民是個好皇帝,這是不可否認(rèn)的。
但是他不是一個好兒子
也不是有個好兄弟
更不是一個好父親。
自己的縱容之下,讓李承乾和李泰相爭,結(jié)果兩個兒子雙雙落馬。
嫡三子李治才得以繼位,其實李承乾做的很好,但是架不住李世民的無限制縱容李泰。
其他幾個兒子,李恪,也算是很好,但是因為其生母為隋朝公主,正常來說也是一個富貴命,但是因為李世民的一句夸贊,讓李治感受到了危機(jī),借謀反罪誅殺。
其他幾個兒子,基本上都被武則天下了黑手。
所以說沒有好下場的原因就是武則天這個BUG的存在。
因為武則天唄,將近70多歲的老太婆,為了過把癮,非要奪自己兒子的皇位,但是自己兒子可是姓李呀!
隋末天下大亂,是秦王李世民平定天下,武則天稱帝,不可能不去顧及李唐對于國家層面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力。
關(guān)于這個,大家可以類比一下王莽和曹操,王莽當(dāng)年為了篡位可是沒少整什么異象事件,雖然成功當(dāng)上皇帝,但是最后玩砸了。曹操可是吸取這個教訓(xùn),畢竟姓劉的當(dāng)了將近400多年的皇帝,貿(mào)然篡漢,實在成本過高,必須從長計議,于是曹操非常聰明的用自己的魏王府代替漢獻(xiàn)帝的朝廷,讓國家的實際的運行機(jī)構(gòu)變成了魏王府,就算是干到這樣,萬事俱備,曹操還是沒敢稱帝。
武則天多虎呀!彪虎的……,快70多歲了,非要當(dāng)皇帝,但是武則天卻沒有曹操的那種耐心,于是武則天想了一條好辦法,直接將有皇位繼承權(quán)的人都干掉,于是李淵和李世民的后代就遭了殃了……
你說這種事能怪李治嗎?李治聰明了一輩子,讓你現(xiàn)在李治的位置上,你會想到自己60多歲的老婆會去把自己親生兒子一腳踢開,自己去坐皇位嗎?
想要當(dāng)好一個大國的國家領(lǐng)導(dǎo)人,需要的是陽謀,而不是陰謀,給李治當(dāng)了一輩子的權(quán)力的工具人的武則天壓根不懂這個道理。
另外人貴有自知之明,武則天壓根就是一個政客,不像李治是政治家,老老實實當(dāng)一個權(quán)力的工具人,挺好的。結(jié)果武則天非要當(dāng)皇帝,結(jié)果酷吏橫行、國家也進(jìn)入互相告密的恐怖氛圍,反正就是一個權(quán)力的工具人,想要當(dāng)一把手,結(jié)果給國家?guī)淼娜菫?zāi)難!
李世民、李淵的后代被清除只是當(dāng)時國家恐怖氛圍的冰山一角而已。
李世民的14個兒子,基本上都下場凄慘,讓人嘆息,生在帝王家真是一種不幸,哪怕他老爹是李世民。
![]()
(1)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三個兒子。
李承乾:本為太子,意圖謀逆,被李世民廢為庶人,抑郁而死,年僅27歲。
李泰:因為爭奪太子之位,被李世民徙居,李治登基后對他不錯,但是也防范甚嚴(yán),不允許他參加李世民的葬禮,客死異鄉(xiāng),年33歲。
李治:大唐皇帝,病死,55歲。
![]()
(2)夭折的兒子:3個。
李世民有三個夭折的兒子:李寬,李簡,李囂。
(3)自殺或他殺兒子:6個。
李惲:唐高宗時期,被人誣告謀反,自殺。
李貞:反武則天,兵敗自殺。
李明:唐高宗時期,受李賢事件牽連,被黔州都督謝祐逼迫自殺。
李恪:唐高宗時期,被誣告謀反,長孫無忌將其絞殺。
李祐:圖謀不軌,被李世民賜死。
(4)被廢為庶人或者活的很難受:2個。
李愔:受李恪之事牽連,被貶為庶人。
李福:被過繼給李建成后嗣,病故,年37歲。
李世民的14個兒子實在是可憐!3個夭折,6個自殺/他殺,2個被貶為庶人抑郁死,2個不得志,只有1個李治做了皇帝,算是好的。
![]()
李世民雖說繼承皇位的手段有些殘忍,但作為皇帝,他的功績卻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作為一個父親,他的十四個兒子確實是大多下場不好,那么這又是為何呢?李世民兒子們下場,除唐高宗李治之外,基本可以歸于四個原因,一是因古代醫(yī)療條件而夭折,二是源于李世民晚期的儲君之爭,三是死于房遺愛謀反案,四是死于武則天手中。
![]()
△《貞觀長歌》中唐國強飾演李世民
因各種原因早逝:四位
因古代醫(yī)療條件有限,很多現(xiàn)代的小病在古代都是極為致命的,即使是皇子,也難以避免夭折和早逝的命運,唐太宗李世民的十四個兒子中,有四位便屬于這種情況。
![]()
次子楚王李寬(619年-?):史料關(guān)于李寬的記載較少,《舊唐書》僅有“楚王寬,太宗第二子也。出繼叔父楚哀王智云。早薨”一句記載,《新唐書》也僅有“楚王寬,武德三年,出后楚哀王,蚤薨”的記載。作為皇帝之子,只知道其生于武德二年(619年),后被過繼給了唐太宗的五弟李智云為嗣,竟然連死亡時間都不知道。
![]()
十一子江殤王李囂(?-632年):這位的記載更為簡單,《新唐書》中僅有“江殤王囂,封之翌年薨,無后”短短十一個字。李囂乃李世民第十一子,為燕德妃所生,生年不詳,后于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江王,但在次年便薨逝了。
十二子代王李簡(?-631年):史料關(guān)于李簡的記載同樣極少,不僅生年不詳,甚至連生母也不知道是誰。其于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代王,但同年便薨逝了。
![]()
十三子趙王李福(634年-670年):李福生于貞觀八年(634年),生母為楊貴妃,于貞觀十三年(639年)被封為趙王,后被出繼給隱太子李建成。貞觀十八年(644年),授秦州都督,賜實封八百戶。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被加封為右衛(wèi)大將軍,累授梁州都督。于咸亨元年(670年)去世,終年36歲。
因儲君之爭:三位
唐太宗統(tǒng)治中后期,也曾爆發(fā)過極為嚴(yán)重的儲君之爭,先后有三位皇子因此事直接或間接而死。
![]()
△《貞觀長歌》中的太子李承乾
太子李承乾(619年-645年):作為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嫡長子,李承乾早在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剛剛繼位之后,便被冊封為了太子。唐太宗對李承乾的培養(yǎng)可謂不遺余力,雖然其長大之后多有不法之事,但唐太宗卻仍然煞費苦心地想要將他引回正道。后因與同母弟李泰爭奪儲君之位,在暗殺失敗的情況下,逐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jié),意圖逼宮。即使發(fā)生了謀逆大案,李世民還是沒舍得殺他,只是將其廢為庶人,充軍到黔州,最終于貞觀十九年(645年)郁郁而終。
![]()
四子魏王李泰(620年-652年):李泰是太子李承乾的胞弟,被認(rèn)為是李世民最為寵愛的兒子,堪稱寵冠諸王。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然而或許正是由于李世民的過分寵愛,導(dǎo)致李泰后來對皇位有了覬覦之心,太子李承乾于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廢之后,李泰曾公開向李世民討要儲君之位,然而李世民為了保證自己的三個愛子(李承乾、李泰、李治)都能活下來,最終還是立了李治為太子,而李泰則被降封為了東萊郡王,后又進(jìn)封濮王。雖然曾參與儲君之爭,但唐高宗繼位后對其卻是恩寵有加,李泰最終于永徽三年(652年)死于鄖鄉(xiāng),終年32歲。對于一個參與儲君之爭的皇子來說,李泰也算是善終了。
![]()
五子齊王李佑(?-643年):李佑是李世民和陰妃之子,生年不詳,先后被封為宜陽郡王、楚王、燕王、齊王。其舅舅陰弘智以“太宗多子”為由,勸其招募壯士以自衛(wèi),李佑逐以燕弘信招募死士。后因其多有違法之事,唐太宗改任權(quán)萬紀(jì)為其長史,因權(quán)萬紀(jì)對其管教甚嚴(yán),其最終派人將其殺死。貞觀十七年(643年),殺死權(quán)萬紀(jì)的李佑,在昝君謨等人的勸說下起兵謀反,但旋即失敗,被以“謀反罪”被貶為庶人,賜死于長安太極宮。李佑謀反之事雖然與儲君之爭無關(guān),但卻間接導(dǎo)致了太子李承乾謀反之事的敗露。
源于房遺愛謀反案:兩位
房遺愛謀反案應(yīng)該算是初唐最大的政治冤案了,在長孫無忌的主使之下,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兩個兒子吳王李恪和蜀王李愔被牽連其中。
![]()
△《貞觀長歌》中聶遠(yuǎn)飾演的李恪
三子吳王李?。?19年-653年):李恪是李世民和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因英武果斷而深得李世民寵愛,先后被封為長沙郡王、漢中郡王、漢王、蜀王、吳王,先后被授益州大都督、安州都督、梁州都督等。永徽四年(653年),因高陽公主告發(fā)房遺愛對自己無禮,從而引發(fā)了初唐最大的政治冤案,房遺愛為活命逐按照長孫無忌的心意誣告李恪謀反,李恪于同年二月初二在長安宮禁之內(nèi)被縊殺,就連四個未成年的兒子也全部被流放,直到顯慶五年(659年)長孫無忌獲罪之后才被平反。
![]()
六子蜀王李愔(?-667年):李愔是吳王李恪的胞弟,先后被封為梁王、蜀王。李愔多次因游獵無度、毆打官員而被彈劾,因不思悔改被李世民削去一半封邑及國官,直到高宗繼位之后才再度被加封。永徽四年(653年),因“房遺愛謀反案”牽扯到吳王李恪,李愔被連坐廢為庶人,流放至巴州。直到顯慶五年(659年)長孫無忌獲罪之后,李愔才和胞兄李恪一起被平反,被改封涪陵王,但其此生再也沒有回到長安,最終于乾封二年(667年),死于流配地巴州,終年應(yīng)該在41歲至47歲之間。
死于武則天手中:四位
從顯慶五年(660年)開始,李治便常常因風(fēng)疾發(fā)作而頭暈?zāi)垦?,無法處理國家大事,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武則天開始參與處理朝政。尤其是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和武則天并稱天皇、天后,武則天開始大權(quán)在握,而李世民的四位兒子正是死于此后一段歲月。
![]()
七子蔣王李惲(?-674年):生年不詳,其母為王氏,先后被封為郯王、蔣王,任安州都督,賜實封八百戶,高宗繼位之后加實封滿千戶。上元元年(674年),錄事參軍張君徹誣告李惲謀反,唐高宗李治派人調(diào)查,李惲惶遽自殺,唐高宗得知真相后,斬張君徹。
八子越王李貞(627年-688年):李貞為李世民和燕德妃的兒子,先后被封為漢王、越王。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駕崩,太子李顯繼位,命李貞為太子太傅,但實權(quán)卻掌握在皇太后武則天手中。嗣圣元年(684年),武則天廢唐中宗,改立其弟豫王李旦為皇帝,李貞轉(zhuǎn)任豫州刺史,但實權(quán)仍然掌握在武則天手中,并開始屠殺李氏皇族。垂拱三年(688年),宗室李沖在接到黃國公李撰偽造的唐睿宗李旦詔書后,召集李唐宗室諸王起兵反武,但實際上只有李貞起兵。后因兵敗,李貞幅度自盡,其子李規(guī)縊殺其母后亦自縊身亡,良鄉(xiāng)縣主、裴守德和李貞、李規(guī)、裴守德的妻子也全部自殺。
![]()
十子紀(jì)王李慎(628年-689年):李世民和韋貴妃之子,先后被封為申王、紀(jì)王。垂拱三年(687年)七月,李慎在收到李貞準(zhǔn)備起兵的消息后,卻認(rèn)為時機(jī)不成熟,并沒有答應(yīng)參與。然而在李貞失敗之后,李慎還是因此而被牽連下獄,雖然被免于一死,但卻被武后改姓“虺”,并于永昌元年(689年)七月被流放至嶺表(另說巴州),死于途中蒲州,其五個兒子也同時遇害,家屬則被流放至嶺南。
![]()
十四子曹王李明(?-682年):唐太宗的幼子,其母楊氏原為齊王李元吉之妃,于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受封曹王。永隆元年(680年)十月,李明因為與廢太子李賢通謀的罪名,被降為零陵郡王,并被流放到黔州。永淳元年(682年)七月,黔州都督謝祐希在武則天的授意下,,逼令李明自殺。唐高宗得知,對武后所為無所追究,只深為幼帝哀悼,并因此罷免黔州衙府的全部官員。而李明的兩個兒子零陵郡王李俊和黎國公李杰,也全部在垂拱年間遇害。
綜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的十四個兒子中,除了唐高宗李治得以善終(雖然死于疾病,但55歲的高齡在皇帝中也算高壽了)之外,其余十三子大多因各種原因而早早離世。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軍事家、詩人。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奠定了唐朝兩百多年的百年基業(yè),并創(chuàng)下了流傳后世的名號——盛唐。
但是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不盡人意,共有十四個兒子下場基本很可悲。當(dāng)年的弒兄殺弟,靠玄武門之變逼著父親李淵退位才當(dāng)上皇帝的李世民。冥冥之中或許有報應(yīng)吧。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他自幼深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寵愛,八歲時就被立為太子并聘請張玄素、房玄齡、魏征等名臣做他的老師。但是在李承乾17歲時,長孫皇后病逝,沒有母親的庇護(hù),讓他的人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再加上李承乾腿腳不大好,這又讓他更多了一層陰影。
后來一男童稱心來到李承乾身邊,史載承乾“私幸太常樂童稱心,與同臥起。"憤怒的唐太宗賜死了稱心。這件事讓李承乾蒙受巨大打擊。某種程度上說,稱心的出現(xiàn)是李承乾在母親去世后情感的一種寄托。
。就是從殺男寵這一事件開始,乖巧伶俐的李承乾,突然變得暴戾乖張。唐太宗對李承乾表現(xiàn)出了很多失望,而對李泰開始青睞有加。這讓李承乾錯認(rèn)為自己的太子地位行將不保,于是選擇了最為極端的方式,那就是謀反篡位。失敗后廢為庶人,流放黔州。一年后去世。
李寬。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子,生母不詳。武德三年(620年)被過繼給唐高祖李淵第五子李智云承繼香火。 早薨,貞觀初年追封為楚王。
李恪。唐太宗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排行第三。李世民曾評價過李恪“英果類我”,也就是說,李恪像他李世民一樣英武果敢。因為這一點,李世民一度打算立李恪為太子。但因為長孫無忌堅決反對,李世民只得打消了這個念頭。
后來李恪牽扯進(jìn)房遺愛謀反之案,為太尉長孫無忌所害。唐中宗時代,平反昭雪。
李泰。 唐太宗四子,母親是皇后長孫氏,與太子李承乾是親兄弟。 因才華橫溢受唐太宗喜愛。 李泰愛文學(xué),工草隸, 集書萬卷, 是當(dāng)時的書法家、書畫鑒賞家。曾經(jīng)主編名著《 括地志》。
后來太子李承乾謀反,李泰涉嫌謀嫡,被降封為順陽王,住均州鄖鄉(xiāng)。憂郁而死,死時才三十五歲。賜號太尉、幽州牧。
李佑。唐太宗第五子,母親是陰妃。李佑被封為齊王,受其舅舅陰弘智的挑唆。在其領(lǐng)地做了不少壞事,將太宗李世民派去的老師都?xì)⒘?。無奈起兵造反,失敗后被賜死。
李愔。唐太宗第六子,母隋煬帝女楊妃。與李恪是親兄弟。受李恪連累,被貶為庶人,流放巴州,不久之后又被改封涪陵王,死于流放地。
李惲。唐太宗第七子。母王氏,一個紈绔子弟,在安州都督任上,縱情享樂,催逼吏民,州縣不堪其勞,后來有人誣告李惲謀反,李惲惶恐自殺。
李貞。唐太宗第八子,母親燕德妃。官運享通一直到太子太傅的位置,曾經(jīng)被封為漢王、原王和越王。武則天時,起兵反抗,失敗后服毒自盡。后來唐玄宗給李貞重新改葬,追封了謚號為敬。
李治。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皇后長孫氏,與李承乾、李泰為同母兄弟。李承乾、李泰相繼出事后,做為長孫皇后的兒子,唯獨有可能繼承皇位,且做為舅舅長孫無忌己為他掃除唯一障礙皇三子李恪。唐太宗李世民故去后,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
李慎。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個兒子,生母是韋貴妃韋珪,受李貞反武則天的牽連,被流放,死于流放途中。
李囂。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一子,燕德妃所生。631 年,李囂封江王 ,公元632 年去世,謚號殤。
李簡。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二子,生母不詳。貞觀五年封代王,其年薨,無后。
李福。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三子,母楊妃。貞觀十三年封趙王,被李世民過繼給隱太子李建成為嗣,平庸無能,得以善終。
李明。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母楊氏。頗有文采。后因與章懷太子李賢(武則天與李治之子)交好,受李賢謀逆罪一案牽連,被貶為零陵王,在武則天授意下,于黔州被逼自殺。
太宗皇帝一世英名,14個兒子中,除李福、李治外,竟有12人“死于非命”!除宮庭諸皇子內(nèi)斗,如果當(dāng)初不聽信長孫無忌之言,選擇李恪為繼承人,也不能有武則天篡位,將李氏誅殺殆盡。太宗李世民如地下有知,痛悔萬分!
李世民兒子結(jié)局分別為太子李承乾被廢成庶人,發(fā)配黔州病死。楚王李寬早薨,吳王李恪被權(quán)臣長孫無忌誣陷致死。魏王李泰爭奪皇位被貶,后被李治圈禁。齊王李佑賜死于內(nèi)省,貶為庶人。蜀王李愔被廢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蔣王李惲被誣告謀反,因害怕自殺。越王李貞,服毒自盡。唐高宗李治稱帝,紀(jì)王李慎受牽連下獄,流放巴州。江殤王李囂,貞觀六年薨,代王李簡封代王后同年薨,趙王李福、曹王李明被都督謝佑逼迫自殺。
李世名一世英明,膝下有十四子,但兒子獲得好下場的卻沒幾個,被陷害至死,逼迫自殺,害怕自殺,還有死在流放途中的。
太子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卻因與胞弟魏王李泰爭儲,最后被逼謀反,本是最受李世民喜愛的兒子之一,最后落得謀反被廢,發(fā)配黔州。李泰對與兄弟爭儲導(dǎo)致失寵,李治繼位后將他圈禁。最不爭氣的是李惲,被人誣告謀反,還沒定罪,就因害怕自殺了。
李世民選擇李治做皇帝,本是想李治生性良善,不會殺自己的兄弟們,可這一錯誤的抉擇,不僅讓江山易主,自己的兒子也下場慘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