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文化,顧名思義,是一小部分人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構思。它是一種脫離大眾的異僻文化追求,是很難被大眾所接受的文化。雖然是小眾,卻又有其別樣的特色。比如抽象派畫作、朦朧派詩人,以及各種各樣的奇葩文化,都有它的崇拜者和追隨者。而大眾文化,則是千百年來形成的民族文化。表現(xiàn)在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領域的主流文化,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和文學種類,才叫大眾文化。因為,來自人民群眾。所以,生命力極強。在各個歷史過程中,不斷發(fā)展充實,才有今天繁花似錦的中國文化。
小和大的區(qū)別在哪?
以前玉石是小眾,只有貴族官宦可以玩,現(xiàn)在誰脖子上沒有,都買得起,算大眾嗎?
玩手串菩提這些的就更不用說了。
茶葉呢?看看各種平臺上的,有多少人在喝茶?
樂器也可以不用說了吧?
咱一個普通老百姓,玉石瑪瑙有幾個,手串有幾個,茶具也有,茶也能入口。
我沒啥體驗,就覺得這樣挺開心挺舒服。
無所謂??!
文藝的性質(zhì)本來就是百花齊放。各有各的喜好和圈子。大眾文化仍是它的喜聞樂見!
小眾文化更專注于某個領域,在這個領域里的人都更專業(yè),小眾文化注重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興趣氛圍更濃,也更容易精神富足。
大眾一般是從眾心理,大家都怎么過我也怎么過,比較在意別人的看法,他們感覺小眾愛好者都是上頭了。
其實小眾更注重精神生活,大眾比較注重普普通通的活著。
其實,小眾文化和大眾文化都是文化,只不過價值觀有不同而已。
當小眾文化受到追捧的時候,大眾往往是正處在社會、生活或時代的某個變化時期,大眾亦往往在此時期焦慮、迷茫,大眾文化也處在了找不到方向的迷茫期。
舉個例子,前些年以郭敬明為代表的庸俗、拜金、奢靡文化大行其事時,正是金錢至上利益至上的思想處于頂峰的時期,《小時代》系列的破電影雖然被打低分,卻大賺人民幣。大多數(shù)民眾明顯對拜金社會不滿,卻又無能為力,大眾文化也陷入低迷,無法對小眾的拜金文化形成抵制。
其后在不斷摸索中,大眾文化才不斷地推廣正能量重新回到生活中。而當大眾文化健康發(fā)展了,郭敬明才有可能在大眾的聲討中道歉退出。
因此,當小眾文化受追捧時,大眾文化需要振興就必須有英雄從時局中跳出來,看清未來的方向,勇敢地堅持走正確的路,讓大眾文化重新回到生活中去!
我贊成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
百花齊放春滿園,爭奇斗艷才是春。奇花異草,也允許開放,在歷史的長河里,經(jīng)過時間和環(huán)境的考驗,最后經(jīng)過考驗的就稱為優(yōu)秀文化。
其實小眾文化,有的也可以轉(zhuǎn)化。比如新中國的相聲,去掉舊的不適宜的東西,如今也走入了大眾文化的行列,很受人們的歡迎。
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喝咖啡的與吃大蔥占大醬的注定無法同桌吃飯!
任何一件事物的演變發(fā)展,往往都是從點到面進行普及的,當然不是每件小事物最后都能夠發(fā)展成為主流,而大多數(shù)都是淪為了“快餐文化?!?/p>
為什么往往新奇的文化,新鮮的事物,都是一開始不能立馬讓大眾接受呢?主要還是人的習慣性思維在控制著。大家也都知道習慣是日積月累養(yǎng)成起來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要想打破思維固話,也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轉(zhuǎn)變過來的,也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慢慢調(diào)整。在此過程中就會形成新事物與舊事物的對立,這種對抗也是需要時間才能分出勝負。
但是這里所要強調(diào)的是,趨勢來臨的時候機會往往蘊藏在這些小眾文化,快餐文化之中,但是絕多數(shù)人往往對這些新鮮事物不屑一顧,最后只能揚聲長嘆,親手硬生生的給機會從手里溜走。
我們應該抱有一顆包容的心態(tài)去面對周遭,你可以懷疑,但是不要拒絕。畢竟存在即合理,只不過存在的生命周期不同而已。我們應該善于從小事物著眼,練就自己發(fā)現(xiàn)機會的慧眼,這樣才能引領或者抓住時代發(fā)展的契機。
小眾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種,被追捧時,在不影響大眾利益時,一般不予關注或者一笑了之。
有啥體驗呢。
有可能小眾文化更多進入人類的視野,喜歡、研究的人多了,也有可能變成大眾文化。
- 下一篇:虎皮參怎樣炒?
- 上一篇:人生是知道未來好還是不知道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