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国产理论片中文飘花|97在线起碰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看v片|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1. <delect id="frdys"></delect>
  2. <delect id="frdys"></delect>
  3. <optgroup id="frdys"><ruby id="frdys"><dfn id="frdys"></dfn></ruby></optgroup>
  4. <pre id="frdys"><dd id="frdys"></dd></pre>
  5. <strike id="frdys"><blockquote id="frdys"><center id="frdys"></center></blockquote></strike>
      <delect id="frdys"><style id="frdys"><track id="frdys"></track></style></delect>
      劉邦消滅項羽后,為何還要繼續(xù)搞分封制,直接中央集權不是更好嗎?

      劉邦消滅項羽后,為何還要繼續(xù)搞分封制,直接中央集權不是更好嗎?

      劉邦消滅項羽后,為何還要繼續(xù)搞分封制,直接中央集權不是更好嗎?

      1002人瀏覽
      spider
      相關欄目:
      最新回答 2022-08-11 07:43:59
      分享
      共有11條回答
      鳴沙古今

      秦始皇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后,聽取李斯的建議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將全國分為了三十六郡。秦國滅亡后,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最終劉邦在這場對決中勝出并建立了漢朝。那么漢朝實行的是什么制度呢?

      郡國制,特殊時期的產物

      西漢初建時,劉邦在國內實行的是郡國制。所謂郡國制就是:郡縣制和分封制并存的現(xiàn)象。其實劉邦也是想實行郡縣制的,畢竟郡縣制能有效的加強中央集權,而分封制則會嚴重弱化中央集權不說,還容易形成諸侯國。

      那么劉邦明知分封制的弊端,卻為何還是分封了諸侯王呢?原因就是劉邦當年擊敗項羽并非一人之力,而是許多諸侯合力才完成,事成之后,為了安撫功臣及其他割據勢力,才前后分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

      異姓諸侯王只是權宜之計


      漢朝建立之初,劉邦大封異姓王顯然時權宜之計。畢竟異姓王多有兵權,始終是個威脅,而且有的對劉邦并不是完全忠心。后來的事態(tài)變化也充分說明了這點,在分封之后不久,就在呂后、蕭何等人的協(xié)助之下,劉邦幾乎將當初分封的異姓諸侯王趕盡殺絕,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趙王張敖、燕王臧荼、閩粵王亡諸,只有長沙王吳芮因為封地在蠻荒之地才得以保住封國。

      劉邦實行分封制是無奈之舉

      曾經有個故事說,劉邦初定天下時,有一次上朝前,劉邦看到眾大臣在竊竊私語,劉邦心生疑慮,就問身邊的張良,大家在議論什么?張良回答到:他們在議論怎么造反!劉邦聽后,大吃一驚,就問怎么辦,張良給出的答案就是封王。

      《史記 律書》記載:高祖有天下,三邊外畔;大國之王雖稱蕃輔,臣節(jié)未盡。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各藩國對漢朝中央政府的態(tài)度并不是那么友善。當初楚漢爭霸時除了項羽和劉邦還有其他諸侯勢力,只是后來這些諸侯們選擇支持了劉邦當皇帝罷了。這些諸侯里尤其是異姓諸侯國的諸侯本身就是一方土皇帝,這也導致他們所占據的地方對漢朝中央政府的認可度并不高。

      秦國之鑒,猶在眼前

      還有一方面的考慮是,倘若倉促間推行郡縣制很可能會激起民變,事實上秦國的滅亡和急于全國推行郡縣制也有密切的關系。

      所以我們不難看出劉邦在漢朝初期實行郡國制的苦衷。一方面,劉邦難以在短時間內讓諸侯王臣服于漢朝。另一面,一些諸侯國的臣民依舊保留著對故國留戀的情緒,因此劉邦只能折衷讓郡縣制和分封制共存。

      醉美木瀆

      小編認為題主的提問本身就有問題,針對漢初的情況,直接中央集權不但無法辦到,就算強力推行不但不能保證國家穩(wěn)定,還會造成地方統(tǒng)治秩序的崩壞,甚至新成立的漢朝有可能變成第二個秦朝,二世而亡。

      漢初劉邦的分封制實際上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劉邦在消滅項羽后,論功行賞,對原項羽分封的異姓王再次進行“認證”,并且重新劃分領土;第二個階段,劉邦逐漸剿滅各個異姓王,將他們的國土收回,大量分封劉姓子弟為王,對諸侯王進行大換血。

      據史記記載,在消滅項羽后,劉邦在諸侯勸諫下即皇帝位,并頒布詔書:

      曰義帝無后。齊王韓信習楚風俗,徙為楚王,都下邳。立建成侯彭越為梁王,都定陶。故韓王信為韓王,都陽翟。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番君之將梅鋗有功,從入武關,故德番君?;茨贤醪?、燕王臧荼、趙王敖皆如故。

      在這次分封的異姓王里,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衡山王吳芮,趙王敖的父親張耳是和劉邦一起由項羽封的王,這幾位有自己的地盤,軍隊,臣子可以算作劉邦的聯(lián)合創(chuàng)業(yè)伙伴,劉邦只不過是對他們的地位進行再次確認,相當于在項羽頒發(fā)營業(yè)執(zhí)照上蓋上大漢的公章,頂多給衡山王改了個名,換了個營業(yè)地點,照常營業(yè)。

      立建成侯彭越為梁王,故韓王信為韓王,對于這兩位,彭越雖然沒有王號,但是這位“游擊戰(zhàn)”專家,早就在垓下合圍項羽之前,從劉邦手里敲詐來了領土,劉邦只不過是給補了個封號,補辦了了營業(yè)執(zhí)照。韓王信曾經有過投降項羽的行為,但是很快又跑了回來,劉邦再次頒發(fā)營業(yè)執(zhí)照。

      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zhàn),則楚易敗也?!睗h王曰:“善?!庇谑悄税l(fā)使者告韓信、彭越曰:“并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笔拐咧粒n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

      齊王韓信非常特殊,他原是劉邦的臣子,占領齊地后,在劉邦與項羽對峙的關鍵時期,要求劉邦立他為王,屬于下屬敲詐老板的行為,雖然心中不樂,劉邦還是滿足了他的要求,但是懷疑的種子已經埋下了,因此,在攻破項羽之后,劉邦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上門收了韓信兵權,這次干脆改封他為楚王,讓他把齊地讓了出來,雖然都是王但是含金量不一樣,曾經有人勸諫過劉邦天下有兩塊地方不能交給外人,一塊是關中,一塊就是齊地。

      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齊,東有瑯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齊得十二焉。故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矣。”高祖曰:“善。”賜黃金五百斤。

      因此,在第一階段,劉邦根本無法全面推行郡縣制,剛才說的幾個異姓王,他們的獨立性非常強,即使大漢朝建立,他們在自己的地盤內也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治理。如果劉邦強行廢除他們的王號,推行郡縣制,這些異姓王會團結一致,像攻擊項羽一樣攻擊劉邦,因此,對于劉邦來說,消滅項羽,并不意味著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結束,只是戰(zhàn)爭進入新的階段,對異姓王各個擊破,逐漸消滅是高明的做法。

      在第二個階段,劉邦逐漸消滅了各個異姓王,即皇帝位當年十月,燕王臧荼因謀反被劉邦廢了,改立自己的心腹盧綰為燕王,六年后,廢了楚王韓信,在高祖九年,也就是廢了韓信三年后,廢了趙王張敖,在高祖十一年,殺了梁王彭越,在高祖十二年殺了淮南王英布,半年后,劉邦就病逝了。

      為了消滅這些異姓王,劉邦前后花了12年,在死前才基本消除了異姓王的威脅,在消滅異姓王的同時劉邦大封同姓為王,可能題主要問,為什么劉邦不直接設郡縣,答案很簡單,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這些在異姓王手里奪回來的土地并不像關中一樣穩(wěn)定,如果直接執(zhí)行郡縣制,按照漢朝一般的文書運轉流程,這些地方的叛亂根本就來不及消滅,如果把權力授予郡縣的長官,以當時的統(tǒng)治手段,交通通信條件,這些郡守,縣令就是新的異姓王,遠沒有分封自家子弟為王可靠,不要忘記,劉邦,蕭何,曹參,夏侯嬰,他們可都是秦吏出身。因此,必須假手大權獨攬,有專斷之權的同姓王。

      同時,在漢朝初期,這些土地上生活的百姓習慣作為齊國人,楚國人來生活,秦朝對他們的一點同化作用,伴隨著滅秦戰(zhàn)爭,楚漢戰(zhàn)爭,消滅異姓王這二十多年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強行推行郡縣制有可能引起大規(guī)模叛亂。

      聽三哥說歷史

      劉邦建立的漢朝,從制度方面說,大體是秦朝的延續(xù),但他沒有像秦始皇那樣徹底地廢除分封制,而是在統(tǒng)一的帝國之下,搞了個“郡國并行”,既有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也有分權獨立的封國制。

      那么,劉邦為什么要部分恢復周朝的分封制?我認為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受制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經濟基礎的應時之需;二是滿足當時建國功臣分權需要的權宜之計;三是分封同姓、屏藩中央的必要之舉。

      1. 地方經濟、政治的獨立性要求。

      劉邦建立漢朝時,雖然經歷了秦帝國大一統(tǒng)的階段,但由于時間較短,大一統(tǒng)的經濟基礎還是比較薄弱的。商品貨幣關系的發(fā)展,使得各地區(qū)產生了政治上統(tǒng)一的要求,但當時的社會經濟仍是自給自足的,有很強的獨立性,反映在政治上,就有獨立或半獨立的要求。這是實行封國制度的經濟基礎。

      漢初的王國疆域廣闊,權力很大。官制和中央政府差不多,除丞相外,其余官職由封國國王選任。封國內的租、賦、徭役歸封國自己收取和管理。封國對皇帝的義務,只是按時去朝覲,繳納貢費。只是在軍權方面,沒有皇帝的虎符,封國不能擅自發(fā)兵。

      2. 滿足建國功臣的分權需要。

      對于異姓功臣的分封,劉邦是迫不得已的。在與項羽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劉邦得到了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將領的幫助,沒有他們的拼死力戰(zhàn),天下是不是姓劉還真是個未知數。對于這些建國功臣,劉邦沒有理由不分土封之。

      漢五年(前202年)十月,劉邦追擊項羽到固陵(今河南太康南),約定韓信、彭越夾擊之,韓彭不至,漢軍再次被楚軍擊破。劉邦問張良,“諸侯不從(不聯(lián)合出兵),奈何?”張良就道出了實情:“楚兵且破,二人未有份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可立致也。”劉邦于是承諾封王,最終韓信出馬,指揮了著名的垓下之戰(zhàn),徹底打敗了項羽。

      劉邦分封的異姓王主要有: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韓王信、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長沙王吳芮等。這些異姓王的存在無疑對劉氏統(tǒng)治構成了威脅。因此在建立漢朝之后的七年間,劉邦先后以各種理由消滅和取締,并以同姓王替之。

      3. 分封同姓、屏藩中央。

      為了屏藩中央,逐一翦除異姓王之后,劉邦在原有封國基礎上大封同姓王。劉邦的兄弟并不多,能力也不強。八個兒子中,除了外室子劉肥、與呂后生的嫡子劉盈(繼位為帝)外,與其他妃嬪生的兒子,當時年紀都比較小。劉邦甚至把一些同族遠親如瑯琊王劉澤都分封了。到劉邦死時,已立了這樣一條規(guī)定:“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p>

      當呂后去世,呂祿呂產等外戚掌控朝廷大權時,這種屏藩作用就體現(xiàn)出來了。齊王劉襄(劉邦的長孫)、瑯琊王劉澤最先起兵發(fā)難,堅定站在維護中央皇權的立場上。

      不過,同姓封王在文景時代開始顯露出弊端,造成尾大不掉、中央不能掌控地方的格局。漢景帝時,御史大夫晁錯的“削藩”之舉最終激起吳楚七國之亂。大將周亞夫率軍平叛后,諸侯王的勢力在景帝、武帝兩朝進一步削弱。


      感謝您的閱讀,覺得有用的話歡迎點贊、評論,記得關注我吧~

      歷史何必認真

      我的觀點:搞分封制也是為了劉姓天下長治久安,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采取的有效措施而已。

      秦末漢初,天下從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并立過渡到中央集權的皇權時代,秦始皇為了中央集權,急功近利,全國范圍內實行郡縣制,對于習慣了分封天下的六國貴族、秦王室勛貴和有功之臣來說,太突然了,導致六國遺貴心存不滿,即使秦將也有異心,趙佗就是代表,只是迫于始皇帝威懾,不敢輕舉妄動,秦始皇駕崩后,諸侯并起,秦朝滅亡。

      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對于眼前的教訓不會熟視無睹,張良、蕭何、陳平等有頭腦的文官為保住既得利益,也不會裝聾作啞,為了避免秦帝國悲劇重演,有限度的分封諸侯就是最佳的應對之策,也是權宜之計,天下安定之后,劉邦對于異姓諸侯王各個擊破,漢武帝時期,大范圍削藩,其手段就是大家熟知的“推恩令”,雖然還是有諸侯王的存在,但此時的王已不是彼時的王,不會對中央政府、對皇權造成威脅。

      其實劉邦采取的手段,后世也有效仿,明初、清初都有封王,也在天下大定,皇權占據絕對優(yōu)勢后削藩。

      所以說,劉邦分封諸侯王,是特定時期采取的特定手段,是為了穩(wěn)定天下、鞏固皇權的前期策略。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菜九段的酒

      打下天下的目的之一是共天下。讓天下共利是應該有的內容。請看看下文

      說不盡的漢高祖

      來自專欄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2 人贊同了文章

      為你朗讀

      33 分鐘

      說不盡的漢高祖

      題記:《古史雜識》原有《漢高祖三題》一文,實為成書之際為湊篇幅的急就章,一直感覺那個題目不合適,一時也想不出更好的題目,又不忍放棄在其中花了不少心血,最終納入書中。2018年出版《劉邦解碼》,對劉邦的認識又有所加深。田秉鍔先生指示,劉邦解碼這個題材可以無限期地做下去。確實,作為開創(chuàng)了一個時代的大人物,劉邦值得無限關注。于是那個“三題”就讓人耿耿于懷了。最近南京大哉文化正好安排我作關于劉邦的講座,給出的命題正是《大風歌兮.解碼劉邦》,這就有機會以田老師的指引得到更加豐富的劉邦解碼圖像,以便得出更接近劉邦的真相。解碼劉邦既有對歷史解讀的需要,也有挽回世道人心的意圖,也可以算是功莫大焉,我就代表中國人民感謝大哉文化吧。用《說不盡的漢高祖》為題,是在原來的《漢高祖三題》基礎上,將2018年的講座內容結合進去。即使這樣,顯然也不可能窮盡漢高祖,至多是對原題材的突破,離說盡還差很遠。一個離世兩千多年的古人,在今天還有很大的研究價值,是因為劉邦是一個歷史巨人,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即使菜九窮一生之力也不可能悉數開掘。盡管如此,還是要勉力開掘,盡力而為,只有盡心盡力,才可以安心地把未能開掘的部分留給后人。

      一、人氣王的底蘊是人杰

      近代以來,劉邦陡然成為爭議很大的人物。菜九有這樣的感覺:總體上劉邦的形象不好,而且還有越來越差的趨勢。主要特點是其人品為人不齒,以至于劉邦二字幾乎成了壞蛋的代名詞,一個亡秦滅楚的大英雄,就差直接被定義人渣了。號稱最后的國學大師季羨林貶抑劉邦的打油詩為這個現(xiàn)象的代表,其曰:

      朝代紛紛排成行,開國明君皆流氓,

      如果有人不相信,請看劉邦朱元璋。

      大師都這樣說劉邦,估計這個壞蛋是跑不了了。

      所謂人渣,多半是人品極差,水平極低,而菜九研究劉邦有年,得出的觀點正相反。菜九也不是故意要與所謂的大師與時論對著干,而是著眼于原始的歷史記載,離開了歷史記載,一切都是浮云。就算你是大師,還能大得過司馬遷去?與司馬遷的評價相反會有什么好事等著?劉邦生前的狀況,才是歷史的本真,才能有力粉碎日常的喧囂,顯示出劉邦本真。劉邦生前的種種際遇表明劉邦是人杰,并且是幾千年罕有其匹的人杰,這也是司馬遷的定論。人杰就是與人渣正相反,人品極高,水平極高。在劉邦生前,無論其發(fā)達前還是發(fā)達后,史料記載到的他極受當世的歡迎及受歡迎的程度都印證了菜九人杰的定義。

      比如那些村姑就很愿意對劉邦賒賬,常常免了他的酒債。比如同在職場上,蕭何就很關照他,夏侯嬰當劉邦的聽眾常常一聽就是一下午。比如劉邦逃跑了呂后吃官司了,任敖還出頭痛毆對呂后不恭的官吏。比如在懷王諸老將那里,劉邦是長者,所謂長者,就是人品無可挑剔。如果劉邦的鄉(xiāng)親沒有見過世面讓劉邦給蒙了,懷王諸老將都是閱人無數者,劉邦是什么德性,他們是清清楚楚的——人品極佳,才堪大用。唯有如此,才能勝任扶義而西、拯秦民于倒懸的重任。需知,楚懷王定下以仁義攻秦,逆轉秦之暴政,相中了德才兼?zhèn)涞膭睿旧砭秃苷f明問題。亡秦這件大事,僅有德肯定不行,才比德更重要。才決定能否亡秦,德決定亡秦的性質。因為劉邦的高尚人品,亡秦就是以德易暴,日后的歷史走向也印證了這一點。

      再強調一下,人杰不僅僅是人品好,一定還要本事大,僅僅人品好,別人也不可能把性命托付給你。劉邦正是人品好本事大的人,所以無數的人把性命托付給他。項羽的分封讓劉邦去了巴蜀,即便如此,仍有三萬關東才俊包括韓信自愿追隨前程不看好的劉邦,這大概是劉邦作為人杰的最有力證明。事實證明,他們對了。

      當然,那些說劉邦人渣者也會說他們的根據也來自史料記載,但可以肯定他們把司馬遷的好經給念歪了。造成這樣歧讀的原因,菜九在《漢高祖招誰惹誰了》里基本上剖析過,簡言之,黑劉邦的人都有意無意漠視史料中大量存在的對劉邦形象極其有利的話,專找那些對劉邦不利的。我們說劉邦很好,是人杰,是綜合了劉邦的事跡與司馬遷的評價,同時也從來不回避大家公認的劉邦負面因素,而所有的負面因素,恰恰又都是可以解說的,經過解說,其中某些負面也就不成其為負面了。通過對這樣負面因素的解讀,人們對劉邦的了解只會加深。

      須知,即使這些所謂不利,也并不能有效支持黑劉者們喪心病狂式地潑污。比如踢孩子下車自己逃命,真要讓罵劉邦的人面對這樣的情況是否能做得更好,難說。比如分一杯羹,這是自己不投降且要救父親的急招,難道罵劉邦的人還有別的辦法?如果沒有辦法的話,罵劉邦的人大概是讓劉邦投降,殊不知劉邦投降也未必能保全父親。所以這樣不頂用的辦法還是不用的好。辦法不頂用還要罵人,所以菜九特別理解劉邦看不起腐儒且要往他們帽子里撒尿的行為,那些喜歡罵劉邦的人,大概就可以劃歸被劉邦猛尿淋頭的范圍。

      如果不是故意造假,那些黑劉邦者的認識也是來自讀書,只不過是抓住劉邦的幾個負面的點肆意片面放大了,才造成這樣的結果。當然還有誤讀因素,劉邦與項羽作戰(zhàn)輸得狼狽不堪的場景給人印象深刻,掩蓋了劉邦的才華蓋世特點,所以大家認為劉邦是個沒本事的人,對他的成功大大的不服氣,產生了厭惡之情。低看項羽造成了更低看劉邦的局面。這就有了一個認識怪圈——看不起項羽是因為劉邦,連劉邦這樣沒用的都打不過;看不起劉邦是因為項羽,連項羽這樣的粗坯對付起來都很吃力。

      古今中外,各個階層都充滿了不稱職的人,讀書人里面也是這樣。劉邦見到儒者要脫帽撒尿,就是對付這樣不靠譜的讀書人的。正事做不了做不好,只會添亂,不對他們撒尿怎么行呢。

      二、劉邦的能力是從哪里來的

      菜九見劉邦起于草莽,看不出有什么根基,短短幾年工夫就打平天下,身邊聚攏了各種英才,兼之沒看出其能力的成長過程,可能也是受了張良沛公殆天授的誤導,便以為劉邦的能力是天上掉下來的,天縱英才啊。試想,一個出身鄉(xiāng)里的中年男,也沒有行伍經歷,居然對秦作戰(zhàn)從來沒有失手,常勝將軍啊。這樣的才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嗎?田秉鍔先生否定菜九的見解,他說劉邦從張耳游,就相當于今天的出國深造,所以劉邦是見過世面的,等同于今天的海歸。想來也是,但凡出國深造者,起點就高出儕輩,深造后又會高出更多。

      張耳曾從信陵君游,學到不少信陵君之風,所以也模仿魏公子招攬門客,劉邦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投靠到張耳門下。由于劉邦的天資超群,估計能在這個游歷中學習到很多東西。但劉邦當時在門下并不出眾,同在門下的陳馀當時是出類拔萃者,所以張耳與陳馀結為刎頸之交,而對慕名而來的劉邦沒有什么特別垂青記載??梢钥隙?,劉邦的才能不是與生俱來的,否則張耳應該能感受到劉邦過人的才華,這說明劉邦的才華是在離開張耳之后漸次形成的,這就是成長性。劉邦有著良好的成長性,劉邦的過人之處應該是他的成長性,以從張耳處的學習為例,學到的東西,相當于播下的種子,能否成長成材,則要看日后的造化,而劉邦日后的迅猛發(fā)達,主要的決定性因素正是成長性。

      田秉鍔先生還特別提出,劉邦觀秦始皇發(fā)出大丈夫當如此之喟嘆,實際上也是記載到了劉邦的成長洗禮,因為從東部家鄉(xiāng),到國家西部的服繇役,除了地域跨度外,還有從縣鄉(xiāng)到首都落差,無疑會開闊眼界,增加閱歷,接觸到更加高端的人和事,對成長性極強的劉邦,當是一個相當強勁的推進器。日后劉邦的西征,與當年服繇役的路徑相當,于是早年的見聞可能對那個著名長征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菜九由此想到,劉邦的軍事造詣可能是在張耳門下略知一二的,但在日后有機會運用就發(fā)揮出越來越強的威力。還是與陳馀相比,陳馀為武臣主管軍事,但作戰(zhàn)一道并沒有取得值得稱道的成績,救鉅鹿時面對王離都不敢出戰(zhàn)。而劉邦則不然,一開始就敢對章邯作戰(zhàn),任何秦軍主力都不是劉邦的對手。所以能力明顯不濟的陳馀居然發(fā)動對強大的漢的攻擊,實在是利欲熏心,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所以劉邦一旦站穩(wěn)腳跟組織反擊,立即就消滅了陳馀勢力。起先劉邦慕名投奔張耳,與陳馀同學未受張耳青睞,張陳鬧翻張耳投奔劉邦,劉邦解決掉陳馀為老師出氣,劉邦將張耳送回趙王寶座,張耳、劉邦這對師生又成了親家。劉邦、張耳事跡也見證了劉邦的成長。其中的密碼是,劉邦一飛沖天,大大回報了老師。

      張良沛公殆天授的評語,可能是形容劉邦原來沒有多少根基,但只要一經點撥,就顯得相當老練,就像原來就很在行一樣,讓張良這樣的啟蒙者也自嘆弗如。張良的評語指的軍事一道,但可以想見,劉邦在其他方面的表現(xiàn)或者也與他軍事上的領悟力一樣了得。所以劉邦的能力就是以一種可以迅速成長、驟然爆發(fā)的形式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所以在顛倒眾生之余,也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最終成為時代的最大贏家。

      三、 劉邦的戰(zhàn)力評估

      漢高祖的天下是打下來的,所以對劉邦的軍事能力需要單獨專門講述。確實,自出道,即反秦以來,劉邦的余生基本上都在戰(zhàn)爭中度過,其作戰(zhàn)能力究竟如何,好像不怎么受重視,至少沒有作為劉邦才能的重要方面,更少有人給予極高評價。估計是劉邦與項羽對抗百戰(zhàn)百敗的歷史記憶太過深刻,影響了后世對劉邦軍事才能的評價。

      傳說劉邦得天下后,曾與群臣探討劉勝項敗的原因,推出了漢三杰論,在作戰(zhàn)能力上首推韓信。又傳說韓信在與劉邦探討帶兵能力時,也只說劉邦不過能帶十萬兵,而自己則多多益善。即使這樣,韓信應該還有所保留,也就是在他的真實想法里,劉邦可能連十萬人也帶不了。之所以要說這個數字,無非是要給劉邦留足面子。劉邦對此并不服氣,他說:“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韓信答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睔v史沒有記錄下劉邦對此有什么響應,或者認可了這個評價,或者他對這個問題不想頂真了。于是造成了這樣一個后果,即在后人看來,劉邦的強項就是會駕馭人,其作戰(zhàn)能力則不值一提。但這不是事實,事實是:1.其實際作戰(zhàn)能力或者大大超出后人的估計。2.上面的傳說需要剝去其虛妄,還事實本來面目。

      先來處理傳說。劉邦對項羽作戰(zhàn)的百戰(zhàn)百敗是不實之印象,如果回到歷史記載,應該是互有勝負,項羽強于劉邦,但還沒有形成絕對優(yōu)勢。劉邦敗于彭城,隨后就在滎陽東戰(zhàn)勝項羽,止住敗勢,站穩(wěn)腳跟,如果劉項能力差別很大,慘敗的劉邦將一瀉千里,而絕無可能取得一場大勝;項羽救趙靠突襲勝了漢軍幾場,隨后在劉邦強大兵力面前只有撤退一條路可走,項羽救趙史無明記,但已經潰敗的趙軍不可能從漢軍手中奪回邯鄲、朝歌這樣的重鎮(zhèn),表明項羽援軍所為。至于說劉邦、韓信對話場面是傳說,是因為這個記載稱劉邦為漢王,顯然不對了,因為劉邦稱帝多年了,不當稱漢王。

      其實作為一個從一出道就作戰(zhàn),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還在作戰(zhàn),劉邦當之無愧是作戰(zhàn)最多的皇帝。劉邦的作戰(zhàn)記錄還是相當多的,其作戰(zhàn)之頻、作戰(zhàn)對象之多恐怕也是有史以來屈指可數的。但在人們的印象里,最容易記住的就是他常常被項羽打得落荒而逃,連子女及部隊都顧不上,只顧一個人逃命了。確實,比起劉邦取得的勝利來說,這些敗仗場面在司馬遷的筆下既精彩又傳神,讓人過目不忘。但在整個秦楚之際,劉邦也就敗給項羽一人,其他人則均敗在劉邦手下。劉邦在反秦階段中的作戰(zhàn)紀錄是全勝。如在反秦戰(zhàn)事中,劉邦于起兵之初就在戰(zhàn)斗中擊殺泗水守,這是見之于史的秦軍陣亡的最高軍事長官。在秦三十六郡中,肯定為劉邦部戰(zhàn)斗征服的至少有三分之一。在劉邦加入項梁陣營前,項梁對秦作戰(zhàn)還沒有取勝的記錄,只有項羽有攻克襄城的勝果。而劉邦的加入,使得項梁部取得對秦作戰(zhàn)的連續(xù)勝利?!读艉钍兰摇酚洀埩家浴短ā犯鎰?,被劉邦用得很好,說明劉邦很有用兵的天分。在最后的滅秦作戰(zhàn)中,劉邦以不足萬人的部隊(酈食其語)完成了策應援趙、拱衛(wèi)楚都、西進滅秦一連串繁重的任務,沒有非常的軍事才干是不可想象的。

      有關劉邦的戰(zhàn)力或可從平定天下后的幾次作戰(zhàn)中反映出來。在劉邦死前,先后有擊燕王臧荼、擊韓王信之叛、擊陳豨之叛、擊黥布之叛,每次均由劉邦掛帥出戰(zhàn),說明在漢陣營中,其他的人(韓信除外,因其過早被廢王為侯不受重用)的能力均不能讓劉邦放心?!陡咦姹炯o》記其擊陳豨時分析道:“豨不南據邯鄲而阻漳水,吾知其無能為也?!焙蠊缙溲浴髡f黥布反時的心態(tài)也能說明問題。黥布以為:“上(指劉邦)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痹邝舨伎磥?,漢陣營的將領除韓信、彭越外,均不在話下。只有劉邦的本事值得顧忌,但他又太老,估計不會親自帶兵作戰(zhàn)。所以黥布反了??梢钥隙ǎ诋敃r人的眼里,劉邦的作戰(zhàn)能力是相當受推崇的。但為何會留下與項羽作戰(zhàn)百戰(zhàn)百敗的記錄呢,一個原因是項羽的作戰(zhàn)能力更高,項羽始終壓劉邦一頭,所以劉邦長期處在項羽陰影下,其作戰(zhàn)能力根本顯不出來;另一個原因是,司馬遷有選擇的描述,過分渲染了劉邦失敗的場景,而忽略了劉邦對項羽作戰(zhàn)的勝利。 實際上劉邦在與項羽成為對手之前的作戰(zhàn)成績是全勝,這一點就非常厲害了。與項羽作戰(zhàn)落了下風,也還是互有勝負,不像歷史呈現(xiàn)的全是敗績。與匈奴作戰(zhàn)的平城之圍,實為先勝后敗,敗在輕敵冒進,脫離主力部隊,孤軍深入,困窘不堪。所以劉邦的失敗都是值得解讀的。經過解讀,就會知道令人印象深刻慘敗的內涵,實際上是耐人尋味的。

      關于傳說中韓信以為劉邦不能將兵的說法,《韓信盧綰列傳》有一條反證,擊陳豨時,劉邦在全國軍隊到達前抵趙,問趙相周昌趙地有無可用之人,周昌推舉了四人,劉邦面試后罵道:“豎子能為將乎?”四人慚伏。上封之各千戶,以為將。左右諫曰:“從入蜀漢,伐楚,功未遍行,今此何功而封?”上曰:“非若所知!陳豨反,邯鄲以北皆陳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獨邯鄲中兵耳。吾胡愛四千戶封四人,不以慰趙子弟!”表明劉邦能在無兵可用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權威手段調動當地士兵的積極性,可能也因此抵擋住了陳豨的兇猛攻勢。劉邦每每在力量不夠強大的情況下不斷取得勝利,應該與他善于激勵士氣有關。僅此一條證據,就使得不善將兵說不那么可靠。

      其實劉邦的作戰(zhàn)能力還有一個標桿可以衡量,就是章邯,在那個時代只有劉邦項羽是肯定能戰(zhàn)勝章邯的,其他人都不是章邯的對手,包括黥布、呂澤,更包括韓信。在劉邦項羽崛起之前,章邯是天下通吃的,劉項一出,章邯就走下坡路了。章邯被困在廢丘的時候,韓信也在場,但非要等到劉邦彭城失敗回到關中,才俘獲了章邯。如果不是劉邦,最終章邯會擊敗所有漢軍將領。以章邯為參照,劉邦的軍事能力之高,應該一清二楚了吧。

      四、 劉邦的殺降殺俘傾向

      后世總結楚漢成敗時,總不會忘記說殘暴是造成項羽失敗的重要因素。而項羽殘暴的重要證據之一便是殺降。其坑秦降卒、坑齊降卒,殺秦王子嬰及秦國宗室,盡失人心。但劉邦的殺降殺俘就很少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存在,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相當嚴重。

      早在反秦戰(zhàn)爭期間,劉邦與項羽協(xié)同作戰(zhàn)時,就有過共同屠城的記錄。如屠城陽。因為當時有項羽在,或可將此罪行記到項羽的賬上。但劉邦入秦時的屠武關(《秦始皇本紀》),就不能由項羽本分擔了。眾所周知,當時戰(zhàn)爭的酷烈,使得獲勝一方在經過艱苦拼殺后,往往做出極其殘暴的舉動,即屠城?!俄椨鸨炯o》在漢四年,欲屠外黃事上,為后世留下了這方面的記錄。估計劉邦的屠武關及楚漢戰(zhàn)爭時樊噲的屠煮棗,性質與此相類。但劉邦的問題不出在屠城上,而是在有計劃地殺害降將方面。

      整個楚漢戰(zhàn)爭期間,為漢軍俘獲的一方勢力人物為數相當不少。如魏王豹、趙王歇、代王陳馀、代相國夏說、雍王章邯、齊王田廣、塞王司馬欣、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卬均屬被俘。然而除鄭昌不詳其所終外,其余均留下死于非命的記載。

      首先,明確記為禽,又記為斬或死者。如代相國夏說被擒(《淮陰侯列傳》《酈生陸賈列傳》),《曹相國世家》記為斬;齊王田廣為漢將曹參所虜,而《田儋列傳》言田橫“聞齊王廣死,自立為王”。至于其何故而死則不可知。類似情況有:章邯分明為都昌侯朱軫所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高祖本紀》言其自殺;陳馀分明為張蒼所虜(《張丞相列傳》),《曹相國世家》等均言其為斬。趙王歇為禽(《淮陰侯列傳》),《張耳陳馀列傳》則明言“追殺趙王歇襄國”。兩種記載之差異究竟如何,今已不可考。但筆者傾向于,這些人都是先被俘后被殺。因為死是不可改變的最后結局,而被俘可能是死前的某種狀態(tài),如章邯的被擒,就是上了功臣表這樣的檔案材料,應該最可靠;而《曹相國世家》記曹參之功為得王二,即俘虜了兩個王,應該分別是魏王豹和齊王廣。那么,上述人等皆有先俘后殺的嫌疑。這些人都是一方領袖,殺掉他們可以減少敵對勢力的凝聚力。

      其次,明確被俘,又在相當一段時間后被處死,或死因不詳者。如魏王豹明確被俘,卻未立即就死,只是在日后找理由將其殺害。漢三年,楚圍滎陽,劉邦與陳平等人棄軍出逃,留投降的魏王豹與周苛等守城。周苛即以“反國之王,難與守城”為名,將其殺害。此等手段類似于秦二世以出巡期間誅殺大臣事,劉邦亦不想讓這類殺降事與己沾上邊,所以殺魏豹的周苛或因此而立功,其子周成或也因周苛之功而封侯,除此之外,周苛確實沒有值得稱道的功勞,所謂的守城被俘不屈,可能傳說成分大于事實成分,畢竟周苛不是守城的最高甚至重要的漢軍首領,項羽未必肯開出那么高的條件來收買他。在《功臣表》里有堂陽侯孫赤就是以惠侯的身份在滎陽被楚軍俘虜并投降了,楚要封高官也輪不到周苛。與此同類,故塞王司馬欣之死亦屬可疑。史稱其因漢勝楚于成皋,與曹咎同自剄于汜水上。實際上,曹咎也不是自殺,而是被斬。《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則以曹咎為龍侯陳署所斬,這是陳署功勞簿上的記錄,則其斬曹咎事屬實。因此,《項羽本紀》言曹咎及司馬欣之自剄,皆不可信。再聯(lián)系到日后漢王受傷入關,梟故塞王欣首之事,距其戰(zhàn)敗戰(zhàn)“死”時間更已達數月之久。很難想象,在當時的條件下,可以將一個死者首級或尸體完好保存。如果不能保存,或就是能保存,梟其首于櫟陽又有何意義呢。一種更大的可能是,故塞王司馬欣當時只是被俘,后被處死。也只有在示眾后的斬首,才能顯出漢之武功,也可以平當地之民憤,順當地之民心。由于上述記錄不可信的原因,我們可以認為漢破曹咎、司馬欣之戰(zhàn)并非現(xiàn)在的記錄模式,更可能的場景是曹咎戰(zhàn)死、司馬欣被俘,而戰(zhàn)爭過程就不得而知了。

      司馬欣之死,當為《史記》中隱而微之事,卻仍屬有蛛絲馬跡可尋者。而殷王司馬卬之死,就毫無跡象留存。自漢二年司馬卬降漢后(實則為灌嬰所虜),就在《史記》中失了記載。而《漢書·高帝紀》卻明確記其死于漢二年、漢從彭城敗退后。此事不見于《史記》,班固或另有所見。如果班固所見不假,則司馬卬之死與司馬欣之死似有相通之處,即二者都死得不明不白。

      盡管劉邦的殺降屬于隱而微,但事實俱在,不容置疑。問題是,為何在放棄或失去抵抗后,這些人卻遭到殺戮了呢?這個問題確實耐人尋味。可以想見,殺降是為了避免出現(xiàn)混亂局面,如果這不是全部理由,至少是一部分人如此結局的原因。

      魏王豹、代王陳馀、趙王歇、齊王田廣還有司馬卬雖然不是最厲害的角色,但也都曾是領袖一方的人物。尤其前二人,都具有一定的開拓能力,有一定的凝聚力,可以登高一呼,從者云集。這樣的人之存在,總是讓志在天下的劉邦心存忌諱。而司馬卬亦非泛泛之輩,在趙王武臣失敗后,司馬卬曾一度變成了一支獨立作戰(zhàn)武裝,其在秦勢力范圍之腹地作戰(zhàn),不僅沒有被消滅,反而得到發(fā)展壯大。更有甚者,其先反叛項羽,后因力不能敵,與項羽派來討伐的陳平媾和罷兵。這等能屈能伸的功夫,與劉邦極為相似,劉邦容他不下,亦是情理之中的事。至于章邯和司馬欣,此二人是秦將,雙手沾滿了反秦武裝的鮮血,劉邦對他們不僅在感情上不兼容,在理智上也不能允許他們繼續(xù)存在。故在俘虜二人不久,即將其處死,滿足了劉邦及其部下感情和理智的需求。還應該考慮到,趙地與齊地的平定并非一帆風順,如果讓趙、齊二國之王留下來,對于二地的敵對勢力來說,等于是留下了精神支柱。故處死二人,或可使兩地的平定得以順利進行。因此,劉邦的殺降將,是有其政治上的考慮的,而不能簡單地歸結于劉邦的本性殘忍。如果與天下大勢相聯(lián)系來考慮,才能見其深意。

      鑒于上述考慮,劉邦的殺降,或可包括臨江王共尉。據《荊燕世家》:“漢王因使劉賈將九江兵,與太尉盧綰西南擊臨江王共尉。共尉已死,以臨江為南郡?!倍陡到岢闪袀鳌穭t另有說曰:“(靳歙)別定江陵,降江陵柱國、大司馬以下八人,身得江陵王,生致之洛陽,因定南郡?!苯晖酰磁R江王,江陵為臨江國都。則共尉并非戰(zhàn)死,而是被生擒,《高祖本紀》明言,共尉是被“殺之雒陽”。其實漢擊共尉一事,本來就不合情理。據《高祖本紀》,漢令盧綰、劉賈擊共尉在漢五年正月后,其罪名是“故臨江王驩為項羽,叛漢”。而《秦楚之際月表》記漢五年十二月,“漢虜驩”,表明,漢擊臨江之事是緊接著項羽之死、楚地大定之后就進行的?!妒酚洝芬砸皇轮嫉臅r間記其最終結果的現(xiàn)象經常發(fā)生,此為其一例。故臨江之定或非此時的事,其始則可確定為此時的事?!俄n信盧綰列傳》稱:“漢五年冬,以破項籍,乃使盧綰別將,與劉賈擊臨江王共尉,破之。”漢初以十月為歲首,十二月在正月前,漢擊臨江時間的不統(tǒng)一,表明了罪名的不成立。沒有任何資料表明,臨江在楚漢戰(zhàn)爭中的立場。盡管臨江與漢、九江、衡山一樣均為舊楚將而封王,但其沒有在戰(zhàn)爭中幫楚是有一定根據的。據《黥布列傳》:“項王方北憂齊、趙,西患漢,所與者獨九江王,又多布材,欲親用之,以故未擊?!眲t與項羽交好的楚軍舊將惟黥布一人,其余三人,漢王劉邦已叛,臨江王共敖與衡山王吳芮不執(zhí)行項羽殺義帝的密令,估計也與項羽關系疏遠。而吳芮因與黥布的姻親關系,在黥布歸漢后,可能也有助漢的傾向。據《漢書·高帝紀》,漢五年正月,勸劉邦即皇帝位的諸侯中有衡山王吳芮,而劉邦的答謝詔稱:“故衡山王吳芮,與子二人,兄子一人,從百粵之兵,以佐諸侯誅暴秦,有大功。諸侯立以為王。項羽侵奪之地,謂之番君。”則吳芮與項羽有積怨,并肯定至少在楚漢戰(zhàn)爭后期,加入到漢陣營。而臨江國可能在整個楚漢戰(zhàn)爭中都處于兩不相幫的境地,《高祖本紀》稱其叛漢,只是欲加之罪的說法,不足為信。何況此前臨江沒有助漢之舉,就談不上什么叛與不叛的問題。事實可能是,先發(fā)起對臨江的攻擊,然后再安上罪名,因此,戰(zhàn)爭的性質是統(tǒng)一而非平叛。

      根據共尉一事的隱秘因素,或者燕王臧荼的反叛也存在問題?!陡咦姹炯o》稱:漢五年“十月(實際上應該是七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將擊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盧綰為燕王。使丞相樊噲將兵攻代”。從這個記載來看,臧荼是反了。但臧荼反的理由并不充分。首先,臧荼之燕在楚漢戰(zhàn)爭中是幫助漢陣營的,此年正月的勸進諸侯中也有臧荼的名字。在前一年楚漢相持滎陽時,燕出兵助漢擊滅楚大司馬曹咎。在劉項勝負未定時助漢,到天下歸漢時叛漢,情理上不通。應該考慮漢欲加之罪的情況。代地的情況當時是怎么樣的呢。自漢三年韓信等漢將擊滅代相國夏說后,代地就落入了漢的掌握,主事者是張蒼,其職位是代相,即在沒有代王的情況下,代漢行使權力,署理代地事務。而漢定天下時,張蒼又從趙相的位子上,回到代相之位,而漢擊燕時,張蒼以“代相從擊臧荼有功”,看不出燕有攻下代地的痕跡。而從張蒼事跡來看,這一段的歷史有點亂?!稄堌┫嗔袀鳌酚洀埳n相代王在臧荼反前,而當時代地無王,至漢七年才由劉邦兄劉仲為代王。另有陳豨在戰(zhàn)爭中曾以游擊將軍別定代,漢擊燕時,或者陳豨仍在代地,由張蒼扶佐也未可知?!斗B滕灌列傳》記樊噲擊燕,未及攻代一事,與張蒼事跡合?!陡咦姹炯o》記樊噲攻代可能是誤記,因為漢七年,劉邦從白城敗退下來,就讓樊噲定代地,或許有將二事搞混了的可能。所以,在臧荼問題上不能排除捏造罪名的可能。為什么要為臧荼捏造罪名,這就要從楚漢戰(zhàn)爭結束時諸王的情況來分析了。項羽分封立十八王,三秦王、三齊王、代王趙歇都死于戰(zhàn)事,遼東王韓廣為臧荼所殺,韓王成為項羽所殺,河南王申陽降漢失地,項羽自立之韓王鄭昌也被漢俘虜,魏王被漢誅死,殷王死得不明不白。剩下的漢王稱帝,九江王黥布被項羽殺了全家,死心塌地歸漢;常山王張耳被陳馀擊敗失國歸漢,得漢助而為趙王;衡山王吳芮受漢封四郡之地,雖然實領一郡,應該比項羽時多。剩下的臨江國共敖傳子共尉,已安了個罪名剿滅。而臧荼之燕,實則是合并了項羽分封時燕與遼東之地,相當于戰(zhàn)國燕的全境,疆域相當大。而此燕在戰(zhàn)爭中沒受什么損失,也沒得漢什么好處,要籠絡住也頗為不易。這樣一個與漢關系不甚密切的大國,總是讓人不放心。所以,就不能排除漢為取得長治久安而給燕安個罪名的可能性。

      從韓信、黥布事件來看,漢為求得安定是愿意付出一定代價的。比如告發(fā)韓信造反的欒說,與告發(fā)黥布造反的賁赫,就分別被封為慎陽侯與期思侯,并各受封二千戶。而很多在戰(zhàn)爭中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人,受封戶數遠不及這二人。韓信之叛,始終存在著不足以取信于人的問題,漢室也因此沒有把韓信的功勞化解于無形,反而把一些不是他的功勞說成是他的,比如定魏、定代、定齊就有呂澤、陳豨等人的功勞,基本上都劃歸了韓信。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劉邦為了消除不安定因素,是會采用捏造罪名的辦法。臨江與燕的情況應該歸于這一類。

      總而言之,劉邦的殺降更像是一種出于為了江山社稷安定的深謀遠慮,而項羽的殺降則很具有濫殺無辜的施暴狂意味。于是,劉邦的殺降常常消除了后患,而項羽的殺降,則激起了更大的反抗。

      五、 殺功臣還是愛功臣

      談完劉邦殺降,就要說說名聲很響的劉邦殺功臣問題。

      在很多人心目中,劉邦是殺功臣的祖師爺,但仔細推算,死于劉邦之手的功臣真是寥寥無幾,而且原因復雜。以菜九的研究,被劉邦下令處死的只有彭越一人,而且還是在呂后的一再慫恿下做成的,按劉邦的本心,縱使他看彭越不爽,也還是不忍心殺害。而劉邦背上殺功臣的最大黑鍋緣于韓信之死,因為韓信被歷史記憶為功高天下,劉邦的江山是韓信打下來的,所以劉邦指使呂后殺害韓信,理所當然成了殺功臣的祖師爺。劉邦韓信的關系很復雜,菜九有專著《拷古筆記——淮陰侯韓信歷史真相大揭秘》專門作了考察,現(xiàn)簡單說一下其中的關鍵所在:韓信有功勞,但說江山是靠他打下來的,是讓人忽悠了。韓信的軍事能力在當時要排在項羽、劉邦、章邯之后,韓信與劉邦投緣受重用并非大將軍,而是高級軍需官,是蕭何的助手,沒有參加東征,協(xié)助蕭何等在關內圍困章邯長達八月,也奈何不了章邯的殘兵敗將,最終還是劉邦彭城慘敗后回到關內,才制服了章邯,而且劉邦并沒有帶多少人手回來,就利用原本就在關內的漢軍,擒獲了章邯,立功者是丁復部將朱軫。平定章邯之后,韓信才得以成為軍事統(tǒng)帥,任務是偷襲趙之后方,抄趙之老巢,此役擒拿了趙王歇,沒有背水一戰(zhàn),也沒有斬陳馀。陳馀是張蒼擒拿的,雖然史料中有將張蒼劃給韓信的記載,實際上張蒼長期輔佐陳豨,而陳豨也正是漢擊趙代的一路統(tǒng)帥。張蒼不可能同時歸韓信與陳豨統(tǒng)領。菜九推測陳豨完成滅代之后,向趙包抄,遇到了趙漢決戰(zhàn)失敗、向北逃竄的陳馀,陳馀不知道他的封地代已經被陳豨平定,所以落入陳豨之手。因陳豨最終反叛,而陳馀之擒之功又不容泯滅,所以就把這個功勞過繼給了張蒼。文官張蒼是陳豨的助手,由他擒拿陳馀,感覺上不倫不類啊。韓信也不是整個漢軍在齊的統(tǒng)帥,擊齊漢軍的陳武、陳涓、蔡寅等都不歸韓信指揮,劉邦的合伙人呂澤估計也參加了擊齊,龍且是死于呂澤部的丁復之手,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半渡而擊。所以定齊不能算韓信之功。但韓信與劉邦關系好也在定齊一事上得到體現(xiàn),深受劉邦信任且官比韓信大的曹參也劃歸韓信統(tǒng)領。韓信的貢獻是對劉邦重用的回報,劉邦并不虧欠韓信,沒有劉邦,韓信什么也不是,而沒有韓信,劉邦平定三秦沒有任何問題,打下天下也就是時間問題。韓信并沒有取得了不得的軍事成就,但也還是勝任戰(zhàn)略統(tǒng)帥之任,對劉邦的貢獻更多的是訓練出了大量的作戰(zhàn)部隊。韓信訓練士兵的能力日后成了漢政權的潛在威脅,自從被廢除楚王之后,這樣的威脅解除了,他與劉邦就能相安無事了,劉邦也沒有必要去殺害對政權沒有任何威脅的韓信。因為劉邦主動發(fā)起了廢除太子事件,就與呂氏家族有了隔閡??赡軓哪莻€時候起呂后就起了以呂易劉之心。韓信的存在對日后的以呂易劉是個障礙,所以呂后趁劉邦出征平息陳豨叛亂的時機,給韓信安了個罪名殺害了??偠灾?,處死韓信不符合劉邦的利益,更不符合劉邦的為人,所以劉邦也很受傷。劉邦能為韓信做的,就是最大限度保留了他的功勞,這是其他真正反叛者沒有的待遇。至于韓信被夸大了的功勞,又是另外一個層面的事,與劉邦無關。而一旦洗清了劉邦在韓信之死上的責任,劉邦殺功臣的黑鍋就背不下去了。

      因為背了殺功臣的黑鍋,劉邦關愛功臣的種種美德被后人尤其是今人忽視了。其實傳說中引出漢三杰概念的君臣對話中,臣下就說劉邦戰(zhàn)勝予人功,得地予人利,就表明了劉邦的仁愛。劉邦的人氣王就是人品與才氣的結合,仁愛的天性也是劉邦的招牌,注定他對部下的仁愛是出自本心,也會把這樣的關愛落到實處。打天下的本意包含共天下,所以天下打下來之后,就分割天下,讓廣大功臣受益,讓廣大人民受益。人民受益的體現(xiàn)是減稅。功臣受益的體現(xiàn)是分地。一百四十多個功臣封侯,相當于一百四十多個小國家,雖然最小的只有六百戶,估計也只有一個鄉(xiāng)大小。而像曹參萬戶侯,就有幾個縣的地盤了。

      后人以為張良為避免劉邦的殺害選擇隱居,絕對是誤解。在分封的時候,劉邦千方百計要讓張良多得利,就創(chuàng)造了運籌帷幄的成語,并讓張良自擇三萬戶,這比曹參的萬戶又多幾倍,地盤可以多達十個縣,在當時可足以抵一個小王。如果劉邦真的忌憚張良,可以對戰(zhàn)爭年代張良沒有戰(zhàn)功的情況裝呆,張良就不會有如此高的封賞。但劉邦為張良多封創(chuàng)造了條件與理由,盡管張良確實貢獻很大,畢竟年代久遠,且沒有上戰(zhàn)場廝殺,所以劉邦的偏心還是相當明顯的。看張良的功勞簿上記錄到反秦階段張良下韓國滅秦,實際此二大功全是劉邦的,與張良毫無關系,但為了給張良多封,堵天下悠悠之口,劉邦是拼了,把自己的功勞過繼給了張良。你的功勞是你的,我的功勞也可以是你的。否則楚漢戰(zhàn)爭過于清閑的張良憑什么比曹參還要多幾倍?。恐劣趶埩疾唤邮苋绱素S厚的封賞又是另外一回事。這像是要殺張良的樣子嗎?

      緬懷戰(zhàn)友嘉惠后人,人死功不滅,也是劉邦善待功臣的特色。戰(zhàn)爭年代犧牲的功臣后人被封侯,以紀念先烈,這最大體現(xiàn)了劉邦對功臣的關愛。酈生之子酈疥,周苛之子周成,紀通之子紀襄,都被封侯了。沒有后人的,娘老子也出來領受封賞,奚涓母魯侯疵。其中 周昌與酈生后人的封侯,都是劉邦生命最后時刻做的。

      后世有人根據紀信后人沒有受封一事給漢高祖戴上刻薄少恩的帽子,實屬無聊之舉,紀信后人沒封,更可能是紀信沒有后人,甚至沒有父母存活到戰(zhàn)爭結束,故無由受封,與劉邦的的多恩少恩沒有關系。

      劉邦對功臣的關愛還以白馬之盟的形式作出了莊嚴承諾。白馬之盟是漢高祖劉邦在位時與群臣以殺白馬方式定立的盟約,第一,國以永存,施及苗裔(只要漢帝國存在,大臣們及其子孫就永遠有酒喝有肉吃)。第二,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非皇族成員不得封王,如沒有軍功者不得封侯)。百度的解釋沒有錯。劉邦這些話還不是欺騙,完全是出于本心。因為推翻秦王朝就是要共天下,不能好處一個人得。

      白馬之盟的核心是共享富貴榮華,前提是你一定要有功,不能無功受祿。日后大臣滅呂氏,就是因為呂氏明顯違反了劉邦的政治遺產。反過來說,白馬之盟體現(xiàn)了當時的公平,是可以擺上臺面的利益分配,這也體現(xiàn)了劉邦對功臣的公正公平。

      漢王朝對功臣總體上是寬厚的,即使因為有罪被剝奪了封賞,皇上也會找機會尋求其他子嗣繼承功爵,這大概就是劉邦的遺風,所以劉邦的作風絕對不是殺功臣之風。

      也正是因為劉邦生前給了功臣很大的恩惠,才使得廣大功臣念念不忘劉邦的功德,把權勢熏天的呂氏給滅了。否則的話,以呂易劉,不是大快人心嗎,事實是以呂易劉不得人心。這也證明了劉邦對功臣的愛,直到十幾年后,還能形成巨大的威力,在劉家天下?lián)u搖欲墜的情況下,群情奮起,保衛(wèi)了劉氏天下,導致以呂易劉功敗垂成。這是劉邦的陰德在起作用。那么劉邦的特點是殺功臣還是愛功臣就無需要多解釋了。

      劉邦廢除太子未遂,就對太子進行訓導,其中的重要內容就是善待功臣。《古文苑》記有劉邦對太子的遺訓: 汝見蕭、曹、張、陳諸公侯,吾同時人,倍年於汝者,皆下拜,并語於汝諸弟。(手敕太子)此記載出于《古文苑》。

      出于《古文苑》的○手敕太子,有好幾條,比較著名的是劉邦對自己文化水平低的陳述及這方面的追悔: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古文苑》)而這一條針對功臣的遺訓,很好地說明了劉邦與臣下融洽的關系,并不因為他是皇帝就可以高高在上趾高氣揚。所以他叮囑太子在劉邦身后,要把這些叔叔伯伯供起來。這像是個特別喜歡殺功臣的人嗎?

      可以斷言,劉邦對殺功臣沒有興趣。所有以為劉邦不殺功臣心不甘心不安的說法全是胡說八道。

      六、劉邦的任人唯親傾向

      如果以劉邦與項羽相比較,在用人之道上兩人恰成相對的兩極。項羽以任人唯親、嫉賢妒能為當世詬病,劉邦則以知人善任著稱。兩者的用人之道在楚漢相爭時就已有定論。陳平曰:“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韓信曰:“項王喑惡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贬B生曰:項王“于人之功無所記,于人之罪無所忘;戰(zhàn)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于漢王,可坐而策也?!备咂稹⑼趿甏饎顔柶浜我缘锰煜略唬骸氨菹侣耆?,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贝说妊哉Z,皆為劉、項之對照,凡項受指責處,皆是劉得分處。然而,事物總不會是絕對化的,劉邦亦有任人唯親的時候。試論如下。

      劉邦任人唯親之最典型者,當數對盧綰的任用。據《韓信盧綰列傳》,盧綰與劉邦同里同日生,兩家素相親相愛,這就奠定了二人關系的基礎。及長大后,又是同學,關系特別好。而到了劉邦逃亡后,盧綰與之相伴、追隨左右,兩個人的關系特別鐵。但劉邦起兵后,盧綰基本上無所作為。但這并不影響他在劉邦的庇護下飛黃騰達,躍居眾將相地位之上。從盧綰日后的表現(xiàn)來看,他并沒有作戰(zhàn)才能。而在劉邦入漢后,他卻被封為將軍,進而為太尉、拜長安侯。眾所周知,在秦漢時期,太尉是武官之首,以盧綰之才具,任此高官,顯然是劉邦的偏袒的結果。因為在整個楚漢戰(zhàn)爭中,盧綰常與劉邦同出入,其見劉邦無任何約束,隨到隨見。這是其他在努力工作的蕭何、曹參等人無法望其項背之處。盧綰在楚漢戰(zhàn)爭中的唯一作戰(zhàn),或就是《高祖本紀》記載的漢四年,其與劉賈擊楚后方。就是這個功勞,可信度不高,如果有的話,主要還是劉賈取得的。只要看記錄劉賈戰(zhàn)功的《荊燕世家》就可以得出結論?!俄椨鸨炯o》提及此事,就只出劉賈一人,而不及盧綰。則盧綰的作用,可想而知。待項羽覆滅后,分封天下之前,盧綰實在沒有戰(zhàn)功,為了給盧綰加官進爵,劉邦就給了他擊定反叛的臨江王的機會,并讓劉賈陪他前往??上?,盧綰確實不是作戰(zhàn)的材料,連續(xù)幾個月,也沒能攻下臨江,最后,還得靠劉邦的得力干將靳歙出馬,立刻就將小小的臨江平定。臨江之戰(zhàn)的結果,本來應該使劉邦對盧綰的才具有個正確估計,但到了封王時,劉邦還是想封盧綰為王。并且他的這種心思早已為眾部下所洞悉。眾人順從劉邦之意曰:“太尉長安侯盧綰常從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庇谑?,劉邦順水推舟地立盧綰為燕王。然而大家所說的“功最多”,恰好透露了極大的諷刺意味。不僅如此,盧綰受寵幸的程度更大大超過其他諸侯王。但劉邦對盧綰的這種無理偏袒,并沒有得到好報,最終盧綰以背叛而報答。這是劉邦始料未及的。

      盧綰之外,劉邦對夏侯嬰與周緤的事跡也脫不了任人唯親的痕跡。只不過此兩人多少還有戰(zhàn)功,又不可與盧綰同日而語。夏侯嬰與劉邦的關系可以追溯到秦末,劉邦為官場小吏,夏侯嬰亦是地方小官,其對劉邦始終是言聽計從,恭敬得很。劉邦曾失手將其毆傷,他為劉邦掩飾,并為此而坐牢。在楚漢戰(zhàn)爭中又救了太子劉盈與魯元公主。故其功勞雖不及樊噲、灌嬰,但其受封戶數則大大過之。從記載看,周緤對劉邦的關系屬于緊跟型,其早期戰(zhàn)功已不可考,但其又與傅寬與靳歙同傳,而戰(zhàn)功大大不及前二者。然而,他在劉邦至霸上時,便已為列侯。之后,其受封戶數又超過了傅寬。其傳記資料表明,無論劉邦作戰(zhàn)利與不利,其始終無離上之心。故司馬遷評論曰:“蒯成侯周緤,操心堅正,身不見疑,上欲有所之,未嘗不垂涕,此有傷心者然,可謂篤厚君子矣。”以此等事跡,卻要與戰(zhàn)功顯赫、從未吃過敗仗的傅、靳二人同傳,司馬遷的用心或許是相當無奈,或許是別有用心,即出生入死之人,其最終的犒勞,未必多過唯唯諾諾之人。司馬遷將夏侯嬰與樊、酈、灌同傳的用心,或也與此相似。因為夏侯嬰始終沒有如其他三人那樣,在楚漢戰(zhàn)爭中獨當一面,基本上屬于因人成事者。

      劉邦任人唯親的其他受益者還應當有任敖、審食其、戴侯彭祖。任敖的情況與夏侯嬰有類似處,他早年也是沛縣小吏,與劉邦關系較鐵,劉邦逃亡后,呂后系獄,任敖即動手打傷對呂后不恭的執(zhí)法人員。反秦戰(zhàn)事中,其為劉邦守豐;楚漢戰(zhàn)爭時,他為上黨守;基本上都在遠離戰(zhàn)場的地方,亦不見其對前線的貢獻??删褪沁@種履歷,亦使他受封達一千八百戶,為許多出生入死者所不及。審食其的情況就更不值得一提了。他基本上是劉邦的家臣,其所有的履歷,只是在反秦與反楚戰(zhàn)事中侍候劉邦的父親和妻子。只有一件與眾不同處,即,他與太公、呂后一同做了幾年項羽的俘虜。戴侯彭祖的功勞有與審食其相類處,即其在反秦與反楚戰(zhàn)事中,也是以侍候太公為主要事跡,但其尚有一突出處, 即在劉邦初起攻沛時,由他為起義軍開城門,此事或為一殊榮,值得稱道。上二人的封侯,皆足讓功臣齒冷。但在家天下時期,為人主者就這樣辦了,其他人也無可奈何。至于呂氏兄弟的封侯,因為其或有不小之戰(zhàn)功,不得簡單視之為任人唯親現(xiàn)象。而營陵侯劉澤之封,則可勉強視作此等行徑。因為劉澤與劉邦非至親,當為疏族,不得與劉邦之兄相比。其加入劉邦陣營的時間亦晚,為漢三年。其功勞無足稱道,但其受封數卻驚人的多,為一萬二千戶,位列頭號功臣的曹參的受封戶數也不過萬六百,而蕭何、張良、周勃、樊酈滕灌傅靳蒯成就更不在話下了。其受惠最多,然而在定論功位次時,其功勞是排不上號的。漢初十八功臣中,有任人唯親嫌疑者,或只有夏侯嬰一人,而且其畢竟在反秦時有過不小之功勞。

      其實,在劉邦的任人唯親中,還可以加上陳豨和張良,原因是這兩個人與劉邦特別投緣。陳豨與劉邦投緣是因為共同的愛好——兩人都是魏公子信陵君的崇拜者,所以天下大定之后,陳豨被委以趙代兩國武裝力量的總指揮。而張良在戰(zhàn)爭中沒什么功勞,且有離開劉邦隨韓王成到項羽楚都彭城的說不清的歷史,但劉邦在封侯時任其自擇三萬戶。須知,經過長年的戰(zhàn)亂,即使是大縣,人戶也不過五千,三萬戶,差不多要抵一個小王了。當初項羽立吳芮為衡山王,也不過六縣之地,而且相當僻遠,可能遠不足三萬戶。至于劉邦所說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云云,在史料中得不到證實,但張良對劉邦立下的功勞決不是什么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可以替代的,在項羽分封時,張良為劉邦討得整整一個漢中郡,憑這一條,就足以封萬戶侯。但張良比較識趣,只擇與劉邦結識的留為封地,其地肯定不足萬戶。但此二人對劉邦事業(yè)的貢獻肯定大于上述諸人,所以任人唯親的痕跡不明顯。張陳二人之外,韓信實際上也是因為與劉邦投緣而受重用,而且最終也沒有鬧翻,還是可以互撕斗嘴的。

      總之,人以一己之好惡予人功予人利,基本上可以算作為人之天性,并非只是項羽的專利。在劉邦一方,也無法戒絕。只不過劉邦的任人唯親并未影響到劉漢陣營的對敵斗爭。在戰(zhàn)場上,基本上還是做到了人盡其材,物盡其用。對于自己喜歡的人,不是用委以重任,而是用賞以厚爵的方式來落實這種偏愛。不像項羽用諸項,如項它(漢二年為曹參所破,漢四年為灌嬰所擒),項冠、項悍(二者于漢三四年為靳歙所破),項聲(漢三年為彭越所破,漢四年為灌嬰所破)等,全是失敗的記錄。因此,劉邦的任人唯親,還沒有如項羽般到了感情用事的地步。這就是劉勝項敗的另一種深層次根據。

      編輯于 2019-04-07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劉邦

      中國古代歷史

      楚漢戰(zhàn)爭

      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山不在高677

      因為劉邦滅亡的秦朝就是中央集權,在滅亡過程中無藩王助陣,二世而亡,而周朝的分封制卻延續(xù)700年,兩型相較,自然會選擇分封制,歷史往往都是反復螺旋上升的。

      避而不談歷史

      我覺得可能是劉邦得天下之初,手下有功之臣眾多,兵權在握的人大有人在,且乘勝利之勢,心里難免癢癢,覬覦天下,繼續(xù)延續(xù)郡縣制的中央集權容易造成兵變,所以得先安撫再慢慢鞏固政權!

      學習研究

      考慮到秦朝后期,權臣專權以及周天子分封的弊端,為此,一半集權一半分封,起到內外相制,保證王朝的長治久安

      夫百說歷史

      大家都知道秦朝實行的是中央集權制,但到劉邦奪得了天下,為什么不實行中央集權制,而是要接著實行分封制呢?

      這可是有歷史原因的,雖然劉邦打敗了項羽這個勁敵,但是在其他區(qū)域依舊有很多手握重兵的異性諸侯,他們都做慣了各個地方的土皇帝,劉邦要想安穩(wěn)住這些人,就只能給他們封王,規(guī)劃出各自的區(qū)域,好讓他們俯首稱臣,要想從這些諸侯中奪得他們的領土,那勢必會引起很多諸侯的不滿,再次引發(fā)戰(zhàn)爭,劉邦已受夠了連年征戰(zhàn)之苦,而且年事已高,不愿意去再打打殺殺,所以干脆拉攏這些諸侯,給他們分封為王,以此來統(tǒng)一天下。

      而且秦朝實行中央集權制只有20年之久。很多諸侯國還沒有形成這樣的意識形態(tài),從當時的社會形態(tài)來看,實行分封制是社會的共識。而中央集權制這種專制主義必將引起天下人的不滿,可能會引起群雄逐鹿之禍,秦朝便是由于中央集權制,從而引起天下人和各路諸侯的不滿,才滅亡的。所以作為前車之鑒,劉邦吸取了秦朝的教訓,依舊實行分封制,而統(tǒng)一天下。而事實也證明劉邦的分封制確實統(tǒng)治了天下很長一段時間。

      鉆故紙的書蟲

      劉邦在打下天下以后,分封異姓功臣,當時有七個異姓諸侯王國,封域大致相當干漢朝疆域的一半,后來劉邦在翦除和削弱異姓諸侯的同時又分封了九個同姓諸侯。諸侯國的存在顯然和專制皇權有直接的矛盾,而前朝秦國實行郡縣制實現(xiàn)了空前強大,最終一統(tǒng)天下。劉邦作為一代梟雄不會看下出皇權專制的好處,那為什么他在建國后要分封諸侯國而不去實行皇權專制呢?

      大漢初定天下時,一些曾經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定鼎天下的將領已經手握重權,身份顯赫,個個擁兵據地。對于這一事實情況劉邦很清楚也很無奈,他自己認為管理國家,撫定百姓籌集軍需給養(yǎng)不如蕭何。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不如張良。統(tǒng)率百萬大軍,逢戰(zhàn)必勝,攻伐必取不如韓信。為了使劉漢政權站穩(wěn)腳跟,不得以實行分封。在漢朝帝國中央政府直轄的地區(qū)實行郡縣制,實現(xiàn)皇權專制。而異姓諸侯國的領地上軍事民政全由自主,導致國家是個事實割據的局面。這樣的局面不利于漢朝朝堂的統(tǒng)治。劉邦待時機成熟后,開始逐一消滅異姓諸侯,臨終前終于把主要的異姓王翦除。

      劉邦認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之一,是沒有同姓的王國屏衛(wèi)中央朝庭。于是在削弱和翦除異姓王的同時,又大肆封同姓諸侯國,以作為中央朝庭的藩籬。在劉邦末年分封了九個同姓諸侯國,這些諸侯國與以前的不同,它們雖然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原則上行然由中央朝庭節(jié)制。沒有造成事實上的割據,仍然是西漢帝國的一部分。




      九號你到底會不會彈琴

      我的回答 也和諸位 一樣 漢朝建立之處 有太多的軍功集團和 手握重兵 漢高祖也是不得已 不然可能會是第二個秦朝 3世而亡(算上子嬰) 劉邦這個或許只能說是緩兵之計吧 把每個異姓王侯穩(wěn)定下來 在挨個鏟除 建立真正的劉氏集團 進行中央集權制

      登錄后才能進行回答
       
      關注石塘網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