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悟空小秘書的邀請,我是晨曦小荷,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有什么現實意義?
這段文字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愛國大夫屈原所作的《離騷.漁父》里的兩句話。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獨醒,是以見放?!?/p>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這里的屈原和漁父都是高人,屈原是前高官,入世的代表,漁父是隱者,出世的代表。
我說一點點自己的看法吧,人有百樣,各有各的活法,但高人就是”高人“,屈原是”高人“,漁父何嘗不是高人?既然是高人,就不能失之交臂,否則就留遺憾,就是損失,比如屈原投江,就是悲劇。不論哪個時代,社會應該給“高人”更多的生存空間。這是一方面,但是從另一個方面,從高人個人來說,也要能夠豁達,也許就能少些悲劇,因為萬事萬物都有它自在的規(guī)律,我們最好的做法就是:道法自然,順勢而為。
看看漁父和屈原的對答吧,這是當時頂尖知識分子之間彼此的心靈拷問,那漁夫的說辭,何嘗不是屈原內心的另個自我呢?屈原偉大之處也就在這里,非不明也,實不為也。他本來也可以: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而我們多么希望三閭大夫能夠如漁父一般大隱于世呢?不說其他的貢獻,但就DNA的遺傳來說就難能可貴,可是如今也只能遺憾了。
再從另個一個方面談談,譬如就說這滄浪之水的清濁,水清有水清的用途,水濁有水濁的好處,我們要掌握時機,把握好火候,那么就可以善加利用了,又可以洗足,又可以沐冠,豈不是兩全其美?掌握規(guī)律,順應規(guī)律,利用規(guī)律,造福人類:無我無他,無極而道,順勢而為,道法自然。
一家之言,多有偏頗,歡迎大家來交流和分享。
您好謝邀!《滄浪水之歌》,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流傳在漢北一帶的民歌,出自《漁夫》,后人稱之為《漁夫歌》,也稱《滄浪歌》或《孺子歌》。具體翻譯:滄浪江的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冠纓。淪浪江的水混濁啊,可以洗我的腳。
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受迫害,個人人生遇到了一種困頓。在江邊與漁夫的一段談話;全詩節(jié)選如下: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熊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呼?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受世塵之塵埃乎?”,而漁夫聽后卻說:“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洗我足”,比喻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清者自清,認為屈原既然你無力改變“舉世皆濁”的世態(tài),也沒必要以死來表白自己的清白高潔。
《漁夫》這篇作品是歌頌屈原的,但從全文的描述,尤其是從這結尾中來看,似乎很難看出作者有專門褒美屈原、貶抑漁夫的意思。我覺得漁夫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是最有洞察力、最具有正義的代表。《漁夫》並不單單是勸人出世避禍,獨善其身,而是強調人不僅要剛直進取,還要有豁達的心胸。具有極高的處世哲理和現實意義。
謝謝!祝您生活愉快!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出自屈原所作《楚辭.漁父》
譯文
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是漁夫針對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游蕩的屈原“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的嘆息,勸其不要因為改變不了“舉世皆濁”而以死自證高潔。
![]()
本意和發(fā)展
屈原的本意是通過表現兩種決然不同的處世態(tài)度,來襯托表明自己高尚品德一塵不染的決心,寧愿投江葬死魚腹也不愿與世俗同流。同時也成功塑造了漁父這一位避世隱身釣魚江濱的隱士形象。漁父勸屈原“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的核心思想卻反為后人所接受。人們在歌頌屈原的同時,不乏認同漁父的道家思想。
現實意義
社會這淌水,有清有濁,是以世態(tài)。于君子,悲觀者看到的是處處混濁,認為清者舉步維艱,身處染缸哪能不著色,而生出世避禍之舉,以求獨善其身?;磉_者因勢而動,積極進取,但求坦蕩,無愧于心,一樣可以做到“出污泥而不染”。
![]()
自身經歷體會
我本人是自認清高的人,從不愿意為了利益去說假話、奉承別人,總以為只要是大公無私的,總會得到大眾的支持,經常不顧別人的臉面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不少人卻不自知,后來經歷一些事情才知道自己不受待見的緣故。慢慢我也改變了一些作風,既然說真話不但起不了作用還惹人嫌,倒不如不說。于是,我自己定了一個講話的原則,有些話是可以不講的,講就講真話。對人呢,無論貴賤,你只想著大家都不容易,就自然一概尊重起來。
總結
總而言之,做為清者,既要保持高潔,堅持原則,但也不能偏執(zhí)一端,對未來失去希望。社會的形態(tài)本身是復雜的、運動的,矛盾雙方的作用也在不斷推動著社會的發(fā)展,認識到這個社會的本質,我們就能接受形形色色社會現象,能改則改,不能改就避開,實在沒必要一根筋扛到底,更不能以此脫離社會。
![]()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首詩出自《楚辭?漁父》,相傳為屈原而作。
滄浪之水清,意味著天下政治清明,太平盛世;濯,洗;纓,官帽上的飄帶;可以濯吾纓,象征著如果政治清明,那么就可以出去做官,造福一方百姓;后兩句則意為,如果政治腐敗,不想同流合污,為保證自己清白之身,何不找一個滄浪之地,隱居起來,過悠閑自得的田園生活呢?
前兩句意味著“出世”,后兩句代表“遁世”,這兩種方式是古代大多數文人選擇的求生之道,按理來說也是無可指摘的,犯不著為了不可扭轉的末世而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事實上,后來被譽為代表著“魏晉之風”的“竹林七賢”也是這么做的,他們以夸張的怪異、乖張顯示自己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是一種無聲的反抗。
而屈原,一心只有他的楚國,只有他的君主,只有他的人民。為了楚國的富強,雖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當上下而求索”,為了人民的幸福,“雖九死其猶未悔”;當然不會接受“漁父”提出的“遁世”而保全自身的建議。當聽到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理想幻滅之際,毅然決然投向了汨羅滾滾洪流之中。
這首詩于當今有何現實意義?我們不應將古代文人的“忠君愛國”情懷,一概視為“愚忠”,既然現在已沒了“君”,但仍有祖國與人民,忠于祖國、忠于人民仍是正直的中華兒女的偉大情懷,趨利避害一樣被人視為無恥,“國有難,召必回”永遠都值得歌頌。
話說回來,我們普通人于國于民現在真的什么也做不了,既無“齊家”之力,更無“治國”之才,那怎么辦?其實古代先賢早給我們指明了出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但“修身”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管不了別人,難道還不能做好自己嗎?遵守法律,謹守道德,不越紅線,不給社會添堵,這就是給國家做貢獻,這又有何難?
謝謝邀請:
這幾句話出自周朝戰(zhàn)國時期的民歌中,說江河的水清我可以洗洗我頭上的冠纓,江河的水濁我可以洗洗我的腳。水清代表社會好朝廷官員清正,我可以溶入到里面,做自己力所能極的事情,為家國天下盡力。
江河水濁我只能洗洗腳,是朝廷昏暗社會風氣不正,洗洗腳不去溶入到社會中,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遠離朝政遠離世俗。像戰(zhàn)國末期屈原清正投江,對于既將滅亡的國家來說是沒有一點用的。二戰(zhàn)時期德國死了幾百萬,日本死了幾百萬人,也沒有統(tǒng)制世界也沒有達到目的,社會的發(fā)展是不會隨某個人的意愿而改變。
現實社會中社會的發(fā)展對于某個人來說,這個政策對我有利,那個政策對他有力,對你有利的你支持沒力的你反對,可也沒用。社會的發(fā)展不依某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大事所趣、隨風逐流,沒必要迎風扛葦,會把你吹折吹殘。
謝謝邀答。
屈原在所著《楚辭.漁父》中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譯釋:滄浪的水清澈時可以用來洗滌冠纓;滄浪的水渾濁的時候就可以用來洗腳。
意思是,面對遭到放逐、在沅江邊上游蕩的屈原,漁夫以“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的嘆息,苦口婆心的懇切勸其不要因為改變不了“舉世皆濁”而以死自證高潔,但是最后屈原仍然選擇了投江,實則令人感動,唏噓不止。
它的現實意義就在于告訴我們要清醒看到,社會這淌水,有清有濁,這種世態(tài)是始終存在著的,因為世間萬物都有它自在的規(guī)律,我們最好的做法就是:道法自然,順勢而為。即豁達者因勢而動,積極進取,但求坦蕩,無愧于心,一樣可以做到“出污泥而不染”。
所以,以上古人以自身的經歷和經驗得出的為人處事哲學充滿了辯證法,作為我們現代人應該理性的吸取精華,為我所用。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面對洶涌而來的新事物我們要加以理解,分清其屬性,就象滄浪之水那樣適應或適合洗帽的我們洗帽,只能適以洗腳的我們就要洗腳,不要良莠不分,應該讓其適得其所。不要盲目的拿來就用,否則就會貽害大方。
面對滄浪之水,我們要坦然接受,冷靜處之,要有分辨,合理運用。
隨遇而安,自在、釋然、根據不同的環(huán)境和情況做出相應改變,合理的安排和應對
謝謝邀請。關于這幾句詩歌的意思,前面已經有許多人解釋清楚了,我不做贅述。
這幾句詩出現在《漁父》一文中,意在襯托屈原身處污濁環(huán)境,卻能保持自身純潔,寧赴汨羅也不隨波逐流的高潔品質。所以文中對這幾句詩所表現的處世之道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但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還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
屈原在解釋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時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他認為:“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言下之意就是,我要保持自己的純凈,絕不隨波逐流。
但文中與屈原對應的漁父卻說:“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并歌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p>
漁父以“水清”與“水濁”比喻世道的清明與黑暗。所謂水清可以洗帽纓、水濁可以洗腳,大意仍然是“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意思,這是漁父和光同塵的處世哲學的一種較為形象化說法,實際上是啟發(fā)人們,要順應社會的潮流,學會保護自己。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句話在我們復雜多變的今天是很有現實意義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要在這個社會生存和發(fā)展,我們必須學會適應這個社會,面對不同的社會形勢,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而不能拘泥于一時一事,固執(zhí)己見,以致被社會碰得頭破血流。
當然,順應社會,并不是無原則地隨波逐流,“滄流之水清”我們則以之“濯吾纓”;滄浪之水濁,我們不必赴清流,也可以以一己微力,凈化濁水,或引濁水澆灌,化濁水為寶。
一位茶葉店美女老板,和我談屈原的境界,說的天花亂墜,不知道對不對,分享出來。
我常去的那個茶葉店,老板是個辭職自己開店的中年美女,她因為喜歡喝茶,自己搞了個茶葉店,裝飾地挺有禪意,這人似乎有點文化,我喜歡和她聊天,常常和她喝茶閑聊。
有一次,我看到她正在看一本《楚辭》,就問她
我說: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有什么現實意義?
她說:這么簡單的道理你還不懂嗎?不就是拿得起放得下嗎?能屈能伸,見機行事,不執(zhí)著唄。
我說:沒這么簡單吧?你又忽悠我。
她說:當然沒有這么簡單,每句話都有當時那一刻的用意。一句話放在不同時候,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事情上,完全是不同的效果。
屈原在與漁父的對話中,被漁父好好的上了一課,當然屈原可能認同,也可能不認同,但是最后還是沒有改變他的結局。
我們可以看屈原說的那句話叫: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這個話如果是一般的屌絲說的當然不足為道,是瘋話是偏執(zhí)自負導致的幻想妄念。
但是如果是屈原說的就稍微有點不同了。因為他為了家國大事所做出的犧牲和奉獻,這個量級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我們常常講拿得起要放得下,首先是拿得起,什么是拿得起,一般人其實都拿不起什么大事。
家國大事通常需要有大手筆,大手腳、大能力、大心量的人才能拿得起。
我說:你的意思是說,屈原聽到這句話即使明白也不會改變他的想法。是因為屈原為楚國做了大量的。付出和犧牲。
她說:屈原是一輩子都在為楚國的強大鞠躬盡瘁,早期他盡力搞改革,得罪了很多權貴。后期又一直在忙抗秦的事直到死去,可以說屈原從儒家精神來講是一個盡忠為國鞠躬盡瘁無私無我的人。
做到這種程度的人常常已經是很明白了。他完全是知道這句話的意思的,以屈原的智慧,不會不懂漁父說的話。
可是他無法做到抽身而去,不理不顧。為什么?因為一種使命和責任感。
所以我們要理解,為什么古來有那么多的忠臣烈士愿意為家國慷慨赴死。就是因為這種精神,這種精神一旦到了極致,同樣也可以達到無私無我不懼生死的地步。
楚懷王是一個不堪輔佐的君王。你如果只是站在這個角度看,會覺得屈原的犧牲和付出是很不值得的。就像漁父所說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屈原無法做到遇亂則隱,因為那對于他相當于臨陣脫逃不負責任。
所以孔子很贊揚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君子精神。
但是孔子和屈原不一樣的是,他還教大家適可而止。盡力而為也無法改變事情的時候,當然你就要當機立斷坐上馬車說拜拜離開了。否則你有可能是做了無謂的犧牲。
可是作為楚國貴族的屈原是不能獨善其身的。即使他說的那句話,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也不能夠代表認定他投江而死,就是為了這樣的執(zhí)著。
因為一個人選擇這樣的死亡方式,要么是徹底無我無畏了,要么是偏執(zhí)。大義凜然保全精神世界的完美,到底是不是偏執(zhí)呢?
我們站在幾千年后來看,自然不能這么武斷。
我說:那么以漁父的角度,這句話還是有他的智慧啊。
她說當然漁父的角度是很有智慧的。如果屈原能夠在漁父的話下當下領悟。洞徹通透世間萬事萬物的虛無。明白自己內心的精神支柱,再強再高也是應該隨時都可以放下的。那么可能屈原會找個小山村,自己種幾畝田,種幾棵柳樹采幾朵菊花,抬頭悠然見南山,低頭吃點紅燒肉。
我說:如果拿屈原和陶淵明蘇軾去比較。孰高孰低呢?
她說:這種比較是沒有意義的,應該說他們的精神取向都是我們比較推崇的。
無論你是為了家國天下鞠躬盡瘁,拋頭顱灑熱血;還是說你能夠激流勇退隱居山村;
或者像蘇東坡一樣屢遭貶謫,還能夠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些通通都沒有所謂高低之分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人格。
我們怎么看這些東西呢,要看他是功利圓滑還是赤誠心量。
有些人是功利性的圓滑,只不過是自私,他選擇去哪里,選擇進和退,都如同孫子兵法一樣在肚子里打好算盤。這些是厲害,卻算不得高明,不值得尊敬。
可是像屈原,陶淵明蘇軾這樣的模式。一般是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在命運和苦難挫折的痛擊下,激發(fā)出了他們人性中的光輝和精神上的閃光點。
如果是這樣的情況,我們就不必拘泥于他們到底有多高的境界,到底通透不通透,拘泥他是否醒和清,這些都無異于是吹毛求疵沒有意義,我們應該要學習的是他們作為一個人,在面對家國災難,面對政治挫折和各種災難禍福的時候,做出的選擇和解讀。
所以說隱士有隱士的可愛、烈士有烈士的可敬。儒家文化幾千年來推崇的東西實際上核心之一主要就是這點東西。你以為是某些朝代的政府借儒家搞的君君臣臣。實際上它內在的核心是人格的東西。人格的正道,放在什么朝代,什么國家都是行得通的!
如果你從這個層面上再回過來看,遇亂則隱和無我殉道,都是無我,只不過他們遇到的事情不一樣。人的心性不一樣,放下的東西不同,所表達出來,展現出來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我又問:那么儒家講的這種無我和佛道的無我有什么區(qū)別?
她說:儒家的無我,是精神人格層面。佛家道家的無我,則是終極靈魂層面??芍^更為徹底。
儒釋道三家,都以無我為終極目標,只不過儒家是建立在具體事相上。天下有儒濟世,佛家道家自然現出世之態(tài)。
實際上在真實的修行過程中,佛家道家的修行人一樣是沒有出世入世的分別,也都是要在具體事相上逐步領悟,但是這是單就個體來講。
回到具體個體的境界上,三家如出一轍。故修佛修道修儒修心學,最后還是會走到一個地方,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王陽明,大家都在終點等著你。
所以外國人有句話說的真是太好了,叫做條條大路通羅馬。
什么叫條條大路通羅馬,因為你走小路到不了。你必須走大路。什么是大路?正見正行就是大路。
歪門邪道看似很迷人,但你可能一走就到了美國拉斯維加斯去了,一場豪賭神形俱滅,但死活是去不了羅馬。
我說:那我趕緊去買機票去羅馬。
她說:小心新冠肺炎?,F在形勢變了,條條大路通不了羅馬了。安住在中國媽媽的家中,你就是最安全的。這就是正見正行了。正見正行就是你別亂想別亂走。把心安住在你的家中。
人行于世,際遇萬千,遇到的人形形色色,身處的環(huán)境也復雜多變,所以必須要有一個處變不驚的良好心態(tài)。這兩句是作者不詳的《滄浪歌》里的名句,強調人要有包容豁達的心境,也要具足挺直腰桿、剛正不阿的品行。前一句“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中的“纓”意指裝飾用的帽帶,在這里指代冠冕,象征官位,所以“濯我纓”當然就是比喻做官了。是勸人積極進取的,“水清”“水濁”是喻指世治清明或混濁。兩句話從狹義角度直譯出來是“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但廣義來說,其內涵要豐富的多,可以指導我們每個人更好地為人處事,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進退自如、瀟灑從容、知足常樂的好心境。
說明一切皆有利用價值
回答問題之前,先問讀者一個問題,在當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協同需要越來越多的環(huán)境下,有多少人能做到遺世獨立?
再回到問題本身,我們可以看看在《漁父》中,屈原和漁父溝通的語境和背景。屈原是被放逐后在沅江邊上游蕩。漁父認出了三閭大夫,問他怎么落到這般田地,屈原將被放逐的原因總結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p>
不可否認的是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從精神上他是偉大的,他堅持高尚美好,品質如同白玉無瑕,寧愿放棄生命,也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他說:“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也正是在這個表述下,漁父才有““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建議。然后就轉身離去,不再和屈原說更多。也許漁父理解了屈原的理解和堅持、品格與執(zhí)著,再說其他話都是于事無補而已。
毛澤東主席這樣評價屈原:“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圣。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里。無論在國內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p>
現代社會中,分工越來越細,人和人之間的聯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密切。人的出生與成長、生存,都脫離不了社會這個屬性,那就應該理性地在社會中生存。也許有人會羨慕李子柒的田園生活,但卻不知道即使李子柒展現的樸素與美好,背后的運營團隊有多少人在組織、策劃!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不通過現代工具和方式去學習,如果能讓自己知識更淵博,認知更智慧?古人的退隱山林在當代社會,就是一個自我隔離、自我封閉,被社會淘汰的結果。
從對事物的認知上來看,一張紙不可能只有正面和反面的絕對對立,從微觀角度看,一張紙也是一個立方體;從莫比烏斯環(huán)現象可以看出,兩面是存在互通和相互轉化的可能。而漁父最后的說法并非圓滑,恰恰是一個智者之言。其借滄浪之水如何使用的微言大義,恰恰是告訴我們,環(huán)境如果變化,不影響自身品質,只要內心美好如玉,正向的因素要積極爭取用好,反向的因素用來警醒自己,也能發(fā)揮其獨特的作用。
遺憾的是屈原終是沒能聽進去,還是選擇了投江明志,留給后人的是端午節(jié)對他的無限懷念。
“滄海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出自屈原《漁夫》名句。
意思是滄浪之水如果是清的,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如果滄浪之水是濁的,可以用來洗我的腳。
漁父其人是屈原虛構的。以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屈原因遭上官大夫讒言,而被楚懷王疏遠。
“屈原既放,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夫站在世俗角度,有了屈原和漁夫對話,展開了思想交鋒。
漁夫的人生哲學: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gu)其泥而揚起波?眾人皆醉,何不哺(bu)其糟而啜(chuo)其醨(li)。
屈原的人生哲學: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en)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通過漁夫和屈原對話,表達詩人清高節(jié)操與志向、表現屈原崇高人生追求。屈原在楚國覆滅時,悲憤地自投汩羅江,兌現了“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預言。
現實意義即:漁夫的哲學,為了生存一切皆可變通,漁夫拋下名言:“滄浪之水清兮,可濯吾纓;滄海之水濁兮,可濯吾足”。
近乎完美暗喻,無論世界如何變化,人們都能在其中找到和諧共處方式。人間社會本不是皆污濁,蕓蕓眾生本不是人人皆醉。
“若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钡纳嬲軐W,卻默默地被人們所接受踐行。在現實生活中,能經得起歲月風雨的沖刷,無論遇到什么打擊,都能讓心靈站起來、傲然挺立。
兩千多年后今天,人們設立端午節(jié)銘記、懷念這位偉大詩人。宣傳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極其可貴品質。屈原可敬之精神,可與日月同輝。
有錢就去買寶馬,沒錢就去騎單車,各得其樂。
葛珂琳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出自戰(zhàn)國佚名的《滄浪之水歌》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賞析 《滄浪歌》并不單單是“勸人出世避禍,獨善其身”的,而是強調人不僅要剛直進取,也要有豁達的心胸?! ∏J為“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而滄浪歌卻說:“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這是“蓮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說白者自白是不會被玷污的,(屈原)你沒必要以死來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潔,(既然你無力改變“舉世皆濁”的世態(tài))你應該豁然地面對這種世態(tài)?! 《鴾胬烁璧那耙痪洹皽胬酥遒猓梢藻依t”,則很明顯是勸人積極進取的,“水清”是喻治世,而“濯我纓”,纓指代帽子,古代男子的帽子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濯我纓”當然就是比喻做官了。“滄浪歌”正確解讀應該是“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語出《漢書新注》)”這也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另一種說法。
這兩句話引起的解析?。€人覺得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絕對,凡事角度不同,看問題就不同。導致我從小到大都是這個觀念,所以上學時一做閱讀理解,老師總說我,想法隔路,總是差點接近正確答案。哈!
滄浪歌,本意是好意,從個人的角度完全正確。但如果從事情全盤考慮,就不十分可取。我們就拿出淤泥而不染這句話來說,出淤泥那塊是沒染,可連根拔出淤泥,再洗凈晾曬,就沒活路了!這句話按我個人理解就是的修行,就是在淤泥里達到最高境界。亂其八糟的事,剛直是好,可一根筋結果出差頭,變成多根筋。所以這里面境界應該是個情景。就是所為的剛直不阿分情況。就像我最崇拜的毛主席和武則天,他們是我靈魂的偶像,對在不對中的出其不意。也就是說因地制宜,對應。你硬我軟,你追我跑,你疲我打。你槍我炮。反正你摸不透,還有武則天,喜歡就喜歡她一點,你不是規(guī)定男人當皇帝,今天就女的做了皇帝。天下咋的了,照樣繁榮昌盛嗎?我就喜歡那種氣魄,膽識和自信。
我說這倆位,和文中話有什么意思呢?說白了就是這件事對與錯的結果要分人。有些人他就適合那種打法,且打贏。不是你誰說錯他就錯的,所有人都說錯,但現實檢驗就是對的,就像武則天都說女的錯,但要沒有她厲害,李治又病。朝野上下若有想篡位,那將殺戮更慘。所以說,有些人看有點缺憾,那很正常,那種缺憾相對于完美而呈現的。
還有說屈原那件事?個人認為選擇生死之間,當然是生對,但是選擇英雄氣節(jié),那就死對。留名都靠付出嗎?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嗎?人固有一死,早晚都得死,死得其所嗎?用人格魅力,一種精神驚醒后人。但有時看也是多此一舉。當年他不如隱居修身了。因為后人都從自心出發(fā)考慮,沒有幾個像屈原似的那么愛國,寧死不屈。不弄轉基因等……
這兩句詩,很了不起!尤其提到清和濁。清往往都呈現在濁上面。這里清主要靠靜,沉淀,分出層次。就像那一滴清水,不來自土壤。反過來說土壤是濁的,那水就在濁里取清。所以看人也是,不能全盤否定。
人生腳步,濁沫足也好,直接清飛天也好。但看你淪落到哪種地步了?下雨天走泥路,鞋能沒泥嗎?回家刷刷唄!誰沒走誰不知道,咋評人對錯。那站舞臺上,高跟鞋又累又歪腳脖子,那人家都愛看,自己也美!誰規(guī)定那對錯,誰規(guī)定美丑,只要善念,出于隨緣,利益眾生最大化。多少有點缺憾,也就睜一眼睛閉一只眼睛,那地了!哈……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三千年前的楚辭在今天讀起來仍會讓人覺得清新而富于韻律. 在湖南漢壽境內沅江下游有一條由滄水和浪水匯合而成的支流,叫做滄浪水.兩千多年前,屈原被楚王放逐來到這里.形容憔悴的他走在滄浪水邊,江水的波瀾一如他心情的不平靜.一個漁夫搖著小船靠近他,詢問起了三閭大夫的苦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的內心自然不是漁夫所能理解的,而他們的對話卻化為了《楚辭》中的名篇——《漁父》.據說,當年兩人交談的地方就是滄浪水流入沅江的入口,取港口之義,現在的地名叫做滄港.
滄浪歌是一首清新而悠揚的短歌,歌者名漁夫,打魚的,一位沒名字考證的隱者。在《楚詞》“漁夫”里看到作為亂世智者的打魚人和屈原的那次對白。漁夫對屈原的勸導蘊含者一位哲人和一位詩人的深層的理解及同情,這是基于心靈默契之上的對立和轉向,漁人的宛爾而笑意味情長,擊槳遠去那滄浪之歌依然余音裊裊...... 后人將其譜成古琴曲,名為《滄浪歌》。并引用了其里面的內容。
傳統(tǒng)上講世事清明時,可以出仕為民造福;世事混亂時,也不必過于清高自守,這是漁夫勸屈原的話,意思是當滄浪之水清的時候就洗我的冠發(fā),滄浪之水濁的時候就洗我的腳,屈原寧死也不肯違背自己的原則,而漁夫勸屈原審時度勢,隨波逐流.
滄浪歌”正確解讀應該是“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語出《漢書新注》)”這也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另一種說法。
告誡我們做人要正直,剛正不阿,不隨波逐流,要有自己的是非觀,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心懷天下,做善事,有能力就多為天下人謀福利,貧窮沒能力的就不要給國家給社區(qū)添亂,就是身為一個人最起碼的社會責任。
感謝誠邀,此話,我記得出自《楚辭》·《漁夫》
關于此話的現實意義,首先要了解當時社會背景。
當時屈原好像是被放逐,才有這段對話。其實倘若今人看古人話語,純辯證思維,會更清醒,但不是準確!
清濁是對立面,且共同存在,但不是共生關系,好比光明與黑暗,忠誠與背叛。
世人皆知愛國詩人屈原情操高尚,他的那種高風亮節(jié)也是讓后人敬佩和仰望。
倘若以純客觀角度來說,沒有誰對誰錯,屈原熱愛自己國家。但漁夫也沒強調獨善其身,這句話在我看來,很有哲理。古人眼里,清者:指為官清廉為百姓謀利,忠君愛國之士。濁者:基本上是屬于貪墨酷吏,同流合污者。
從屈原角度來看,他認為為官必須清廉守正,忠君愛國。
從漁夫角度來看,人不可太過剛直,適當時候可避其鋒芒,待到可重振旗鼓,再圖之。
至于所謂的現實意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不同觀念的人有不同的解釋。
水之清,可以洗我衣帽,水之濁,也可以洗我的腳啊。其概括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達則兼濟天下,弱則獨善其身。
滄浪之水一作,是楚辭名篇。喻意通過屈原悲壯清高的舍身取義事跡,表達了漁夫“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感嘆。
由漁夫的對屈原的感嘆!顯示出:屈原與漁夫的兩種不同的,人格、志向、風骨的差異。
如~屈原表明的人格志向風骨是;可以用滄浪之水濯纓,絕不可以用滄浪之水翟足而同流合污,從而選擇自傲清高、舍身取義的人格志向風骨。
再如~漁夫的人格志向風骨,觀點是;不走耿直舍身取義路線,實行變通“以滄浪清水濯纓,滄浪濁水翟足”的思想理念觀點,變通不利現實,爭取得到求生目的,以圖日后正本清源的人生思想,人格觀點。
滄浪之水、《漁夫》之作之意義,具體到今天!其現實意義是:“讓今人以古事跡非凡人格意義,給自己定調,該做什么樣,什么人格志向風骨的人”。是如屈原一樣寧死不屈、舍身取義;還是像《漁夫》文中所嘆的變通的觀點、求生?……。
因勢利導,因時制宜,利用好可以利用的條件,不好高騖遠,不異想天開,奮發(fā)心做事,平常心做人。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strong>
來源
《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p>
滄浪水是在《孟子·離婁》中記載,孔子周游列國時聽到小孩子唱了一支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本意
濯:洗;
纓:冠纓,帽子上的帶子;
如果滄浪里的水是清澈的,可以用來清洗我的帽帶;如果滄浪里的水是渾濁的,可以用來洗我的腳。
現實意義
- “滄浪之水”在這里象征一個社會大環(huán)境、大背景,它是客觀存在的,個人的主觀意識很難改變它。
在社會上生存,我們與其改變,不如適應,總能找到合適的位置,以謀求個人更好的發(fā)展。
- “滄浪之水”在這里也象征個人所處的境地。
無論是逆境,還是順境,都是有利有弊的。如果我們短時間內無力脫身,保持一個好的心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生活中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tài)很重要。
- 從側面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天生我材必有用”。
如果你有很高的天賦,那么恭喜你,你是一個幸運的人,希望你利用自己的智慧,為國家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果你天資平庸,也沒有必要灰心喪氣,因為這個世界上大部分都是普通人,盡力而為,但求問心無愧。
現實的意義就是:教我們清雅潔凈的事物可以學習,因而“可以濯吾纓”;而混濁的事物需不能學,但卻要知道,故“可以濯吾足”。
這是漁父勸屈原的,讓他逃離是非。我認為沒有現實的積極意義,反而是消極的逃避。譬如,面對不良傾向,不怕惹是生非而勇敢的斗爭,堅持真理。如果都把自己洗清了,所謂洗清了其實是裝睡,裝看不見,放縱貪污腐敗沒人去斗爭,那么,我們的精神何在?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句,出自戰(zhàn)國時期屈原的《楚辭?漁父》?!啊稘O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東漢文學家王逸)。
《漁父》篇章是講了一個漁父與屈原在一起對話的故事。屈原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大臣。在楚頃襄王執(zhí)政期間,屈原在政治上遭到重大打擊,被驅逐流放。屈原遭遇了很大的冤屈,當他看到楚國和自己正面臨著厄運時,作為一個愛國人士、詩人,他遏制不住自己憂憤苦悶的心情,憤然來到汨羅江畔,慢慢地走向深水,邊行邊在吟詩,他想以死來表白自己的愛國思想。
屈原的行動,被漁父看到了,屈原所吟誦的詩,漁父也聽到了。漁父是一位避世隱身、釣魚在江濱的隱士。漁父見屈原如此悲涼,就主動來搭訕屈原,勸說屈原要學著與世俗同流,沒必要獨行高舉,如此輕生。屈原對漁父的勸解根本聽不進去,堅持“寧赴湘流,葬于江魚腹中”的主張,以保持自己的清白與節(jié)操。
漁父見狀,搖搖頭,無可奈何。他微微一笑,蕩起船槳離開了屈原。漁父一邊搖著船,一邊吟誦著“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意思是: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然后,揚長而去,不再與屈原搭腔了。這句話寓意深刻。
漁父與屈原在一起的對話,使讀者看清了漁父與屈原不同的世界觀,有著不同的處世哲學。漁父作為隱士,面對殘酷的現實,表現得很冷靜,沉著,豁達,他在尋找機會東山再起。而屈原面對殘局,表現得激動,一心想洗白自己,只顧當下,不看將來,悲觀情緒甚濃。
當今社會,類似于漁父與屈原兩種人都存在。人生在世,都想活得出人頭地,做點兒事,為家庭和國家做出點兒貢獻。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會遭遇風雨雷電,經歷艱苦卓絕的。
在人生路上,如何面對困境?這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一道難題。誰學屈原,誰就會為了自己的清白而激動,最多留下個“愛國”的好名聲,但是,國家和人民仍然會在水深火熱之中生存。誰學漁父,誰就會不吃眼前虧,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這樣的事例,在歷史的長河中還少嗎?
例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被迫成了吳國的奴仆。住在墳旁一間石屋內,每天給吳王喂馬,牽馬,耕地。勾踐就這樣在吳國生活了三年,得到了吳王的充分信任,讓他回到了吳國。
勾踐回國后,立志報仇雪恨。他擔心安逸之心消磨自己的志氣,他在吃飯桌上放了一個苦膽,每次吃飯時,先來一口苦膽,嘗一下苦味,莫忘過去苦。他常自問:“你忘了會稽的恥辱了嗎?”勾踐還把床上的席子撤換,用柴草做褥子,這就是流傳至今的“臥薪嘗膽”的典故。
為了使國家盡快強大起來,勾踐帶頭耕地,夫人織布,鼓動百姓共同參與生產。又采取獎勵生育政策,鼓勵生育,增加國家人口。越國在勾踐帶領下,強大了起來。越王勾踐在公元前473年,消滅了吳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重奪江山的歷史真實故事,實際上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小不忍則亂大謀”?,F在看看,類似于這樣的例子還是很多的。
事實證明:漁父這句話,就是講了“小不忍則亂大謀”的人生處世的哲學道理。漁父的意思是:人生處世,不能太過清高。世道清廉時,你可以出來做官;世道渾濁時,你可以與世浮沉。但是,如果你一定要“深思高舉”,必然會被放逐,這是大可不必的。對于屈原的這種愛國情懷,應該另當別論。在現實生活中應該有屈原的這種愛國情操,但是,更應該像漁父提醒的那樣去處世人生。否則,就會“小不忍則亂大謀”。
屈原
屈原和漁父的對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漁父的話很有現實意義,而屈原的話很有教育意義。從現實生活角度看,屈原的處世哲學注重的是精神世界,不太實用,還是漁父的處世哲學比較實用。漁父注重的是精神與物質,內在與外在的統(tǒng)一,“小不忍則亂大謀”的處世哲學。
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鬃釉唬骸∽勇犞呵逅瑰t;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蛉吮刈晕?,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酥^也。
如果聯系上下文來理解這句話的原意,大概是指你是清水,就會被用來洗帽子,你是濁水,就會被用來洗腳,一切都是“自取之也”。但我覺得聯系孟子的其他章節(jié),不妨做另一種解讀:遇到清水,就拿來洗帽子,遇到濁水,就拿來洗腳,不苛求水的清濁,但物盡其用而已
比如《孟子·公孫丑上》里曾經說起過這么兩種人:
“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于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鄉(xiāng)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p>
古時候的伯夷是個清高到極致的人,遇到看不慣的人,干脆一句話也不說,看見別人衣冠不整,自己轉身就走,生怕被玷污。這種精神潔癖,不如說是過于看重自己的名聲,生怕別人誤會、污蔑
還有一種人,是柳下惠這樣的,“不羞污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這種人能夠和光同塵,你是你我是我,你就算袒胸露背,也影響不了我
按說這樣的人,應該就是“遇到清水就用來洗帽子,遇到濁水就拿來洗腳”的人了,可孟子是怎么評價他們的呢?
“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伯夷的關注點都在君主和朋友的“惡”上,其實是放大了別人的缺點,眼界未免就太過狹隘。柳下惠明白水至清則無魚,于是對別人的忠奸善惡一概不管,只做自己的事兒,可孟子覺得這樣的態(tài)度未免有些消極,不夠主動,也不能贏得別人的尊敬
君子怎么做呢,孟子沒明說,如果根據上下文推測,孟子贊同的應該是柳下惠的升級版,不過分清高,也不是單純的和光同塵,而是積極入世的同時又潔身自好,有為世人做一個榜樣的志向
不過個人覺得這個理想太崇高,普通人能做到柳下惠就很不錯了
是說不論清與濁各有用處。清水可養(yǎng)魚,糞水可肥田。
謝邀。
讀了幾個網友的回答,覺得意猶未盡,斗膽補充一下——
一,這句話的出處是哪里?
這句話的原文來做《孟子離婁上》著的: “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二,“滄浪水”在哪里?
滄浪,也可以寫成“蒼浪”:自古以來就有三種說法;一,說是漢水的支流(古籍種稱“別流“);《鄭玄書注》記載:滄浪之水,今謂之夏水,即漢之別流,《劉澄之永初山水記》夏水,古文以為滄浪,漁父所歌也;
第二種說法;滄浪,應該是地名,而非河流的名稱。在現在的湖北均縣北,《水經注》“武當縣西北漢水中有洲名滄浪洲?!?/p>
古書里面說,在武當縣西北四十里漢水中有洲,名曰滄浪,漢水流經此地,遂是名滄浪之水;
第三種說法;“滄浪水”就是漢水;《袁了凡禹貢圖說》滄浪,即漢也。源出湖南常德縣南滄,山曰滄水,東北流至漢壽縣西,與浪水合曰滄浪水,北流至滄港口入江,《寰宇記》滄浪二水合流,乃漁父濯纓之處。
三,濯纓滄浪。這四個已經成了成語;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在清水中洗滌冠纓。用在成語里,比喻超脫塵俗,操守高潔。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之意。
就是“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的縮寫。
比如晉的葛洪在《抱樸子·釋滯》中寫到:“ 濯纓滄浪,不降不辱?!?
整個句子連起來,可以這么理解——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如今的社會這么多的誘惑,智者當審時度勢,不可隨波逐流,過于“出圈”就是了。
現實意義就是順應自然,隨遇而安。這不但是一種生存之道,也是一種人生智慧。
滄浪之水清還是濁,不是我們能決定的,只能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去適合理利用,所謂物來順應。
其實外界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都像滄浪之水一樣,都是來順應我們需求的。無論它們以什么樣子來到我們面前,也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都是有意義的,都是成就我們的助緣。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這幾句話出自于《楚辭》中的《漁父》。原意是:滄浪的水清澈的話可以清洗我的帽纓、水渾濁可以清洗我的腳。
詞句表達的意思
《漁父》講述了屈原與一位漁父對話的場景。當時屈原被放逐,而漁父見到屈原便問了屈原為什么會被流放,由此展開了對話。屈原是一個高風亮節(jié)、不愿同流合污的人,漁父卻勸屈原奉行道家思想,讓屈原審時度勢。
這句話是漁父見屈原對于自己的勸阻無動于衷、不愿隨波逐流時,所說的最后一句話。漁父所說的話,屈原何嘗不懂呢?只是他作為楚國的皇室后裔,不愿意見到自己的國家被奸臣當道而已。
結合現實分析《漁父》
屈原是一個非常愛國的詩人和政治家,他的高風亮節(jié)也被后人所傳頌。其實當我們面對一些事情時,也有不少人會選擇隨波逐流,當然,很多人也會堅持己見。但是,如果說涉及到觸碰道德底線,損害國家利益的話,我們都應該剛正不阿。
隨波逐流、同流合污的人固然能享一時安樂,卻會被后世所厭惡。雖然屈原被流放了,但是他的志向、他的行為卻被后世所稱贊。就像最近熱播劇《我是余歡水》一樣,雖然余歡水10年時間都渾渾噩噩的,但是當面的問題線纜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站在正義的一方。余歡水的行為,可能就能挽救無數人的生命。
結語
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應該有自己的判斷力,堅持做正確的事情。必要的隨機應變、適應環(huán)境沒有錯,但是不能違背道德底線。屈原的愛國之情和他的高風亮節(jié)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為人處事應該有自己的哲學。在儒家文化里,強調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最要不得的就是隨波逐流 ,當一個沒有思想的平庸之人。
所以,在社會生活中對所有的東西要有所選擇,且不可模棱兩可,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場,堅持自己操守。該做的事情做好,不該做的事情堅決不做。
滄浪之水,清且凈,相當于人品端正楷模之人的品德、言行,我們要學習對照人家做人。滄浪之水濁,我們把它比作壞行惡德,用它來比作洗腳水,以污對污,除掉自已身上的缺點和錯誤。以人為鑒,可以做人。
這句話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人要適應環(huán)境。滄浪之水清也好,濁也好,都可以為我所用。滄浪之水,從自然而來,代表了環(huán)境及客觀存在。作為主觀的人,不應該去強求客觀存在的事物,按照自己的意愿而存在,而是結合自己的目標去改造周圍的環(huán)境,順勢而為方成大氣。
熱愛自然,天人合一。知足者常樂!
出自《楚辭漁父》。人要能夠適應環(huán)境,隨遇而安,就能享受快樂。如果想改變別人改變環(huán)境,而又無能為力,那恐怕只會帶來無窮的困惑與煩惱。適者生存自得其樂!
我覺得這就是看問題的角度問題。關于詩歌的出處我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我要說的是我們應該如何尋找它的現實意義。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刪除
按照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時要有多套方案,同時還要對每套方案的優(yōu)缺點有深刻的認識,能夠在問題中找突破,能夠在缺點中找優(yōu)勢。說白了就是學會趨利避害。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刪除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是說如果滄浪之水清澈之時可以為我所用,我用他來洗冠纓,那個需要干凈,如果滄浪之水渾濁了,其實也可以為我所用,我可以用來洗我的腳,因為洗腳對于水質的要求沒有冠纓那么高。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們遇到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一個人可能非常的聰明,但是相對的有點情商不夠,大家不太喜歡他,這樣的人我們可以讓他從研究性工作,一個人不太聰明,但是做事非常認真,可以做監(jiān)督考核類工作,一個人非常圓滑,可以做日常服務接待工作。這只是舉個例子。認為世界上任何人和物都沒有完美的,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對他人過于苛責。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即可。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刪除
以上說的是我們的工作。其實在生活中也是一樣。我們往往對于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物會習以為常,往往更容易發(fā)現他們(它們)的缺點,而忽略優(yōu)點。其實都是錯覺,我們看愛情故事,往往看到有情人終成眷屬就結局了,但是其實后面的生活才是最真實的,可能織女和牛郎了一起會天天吵架,梁山伯祝英臺在一起后不歡而散。都是以為我們沒有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周邊的人和事物。我們在生活中和工作中要善于發(fā)現人和物的有點與長度,要善于規(guī)避自己缺點與短處,要有知人之知,也要有自知之明。這樣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才會順利,才會有幸福感。
《滄浪之水》最早出自《孟子·離婁》: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譯文: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
后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漁父走了,唱出了上面的幾句歌: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這仍是“與世推移”的意思。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于“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道家兩種處世哲學。
一、“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p>
二、警示我們,你若是清水,他人就用你來正衣冠。你若自棄做了濁水,旁人就拿你來洗腳。
現實中,也有兩種人。一種人是明哲保身,但求無過。保住自己的烏紗帽,遇到問題繞道走。另外一種人就是像屈原那樣的,追求信念,不屈不撓,寧折不彎。這樣的人流芳百世。
無論對待什么事情都要辯證的看待問題,就像這滄浪之水一樣,無論是清是濁,都有能夠進行利用的地方。
生活中的所能遇到事情我們是沒有辦法進行決定的,我們唯一能夠做到的事情就是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使自己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能夠理智做決定,進行分析判斷并能夠將及時發(fā)現它所具備的優(yōu)勢,并不斷去加以利用。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這個故事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道理,所以無論何時把握當下才是最重要的。
這句話是借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來比喻人與社會應該如何相處
滄浪之水,不可抗拒的社會主流
水清,可以用來洗帽子
水濁,可以用來洗腳丫
說明人要適應社會,利用社會主流,借勢而上,然后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對抗著來,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很多人都像屈原一樣,覺得被埋沒,無法施展抱負,可是很少人會反過來思考,你想讓社會重用你,你也要學會如何巧妙的利用社會的特點,達到被重用的目的,然后再施展自己的抱負
我比較喜歡紀曉嵐,作為一個清官,他懂得如何在明君面前被重視,如何在和珅的強大勢力下斡旋,巧妙的為民眾造福,比起那些天天喊著“愛國口號”,對看不慣的就“口誅筆伐”,干不了什么實事兒,卻不停搗亂的“作家文人”,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 • 經濟危機真的要來了嗎?普通人怎么辦? | • 項羽到底打不打得過呂布? | |
| • 狂飆陳泰去哪了? | • 中老年人應該如何養(yǎng)生? | |
| • 胃炎長期治療沒效果是不是就沒救了? | • 有什么事情,是你去了臺灣才知道的? | |
| • 如何煮荷包蛋才可以不爛? | • 誰有反迷你的故事? | • 湖南過年時最喜歡吃的“黃炸坨”怎么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