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霸主何止五個十個,每隔二三十年都會換一個的,只不過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比較突出而已,其實齊國、晉國能夠算霸主的都有好幾位,更不用說春秋時期首先稱霸的鄭武公了。宋國在春秋前中期不僅是一個軍事強國,而且還是周禮固守的最后陣地,可謂在道義上也一直占有高地。
自周平王東遷以來,周王室的權(quán)威就一步一步下降,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禮樂崩壞。與此同時,一些底子比較好的諸侯國卻在悄悄崛起。在這樣的背景下,強大的諸侯們就想出了一個爭霸的方式,以此來號令諸侯。這就是春秋五霸的由來。
然而春秋五霸一直有多個版本,除了齊桓公和晉文公是實至名歸的霸主以外,其他三個空缺一直有許多種說法。在這些說法中,宋襄公無疑是最受爭議的一位。那么是什么情況導(dǎo)致了宋襄公如此受爭議呢?
宋襄公只是號令了幾個小國,遠遠稱不上霸主
春秋時期的霸主,有一個基本條件,那就是舉行諸侯會盟,使得諸侯們臣服。而宋襄公確實做到了這些,只不過他所舉辦的諸侯會盟和號令的諸侯,看起來更像是玩笑。
周襄王九年,齊桓公病重,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宋襄公在齊桓公生前曾經(jīng)許諾要保護太子安全,于是他趁著齊國內(nèi)亂之際,號召了幾個十分弱小的國家,護送了齊國太子回國即位。這件事確實讓宋襄公的名氣稍微大了一點,畢竟齊國可是妥妥的盟主國。
![]()
可就是這么一點名氣,卻讓宋襄公膨脹了。他當即覺得自己就是下一任盟主的人選。于是,他積極組織諸侯會盟,約諸侯們前來相見。然而,他錯誤地理解了盟主的意思,認為只要自己威望足夠,就能夠當上盟主之位。
然而春秋是一個什么時期?那是一個禮樂崩壞的時期。所謂的霸主說得好聽,是尊王攘夷,說得難聽一點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時的背景,想要獲得盟主之位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實力強大。正如宋襄公的臣子所言:小國爭盟,禍也。
![]()
果不其然,宋襄公舉行會盟之時,以爵位壓制楚王,被楚王直接扣押,可謂是丑態(tài)百出。歸根結(jié)底,還是因為楚王看不起宋襄公,認為他沒有稱霸的資格。
泓水之戰(zhàn),宋襄公迂腐的行為,更是為后人恥笑
上文中提到,宋襄公被楚王扣押后,經(jīng)過眾人的勸解,楚王終于答應(yīng)放了宋襄公,但是這梁子算是結(jié)下了。
偏偏這時,鄭國公開支持楚國當霸主。宋襄公覺得鄭國的行為就是對自己的挑釁。于是,宋襄公果斷出兵,攻打鄭國。這一打,正和楚王的心意。畢竟,鄭國是楚王的小弟,小弟被打,楚王出兵反擊可謂是天經(jīng)地義。
于是,宋、楚兩國就爆發(fā)了這場十分有名的戰(zhàn)役,史稱“泓水之戰(zhàn)”。
![]()
當時,宋襄公攻打鄭國,楚國派兵救援,正好在泓水這個地方相遇。當時的情況,宋軍在河邊,楚軍還沒過河。宋軍完全可以趁勢攻打楚軍,從而獲得勝利。結(jié)果宋襄公認為趁人之危非禮也,堅決不肯動手,一定要等到楚軍過河。
隨后,楚軍過河,宋襄公麾下謀士再次諫言,認為己方以逸待勞,現(xiàn)在攻擊獲勝的機會很大。結(jié)果宋襄公還是以勝之不武的理由拒絕了。
結(jié)果就是,在相等的情況下,宋軍根本打不過楚軍,就連宋襄公本人都中了一箭,不久就去世了。而宋襄公本人也成為了眾人的笑柄。
結(jié)束語
本來宋襄公沒有打泓水之戰(zhàn),那么他的霸主地位盡管承認之人少,但是好在沒人會太瞧不起他??伤诙Y樂崩壞的春秋施行禮,與當時的主流格格不入,也難怪他的爭議如此之大。
要了解宋襄公為什么受爭議,就要先了解他所處的社會背景,社會環(huán)境,其次了解其家庭背景,成長經(jīng)歷,性格形成的原因…………這里四哥帶大家來還原一個真實的宋襄公。
宋襄公,名茲甫, 宋桓公的嫡子,春秋時期宋國第二十任國君,在位于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
1、 天時篇
宋襄公,出生在春秋中期,生于富貴之家,可以說是真的根正苗紅,為什么這樣說呢?
首先來看下人家宋國是怎么來的,宋國(公元前1114年一公元前286年),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宋氏。 西周初期,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平定三監(jiān)之亂,遵循"興滅繼絕"的傳統(tǒng),于公元前1039年封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于商朝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特準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
其次,作為天子禮樂唯一保留之地,貴族氣十足、思維僵化。夏商之際,貿(mào)易發(fā)達,商人尤其注重商業(yè)與貿(mào)易。周人源自農(nóng)耕文明,靠天給養(yǎng)的思維貫穿始終,其所創(chuàng)造的禮樂體系,亦是來自商人。宋國的商業(yè)文化的發(fā)達,對財富的索取講究“取之有道”,這種規(guī)則亦自影響到整個宋國的思維體系和政治管理。
歷史上不少名人,都與宋國有關(guān):老子,是宋戴公的直系后裔;墨子,其先祖是宋桓公的庶長子“公子目夷”;孔子,其先祖是宋前滑公(子共)的玄孫“正考父”。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孔子一直將宋國看成“祖先之國”、“夢回之地”,一生多次還鄉(xiāng)。
2、 地利篇
經(jīng)濟中心從來不會成為真正的是政治中心,而政治中心可以是經(jīng)濟中心
《漢書·地理志》云:“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陽、濟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彼螄鎴D跨有今河南東部、江蘇西北部和山東西南部之間,面積約有十萬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國都商丘。
《史記》記載,公元前318年宋國“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余里,西敗魏,取二城,滅滕(山東滕州),有其地”。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所列舉的邯鄲、燕都、洛陽、陶邑、睢陽、彭城、番禺等地方都會,當時宋國的主要大都會城市有商丘(今河南商丘)、相城(今安徽淮北)、陶邑(今山東定陶)、彭城(今江蘇徐州市西)、呂邑(今河南夏邑)等,且有些城市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區(qū)域商業(yè)中心。
全國的大都會城市中宋國就占據(jù)了三個:睢陽是宋國的都城,時稱宋城;陶邑一直是宋國最為富裕的屬地;諸侯四通,貨物交易”,底子雄厚加上區(qū)位優(yōu)勢,陶邑很快發(fā)展成為諸侯國間商品集會的中心城市,人口集中,客商云集,商業(yè)輻輳天下。
在交通不發(fā)達的古代,地利之便便成為一個經(jīng)濟實力的體現(xiàn)。作為宋國最富裕之地,陶邑能夠崛起,得益于運河的開鑿。運河開通后,陶邑北臨濟水,東北有菏水溝通泗水,又橫亙于濟汝淮泗構(gòu)成的交通網(wǎng)上,正好成為水陸交通的樞紐,可謂名副其實的天下之“中”。
占盡了天時地利,于陶邑而言未必是好事,相反卻成為諸侯各國爭奪的目標。公元前286年,齊緡王發(fā)動合縱戰(zhàn)爭,陶邑歸屬齊國。公元前284年,秦國攻取陶邑。公元前254年,魏安厘王救趙敗秦,又乘機攻占陶邑。
短短數(shù)十年間,陶邑三易其手。作為合縱連橫必爭的“午道”,陶邑在戰(zhàn)國諸雄的你爭我奪之中,命運一直操持在他人手中。
3、人和篇
仁:讓國之美。這里想說的是在等級森嚴的社會禮法和繼承制度體系下,嫡長子繼承制,宋襄公繼位是明正言順,而卻借讓位以博仁愛之名。
這里順便提一下的是,宋襄公是具備超高的洞穿察力的,為什么這么說呢,試想想后來任用目夷為相,是得多了解這個人,多了解他的決策方式,多了解他的才能,才會把他放到相位。有如此洞察力的人,一開始就知道目夷的處理方式,也就是說個一眼就能看到結(jié)局的人,就順便為自己博取仁愛之名。
過讓則偽,過謙則矯,大偽即大奸,大奸即大才,宋襄公是有極大政治野心的人,那就是想借仁愛禮儀這名行霸主之實。
義:平定齊亂。宋襄公答應(yīng)過齊桓公要照顧太子昭。齊桓公死后,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宋襄公率領(lǐng)衛(wèi)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里應(yīng)外合,擁立太子昭。
禮:泓水之戰(zhàn)可以看出,宋襄公是一個優(yōu)柔寡斷、死心眼兒、因循守舊不懂得變通,又自負的人,想以德服人,以仁愛禮儀化育天下,但在禮崩樂壞,無義戰(zhàn)的春秋時期,這無意于癡人說夢。可能在他的眼里,泓水之戰(zhàn)雖敗,卻得到了仁義天下之名。
智:繼位后,任用目夷為相,兄弟二人以“仁”、“禮”治國,把宋國治理的井井有條,可以說是一位明君,但即不是一位霸主,是一分帥才,但卻不是一個將才。
信:太過于相信自己,相信別人,相信別人也會尊王攘夷。他看到了齊桓公作為霸主東征西討,維護周王室的尊嚴,就想通過自己當霸主挽救禮崩樂壞的局面。所以待齊桓公死后,并且自己平定齊國之亂,內(nèi)心覺得自己是全才,心有點飄了,于是就效仿齊桓公會盟諸侯,可會盟又不帶軍隊,直接導(dǎo)致被楚國囚禁。
綜上所述,宋襄公是一個有大略無雄才、心機深的大偽之人,是一位知人善任,選賢任能的明主,但不是沖鋒陷陣,與天下爭鋒的雄主。
讀書即是讀人心,生活中也不乏宋襄公式人物,與這些人共事,只要把握住邊界,其就會釋放出耀眼的光芒。
先說一下,春秋五霸的版本具體有哪些,然后再討論宋襄公為什么有爭議,以及為什么太史公把宋襄公列入春秋五霸。
版本:
《史記》: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
《荀子》: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白虎通·號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
《四子講德論》: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越王勾踐
《漢書·諸王侯表序》: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夫差
《鮚崎亭集外編》: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辭通》: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綜上所述,7個版本中,齊桓公、晉文公是全票通過,楚莊王和秦穆公也是 5票當選,越王勾踐2票,吳王闔閭和夫差共計3票,宋襄公2票?!鄂^崎亭集外編》有點偏向晉國,畢竟晉國稱霸的時期最長。
- 齊桓公
重要事跡:尊王攘夷,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葵丘會盟
- 晉文公
重要事跡:拔擢賢能、強大晉國;聯(lián)秦合齊、保宋制鄭;勤王敗楚、稱霸春秋
- 秦穆公
重要事跡:稱霸西戎,擴土千里;
不足:終生沒有東擴,多次被晉國打敗,國力無法在中原大國中稱霸
- 楚莊王
重要事跡:一鳴驚人,聯(lián)齊制晉,飲馬黃河,問鼎中原
不足:只在小國間稱霸,且未動搖晉國霸主地位的根基
- 吳王
重要事跡:振興吳國,稱霸南方,破越敗齊,稱霸一時
不足:局部稱霸,沒有逐鹿中原,且最終被越國滅亡
除了秦桓晉文,其他霸主都有一些不足之處。但都在其在位時,都有霸主的事跡和國力。而宋襄公無論是從國力和地位,還是霸主事跡都是缺失的,甚至被淪為一個笑料存在。
宋襄公
子姓,宋氏,名茲甫,宋國第二十任國君,在位于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死后,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宋襄公率領(lǐng)衛(wèi)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里應(yīng)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yè),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展開泓水之戰(zhàn)。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后再戰(zhàn),結(jié)果大敗受傷,被俘,次年傷重而死。
這也是為什么被嘲笑了兩千多年的宋襄公 不被認可的“霸主”原因,圖霸主失敗,兵敗被俘,與上述霸主相比,差的太遠
而太史公把宋襄公列為五霸之一,更多是考慮到宋襄公的“仁義”,畢竟?jié)h武時期,儒家思想統(tǒng)一了國家。但“仁義”在春秋戰(zhàn)國,更是婦人之仁。
歷史上春秋五霸基本有兩個版本,一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另一版本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
《史記》,以第一種說法為版本。 但其中,宋襄公的地位是最為尷尬,最受爭議的,甚至后來的很多人都覺得他根本配不上諸侯霸主的稱號,而這一切都因他一直信奉“仁義”的結(jié)果。
宋襄公,名茲甫,他還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目夷,屬庶出。宋襄公是嫡長子,在傳位上曾對他父親說:目夷仁義,把國位傳給哥哥吧。 這話把目夷嚇得趕緊逃到衛(wèi)國躲避。宋襄公“讓國美名”(雖然沒讓出去)由此傳開。
此后,宋襄公對外追隨春秋首霸齊桓公,訂立盟約,接受照應(yīng)齊太子昭的囑托;對內(nèi)拜目夷為相,仁義治國,勵精圖治,使宋國有了爭霸的基礎(chǔ)。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餓死,五公子爭位。宋襄公應(yīng)囑托兩次起兵,終于迎立齊太子昭(齊孝公),幫助齊國平定內(nèi)亂,名聲鵲起。此時霸主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齊桓公會盟諸侯,繼承霸主地位。目夷勸說:“以小國之力會合諸侯會引來禍患。” 宋襄公不聽,畢竟旁邊的小國鄭國也曾“小霸”過(鄭國開了春秋爭霸先河,一度輝煌),況且宋比鄭強大多了,他甚至想著有朝一日復(fù)興殷商的統(tǒng)治(宋是商朝后裔)。
在第一次鹿地會盟沒有結(jié)果后,宋襄公又緊接著提出了盂地會盟,目夷勸其帶兵前往。宋襄公又不同意,說:“是我自己提出來不帶軍隊的,與楚人已約好,怎能不守信用呢?” 盟會上雙方發(fā)生爭執(zhí),楚國早有軍隊防備,宋襄公被劫持。后來在魯國的調(diào)停下,好不容易回到了宋國。
回國后,宋襄公開始了第三波作死。 氣憤起兵攻打親附楚國的鄭國,楚軍救援。 雙方在泓水相遇,宋軍已經(jīng)在北岸布好軍隊,楚軍才要渡河,目夷勸說趁楚軍半渡攻擊,宋襄公不聽;楚軍渡河后,目夷又勸趁對方軍隊散亂沒布好發(fā)起進攻,宋襄公還是不采納,說:“一個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戰(zhàn)時不攻擊已經(jīng)受傷的敵人,同時也不攻打頭發(fā)已經(jīng)斑白的老年人。我又怎能忍心去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呢?” 結(jié)果宋軍大敗,宋襄公腿腳負傷,逃回宋國。泓水一戰(zhàn),宋國徹底喪失繼續(xù)爭霸的希望。
在晚年,宋襄公資助了在流浪的重耳(晉文公)八十匹馬。后期楚國圍困宋國,晉國救援,晉軍設(shè)計退避三舍,大敗楚軍,歷史上稱為城濮之戰(zhàn),晉文公一躍成為霸主,算是回了宋襄公一報。
春秋時期,對于那個時代還算有普世法則的背景下,宋襄公以“仁義”之名爭霸,可能是弱小的宋國唯一可以號召諸侯的“實力”了。
歷史上春秋五霸基本有兩個版本,一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另一版本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
《史記》,以第一種說法為版本。 但其中,宋襄公的地位是最為尷尬,最受爭議的,甚至后來的很多人都覺得他根本配不上諸侯霸主的稱號,而這一切都因他一直信奉“仁義”的結(jié)果。
宋襄公,名茲甫,他還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目夷,屬庶出。宋襄公是嫡長子,在傳位上曾對他父親說:目夷仁義,把國位傳給哥哥吧。 這話把目夷嚇得趕緊逃到衛(wèi)國躲避。宋襄公“讓國美名”(雖然沒讓出去)由此傳開。
此后,宋襄公對外追隨春秋首霸齊桓公,訂立盟約,接受照應(yīng)齊太子昭的囑托;對內(nèi)拜目夷為相,仁義治國,勵精圖治,使宋國有了爭霸的基礎(chǔ)。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餓死,五公子爭位。宋襄公應(yīng)囑托兩次起兵,終于迎立齊太子昭(齊孝公),幫助齊國平定內(nèi)亂,名聲鵲起。此時霸主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齊桓公會盟諸侯,繼承霸主地位。目夷勸說:“以小國之力會合諸侯會引來禍患?!?宋襄公不聽,畢竟旁邊的小國鄭國也曾“小霸”過(鄭國開了春秋爭霸先河,一度輝煌),況且宋比鄭強大多了,他甚至想著有朝一日復(fù)興殷商的統(tǒng)治(宋是商朝后裔)。
在第一次鹿地會盟沒有結(jié)果后,宋襄公又緊接著提出了盂地會盟,目夷勸其帶兵前往。宋襄公又不同意,說:“是我自己提出來不帶軍隊的,與楚人已約好,怎能不守信用呢?” 盟會上雙方發(fā)生爭執(zhí),楚國早有軍隊防備,宋襄公被劫持。后來在魯國的調(diào)停下,好不容易回到了宋國。
回國后,宋襄公開始了第三波作死。 氣憤起兵攻打親附楚國的鄭國,楚軍救援。 雙方在泓水相遇,宋軍已經(jīng)在北岸布好軍隊,楚軍才要渡河,目夷勸說趁楚軍半渡攻擊,宋襄公不聽;楚軍渡河后,目夷又勸趁對方軍隊散亂沒布好發(fā)起進攻,宋襄公還是不采納,說:“一個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戰(zhàn)時不攻擊已經(jīng)受傷的敵人,同時也不攻打頭發(fā)已經(jīng)斑白的老年人。我又怎能忍心去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呢?” 結(jié)果宋軍大敗,宋襄公腿腳負傷,逃回宋國。泓水一戰(zhàn),宋國徹底喪失繼續(xù)爭霸的希望。
在晚年,宋襄公資助了在流浪的重耳(晉文公)八十匹馬。后期楚國圍困宋國,晉國救援,晉軍設(shè)計退避三舍,大敗楚軍,歷史上稱為城濮之戰(zhàn),晉文公一躍成為霸主,算是回了宋襄公一報。
春秋時期,對于那個時代還算有普世法則的背景下,宋襄公以“仁義”之名爭霸,可能是弱小的宋國唯一可以號召諸侯的“實力”了。
大家對宋襄公有什么看法呢? 歡迎大家來討論,說出你的觀點,喜歡的朋友記得關(guān)注大鵬帶你看古建哦~
因為弱,沒有太大的說服力,沒有強大的實力作為支撐的基礎(chǔ),所以才被人質(zhì)疑。
春秋五霸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基本是公認的三位霸主,其余的兩位根據(jù)不同的說法有不同的人物,特別是齊桓公和晉文公兩位,春秋時期最為標準的兩位霸主,實至名歸,史稱“齊桓晉文。所以各史籍皆全票通過,沒有爭議。秦、楚兩國雖不被中原國家敬重,可秦穆公和楚莊王不論才干、功績都十分顯著,無法埋沒,尤以當今視角來看,這兩位有相當高的認可率,所以在各史籍當中秦穆公得票超大半,楚莊王也得到了寬泛認可。宋襄公在軍事上的表現(xiàn)難以說得上是霸主
